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长子

长子

高阳公主和房遗爱到了国公府,刚下车就见到房遗直迎了过来,很是客气的说道,“怎么回来也没见让人通知一声,好让我们准备迎驾。”

“回自己家里,还需要通知什么。”高阳公主听着这见外的话,很是温和的笑了一下,抓住房遗爱的手,阻止了他说话,然后笑眯眯的对着房遗直说道,“难道大伯不欢迎我们回来?”

“不,不是。”房遗直尴尬的回答道,看着高阳公主笑吟吟等着他参见的样子,犹豫了半天,不得不低头向高阳公主行礼。

高阳公主嫁进来的第一天,便已经表示自己是媳妇,实在是不敢受公公房玄龄和婆婆卢氏的大礼,请这两位千万不要对她行礼。皇帝对此很高兴,于是房相也不能阻止公主行孝,只能允了这些。

按照房遗直的想法,高阳公主在房家既然要做媳妇,而不论公主身份,那便应该将着他的礼一直免了才对。实际上高阳公主刚嫁进来也是这样,但当她发现房遗直隐隐欺负房遗爱时,立马改了策略,每次都故意站的端端正正,非逼着房遗直给她行全礼不可。

房遗直虽然有些不舒服,但她是君他是臣,行礼也是应当,只能照做。单是当房遗直发现房遗他们来行礼时,高阳公主又以一家人何必如此拘礼为由,让着虚晃一下就了事,顿时生气了起来。

这种□□裸的针对,让他心里头怎么可能服气?

但身份有别,在着公主面前,就是他不服气也得忍着,于是当高阳公主坚持不免礼时,他只能行礼。

房遗爱看着大哥憋屈的样子,心里头也觉得有点过,忍不住求救的看了一眼高阳公主,结果被高阳公主瞪了一眼。于是只能默默的摸着鼻子退后了半步,表示自己不敢受大哥的礼。

房遗直行完礼,直起腰来看高阳公主,公主却还是一副笑岑岑的样子,仿佛这都不是她故意掩口笑道,“哎呀,大哥你怎么如此客气,真让人不好意思。”

房遗直看着她这样子,气得牙痒痒却又无可奈何。房遗爱见状,不敢多留,只能尴尬的拉拉她的袖子,然后抱歉的对着房遗直说道,“大哥,抱歉了,我,我先去看下父亲。”

“你拽我干什么。”等着稍微走远了几步,高阳公主不满的说道。

“你就别每次专门针对大哥了,他也不是故意的。”房遗爱好脾气的陪着笑脸,“让父亲知道,他又要操心了。”

“他敢欺负我的人,我怎么不能收拾他。”高阳公主哼了一声,气鼓鼓的说道。

两人正在说话,房遗则刚好从另一处走过来,看着他们惊喜的叫道,“二哥,公主,你们怎么回来了?”

“今天刚好有空,便回来看看父亲。父亲的病情好些了吗?”房遗爱看着弟弟过来,当下松了口气,走过去跟着房遗则勾肩搭背,避开了跟高阳公主说的那个话题。

“好多了呢,多亏了公主送来的东西。”房遗则笑呵呵的说道,正要向高阳公主行礼,就被高阳公主免了,“小叔不必如此,都是一家人,每次礼来礼去烦死了。对了,永安呢?怎么没见到她人?”

永安翁主是房遗则的妻子,太宗的弟弟荆王李元景之女,李元景是高祖第六子,武德年间被封为赵王,贞观初年被赐雍州牧,十年改封荆王,荆都督督,转任鄜州刺史。从着老爹在时他远离京都,而哥哥当政,他就被调回中枢来看,显然两任皇帝,他更受哥哥的宠爱一些。

因为荆王是雍州牧,就在关中,所以在诸位翁主中,永安翁主是属于进宫比较多的诸王之女,跟着高阳公主一向交好。等着她们都同嫁入房家,那便更是亲上加亲,感情十分融洽。

“翁主正在陪母亲呢,就在正屋那边。”房遗则兴冲冲的说道,他性子宽,也没有察觉有什么不对劲儿,望着正房一指。高阳公主点了点头,“我也正好要去给婆婆请安,那咱们一起去吧。”

“好,娘看到你们一定很高兴,刚才还说哥哥有两日都没有回来了呢。”房遗则笑嘻嘻的说道,然后抬头看着房遗爱,又是一笑,“二哥,父亲找你也有事呢,怕是要问你今年秋收的事情。他这段时间不能上朝,正忧心今年的赋税呢。”

“唉,”房遗爱听着这话,头痛的捂住了脑袋,显然很怕被父亲问话。高阳公主看着他这样,笑得没心没肺,“好了,我一个人去给婆婆问安便是,你赶快去阿翁那里吧。正事要紧!”

“你们,”房遗则无奈的摇摇头,伸手一扯房遗则,“你陪我去!”

“我才不要呢!”房遗则一矮身子的从房遗爱手中滑了出来,然后十分狗腿的溜到高阳公主面前,“嫂嫂,我给你带路。”

房遗爱看着他们这样,无奈的伸出手点了点他们,然后不得不朝着父亲那边走去。

房遗直远远的看着他们笑闹的样子,默默的没有说话,目光中却闪过一丝怨毒。

他明明是嫡长子,可是在这个家中,却觉得自己才是最不受重视的人。

跟着弟弟们优渥的童年不同,房遗直的童年过的很是惨淡。彼时他还在娘胎,房玄龄便跑去投奔李世民去了,所以他出生后就没见过爹。而爷爷房彦谦是个非常清廉的官。所谓清廉,便是家无余财,而那时又是战乱,物价飞涨,所以过的十分艰难。一直到李世民被封秦王,房玄龄担任□□记室后,他才随母亲一起入京,终于见到了爹。结果没两年,因为太子李建成斥逐□□官属,于是老爹跟杜如晦一并被驱斥于外任,他跟母亲又苦哈哈的陪着父亲上任。一直等到房玄龄帮秦王策划了玄武门之变,皇帝上任之后,房家才骤然发达起来。房玄龄任职中书令,封邢国公,食邑一千三百户,贵不可言。

房遗直从小到大随着母亲四处迁徙,担惊受怕,吃尽苦头,好不容易等着父亲富贵,可他已经长大成人了。父子亲情未见有多厚,倒是父亲对他的要求越来越严厉,动不动便训斥他不能以宰相之子的身份自傲,不可骄奢淫逸,恃强凌弱。为此还专门集古今家诫,亲书为屏风放在他房里。旁人都道房相教子有方,只有他每天看着那字,觉得饭都难吃了不少。

作为一个已经站在青春尾巴上的少年,他对于长安城的花花世界还是很有些幻想的,但是因为有父亲在,所以他什么都不能想,什么都不能做。安分守己的上朝下朝,结果自己的差事做得好了,别人只会说一句“不愧是房相的儿子!”,若是做的差了,便是一堆惊讶失望的目光跟那句“房相的儿子怎么做不好这些!”

房遗直对此就算心怀不满,也只能面带微笑的忍受同僚们的各种眼神,没办法,谁叫他的父亲是房玄龄。

若是家中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倒也罢了,但问题是只有他一个是这样。

房遗爱是母亲带着他到长安之后才怀上的,刚刚懂事父亲便已经是宰相。皇帝恩厚,来房家见儿子们,对他只是口头上的勉励,但对于牙牙学语的房遗爱却是多多的财物赏赐。房遗直幼年学文,只能在乡下请塾师,后来断炊,更是母亲亲自教他。但是等到房遗爱,房玄龄不仅请了京中名师教导,等着房遗爱年满十岁之后,跟着房玄龄有着同僚之谊,私交且不错的孔颖达也愿意受他为徒,指导他的文章。此时孔颖达还担任太子右庶子一职,是太子的私人老师。这种待遇满京城也没有几个人得到,听着别人恭喜自己的弟弟能得孔大师的青睐,房遗直笑得脸都僵了。

如果说这些只是生活境遇的不同造成的,那么其他事情就不是一句谁叫你出生的时候不对可以解释的了。贞观三年,太宗有意将着南平公主嫁给他,房遗直听闻之后还是有点小激动的,作为一个少年,他对于尚主这种光荣的差事还是很向往的,甚至第一次庆幸自己的婚事因为父亲的四处奔波被耽误了。但是谁想到,房玄龄以恩宠太过谢绝了,转而向皇帝推荐自己的好友王珪,称赞他家的儿子各个都是兰芝玉树。因为那年房玄龄又被晋封为魏国公,陛下也就同意了他的建议,没有太坚持。不久之后,南平公主下嫁给王珪之子王敬直 ,而房遗直被父亲做主娶了京兆杜氏的女儿。

杜家的姑娘是不错,但是比起公主差远了,跟着清河房氏的门第更别说了,况且他的岳父也只是个小小的京兆尹,房遗直觉得很丢脸,但是他这种情绪被父亲发现后,则是招来了一阵臭骂。房玄龄训斥他,“娶妻娶贤,门第身份有什么要紧的?你什么时候学的如此虚荣浅薄?回去抄家训一百遍!”

若不是母亲劝架,恐怕他还要被父亲打一顿。有着这个,房遗直就什么都不敢流露了,只能按着父亲的要求,和妻子相敬如宾。因为除此之外他也没有办法,母亲卢氏敢不让父亲纳妾,媳妇儿变也能有样学样的不许他纳妾。而家教甚严的他,根本也不可能去教坊消遣,于是只能抱着媳妇默默的想,我原本是可以娶公主的。

因为父亲的教导,房遗直只能默默的认为,不娶公主才是有风骨的表现。但是谁知道,十几年后,等着房遗爱到了适婚年龄,结果皇帝又提起旧事,“我家十七娘觉得你们家二郎很不错,房卿,咱们结个亲吧。”

房遗直很期盼父亲这次能够拒绝到底,实际上房玄龄也拒绝了,可是皇帝却很坚持,“我家十七娘真的觉得你家二郎不错,房卿,上次大郎的事情咱们错过了,这次就不要再推辞了。”

看着皇帝亲自到家里来笑眯眯的说出这番话,房遗直只觉得自己的三观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什么时候他娶不到公主成了弟弟必须娶公主的理由?而父亲的态度也让他失望,他不是说娶妻娶贤的吗?不是说要不慕荣华富贵的吗?怎么这会儿竟然松口了,竟然答应了!

这个时候他才想起来,父亲娶得也是天下最尊贵的世家,范阳卢氏的女儿。

女人贤惠不贤惠,似乎跟门第家世没有关系。高门大户有贤惠的女儿,蓬门低户也有不讲理的姑娘。

房遗直心里头清楚,二弟的婚事能成,是因为高阳公主的坚持。而高阳公主之所以坚持,是因为她见过房遗直。而她之所以见过房遗直,是因为房遗直十一岁的时候,因恩赐入千牛备身,从此就在皇帝面前打转,公主怎么可能不认识他!

而房遗爱之所以能入选,是因为父亲同意他去参选。而当时房遗直因为嫌弃自己的职位不好,希望父亲帮他换个岗位,却被父亲训斥,说他好逸恶劳,贪慕虚荣,罚他从最低层的开始做起。所以当他年近三十,在九品的正字上做起时,他十二岁的弟弟却已经是正六品下的千牛备身了,这事情怎么看都不公平吧?

他长到十几岁才见到父亲,而作为老来子的弟弟们却一直都受到各种宠爱。他幼年吃饭掉一颗米都要被母亲打手心,可弟弟们将着羊腿满地扔,母亲还说没什么,明天让厨房换鸡腿……种种事情积压在心里,让房遗直不断的怀疑,自己在着家里的存在,到底有什么必要?

二弟娶了公主,等到三弟结婚时,他想着总要避避风头娶个平民女子吧,结果公主牵线介绍了个翁主。然后翁主弟媳妇进门没几日,等着大妹妹出嫁,翁主又介绍了个王爷给大妹妹……

这一家子,他是长子,可他娶得妻子门第最低,每次吃饭见着一堆妯娌,妻子小心翼翼的劲儿,连他看着都难受。

父亲不喜欢他,母亲也不喜欢他,弟弟们也不跟他亲近,出去别人都羡慕他是房相的儿子,可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父亲为相的好处他一点都没享受到,恩泽全部被弟弟们占去了,但父亲为相的坏处却全部在他身上,永远要比别人干得多,比别人努力,勤奋,克己!

他觉得自己被压得快要喘不过气来。

作者有话要说:我知道房家的戏份略多,但是房家是个重要地图,跟长孙家的生死存亡其实关系挺大,所以大家忍耐下哈~哈哈,房遗直其实真是个苦逼的长子,什么倒霉事儿都让他摊上了。

这个时候来普及下几个官职。

正字是九品下,看上去是个小官,但是却是个非常重要的职责,很多宰相就是从这里做起的。所以说,房玄龄让儿子做这个,其实是在锻炼儿子(当然这个是我胡诌的,只是以房遗直的身份,做这个很恰当)。

正字也不是谁都能做的,最快的是以恩荫,慢的话,你先去考进士吧,考完进士,呵呵,等上三年,然后当校书郎,然后再转迁正字。要不然你快点,考完进士再转靠制科,然后考中了也可以当。要不然你是神童,十几岁考试过了,也可以当。要不然你写诗词好,去考博学宏词,也可以当

→_→但是你要是智商普通又没有个好老爹,呵呵,不好意思,这辈子都没戏了。

因为它虽然是个小官,但是却是顶顶重要的小官。别的九品官,谁都懒得理你。但你要是九品正字,那么一般的高官,四五品官摆宴,你都可以大大咧咧的参加,主人还对你十分恭敬,因为这个位置上都是出牛逼人物的,谁知道他将来会不会是公卿宰相。所以时人设宴,也很喜欢请他们去,因为这帮人都是考上来的,填词很不错,宴会上留诗,将来发达了,主人家也可以落得慧眼识英才的美名么。

我们知道的诗人很多都考中过这个,例如李商隐,陈子昂,柳宗元,王绩等。因为这个职位,跟校书郎一样被称为公卿是滥觞,十分清贵,所以很受文人欢迎,唐诗中这些人之间的唱和,或者是送给这些人的诗,都非常的多。

我觉得李白是很想考这个的,他的文采应该也考上不难,但可惜的是他的身份╮(╯_╰)╭许多妹子可能觉得翰林待诏听起来比这个厉害,但是在时人的心里,翰林待诏还真不如九品的正字。因为怎么说呢,翰林待诏就是皇帝的宠物,给皇帝做做诗,写写文章,取个乐。就跟唱小曲的,玩杂技的,本质上是一样的。皇帝不会咨询你国家大事,你说了他也当没听到。谁会听自己的宠物猫指点你怎么工作啊。但是正字就可以。正字的职业,从本职上看,跟翰林有些像,就是修修书,但是大多数有抱负的,很喜欢议论朝政。陈子昂就是在正字的职位上多次上书论事,被皇帝欣赏,然后转迁右拾遗的。

说完正字,在说下千牛备身。这个也是个很牛逼的职位,如果说正字以及跟正字差不多的校书郎还为普通百姓开了半扇门,那这个职位就是贵族专用通道,而且是贵族中的贵族才能去考的。

首先,这个职位对身份要求的严格,你只有是以下几种情况才能去参选。

1,老爹是亲王,

2,老爹是一二品的大官

3,老爹是宰相,或者是御史大夫之类的“清望官”。

4.老爹是“三品职事带上三品本品官”,比如侍中(门下省大头头)、中书令(中书省大头头)、吏部尚书,再带上“金紫光禄大夫”或者“冠军大将军”的散官衔。 这种人基本上没有宰相的名分但是有宰相的权利。

有着以上四点中任何一条,然后是嫡子,你就可以去参加千牛备身的选拔了。

很严苛是不是,但问题是,你的年纪还必须符合十一岁以上,十四岁以下,相貌端正,然后才有了考试资格。

什么?还要考试?

那当然,千牛备身只有十二个,满足这些条件的贵族子弟怎么也能凑足一个班,怎么可能没有考试。

考试的内容不难,要通一经,会弓马。但是考虑到这个不超过十四岁的年纪,忍不住就呵呵了~

不过考过后好处多多,可以穿上绣满花钿的绿色锦袍,打扮成一只绣花菜团子,跟同班正太们轮流替皇帝拿御刀,不拿刀的就一本正经地端“象笏”,在皇帝御座侧后方侍列。

从着家世来看,房遗爱是具备参考资格的,但是考中还是得凭自己的本事。因为是天子近臣,当然好处多多。满朝那么多官员,皇帝能记得住几个人。你在他身边长大,只要他喜欢你,将来转迁也好做什么也好,都是一帆风顺。

房玄龄这么安排,并不是对于次子有什么偏爱,而是符合当时人的思维的。因为大家读史书可以发现,一般大人物很少为嫡长子问皇帝要什么,皇帝也很少赏赐给爱臣的嫡长子,一般都是赏赐给幼子。为什么呢?因为嫡长子可以继承老爹的一切啊,而幼子不管多受宠,老爹没了可就是神马都没了啊。

以房家为例,房玄龄一挂,房遗直就可以直接继承老爹梁国公的爵位,以及那一千亩的封邑。但是房遗爱房遗则神马都没了。所以,给他们一个好出身,一个好媳妇,就是确保自己挂掉之后,其它儿子可以很好的生活。

房遗直的爵位,没有大错,是不会被削掉的,所以他要做的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守成,不出错。他不必急着官阶的高低,而应该稳扎稳打的培养自己的实力,顺着老爹给的路走,五六十岁混上一个宰相,位极人臣。

但是其它的儿子就没这么从容了,如果老爹挂掉了,那资源就没了,所以老房那么聪明的人,肯定要把儿子尽量拱高一点。如果其它的儿子能在他挂掉之前坐得住,那就没什么好愁的了。

他的思维是对的,做法也是对的,后面结果也是对的。但是聪明一辈子的老房,还是没算过老天,最后连自己都被连累了╮(╯_╰)╭

顺便说,唐朝感觉当家的长子貌似都不是什么好东西。默,长孙皇后小的时候,父亲死了,就跟着哥哥被赶出家门,多亏舅舅收留;房玄龄他老爹,也是父亲早亡,就跟母亲很惨的生活了;武则天,也是老爹死了,自己跟母亲姐姐妹妹被同父异母的兄长欺负→_→所以我觉得这种情况下,当爹的应该都对自己的大儿子没信心才对,觉得大儿子照顾小儿子们,这是不靠谱的事情。

插入书签

第50章 脸大第14章 初见第227章 尾声第32章 见面第194章 秘密第199章第12章 巧遇第157章 好人第60章 变天第116章 缘由第87章 子嗣第37章 嫉妒第43章 成长第170章 退让第183章 亲情第22章 柿子第74章 黑锅第91章 贻赠第205章 同床异梦第82章 退让第129章 别扭第24章 长子第10章 拒绝第213章 母亡第174章 年轻第41章 酬金第85章 摆平第82章 退让第190章 螳螂第42章 转折223 作死第41章 酬金219 苦心第21章 拜访第135章 苦涩第40章 看病第225章 逃避第95章 思念第173章第190章 螳螂第192章 神探第137章 灭国第195章 交易第44章 谋杀第170章 退让第31章 王氏第137章 灭国第123章 解释第144章 出生第4章 早膳122 答应第63章 恻隐第49章 添堵第190章 螳螂第135章 苦涩第7章 惊喜第28章 尴尬第211章 安心第70章 煮饭第84章 搬家第18章 公主2第183章 亲情第70章 煮饭第216章 异状第27章 隐忧第180章 禁婚第146章 决定第56章 前奏第95章 思念第37章 嫉妒第137章 灭国第39章 傲气第194章 秘密第74章 黑锅第184章 入侵第105章 趁机第21章 拜访第74章 黑锅第167章 剩女第145章 笼络121 怀孕第216章 异状第226章 转圜第18章 公主2第8章 图穷第208章 回归第13章 选马第190章 螳螂第35章 兄长第113章 吃醋第146章 决定第59章 失手第102章第107章 剧情第160章第8章 图穷第166章 黑手第186章 守株第125章 机会第34章 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