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一节 年关的兄弟(8)

“送哪去?”

李世民心中隐约可能是猜到了,但是呢,却不能肯定,过去的皇子几乎都是在皇宫里完成了教育的,所以说,那些人的学问高倒是没问题,但是呢,老师的学问高只能说明这些人会学习,可是学问高的人不代表就一定会有教授别人的能力,也不会有其他方面的本事,比如说如何真正地知道皇子需要什么。

“松洲。”

李泰的话一落,李愔倒是没什么,而杨妃却是直接眼泪就下来了,给李世民磕头道,“陛下,不可啊,不可听越王殿下的话,音儿还小,他怎么可以离开妾身的身边呢。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其他的人都不说话,只有阴妃娘娘将自己的儿子李祐藏了起来,担心也被拉出去,虽然这小子也不是个什么好东西。

“为何?难道我大唐长安,堂堂的国都没有人可以教授他们了?孔颖达大学生,于志宁太子左庶子,张玄素少詹事兼右庶子难道都不行了吗?”

李世民每说一个人名,李泰的脸皮就颤抖了一下,因为这几个人曾经在松洲的时候也聊过,李纲针对几人都给过评语,孔颖达呢,他是博学,而且做人也不错,可是他没有将自己当成孔颖达,而是将他自己当成了孔子本人了,而他其实不是孔子啊,而剩下的两个一个有才,另外一个则是真的勤俭,可是他将李承乾当成儿子来管了,你想啊,李承乾有的时候连李世民的话都不想听,能希望听你的吗?

“父皇,您说的这些的确都是人才,不过呢,算了,儿臣不说了。”李泰还是不太好意思说出来,因为觉得会丢人现眼啊,现在的国子监这三位都是大拿啊,自己要是说了不好的话,以后可怎么办啊?

“你不说什么意思,朕让你说。”李世民却最讨厌别人吞吞吐吐的,所以看着李泰的样子就忍不住反驳道,“难道他们的学问不够吗?”

“父皇,既然您让我说,我就说吧,不过这些话不都是我一人的,他们的学问的确是够了。但是呢,他们似乎没有打算将自己的学问交给太子哥哥的想法。”李泰的话让李世民愣了一下道,“什么意思,难道他们教书不用心吗?”

这个是不可能的,自古皇帝家的买卖都是最好做的,怎么可能啊,而且这三人几乎都是当初秦王府的人,怎么会不用心呢。

“他们教书还真的不用心。”李泰的这句话要是传出去的话,肯定会被骂死的,可是他就是如此的任性,因为如果李世民真的觉得他是个有用之人的话,自己就麻烦了,倒霉催的,各种乱七八糟的事就扑过来了。

“什么地方不用心?”李世民不解地问道,然后端起茶水喝了一口,他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而其他的人都坐下来了,只有李泰站在那里,他顿时觉得自己废话真多。

“父皇是希望他们将自己的学识和经历告诉太子哥哥,让太子哥哥以后可以走的更顺畅一些是不是?”李泰看了一眼李丽质,让她给自己弄一杯果汁,李丽质点了点头人,让人去拿了。

“没错,难道他们这些东西不足以让太子学习吗?”李世民反问道。

“启禀父皇,如果单纯论知识的话,儿臣认为他们完全可以来教授太子哥哥,那绝对是没有问题的,可是这个为人处世的话,儿臣认为他们还是不行的。”李泰说到这里,不等李世民问,就接着说道,“但是呢,他们却觉得自己的为人处世很好,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得出来他们的不用心了。”

李世民被他绕的有点头晕,就不耐烦地说道,“你说清楚。”

“他们的学识很高,那么教授太子哥哥自然是没有问题,那么他们就应该老老实实地将自己的学识交出去,然后报告给父皇说太子哥哥学习的情况,到底是学会了还是没有学会了,就可以了。可是他们却还要插手太子哥哥的日常行为,儿臣认为这个就有点不合适了,这个也属于不务正业。”李泰的话,在过去没有市场,因为老师不都是如此的嘛。

“他们如何不务正业了?”李世民还是觉得很奇怪,自己没看出来啊。

“父皇之所以用他们教育太子哥哥,是因为他们的学识很高,这一点是没错的,可是却让他们教育太子哥哥的为人处世,这一点就不妥了,也是父皇的失误所在,如果现在不纠正的话,以后恐怕会出大事的。”李泰最后几句话来自叶檀,所以他就说出来了。

“哦?朕的失误,在何处?”李世民还是不明白,可是几个孩子手里已经有了蛋糕了,所以也就不闹了,毫无兴趣地听着李泰的话,听不懂啊,还是手里的蛋糕好吃。

李泰却觉得和李世民说话真的好累啊,这样的父皇怎么会是个英明神武的人呢,真的很奇怪啊。倒是长孙皇后似乎想到了什么,心中满意地看了李泰一眼,这小子,做的不错。

“父皇是用了他们学识,是因为他们的学识很高,这一点是没错的吧?”李泰却开始绕弯子了,这就是聪明人的臭毛病,喜欢弯弯绕。

“没错。”李世民却似乎不着急,直接回答道。

“可是他们却告诉太子如何的为人处世,这一点就很可笑了。”

李泰这次倒是没有让李世民猜,而是说道,“如果说只是朝廷的礼仪,儿臣认为他们肯定会做的很好,因为他们都是学习过的,可是为人处世,他们却是不行的,如果父皇不信的话,可以查一下他们的人缘,儿臣相信定然会给父皇一个满意的交代的,他们的人缘可不怎么地,在朝中说是孤家寡人都不为过,而且和同僚的关系也不怎么地,要么就是嘴巴臭,要么就是为人刻薄抠门,这样的人自己的人际关系都处理的一塌糊涂,却还要告诉其他的人如何才能和人处理好关系,如何才能做到一个好太子是应该怎么样的,父皇,这样的人的处理办法,您相信吗?他们能够告诉太子哥哥如何才能在以后的朝政当中处理好各个臣子之间的关系吗?如果说可以做到的话,他们为什么自己不做到,如果说做不到的话,那么他们这样的人如何去告诉太子哥哥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这岂不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了吗?”

李泰的话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说,既然你想让那些人教育太子,可是至少这些人自己的这方面也应该做的不错吧,他们做的那些事到底如何不知道,可是呢,他们的为人处世却是真的不怎么滴啊。

李世民一下子就安静了很多,他不知道想到了什么,然后过了一会,才将手里的茶碗放下,站起来看了一眼李泰,道,“摆驾御书房。”

然后外面的内侍就大声地喊道,“摆驾御书房。”

而这里的之前的那种热闹的气氛也没有了,都各自离开了。

李泰百无聊赖地陪着长孙皇后聊了一会之后,就跟着李丽质回到了她的宫殿里,自己的宫殿好久没回去了,暂时不想走。

李世民一路回到了御书房,然后坐在那里看着手里的奏折,却怎么也看不进去,脑子里总是闪过李泰的话。

是啊,自己想让他们教育好太子的一切,可是他们自己做到了吗?

这个呢,其实也就是现代的所谓的高分低能,很多人学习很厉害,可是呢,做事做人都很一般。而所谓的一白遮百丑就是这么一个道理,似乎学习好的人,一切都是好的,可是这个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历史上有一些天才做到了,可是李承乾不是天才,很多其他的人也不是天才,而且天才真正能够成才往往和教育的关系不大,而和自己学习的能力有关系。

李世民放下手里的奏本,然后从一堆奏折里拿出一个,是孔颖达给自己上奏的,内容呢,肯定是很华丽的,将自己的才能表现的无懈可击,然后才说李承乾在秋天的时候竟然种植了一些绿竹,按理说应该是春天种植的,可是他却在秋天的时候塞进了自己的暖棚里,然后就从这几棵竹子开始说起,反正就是以小见大吧,将商纣王刚开始的时候用象牙筷子开始说起,然后就是换了精美的器皿和华丽的衣服,最后竟然可以扯到了亡国这样的事情上,要是过去的话,他看到的话肯定会训斥李承乾,可是此时再看看,在联想到自己修建园子的时候被人训斥的,就会发现这个东西是无稽之谈。

为什么说是无稽之谈呢,但凡是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商纣王本人根本就不暴虐,他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自己的臣子周文王等人的反叛,而他当时启用的人很多都是奴隶和女人,而不是当时的贵族,这一点和杨广有点类似,杨广之所以想要用所谓的科举制度,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掐断或者部分掐断那些门阀对于朝廷的掌控,可是实际上,也因为如此,让各个门阀开始乱起来了,而这里面最后得胜的人是谁,不是其他的人,而是李世民,你想啊,当时李家用了七天的时间就将太原哪里平定了,你如果说这里面没有准备,而是匆忙出兵的话,谁信啊?

而当时商纣王之所以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他当时的主力军队都在西面开疆拓土,于是被一群乱臣贼子给攻击了,而那个时候,自己手底下的人要么就是奴隶,要么就是一群根本就没有什么战斗力的普通百姓,你指望他们和早就有准备的周武王他们对斗,你觉得胜算如何?

很多事,站在不同的层面上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因为如此,很多事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不一样的。

今日,李泰的话很简单,但是呢,当你细细分析的时候,就会发现,李泰说出了一个道理,太子殿下做事很好,学习很好,有点个人的喜好有什么问题,难道说,一个人就不能有自己的喜好吗?都说皇帝不应该有自己的喜好,否则的话,容易被人所趁,可是呢,李世民自己都觉得这句话是扯犊子,他做事不错,但是呢,在其他方面的作风,说真的,不可言喻,反正在处理家庭方面,他是失败的,在治理国家方面很好,女色,享乐方面,他再过一些年之后,就可以排上前几了,因为大唐的奢华和大气是任何一个朝代不可比拟的,而这样的奢侈来自什么地方,就来自于宫中。

有那么一句话说的不错,一个朝代的风气,根基在庶民,而魂魄在庙堂。

李世民将那封奏折放在桌子上,在沉思,虽然他还没办法将自己的想法直接给扭转了,可是却已经给了自己一条看似狭窄却已经通天的好路了。

不知不觉,天色慢慢地阴沉下来了,这就是冬天的情况,白日的时候阳光四射,让人感觉到温暖,可是晚上的时候,却一下子就不见了阳光,只有剩下的冷冷的寒气了。

“来人。”

李世民这是难得的一次时间发呆,没有做其他的事,所以当他醒悟过来的时候,却觉得自己耽误了不少事。

“陛下。”门口出现了一个一身黑衣的人,这人应该是百骑司的供奉之一,属于除了李世民谁的想法都不会理会的人,当然,也不会给李世民下跪,他们都是李世民的影子,可怜的直接。

“今晚太子在何处?”李世民问道。

“启禀陛下,今晚是越王殿下回来的日子,所以太子殿下就邀请了越王殿下,蜀王殿下,长乐公主,还有几个东宫的人,一起给越王殿下庆祝。”

“蜀王也去了?”李世民觉得有点意思,今日可是李泰和杨妃闹变扭,而这个问题就出现在梁王的头上,而梁王李愔是李恪的亲弟弟,父亲和母亲都是一人,怎么会如此的不在乎呢。

“是的,陛下,听说蜀王听到越王殿下欺负了梁王殿下,所以打算找他算账。”供奉说这句话的时候,竟然有点小小的开心的样子。

“如何算账?”

李世民好奇地问道,“难道是打他?”

“不,打算不给越王殿下肉吃。”

“啊?”李世民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这帮孩子,就会胡闹,今晚可以给他们一点空间。”

“诺。”

第二百五十六节 吐谷浑的来回(6)第一百九十五节 上路第一百四十七节 下马威第二十五节都是生意,处处都是商机第二百九十零节 杀戮不过是手段第三十五节阴谋第一百四十七节 下马威第八十五节 云来客栈第七十三节 鬼人鬼事第二百零九节 太原家族(60)第三百二十九节 事情都是有缘由的(3)第九十八节 叶家村很神秘第二百三十四节 不是产业的产业(6)第一百三十五节 战后整理第一百八十九节 太原家族(40)第一百六十五节 太原家族(16)第三十四节 都回来了的惨胜(3)第一百零四节 不讲理的占有(5)第四百零二二节 热火朝天(4)第二百一十八节 胡毅归家乐第一百七十一节 多日不见,见面如故第二百零八节 不能饶恕(2)第一百二十八节 不讲理的占有(29)第一百四十二节 温柔岁月第二百四十四节 旧城修补案(3)第三百二十三节旧城验收(1)第一百六十七节 暗夜刺杀第二百三十五节 小人炮制(4)第二百五十六节 吐谷浑的来回(6)第二百二十七节 朝堂争辩(2)第三百八十九节 糊涂县令(2)第九十六节 花钱的道理第三十九节 杀气腾腾(5)第三百零零七节 水脉与女儿(2)第七十四节 神仆山庄第一百一八节 刁民第三百九十零节 糊涂县令(3)第一百二五节 杀伐(2)第七十节 镜铁山(26)第一百七十五节 一起上路第一百四十节 一锅端(1)第一百三十三节 新式战法第二百八十二节 河堤的秘密第十节 许敬宗来了第一百六十五节 魔鬼地的血(1)第一百四十四节 自私的人是不能讲理的第二百八十七节 吐谷浑的来回(37)第四百零三一节 年关的兄弟(8)第三十二节 来访(1)第二百四十一节 太原家族(92)第二百七十四节 一剑知秋第一百三十八节 不讲理的占有(39)第1301章 叶氏家族第三十二节口舌之快第三百二十三节旧城验收(1)第四百四十二节 年关总结(7)第三百十四节 青雀之怒(8)第三百二十零节 朝廷规划凉州(1)第二百零一节 热情似火的郭孝悌第一百七十节 袒露心声,有你有我第一百零七节 安排一二第1303章 叶氏家族第一百二十一节 才学是小,阴谋为大第六十六节大扫除第一百七十六节 太原家族(27)第二百六十二节 吐谷浑的来回(12)第八十九节沿途见闻第四百零三二节 这才是亲兄弟(1)第八十三节 诡异的早晨第一百零一节 赚钱和发展之间的学问第二百六十七节 学院一日游(3)第五十九节 兄弟俩谈报仇第二十二节 人心如火点金(3)第二百八十九节 顺流而上第二百六十五节 学院一日游(1)第二百一零节 太原家族(61)第二百七十节 吐谷浑的来回(20)第六十九节 惩罚与气恼第二百一零节 长安夏日第二百一六节 太原家族(67)第一百五十五节 父亲管儿子(3)第一百四十三节 豪奢之宴与贫穷的皇帝陛下(1)第二十节 人心如火点金(1)第七十八节 铁村(5)第一百四十六节 奴隶们的实力第1310章 叶氏家族(27)第二百三十八节 太原家族(89)第二百七十二节 吐谷浑的来回(22)第一百零三节 叶氏学堂第九十八节 叶家村很神秘第一百九十四节 太原家族(45)第二十七节众家汇第八十五节 不听话就不要了(2)第五十七节 抄底李元昌(1)第六十二节 镜铁山(18)第五节 嗜血屠戮第一百八十四节 太原家族(35)第一百六十二节 这脾气不能惯第三百九十七节 砍树也不是容易的事(5)第二十三节 一个馒头,两斤军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