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亲事

有外男进来,女孩子们自然要避到后堂去,蒋丹华忍不住道:“这是哪家的客人,祖父怎么叫到内院来了?”十五六岁的少年,到了别人家里已经不能随便进二门了。若说是给主家的女眷拜寿还好说,蒋老太爷原本就要在外院见客人的,完全可以到外头去让人行礼,并不必叫进来的。

没人回答她。蒋莲华虽是姐妹中最年长的,但素来寡静少言,何况两房又不和睦,她自是不会出头去说话。蒋杏华更不必说。至于桃华,根本不认识蒋老太爷的朋友,就更答不出来了。

蒋丹华说了一句话却没人接腔,不由得悻悻,哼了一声转过头去,却听前头蒋老太爷的声音带笑道:“老欧,你果然来了。这个就是航哥儿了罢?几年不见,竟长得这般高了。”

随听一个老人的声音与之寒喧,又道:“可不是,这几年正是拔个儿的时候,眼瞧着就高了。航哥儿,快来给蒋爷爷磕头。”

接着便是个少年的声音道:“欧航祝蒋爷爷松龄鹤寿,宏福大年。”

这少年仿佛正在变声期,听起来颇有点公鸭嗓,蒋丹华嗤地一声就笑了出来,连忙掩了嘴,悄悄把门帘掀起一条缝来往外瞧。

桃华也有点好奇,跟着往外看了一眼,却见一个青衣少年正从拜垫上立起来。刚才她们依次拜寿的时候还没注意,现在才发现,拜垫放的那个位置,从她们这里正好全部收入眼底。

只见这少年肤色白皙,生得十分端正,眉眼间还有一丝拘谨,立在那里眼观鼻鼻观心,一眼也不往旁边的丫鬟们瞧。

蒋老太爷笑得十分欢畅:“真是好孩子。如今可下场了?”

欧老爷子的脾性显然跟蒋老太爷颇为相投,闻言便笑道:“去年除了服就下场了,侥天之幸,几场皆算顺利,总算中了个秀才。”

蒋钧在一旁,听见秀才二字,便忍不住拿眼去看蒋松华。这欧航才十五六岁就成了秀才,蒋松华比他还大些,至今却只是童生。今年是要再下场去试试的,若是再中不了,就不许他再出门,定要苦读一年不可。

想着又将目光移到次子蒋榆华身上,这孩子读书灵通,今年不如也下场试试手。

他这里胡思乱想着,那边蒋老太爷已经起身,要带着欧氏祖孙往外走了。蒋家男丁们便忙跟上去,蒋老太爷却悄悄拉了蒋锡,压低声音道:“仔细瞧瞧欧家这孩子。”说罢领头就走了。

蒋锡怔了一怔,半晌才猛然回过味来,下意识地往内堂看了一眼。蒋老太爷特地将这欧航叫进来行礼,莫非是——在给桃华挑女婿?

有了相女婿的心思,蒋锡这寿宴都吃得不安心起来,一半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欧航身上。

不过也不用他去琢磨什么,蒋老太爷今日请的都是老伙伴们,只有欧老爷子带了孙子来,这么一个年轻人,老头子们当然都忍不住要多问他几句。

欧航正处于变声期,不知是不是也觉得自己声音不大好听,回答问话的时候总是很简洁,然而礼数周全,神态也恭敬。蒋锡本想插个话问问他的学问,结果他还没开口,蒋钧先说话了。

蒋钧毕竟是进士出身,连问了几个问题之后,对欧航颇为夸奖:“学问扎实。就是明年下场秋闱,也是大有希望。”

欧老爷子捋着胡子笑了笑:“他还小,秋闱试试手也就罢了,倒并不望着就能中。”转过头来夸蒋家几个男丁,“个个出息。”叫孙子跟蒋家兄弟们多亲近,“共研文字,方有长进。”

蒋锡心里跟揣了二十五只耗子一样,百爪挠心。直到寿宴结束,将客人都送了出去,才捉个空儿问蒋老太爷:“伯父,这欧家小公子——”

蒋老太爷饮了几杯酒,也略有了几分醉意,笑道:“你瞧着怎么样?”

蒋锡忙道:“瞧着谦恭有礼,学问也扎实。”

蒋老太爷难得地有几分自得起来:“自然。我与老欧是老交情,从前他在翰林院的时候得伤寒,是我给他诊的脉,此后就来往起来。他家数代单传,可惜独子体弱,不能读书,得了这个孙子,自是悉心培养。四年前他儿子病逝,老欧自觉年纪也大了,索性向皇上辞了官回乡——哦,欧家就在奉天县,离得极近的——守着孙子读书。你也听见了,去年刚除了服就下场,这就中了秀才。”

蒋锡听说欧老太爷是翰林,倒有些担忧起来:“只怕侄子身份低微……”他到这时候深切体会到了为什么蒋老太爷要让桃华留在京城。若是在无锡,桃华就是一个秀才的女儿,若在京城,那至少是个五品官的侄女,宫中妃嫔的堂妹,说起来名头好听很多。

“欧家人丁单薄,读书人,若一代不出仕,前头攒下的也就不算什么了。老欧自己虽是翰林,如今却也说不得……”

书香门第与勋贵人家不同。勋贵有承爵之便,哪怕一代两代的没出息,爵位暂时跑不了,到了下一代再出个能耐的,又跳得起来。可书香人家,若是有一代没出息不能入仕,上头父祖一旦归老,其影响力立刻要降下不少来。

欧老太爷自己是翰林,虽清贵,却没有多少权势。儿子体弱未能读书,他又已经辞官,到了欧航这里就得重新开始。如今欧航只能说自己是秀才,却并不能以翰林子弟自居了。如此算来,桃华在身份上也是配得上的。

“欧家家风严谨,祖训四十无子方可纳妾,虽则代代单传,却未有广纳妾侍的风气。”对于单传的人家,这家风可谓难得了。

“自然,老欧只这一个孙子,又有前程,也要仔细相看孙媳的。”欧老太爷肯带着孙子来,自然是信得过蒋老太爷的人品,但女孩儿究竟如何,那也是要看一看的。只是他已经丧妻,儿媳又是寡居,今日不好到人家家中来拜寿,“过些日子天气再和暖些,正好去庙里走走。”

寺庙真是个好地方,既能上香,还能相亲。多少人家都是打着去看佛祖的借口相看,成就了无数姻缘。就是寡妇不好去别的地方,去庙里烧香却是再没有不合适的。

蒋锡当初跟李氏成亲之前,也是在寺庙里以上香的借口见过一面,此刻蒋老太爷一说自然明白,连连点头。

蒋老太爷轻咳一声:“事尚未成,不要说出去。”欧航是他在旧友之中多方筛选才找出来的,虽说他觉得跟桃华十分登对,但也要防着万一对方没有看上。若早漏了口风,最后事情没成,可不坏了桃华的名声么。

蒋锡自然是连连答应,高高兴兴将蒋老太爷送回百草斋,自己转回东院。女眷那里没外客,散得更早些,蒋柏华玩了大半天已经睡下了,桃华正在拾掇东西,看见蒋锡脸上带笑便道:“爹爹今儿高兴。”

蒋锡连忙把笑容收一收:“你伯祖父身子康健,爹爹自然高兴。你这是做什么呢?”

桃华随口道:“伯祖父寿辰也过了,等月中进过宫,咱们也该回去了,先把东西收拾收拾,免得到时候丢三落四。”唯一的遗憾就是那玉雕水仙还在靖海侯府,想不出有什么办法能拿回来。

蒋锡一听这不对:“且不必着急。过几日咱们还去庙里烧烧香什么的,来了一趟京城,没去多少地方游玩过呢。”

到底是父女两个,在一起相处了多年,蒋锡又不是个城府深沉的人,一句话说得急了点,就让桃华听出点不对劲的地方了:“去庙里做什么?”

“啊?就是上上香什么的。兴教寺啊,都城隍庙啊,听说都怪好看的。尤其兴教寺里,有玄奘法师的舍利塔呢,来了一趟京城总要去看看。”

桃华疑惑地看着父亲:“您什么时候对寺庙感兴趣了?”蒋锡在无锡的时候都不怎么往庙里去呢。

“不是带你去瞧瞧么。”蒋锡被女儿看得心虚,连忙装出最正经的模样,“那些地方爹小时候都去过,总也想带你去瞧瞧。”

这么一说桃华就不再问了,故地重游什么的,可以理解:“好。天气暖和了,柏哥儿也能带出去了。”这小子现在没一刻安生,东院毕竟小了点,可在别人家里又不好乱跑的,带他出去玩玩也好。

蒋锡偷偷抹把汗,连忙把话题转开:“过几日要跟你大伯母进宫,宫里的规矩都学了没?”

桃华一笑:“学了。其实说白了也不过就是低头哈腰一条罢了。反正到了宫里见谁都行礼就没错。”

蒋锡对女儿的态度极不放心:“胡说……”

桃华一摊手:“大伯母就是这么教的。其实除了去见见大姐姐,别人估计也见不着。”小于氏自己进宫也就那么几次,除了强调见人要行礼,不要乱看,要恭敬之类的话,也根本没什么可教的。

蒋锡拿女儿没办法,只得点点她的脑门儿:“入宫可不是件小事,虽说是替你大姐姐诊脉,可爹心里当然是你最要紧,平平安安回来,不许出事!”

桃华弯眉弯眼地答应了,看蒋锡脸上还有些发红,便催他去歇着:“醒酒汤都熬好了,爹爹喝一碗再歇着。”

蒋锡接了碗又想起蒋老太爷:“该给你伯祖父也送一碗,他回了百草斋,不知道小厮们想不想得到。”

桃华点头:“我去送。正好也跟伯祖父说说进宫的事,看他老人家有什么嘱咐的。”说起来蒋老太爷进后宫的次数比小于氏不知多了多少,与其听小于氏叮嘱,还不如去请教一下蒋老太爷呢。

虽说今日家里热闹,百草斋却仍旧安安静静的,以至于桃华才走到回廊上,就听见景氏说话的声音:“崔大姑娘的病,已然换了好几位太医,外头的郎中也请了几个,都说是肝气犯胃,脾胃失调,可用了这么方子,仍旧不见好……”

蒋老太爷淡淡地道:“脾胃失调不是什么重症,太医既然开了方子,多吃几副就是了。频繁换人,倒未必就好。”

“可药吃了,实是半点作用都没有……”景氏顿了顿,把声音放得更恭敬,“儿媳想,只怕还是这些人医术不精。儿媳记得,从前父亲在宫里的时候,太后也是脾胃虚弱,都是您给开方子调理。能不能……能不能劳烦您老人家去瞧瞧……”

“那都是从前的事了。”蒋老太爷的语气仍旧十分淡漠,“何况你也该知道,咱们家现在已经不行医了。”

“那不是当初先帝说已故叔父的话嘛,并不是说您哪。再说,崔夫人也是听说过您的医术,想着悄悄请您过去瞧瞧,并不对外宣扬,也算不得行医……”

蒋老太爷并不为所动:“十几年没给人诊过脉,手都生了。这是关系人命的大事,不可轻忽。宫里太医自有好的,崔家姑娘是未来的郡王妃,要请几个好太医也不难。”顿了一顿,淡淡道,“毛遂自荐虽好,也要看是何事。”

景氏脸顿时僵住了。她刚才说崔夫人想请蒋老太爷过去,其实根本不是真的,乃是她去探望崔大姑娘的时候,主动向崔夫人提起来的。现下蒋老太爷说出毛遂自荐的话来,分明是已经戳破了她的谎言。自她嫁进蒋家来,还从没有被公公这样下过脸,一时间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噎了半晌才干巴巴地道:“儿媳也是看着好好一个姑娘瘦成那样,心里不忍……咱们家世代行医,仁心仁术……”对着蒋老太爷淡然却又仿佛能看清一切的目光,说不下去了。

“仁心仁术……”蒋老太爷缓缓重复了一遍,忽然又笑了一笑,直接摆了摆手,“我累了,你回去吧。老二这些日子跑差事辛苦,你多费心。莲丫头和楠哥儿都不错,好生教导着,日后就是你的福气了。”

景氏木然地退出来,桃华连忙躲了,等她走出院子才在门外唤了一声:“伯祖父?”

“进来罢。”蒋老太爷见了桃华拿了醒酒汤,微微一笑,“甘草已经备下了,亏你还跑一趟。”

“就是怕他们不经心才送过来,既然伯祖父已经用了,当然最好。”桃华把汤碗放回食盒里,“也是想来问问伯祖父,过几日进宫,有什么特别的规矩或是忌讳,免得在宫里失仪,得罪了贵人。”

蒋老太爷叹了口气:“原是不该叫你去的,只是大丫头——唉,终究没个可靠的人瞧瞧,我还是不放心。”

“做长辈的不都是这样么……”桃华笑笑,“大姐姐离得远,您自然担心。”

蒋老太爷摇了摇头:“大丫头心大,跟她爹娘一样——罢了,我跟你说说宫里的规矩,横竖也就去这么一趟……”

本朝的皇宫不像后世的紫禁城那么方方正正,而是依地势呈一个不太规则的椭圆形,不过那恢宏的气势和华丽的建筑却毫不逊色。

桃华大清早的就被从被窝里拽了起来,只吃了几块点心,连水都没让喝就跟着小于氏到了西边的呈华门,这里是最靠近后宫的地方。

呈华门外并不只蒋家一辆马车,还有一辆更加华丽宽大的马车停在前面,小于氏掀开车帘看了看,低声道:“是袁淑妃娘家的车。”

桃华这段时间被小于氏又科普了一番宫里的知识,现在大概的也有个数了。淑妃袁氏,在今上还做着太子的时候就进了东宫,后来今上登基,她也就从太子良媛成了四妃之一,在后宫是仅次于皇后的高位妃嫔了。

袁淑妃说起来已经二十多岁,不是什么年轻的新人了,然而在皇帝那里仍旧颇得宠爱。据说皇帝去后宫的时候并不多,但每月里总要到袁淑妃的钟秀宫去三四天,有时候晚上没有时间,就捡着白天去看看或者一起用饭。

不要觉得三四天不算什么,在后宫佳丽十数人的情况下,这个数目是相当可观的,有时候连皇后都只有每月的初一十五,还比不得袁淑妃呢。不过很遗憾,袁淑妃虽然有孕过两次,却全都小产了,因着这个,皇帝几次想再给袁淑妃抬位份,都被皇后以“未能保护龙种,不但无功反而有过”为借口压下去了,甚至袁家在朝堂里也被于家打压,至今不怎么得意。

袁淑妃位份远在蒋梅华之上,她的娘家人进宫,马车自然要排在蒋家前面,而且进了宫还有小轿可乘。至于蒋家人,那就只好走路了。

从呈华门到蒋梅华的居处并不算远,问题是进宫的人还要先去太后和皇后处行礼——毕竟这两位是后宫之主——之后才能去看自己要看的人。

抬着袁家人的轿子在几个大力内侍的肩上很快就远去了,小于氏和桃华则是跟着领路的小内侍在后头步行。桃华倒是不怎么在意,这时候太阳虽然已经升起来,但后宫不像前朝,为了怕什么刺客行刺,连树都不大栽,偌大的广场到了夏日都会被晒得发烫。后宫的建筑更接近园林,假山流水,花木扶疏,走在其中只觉得空气清新,颇为惬意。

小于氏用眼角余光瞥了一眼桃华。她这是第三次进宫了,可仍旧有些战战兢兢,走在路上都忍不住要紧张,生怕碰上哪位妃嫔会失了礼数,想不到这个隔房的侄女倒是从容自若,似乎根本没意识到自己是进了皇宫,究竟是无知者无畏呢,还是当真胆子大?

说起来皇后才是后宫之主,但太后却是后宫最尊贵的女人,而且这个时候皇后一般也在太后宫里,因此小内侍直接就把人带去了寿仙宫。

到了那里,桃华一眼就看见了停在宫门外的轿子,宫门处却站着一个中年妇人,身边也跟着个十四五岁的少女。

“是袁夫人。”小于氏低声说,脚下有些踌躇起来。

袁淑妃在宫里被皇后刁难,她的娘家人进宫自然也没有什么好待遇。小于氏早就听说过,袁夫人每次来拜见太后和皇后的时候,不是在寿仙宫就是在凤仪宫,总得受些冷遇。

说起来外命妇进宫,只要求见的不是太后和皇后,这两位后宫身份最贵重的女人是不必都接见的,只要让人在宫院中行个礼也就是了。然而袁夫人进宫,总是会在两宫那里等上半天,才会被人接进去行礼。譬如说现在,她坐着轿子比蒋家人快得多,可是现在小于氏和桃华都已经到了,她还在宫门外站着呢。

守门的内监笑眯眯地迎着小于氏道:“蒋夫人,太后娘娘和皇后娘娘正在里头跟人说话,蒋夫人稍候。”

小于氏暗暗地叹了口气。她根本也没指望过能见到太后和皇后,如果这两位肯行个方便,只要让她进去行个礼,之后就可以直接去看蒋梅华了。当初蒋梅华有孕的时候,于氏就说过她们太着急了,当时她还对婆婆的话有些不以为然,没想到现在果然验证了,她跟袁夫人,大概已经是相同的待遇了。

桃华泰然地站在一边。寿仙宫绿树成荫,即使站在宫门外也不怕太阳晒,目光所及,还能看见门内几株盛开的玉兰花,很是赏心悦目。既然如此,站一会就站一会儿呗。

不过看起来袁夫人和她身边那个少女似乎都没这么好体力,两人都在不时地移动着重心,显然是站得脚痛了。

桃华眼睛往两人裙下溜了溜。本朝说是承大唐遗风,但其实许多地方还是受了宋朝的影响,比如说有不少人家,都喜欢给女儿裹脚。虽然这种裹脚是从三五岁就开始,并不是桃华以前听说的什么折断脚趾那么变态,但毕竟裹了脚的女子走路不便,也不好久立。

袁夫人穿了一条较为厚重的裙子,一直垂到地上,看不清什么。但那个少女穿的却是一条最近又时兴起来的旋裙,后头开衩,所以桃华站在那里正好能看见,她裙下的绣鞋窄而小,分明是裹过脚的,难怪站不住呢。

寿仙宫里忽然传来了说话声,有人从正殿里走了出来。听见声音,连桃华都有点精神一振,抬头往前看——虽然她不怕站,但总这么站着也实在没意思。

可惜走进众人视线里的并不是出来传召的内侍,而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他身后倒跟着个内侍,但显然不是来传什么话的,而是一个劲地道:“二公子慢些走,慢些走。”

第246章 谋划第78章 商谈第255章 将计第215章 警觉第228章 真病第238章 生育第210章 和离第89章 观猎第82章 改药第216章 望诊第228章 真病第251章 刺客第50章 皇子新茶第192章 侧妃第105章开药第243章 反扑第23章 有孕第223章 救治第209章 欲擒第170章 医术第99章奏对第197章 自受第159章 残酷第149章 炭疽第204章 失控第56章 热心第251章 刺客第46章 来访第173章 挨打第184章 成亲第228章 真病第21章 后族第105章开药第164章 过年第262章 癫狂第176章 支持第121章 定亲第52章 喜事第152章 双灾第249章 弃卒第129章 许诺偷换第96章 对坐第46章 来访第226章 新年第234章 满月第87章 曹府第126章 指婚亲戚第129章 许诺第198章 遣送第46章 来访第178章 归来第100章药师第53章 丫鬟第140章 圣寿第32章 邀约第107章心曲第89章 观猎第147章 大婚第263章 大结局(上)第65章 仇家第98章 献药第34章 忠心第64章 上香第246章 谋划第248章 自作蒋家第165章 挡箭第221章 回来第28章 奉召第53章 丫鬟第155章 防痘(上)第228章 真病第230章 去世第244章 求子第152章 双灾第200章 私心第175章 抢救第250章 暂停第149章 炭疽第218章 宫宴第58章 侯府第192章 侧妃处置第218章 宫宴第89章 观猎第189章 危重第37章 痛风第142章 六礼第150章 沾光第256章 就计第72章 心病第233章 赐名第249章 弃卒第192章 侧妃第184章 成亲教唆第145章 婚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