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梦魇

韦氏看着那份奏疏,接过之后,就不由认真细看起来。

这份奏疏乃是许州刺史所书,许州便是魏晋时的许昌,距离河南府并不远,不过两百里之遥,这许州刺史王颖是谁,韦氏印象并不深刻。

不过奏疏中的内容,却是有点骇人听闻。

王颖在奏疏之中,主要说了三件事。

这其一,便是人口的外流,许州乃是大州,毕竟靠着关东膏腴之地,有户九万,人口约莫在四十万上下,这样的规模,已是不小了。

不过近来,却有大量的青壮抛荒,纷纷前去河南府,许州刺史王颖让人粗略统计过,流出的青壮,就多达三千余人,这三千虽然不多,可是对于一个州来说,毕竟不是少数,而留下来的妇孺,却靠着远在河南府的青壮们接济,日子居然过的还不错,甚至还开始购置一些土地,购买了一些耕牛来。

如此一来,越发有人动了去河南府的心思了。

王颖在奏疏中道:“固然青壮外流,不过却引入了诸多耕牛、耕马,粮产倒是勉强有所维持,只是青壮外流,府兵难以招募,徭役更加难以征募,妇孺不堪为用,臣以为长此以往,固粮赋得以满足,许州却再无可用之壮民,诚此其一弊也。”

☆,..韦氏皱眉,继续向下看去。

这第二个问题,显然也很夸大,说的是大量的货物,顺着洛口的运河,抵达了许州的渡口,这些货船可谓是这云蔽日,无数的商贾在此聚集,以至于许多商贾在许州渡口附近,大兴土木,建立货仓。更有无数的货物,经过许州的码头,流向许州城和下属各县。

无数价格低廉且质地优美的布匹,无数的铁制农具,无数的陶具、瓷器,无数的茶叶和木具,乃至于一些稀奇古怪的各种小玩意,甚至是小孩子玩的拨浪鼓,都疯了一样的涌入了许州。

这种价格低廉之物,实在难以想象。难以想象的是。明明这孟津的布匹质量上乘,却是价格低廉,这时代的人,想必还不懂规模化生产导致成本剧烈降低的概念,更不知道,生产一匹布,和生产十万匹布之间的价差关系,许州刺史王颖只知道,这种低廉的货物。很快对整个许州予以了冲击。

这就使得,无数的铁匠铺子纷纷的关张,男耕女织的田园风光,瞬间被冲击的荡然无存。女人们不再织布了,在家里闲着也不是办法,想要买集市上的稀罕玩意又没有钱,又听说许多商贾在各地收矿石和木材。于是乎,男人们纷纷去矿里做工,上山去伐木。女人们索性撑起了半边天,许州上上下下的人,都在赚钱,赚了钱买孟津的耕牛,买孟津的布匹,买孟津的铁器、木器、陶器、瓷器,无数的木材和矿石,换来无数的钱悉数又转化成了成衣、皮具,如此一来,地方上乃至于本地的豪族,居然都被一些商贾所控制。

许州刺史王颖显然是忧心忡忡的,因为他看出了问题的所在,所以在奏疏中道:“此前,商贾不过是互通有无,地方上大小事,多由地方绅士而决,官府俱都依赖于士族,而如今,商贾却凌驾于士族之上,竟要看商贾的眼色。”

王颖说出这句无奈话的时候,心中的疑虑可想而知。想当初,官府依靠的是豪强,而如今,地方的豪强,因为经济结构遭遇了极大的破坏,单凭种地,已经是难以维持了,既然无法维持,那么不得已之下,豪强也在转型,譬如商贾们需要生丝,所以他们便在自家的山林里养桑,譬如商贾们需要矿石,他们便勘探自己的山林里是否有所需的矿石,而后他们将生丝,将矿石,将亚麻,将无数的原材料卖给那些收货的商贾。

如此一来,豪强地主们的收益,就不再是从前一样靠着老天爷,老天爷下了雨,就有好收成,而如今,全是仰仗那些商贾,若是商贾们联手要把价钱压低,他们也只能隐忍接受,假若商贾们哪一天不收货了,他们投入了这么多的成本,种出和挖出来的东西就极有可能一钱不值。

原先在豪强地主们眼里,那些个商贾,真是连狗都不如的东西,只要稍不顺心,收拾了你又如何?

而如今,这些曾经高高在上的老爷们,命脉悉数落在人家手里,一切的荣辱,都寄托在了商贾的身上。

这是何等可笑的事,虽说眼下,豪强和地主,还不至于被压得死死的,毕竟他们拥有官府作为依仗,可是长此以往下去,结果可想而知。

官府依靠豪强地主来治理地方,可是地主和豪强却又需要仰仗商贾,如此下去,岂不是这商贾要控制整个许州?

许州刺史王颖一副无可奈何的口吻,将此事写在了奏疏上,甚至直言:“若朝廷无计可施,则多则十年,少则三五年,天下州县,商贾则凌驾于士绅之上,官府莫可奈何,甚至亦要仰仗其行事,地方如此,迟早朝廷亦要如此,国之不国,也只在即日了。”

韦氏看到这里,不由深吸一口气,地方上的事,她是不懂的,不过却是知道,地方的官府能力有限,诸事都要劳烦士绅,这就是为何,关陇的门阀、关东和江南的士族,最为朝廷看重的原因,因为得士族和门阀者天下,假若有一日,这般的釜底抽薪,岂不是将来,要得商贾者天下吗?

一旦如此,韦氏当真要死无葬身之地了,天下的商贾,谁不晓得,心里都是向着神策府,都是向着秦少游的,韦氏或者说朝廷,拿什么去和秦少游竞争收买商贾的人心。

至于这第三个问题,则是人心,诸多人去了河南府从商,一夜暴富,于是坊间传言甚广,人心更加浮动,这从商,已成了许多人称羡的道路,凡是商贾,都成了家财万贯的代名词,人人向往,人人称羡。

至于河南府的太平学,亦成了读书人的圣地,那儿的大儒多,而且在那里肄业,有被神策府招揽的机会,更可以在太平学中,打下极为重要的人脉基础。

许州刺史王颖的话有点危言耸听,他在奏疏中写道:“当初太宗皇帝大肆推广科举,甚至放出‘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之言,而如今,这天下的人才,却未必都肯去做官,尤其是寒门子弟,反而在太平学读书,若是学的是经学或是律学,结实了诸多同窗,将来无论从商或是治学亦或为政,都有莫大的好处,士族子弟,多入学读书,以期积攒人脉,而寒门子弟,亦趋之若鹜,妄图一夕之间改变出身,天下‘英雄’,再不复入朝廷了。”

“太平学之兴盛,以至许州内外子弟,凡有读经史者,都以入其学为能,凡又习律学、算学者,也都羡慕入太平学者。坊间刊印的太平学各科文章和讨论,都是一夕之间兜售一空,太平学大儒的文章都被奉为经典,人人传颂。其流传之广,令人乍舌。”

这第三条,更为王颖所痛心疾首,因为他非常清楚,前两者尚可以通过其他举措来扭转,可是这第三点,想要改变人心,却是殊为不易。

……………………………………

韦氏看着这份奏疏,良久,良久,一直都不发一词。这固然只是许州一地的情况,甚至因为许州距离河南较劲,所以影响较大,其他各州县,未必就都如许州这般,可是这王颖的‘危言耸听’,确实是给了韦氏一个难以磨灭的印象。

她抬眸,看着韦弘敏,韦弘敏脸上满是忧色。

其他人都没有看出这份奏疏的可怕之处,唯独韦弘敏看到了,这也是为何,韦弘敏脱颖而出的原因。

幽幽叹口气,韦氏不再理会韦玄贞这些韦氏子弟,她只是看着韦弘敏,道:“弘敏以为,这许州刺史之言,是否言过其实?”

韦弘敏苦笑,道:“只怕这是实情,这件事,臣已暗中命人在附近州县核实,有些州县,确实受其影响小一些,可是有一些州县,甚至比之许州更加严重,臣以为,这不是危言耸听,反而是肺腑之言,许州刺史王颖,是真正的忠臣,若是朝廷不能及时遏住这股风气,迟早有一日,莫说是我们韦氏,便是朝廷,只怕也要被取而代之了。”

韦氏的脸拉了下来,她现在还没心思去顾忌什么朝廷,不过既然关系到了韦氏,那么就足够让她食不甘味,使她不得不正视了。

………………………………

第479章 夺人钱财如杀人父母第41章 风暴第38章 天下第一第568章 天降大任第238章 开府第396章 强强联手第57章 人生得意须尽欢第234章 贪天之功第310章 抢钱 抢人 抢地第641章 征服第252章 命悬一线第240章 筑城第452章 圣天子第402章 盛况空前第575章 五军府第559章 性命攸关第318章 合则强 不和则死第568章 天降大任第7章 能吃饭么第407章 反目成仇第226章 天命第184章 狠狠的打第401章 不可小视第275章 要做天子第272章 龙子龙孙第260章 彻底完蛋第565章 图穷匕见第410章 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鼾睡第7章 能吃饭么第573章 礼不可废第272章 你招惹我了第264章 求婚第332章 反戈一击第627章 多行不义必自毙第195章 死无葬身之地第572章 臣万死第261章 一败涂地第639章 逆之者亡第141章 武家军第505章 兵败如山倒第123章 男儿志在四方第394章 利滚利第44章 绝地大反击第342章 操家伙第166章 一决雌雄第611章 千万恨第35章 官身第9章 节操诚可贵第202章 刻不容缓第613章 屠戮第626章 谁家天下第265章 大功告成第466章 投石问路第374章 走着瞧第153章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第120章 厚赐第379章 恰逢漏屋偏下雨第5章 悟了第619章 毕功一役第636章 亡天下第401章 不可小视第343章 生与死第68章 人格高尚第382章 藩镇第419章 天罗地网第200章 忠良第364章 杀招第439章 河南有个狄青天第592章 分庭抗礼第263章 敕魏国公第368章 走着瞧是吗第222章 天崩地裂第648章 万象更新第242章 天下名士第412章 武三思必须死第105章 龙虎之斗第29章 冒犯女皇第227章 龙争虎斗第274章 龙颜震怒第381章 讹上你了第388章 宝藏第183章 格杀勿论第358章 自证清白第384章 可怕的力量第10章 出大事了第37章 走马上任第616章 细思恐极第339章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第181章 欺人太甚第66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128章 一本万利第101章 独门绝技第323章 尽忠职守第202章 刻不容缓第489章 天赐良机第617章 决胜第252章 命悬一线第438章 老奸巨猾第453章 灭族第191章 杀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