第五十四章 信心

中土地理复杂,南北广大,东西相异,所以每一个类型的种植物,在不同地区的发育生长,都有不同的结果。

甚至是在同一个地区,仅仅是隔了一座山头或是一条河,产量就很悬殊。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古人的观察是到位的,也有这样的经验。尤其是在糜子、大豆、稻米等口粮作物上,有着完备的经验。

只是超出这些维持生存的基本作物之后,很多东西都是“添头”。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提到农户小种芋头来抵抗灾年以防饥荒,然而推广的概率极低,这既有朝廷体制的组织力低下缘故,也有小农更愿意多收“三五斗”,而不是种一票喂猪牛羊鸡鸭的杂粮。

至于世家大族,手中田亩数十万上百万,丁口奴仆十数万,要芋头拿来看么?

“地上魔都”能够吸引庶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能够改变人生。同样一款游戏,对庶民而言,能够从地狱难度变成困难难度,这就一个质的飞跃。

折射到武汉的方方面面,摆放在张德的桌前,就是一叠叠一项项的数据。

这大约是“算学”的胜利,但数字是不会骗人的,毕竟某条土狗不是玩数字游戏的达人,也无这样的兴趣。

“头麻、二麻、三麻产量北地要高一些,太谷县的上田,能有三石。江南只有江州湓水有这等产量。”

“噢?早先安排人去都昌县盖个学校,倒是盖对了?”

“眼下准备在湓水种麻,多是一些没开辟的,还有一些土地,一到雨季就彻底成了泽国,只得行船。江州又无甚气力在内地修坝修堤疏浚河道,府内的意思,是跟江州淘换一番,我们疏浚河道修坝修堤,然后新辟田地,就直接归档拿契。”

“谈过没有?”

“江州刺史戴国公已经上奏朝廷禀明此事。”

戴国公左难当是典型的隋末豪强,武德朝比较活跃,进入贞观后,跟武士彟一样,属于背黑锅拉仇恨的。

同人不同命的改变之处,就是左难当只能一路难当下去,武士彟就不一样了,好歹儿女双全,还能看太皇健身的时候,在一旁喊“666”不是?

生活品质都不一样,这就是差距。

江州刺史左难当健身的机会是没有的,在江州地头上的庐山练个升龙霸百龙霸保命还差不多。

“那就是成了,江南能开新田出来,不拘朝野,都是大有好处。”

而且苎麻这种经济作物,生长周期很快,不管头麻、二麻还是三麻,生长期都在一百天以内。有没有效益,九十天左右来一茬就知道。能够玩得转广种经济作物的,这年头要是没有把握,怎么会下本?

巴蜀冉氏,岭南冯氏、冼氏,就是属于典型,虽然地处边陲,而且汉胡混杂,但有利可图的时候,可不管什么汉人胡人,只认开元通宝。

“使君,交州那里,布匹缺口这般大?”

“你又不是没见过‘海角奴’,这些运来中国的,多是部族豪帅酋长之流的子女亲眷,以你所见,便晓得彼处有类六诏西南夷。”

实际上在这个年月里,大部分东南亚地区的部族,都是兽皮草裙一裹就算遮蔽。能用得起丝绸的,绝对是已经接触了文明社会的强力部族,进而形成了国家制度。

比如占城,除开几个河口城市之外,它所统治的城市地区之外,也就比原始社会稍微强一点点。

如果说中土是“皇权不下乡”,那么这些番邦,就是典型的“文化不下乡”。统治体系纯粹靠简单粗暴的武力,这也是为什么杜正伦初到爱州、欢州,根本不能适应理解,但适应之后,立刻如鱼得水。

无它,打开《史记》就是干,赢了会所嫩模,输了上班干活……讲文明也得跟文明人讲,杜正伦折腾这么几十年,基本道理是懂的。

所以占城说要借兵打谁,借;有人借兵要打占城,还是借。

怕什么?怕占城人去洛阳告状?杜正伦可是“才之秀者”,一句“蛮夷无礼”,就可以塞了麻布,还不用担心李皇帝给他小鞋穿。因为他都已经沦落到这个地步了,小鞋还能多小?

于是后来“南海宣慰使”落在他头上,也说明他算是把握住了游戏GM的脉搏,而不算开挂。

读书人的事情,蛮夷懂个卵。

交州、欢州、爱州以及南海之南诸地,真正让杜正伦、李道兴有这个底气的地方,就是发现了金银铜铁矿,不仅仅是金银矿丰富铜矿范围广大,连铁矿的品相都远超中国,这怎能没有底气?这怎敢没有底气?

汉阳钢铁厂一家,就足够养活整个环南海地区的所有铁矿采矿工,只要杜正伦、李道兴有这个能力搜刮到能够满足汉阳钢铁厂胃口的矿工。

武汉的资金、技术以及市场,是杜正伦大刀阔斧豪赌一把的基石,常规的“剿抚并举”之下,矿工组成必然是奴工和募工结合,奴工来源,自然是战俘或者蛮夷交战战后的商品。

当然奴工数量不可能膨胀到太过,募工自然也是必要的,“以夷治夷”的套路才能基本稳定生产环境,不至于盘剥过多发生叛乱,然后需要中央军进行平叛。

朝廷允许打一场歼灭战,但朝廷不会允许开辟第二个治安战战区,投入远远大于产出的时候,就需要有人提头来见。

杜正伦当然不想死的这么窝囊。

当募工进入体制之后,随之而来连带的消费方式,也会因之而发生变化,这是强制性的,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举凡想要对抗之辈,下场就是炼钢炉中的“血祭”,出不出神器无所谓,求个心安理得,还是能让杜秀才做到的。

而且还有一笔账,当环南海矿业的产出达到或者接近伊予铜山的总量,量变就会引发质变,官方民间的力量,会自发地进行维护开发。这期间不管是增加官衙吏员,还是驻扎商会帮工,都是消费群体。

到进一步累积,产能得到释放,金银开采量逐渐递增,“南海宣慰使”杜正伦换成南海都护府都护杜正伦,似乎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

只是杜正伦眼下不管有什么计划有何动作,都需要武汉方面的配合,甚至哪怕杜正伦想要从苏杭淮扬的民间资本吆五喝六,没有张德从中作保,根本没人鸟他。说到底,人们对张德的信心,或者说市场对张德的信心,要远远高于杜秀才。

“若是处理得当,怕是南海一地,就把西北麻料几年存货都消化了个干净。别的不说,光麻绳、风范、口袋、衬布、拖网……这个量就不小。”

“说的没错,可京城又有几个人知道?哪怕知道,又有几个人敢拍着胸脯保证,杜正伦定能成功?”

“确实如此啊。”幕僚们很是感慨,市场上现在的金属制品,六成左右都是武汉造,其中一半又是汉阳造,外人分不清,他们作为参与者,还不知道么?

而这几年对外掠夺的金银铜铁,除了皇帝大肆挥霍大兴土木之外,举凡在淮扬苏杭等大城市,又有几个老财效仿从前,把金银铜铁融成冬瓜,埋到土里留给子孙?

第八十五章 贞观十年跳蚤图第八章 陆氏前程第七十九章 不归兵部管第四十一章 杀了我第二十二章 非主流殖民第五十八章 公子哥第九十三章 以“义”之名第五十九章 大县令第七十九章 风一样的男子第六十五章 后续第四十六章 胡人出身第六十六章 进步第六十四章 自有变化第五章 抓老鼠的第二十一章 西征万象第三十六章 以备来年第八十八章 官场第八十七章 求人办事第十五章 张德取字(第二更)第五十三章 知识就是力量第十四章 狗何必为难狗第四十七章 翁婿会第一章 王师第六十八章 不可告人第五十四章 业余爱好第六十三章 好处第六十五章 水平第八十七章 劫营第七十五章 感觉身体被掏空第七十几章 从无畏惧第九十九章 成长第八十五章 认清现实第五十五章 苏将军在草原(第三更)第五十二章 龙门客栈第八十二章 学业霸业第三十六章 利益交换第六十三章 试探第八十八章 明镜第六十三章 开拓第十六章 “老爷爷”第三十三章 问题来了第二十章 仙人指路第三十九章 真爱成本第九十一章 发动第三章 机灵鬼第二十章 摩擦人生第十二章 振作家门第八十九章 长治久安之法第十五章 以李为礼第三章 闪了腰第四十七章 良心第九十四章 捐躯第九十章 壮志第七十一章 要做鸡头第六十三章 躺着中枪杜正伦第二十六章 优质法宝第八十五章 认清现实第七十九章 狂热第三十一章 南京第十七章 疯狂的选择第五十一章 我妈干什么的第一章 微妙的变化第六十三章 点到为止第四十七章 封建和建设第八章 孺子可教第十二章 乱第八十章 想开点第九十一章 共同认知第四十四章 封神(第三更)第七十章 高人(第二更)第二十五章 筹谋第七十七章 凉州行第三十一章 又不回去了第六十七章 太谷县令(一更)第三十七章 礼法第九十二章 大郎回京(一更)第七十七章 荒诞第二十四章 定胡碑(第二更)第一章 共识第九十六章 人的名树的影第三十三章 耍心机第六十六章 开饭了第八十章 半成利第五十八章 一群鸭子(第三更)第九十九章 激烈第十四章 筵席第七十几章 从无畏惧第九十二章 事业第九十八章 西域钱粮第八十三章 阉人不易第四十五章 精英阶层第二十四章 纠结的人选第五十章 信号第九十三章 要领会精神第十章 众犬第七十章 非凡品质第四十四章 李二十郎第二十七章 谁算计谁第八章 故人第六十章 天命在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