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七章 道法术器

苏府书房内。

苏辰拿出一张绘图大纸,图上有杠杆、齿轮、水流、大型铁锤,大型刀片、车床、锁链,似乎并不繁杂地勾画在一起。

徐清婉看着栩栩如生的单色炭笔画,露出一种不可思议的神色,疑惑问:“这是……”

苏辰解释道:“这是我构想的,名叫做水力锻造机, 在冶铁的时候,用来打造熟铁中的炭元素,虽然冶铁技术在唐代就成熟了,但是,祛炭还是有不足,废品率高。我看过蜀军……唐军的兵器, 里面的矿物杂质还很高,就是因为在淬火捶打铸造中, 火温不够, 打造的力量也不够,人力效率低,无法形成批量标准化。

如果使用水利代替人力,将是一个大进步,水力铸造机、水力切割机、水力冲压机、水力压弯机等等,可以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大批量生产,标准化尺寸,一旦在江南唐国运行起来,几年之内,将会是一个飞跃的进步,将会在军工、武器装备、大型设备方面,远远超过中原大宋,和其它诸侯。”

金陵、润州等,靠着长江,分流也多,比如秦淮河、扬子江等, 水系发达,可以大举借用水力这一资源。

苏辰看过近代世界史,欧洲近代发展,与水力车床的关系非常密切,甚至是里程碑的作用。

根据欧洲工业史,最早的水锤出现于十五世纪,率先由德国锡耶格兰德采用了杠杆锤或落锤,所用水轮轴与锤杆平行,末端为凸轮,使锤杆升高到支点和锤头之间,这种锤的工作速度为每分钟70次,且能够举起较大的锤头。

后来又出现了尾锤,锻打速度每分钟200次,锤头重量50到250公斤,极大地解决了锻造工艺,使大批量生产成为可能,从而拉开了工业的序幕。

在十五世纪末期,水力冲压机、水力铸造机等相继出现, 为后来的蒸汽机的发明与创造, 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可能。

苏辰觉得, 以现在的能力, 要制造蒸汽机,就如同凭空造楼阁,不解释。除了自己也不足够懂细节外,相应的各种零件,轴承、活塞等,也根本没有。

因此,他决定把唐国的工业研究,放在水力车身上,包括水力铸造机、压弯机等,如果在几年内制造出来,并投入使用,那么南唐的武器、盔甲、铁船等,都将是一个飞跃。

徐清婉听着苏辰不断讲解,把水力车床,水力应用等说了出来,内心受到极大的冲击。

“利用水力大自然的力量,为我们所用,解决人工问题…..”

徐清婉听到这,已经明白苏辰的想法了。

就是许多人工无法实现的东西,能够被水力替代,应用于重复性机械工作,要比人力持久耐用,源源不断。

“这些,要真实现起来,恐怕并不容易。”

徐清婉蹙眉,这是一个大工程,需要挖渠引水,还要建立工坊,与之配合,还需要许多零件组装成机械,这需要大量的工匠帮忙。

“对,并不容易,光靠我一个人是不够的,需要更多的工匠师傅和年轻读书人加入进来,研究这些技术,才能推动技术变革,能够节约成本,制造更多物品,达到富国民强的地步!”

苏辰也说出其中的难处,光靠他一个人,肯定做不到。

他知识有这些思维,因为记忆中看过的一些图书和纪录片而已,他并非机械专业的学生,无法做到那么细致,只能从民间发动一些能工巧匠,还要一些对“理工”感兴趣的读书人,接受他的算术和思维,投身于科研,让精于这一行业,有天赋的人集体研究,才能做出性能好的机械设备。

苏辰跟这个时代的人相比,并非动手能力有多强,他最大优势,是认知!

基于现代知识体系,构成的认知,是这个时代人,无法理解,也无法想象的。

认知这东西,超出一千多年,一旦有机会施展,就会发挥出奇效来。

这一晚,徐清婉彻底对苏辰的格物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更加钦佩了,也坚定了她加入天工院任教,能够陪伴苏辰一起造福天下的想法。

………

次日,苏辰正常上衙,先去了翰林院报到。

翰林院于唐代初置,是宫廷供奉机构,安置了文学、经术、卜、医、僧道、书画、弈棋人才,主要任务陪侍皇帝游宴娱乐,统称翰林院,非正式的官署,择其中资历深者一人为翰林承旨。

唐宪宗以后,翰林学士承旨往往晋升为宰相。翰林学士院设置之后,与中书舍人院有了明确分工。翰林学士所起草的是任免将相大臣、宣布大赦、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称为内制;中书舍人所起草的则是一般臣僚的任免以及例行的文告,称为外制。

但目前南唐国小,并没有设置那么复杂,中宿舍人和翰林学士承旨都由徐铉担任了。

苏辰见到徐铉的时候,倍感亲切,因为彼此在半年前就在润州相见了。

对于徐铉的才学,苏辰也打心里佩服,这可是南唐文化储备最强的人。古代文学史上的《说文解字》《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都是由此人参与校队、编纂的,对古代文学有巨大推动和贡献。

“苏辰啊,我知你虽然才学甚高,若江左才气有一升,你独占八斗,但你并不爱钻研训诂、金石学等,似乎对格物等更感兴趣,实在有些浪费你的才气了,若是你肯在翰林院,跟着徐某人认真学习文章解字训诂等,说不定你能成为这个时代文坛大家,不仅仅局限于诗词流传,为往圣开继绝学,日后甚至成为亚圣衣钵人!”

徐铉爱才,对苏辰这个人,不好好学习圣人之说,整日研究格物和小发明,觉得有些浪费了精力,更希望他能够收心,可以安心做学问,可以青史留名,成为百年内最善良的一位文坛大家。

目前苏辰的诗词和文章已经是名篇了,注定会流传下去,如果能够研究圣人之学,或许成为数百年内出现的一位大文豪,堪比诗仙诗圣,文坛八大家之清流。

“我觉得当务之急,能挽救南唐的,就是格物这些手段,有了先进的器材,创作更多的物质财富,富国民强,才能生存下去。”苏辰这样阐述自己的观点。

徐铉微微摇头:“苏辰,你应该听过“道法术器”的哲思道理,有形的“器”源于“巧术”,而“术”要符合“法”,“法”要基于“道”,所以道德经的主旨是“以道御术”,即以道义来承载智术,趁着年轻,先从“大道”入手,接触圣人之学,理解万物生存之理,然后再接触法、术、器,才能成就非凡,干出一番大事,不可本末倒置。“

第三百一十五章 步步有局第一百二十五章 演出成功第四百二十章 岳阳楼记,服不服?第二百三十五章 报复来了第三百八十七章 实干才能兴邦第一百零七章 内轩藏身第四百四十九章 分析大势第二百七十五章 千年等一回第三百九十一章 恩宠有加第五百三十三章 偷得浮生半日闲第五百零二章 儿孙自有儿孙福第六百七十六章 宋军猛如虎第二百四十七章 挽留二女第二百五十七章 再次切磋第三百一十二章 故意刁难第九十七章 推波助澜第二百二十一章 治国的看法第五百零七章 如实说来第一百五十六章 酸酸涩涩女儿心第四百七十六章 料敌先机第五百二十一章 朝会参政第九十四章 真假才子第二百七十六章 途中遇伏第二百五十七章 再次切磋第一百四十五章 攘外须先安内第五十七章 在商言商第六百七十六章 宋军猛如虎第一百零二章 余波第四百八十一章 战后复盘第二百四十九章 父爱如山第三百六十一章 熙园诗会第五百二十六章 进步显著第二十七章 怕是没救了第三百八十三章 会错了意第三百七十三章 来去皆匆匆第三百五十三章 诗会相邀第二百六十九章 男儿的骨气第二十三章 亡命之徒第四百七十七章 怀疑与推测第三百四十五章 拜师之意第六百七十五章 战事重启第六百零一章 暂代主将之职第一百七十八章 科举打算第五百七十三章 私人武装第一百一十九章 前世今生的缘分第二百一十五章 小孩子才做选择第三百四十七章 蜀国皇子第五百四十二章 灭唐之心第一百三十四章 夜里私话第六百四十九章 集体登门拜访第八十一章 怜悯之心第二百零八章 一夜长大的少女第三百九十八章 回润州第六百二十二章 弹劾前方统帅第三百九十二章 搬府与访客第一百四十二章 打进门去第三百五十九章 夜游秦淮河第三百八十五章 密谈第四百八十五章 黑云都的下落第三百二十一章 小迷妹的崇拜第三百七十七章 亮出身份第八十三章 酒精退烧第二百九十六章 初见周娥皇第一百八十一章 腹有诗书气自华第五章 才女解词第一百八十五章 难得有心郎第三百一十九章 被灭口了第二百六十二章 防火防盗防闺蜜第二百四十四章 车内被催婚第一百九十四章 消息散播第一百四十四章 拉拢人心第三百五十三章 诗会相邀第三百八十七章 实干才能兴邦第二十一章 蒸馏酒精第三百一十五章 步步有局第六百八十八章 悔不当初第一百五十八章 成功烧制第五百三十五章 团聚在金陵第三百九十三章 朝堂震动第二百二十一章 治国的看法第二百三十六章 沦为笑柄第五百六十五章 重回润州城第六百五十章 苏氏六国论第六百七十八章 拿下采石矶第六百七十七章 来势汹汹第五百二十二章 未雨先绸缪第一百四十四章 拉拢人心第二百三十五章 报复来了第四百八十六章 回蜀都!第六百四十章 产生隔阂第三百四十五章 拜师之意第六百零六章 靠人不如靠己第一百九十三章 歹计第五十七章 在商言商第二百六十二章 防火防盗防闺蜜第六百一十一章 离间之计第二百七十三章 病情垂危第五百八十七章 事出反常第二百三十五章 报复来了第四百七十一章 江岸设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