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治国的看法

赵匡胤与赵普谈笑自如,完全没有君臣那么严的礼数,或许是多年的生死之交,也或是赵匡胤的过于依仗,目前他对赵普给予最大的信任,成为宋国的独相。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不亚于秦汉时的丞相了。

不过,赵普刚上任一个月而已,他的权势并不牢固,威望也没有完全树立起来,因此,这宰相身上特有的那股老谋深算、权柄之臣的气势,还没有养成。

这时候,门口传来脚步声,太监总管张德钧走入御书房,声音尖细说道:“禀官家,二皇子殿下在门外等候。”

赵匡胤有四子,不过大皇子赵德秀和三皇子都是早夭,没有成长起来,二皇子赵德昭与四皇子赵德芳目前成长起来,都是少年了。

“哦,昭儿来了?宣他进来吧。”

“喏!”张德钧转身走到门外宣了口谕。

顷刻间,十四岁的赵德昭,少年模样,眉清目秀,头戴玉冠,一身锦衣丝袍,剪裁得体,显得身材挺拔高挑,颇显英姿不凡。

赵匡胤眸光看了自己儿子一眼,仪表堂堂,露出些许欣慰之色。

“儿臣拜见父皇!”赵德昭躬身行礼,毕恭毕敬。

赵匡胤隔空虚手一托,说道:“免礼!”

赵德昭起身后,又对着赵普伸手一礼:“见过赵相!”

他明白赵普跟父皇的关系,相交莫逆,数次生死与共过,情谊深厚;加上父皇得天下,有许多功劳是赵相背后出力;在他父皇未登基之前,他们这些晚辈,见到赵普都要称呼赵伯,如今身份有别,但二皇子赵德昭也不会失礼。

赵普也拱手还了礼道:“见过二皇子殿下!”

彼此相互施礼之后,赵匡胤微笑看着赵德昭,询问道:“来到朕御书房,可有何事?”

少年赵德昭恭敬道:“儿臣过来给父皇请安!同时,儿臣近日听了翰林学士讲解南北形势,便在书房中写了一篇文章,见解浅薄,请父皇指正教诲。”

赵匡胤闻言,倒是来了兴趣,他自己是半个粗人,出身军人世家,于后汉乾祐元年(948年)投身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后随郭威征讨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叛乱,屡立战功。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补任东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挥使。

当柴荣登基后,赵匡胤跟随他南征北讨,官爵一路提升,拜为义成军节度使、检校太保,任殿前都指挥使,军权在握,威望甚高。

可以说,赵匡胤在领兵打仗,排兵布阵上,十分有才能;武艺也不俗,自创了太祖长拳、棍法等,历史上评为五代末北宋初的军事家、武术家。但读书学问却并不细致,在诗词歌赋、锦绣文章方面便不擅长了。

赵匡胤听皇子写了一篇对局势看法的文章,来了兴趣,接过赵德昭递上前的绢纸,扫过上面的内容,那文字写的倒是中规中矩,甚至字体有些清秀俊美,缺少豪放与骨感,秀丽如女子的字迹。

“自唐失御,天下分崩,四海州县瓜分,英豪鼎峙……”

十四岁的赵德昭听了翰林院多位侍读、学士的讲课,不乏一些纸上谈兵的老儒生,从天下苍生道义入手,谈着仁义对天下治理和兼并的策略;也有侍读主张先讨伐北汉,统一北方,夺回幽云十六州后,无后顾之忧,再南下征讨蛮夷.

这些观点被赵德昭吸收之后,杂糅进来,他是一个自幼长于豪门和宫廷的少年,对天下事,皆是道听途说而已,所以观点看似条条是道,难免有混乱矛盾之处。

赵匡胤看完之后,微微点头,对皇子写文章分析天下形势这个觉悟和做法,还是肯定的,至于内容是否完全准确,倒是次要的。

因为朝廷之事,兹事体大,连他这个皇帝,跟枢密院、政事堂的智囊大臣们商议,都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看法,各说纷纭,各有道理,具体如何抉择和执行,赵匡胤最后还是要跟赵普反复商议才能定下。

像皇子这个岁数的少年,会有什么精辟的想法?真语出惊人,如金科玉律,那就成怪事了!

“赵卿,你也看下。”

赵匡胤把纸张又递给了对面坐在锦墩的赵普,让他也观看、点评一下。

赵普算是保皇派,属于幕后打算拥立二皇子做太子的拥护者,看过赵德昭的文章后,并不点出其中缺点,而是光夸优点道:“殿下这篇文,分析有根有据,条理清晰,又有仁德之心,安抚天下百姓的宏愿,令人叹服,这文章写的好啊!”

赵德昭闻言一喜,拱手道:“多谢赵相盛赞!”

赵普拱手还礼:“殿下客气。”

赵匡胤看着二人的表演,摇头失笑,对着赵德昭道:“皇儿虽然进步,但不可骄傲,要跟翰林院的大学士们虚心学习,多接收不同观点,自己进行对比,学会判断,好了,朕跟赵相还有事谈,你先回去吧。”

“是,谨遵父皇教诲!”赵德昭躬身行礼,然后准备退出御书房。

临行前,赵匡胤又说了一句:“这有两册书籍,一个诗词文集,一个是隋唐传奇小说,皆是由一位江左才子所做,文风高雅,词作惊艳,连小说话本,融了历史演绎,也写的发人省思,你拿去看看吧。”

赵德昭闻言,心中好奇,上前双手接过赵匡胤的赐书,然后离开御书房。

令苏宸万没想到,他这一个月来写的诗词和传奇小说,已经在大宋宫内传开,不但被赵匡胤重视起来,还赠给皇子来翻阅了。

等赵德昭离开后,赵匡胤收回目光,看向赵普道:“这文章里的观点,有可行之处吗?”

赵普莞尔道:“多是翰林院那些学士的观点,臣听过几次,基本差不离,二皇子殿下长于宫内,还是少年,没有接触宫外生活,没有接触真正朝政,所以观点浅薄了些,可以理解。”

赵匡胤点了点头,轻哼了一句:“都是一些儒家空谈之道。”

赵普尴尬道:“官家,马背上可夺天下,却不可马背上治天下。儒家之道看似虚无缥缈,但却涉及天下士子之心,若要江山巩固,不像前面北方几朝代迅速更替,藩兵自重,必须要大力推广文治才行,只有读书人天下归心,以读书人管理天下,这朝廷方可稳固。”

赵匡胤沉吟不语,在思索其中道理。

赵普眼神一转,开口提议道:“二皇子已经十四岁,可以出阁封王,在宫外自建府邸,了解外面的事,委以职务,也能对城内百姓事有所了解,不必完全生活于宫内。”

赵匡胤闻言后,露出了异色,眼神瞥了赵普一眼,并没有直接回答,若有所思,似乎在想着什么事。

赵普则淡淡一笑,他的第一步棋已经下出,只等朝廷波澜再起了。

第一百一十三章 金陵姊妹花第六百五十章 苏氏六国论第六百零一章 暂代主将之职第四十章 上门追债第四百零九章 争风吃醋第二百四十三章 结党营私,是非难断第二百八十二章 再遇危险第四百一十二章 交换筹码第二百六十六章 复国计划第二百三十七章 算计终成空第四百五十九章 果不其然第四百五十二章 争分夺秒第一百一十七章 排练探班(第四更)第三百六十九章 高光时刻第十七章 侠女箐箐第三百一十九章 被灭口了第一百三十四章 夜里私话第一百七十七章 才名是最好护身符第一百五十四章 哥有青白瓷第四百零二章 夜里来客第二百四十二章 新刺史上任第一百四十章 困局第五十三章 才女相邀第四章 附庸风雅第一百三十四章 夜里私话第一百四十三章 祸起萧墙第四十一章 踢到铁板第一百三十三章 商议对策第一百八十一章 腹有诗书气自华第五十九章 聚餐之情第三百五十章 公主心思第四百章 家的温馨第五百零九章 国库为何这么空?第六百八十章 营救计划第九十七章 推波助澜第三百一十五章 步步有局第五百五十三章 伤别离第三百五十章 公主心思第四百零八章 千古难对第一百九十七章 暗器有毒第二百七十章 白蛇传说第五百九十章 围剿成功第二百九十章 有猫腻儿第一百九十四章 消息散播第二百二十二章 嘉敏回润州第四百七十一章 江岸设伏第六百七十七章 来势汹汹第五百八十三章 镇守东城门第一百零三章 醉酒之后第六百七十九章 朝廷动荡,下旨降罪第五百二十三章 苏宸的策论第五百四十六章 局势不乐观第一百四十一章 应对措施第二百八十八章 血性不能丢第三百八十三章 会错了意第一百一十一章 莺莺燕燕有点多第一百五十八章 成功烧制第一百五十五章 它很丑却很有价值第五百三十一章 吴越对策第一百九十四章 消息散播第二百三十九章 背锅替罪第五百四十七章 再次相见第一百零四章 奇怪的数字第四百五十八章 以武服人第五百六十四章 猛将必发于卒伍第六百七十七章 来势汹汹解释一下本周更新少的问题!第五百八十九章 杀入城内第八十章 落井下石第四百九十八章 复国计划第五百四十七章 再次相见第二百五十三章 有效控制第二百六十二章 防火防盗防闺蜜第六百三十四章 使节团将至第二百一十二章 指点武艺第五百三十四章 忧心之事第三百八十一章 幸灾乐祸第三百八十七章 实干才能兴邦第三十七章 代师收徒第二百七十四章 各怀鬼胎第六百二十一章 美梦成真第二百七十一章 寻求对策第五十八章 那一刻的凝视第四百一十七章 备考的日子第九十八章 才子对决第五百四十一章 征询意见第四百一十一章 为难境地第六百七十九章 朝廷动荡,下旨降罪第八十一章 怜悯之心第一百五十一章 看热闹不嫌事大第四十四章 诉衷情第一百零八章 全靠演技第五百一十二章 压力倍增第三百二十一章 小迷妹的崇拜第八十章 落井下石第一百章 桃花诗第三百一十五章 步步有局第二百八十二章 再遇危险第三百八十五章 密谈第五百二十一章 朝会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