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又得妹妹

对于池二郎这个负责任的守备,勤恳的郡守来说,从春到秋,忙的人都有点喘不过来气来,不过一年下来成果是喜人的,东郡如今稳定的在可持续性的发展中。

有了自家老丈人的帮助,今年的东郡处处都透着丰收的喜悦,最明显的就是,街道上卖各种水果,干果的小货摊多了,这些果子采摘下来不久,看着新鲜,喜人,在街上摆个摊子每日都能买上些银钱,

虽然现在的果树小了点,出产少了点,可树木总会长大的,总是让人充满了希望。

现在人们的对话都变成,你家里的果树什么品种呀,回头打下两根树枝,我家也嫁接一棵。

今年开春的时候,郡守大人特意从京城请来的嫁接师傅,按个县城的走了一边,就是同大家交流嫁接技术的。所以现在嫁接技术对于农户来说那真是必备技能。

大家一点都不发愁,这些果树长大了,家家都有果子不值钱的问题,人家郡守夫人说了,将来树长大了,果子挂的多了,郡守府回收。保证这些果子的出路,不会让果子烂在家里。

也就是说只要你细心的经营,就肯定有份稳定的收入,何况在这个温饱都不能保证的年代,就是卖不出去,留在家里给孩子们解馋,抗饿也好呀。真没人担心卖不出的问题。

农户家里收成好了,赋税没问题了,池二郎的考核自然就过得容易,郡守原来也不是那么难做吗。现如今还有谁说他池二郎一个武将不懂民生呀。换个懂的来,能有这个成效吗。

至于边防的事情,池二郎更是从来没有忽略过,东郡城富庶,就要担心外族窥探。

在池二郎看来,一味的防贼不是办法,最好的办法是主动出击,可对于稳定了百十来年的朝廷来说。主动出击,等于是挑起战争,这个肯定通不过。

别说其他的大臣,就是老尚书那里都不同意。好日子过得舒坦了。找死呢吧。差点气到。吹胡子瞪眼的找自家二儿子的毛病,找了一个什么姑爷呀,怎么这么作死呀。

特意问了问是不是他们家倒霉孩子的心思。

华二老爷被骂的狗血喷头还要同自家老爹保证,芳姐是个好孩子,从来不喜欢打打杀杀的。老尚书特意叮嘱。最好是这样。不然老尚书做梦都不能安枕。太糟心了。

圣人看到随着辽东的赋税,一同送来京城的奏折,到没有老尚书反应那么大,只是点点头:“到底是年轻人,有胆色。不过稍微激进了点。”

听的满朝的大臣,都心里毛毛的,什么意思呀,圣人不是被池二郎这个不知轻重的后辈给蛊惑了吧。兵家之事岂是轻易能够乱动的。看着老尚书大家的眼神都是打探。

老尚书心情要做遭罪就多遭罪,跟我有半毛钱关系呀。

说句实话,池二郎还真没有那么大的冲动。要发动战争,就是想着,在那些牧民骚扰咱们边境以前,先骚扰一下他们好了,惦记别人,总比让人惦记着好。

牧民过得艰难自然就要惦记富裕的东郡,他又没有把那些牧民一起带动富裕起来的义务。不能共同致富,只能在防御上想法子了。

好在圣人没有什么大的后续动作,只是在给东郡的条子里面提到,在不发动战事的情况下。准许东郡守备便宜行事。

池二郎看到这条回复,只能说圣人果然是天下最圣明的存在。看看人家这话说的,跟没说一样。有功肯定是圣人领导有方,有过。肯定是池二郎便宜行事的脑子没够用。

不过总要感谢圣人的这片信任之情。可不是所有的守备都能得到朝廷这种便宜行事的指令的。

池二郎来东郡的时候,就是从底层做起,这几年对于东郡那真是了如指掌,对于边防问题,那真是有独到的见解。

既然了有圣人的圣谕在,池二郎也能放开手脚。把边防给重新布置了一下。这就是守备同郡守一人兼职的便意之处,军务政务一人说了算。

这就要说说东郡这个地方的起源,最初的辽东,不过是只一个很宽阔的地 方而已,哪里有什么城池呀。只有一个关口,连着一关口的兵营。

先开始的时候,这里不过是些散落在山里的猎户,还有在这里安家的兵营家眷们组成的村落,

后来朝廷流放的罪臣以及家眷多了,才一点一点的有了如今的东郡城。遇上大赦的时候,那些早就在东郡过惯了日子的人,也就把这里当成了家。

即便是到了如今,朝廷里面是凡有罪不至死,却也不能轻饶的,都要流放到东郡这个地方,这也是东郡城民风剽悍的原因所在,

你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呀,这样一个地方,这样一群人的构成,软和一点能生存的的下来吗。

不过是随着东郡城越来越富庶,有了教化之后,东郡城在才有如今的变化。

京城的刑部大牢没法关住多少人犯,大部分如今还是要发配到东郡这里来,对于池二郎来说,用这样的人来当部曲,守卫边防有点不放心,

可每年发配到东郡的犯人,依然承递增的人数在增加。都关在牢里不事生产也不是那么回事,用起来又不放心。

所以今年秋天过后,南边的隘口之外,靠近边防的地方多了些像是村落的一些寨子。

池二郎也不是心太狠的人,先放到隘口之外的都是牢里那些穷凶恶极之徒,给了农具,给了种子,更是给了牛羊,不过肯定不够吃。

而且准许他们开荒重地,说了同城里的人一样交赋税,赋税以外的,都留给他们自己。

条件很宽和,就一样,这些人 不许在东郡城犯事,不许滋扰大梁百姓。不然只要逮到有死没活,而且祸及妻儿父母。

用的是芳姐最看不上的连坐。

效果显著,这些人都是适应能力相当好,生存能力特别强的人。原来身无长物都能活着,何况是如今了,自然有聪明能悟出郡守大人的言外之意,不能滋扰大梁百姓。边防外面的可不是大梁百姓。

要活着,要吃饱,自然要想法子吗。原来是在大梁境内犯罪,现在不过换个环境艰苦的地方而已,总比关在牢里好得多。

何况守备大人说了。只要他们立功,在外族侵犯的时候,能够及时通知隘口,或者在战斗中表现优异,就是砍头砍的多,他就亲自给朝廷上书,请求赦免。

或者在军营给安置差事。相当于翻身呀。多好的机会呀。

就这样池二郎在隘口的外面,又给东郡多设了一条防线。当然了无形中,把边境线又给往外拉伸了。

后来再有发配过来的罪人,有杨学样。都是在隘口之外安置的。

当然了池二郎也不是那么没有人性,真要是有外族人过来骚扰这些村落的时候,肯定要派兵维护的。不过就是下手狠了点而已。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道防线管用,反正这个冬天东郡过得平和。

紧绷了一个冬天的东郡百姓,竟然没有被外族骚扰,大伙都有点适应不过来呢。

在芳姐的嘴巴里面,就是这招虽然损了点,可管用。自家男人够坏,而且坏的有脑子,怎么就那么喜欢呢。

既然犯罪。就要有被惩罚的准备。物尽其用吗。何况真要是立了功,还给了他们一条能够晋升的机会呢不是,典型的富贵险中求。

池二郎折腾着他的边防,芳姐在府上折腾他的作坊。还有庄子,有鲁二叔在,一切都是那么稳定有序的在持续发展中,

儿子有祖父祖母在,芳姐大部分的精力竟然都用在后院的泥巴上了。

效果也是还不错的,至少现在池府的饭桌上用的碗盘是圆的了。

每次用餐池府的老夫人都要感叹。那么多的柴火搭进去,他儿媳妇就弄出来这么几个比较圆的碗。

幸好家大业大的,不然多遭罪呀。

芳姐每次看到他家老婆婆纠结的眼神,都要宽慰一番:“您蹦心疼,大不了我多涅一些出来,将来留给子孙,都是古董。”当然了只要保存的年头够长。这厮芳姐自己理解的。

这话对于才荣升为老夫人的池老夫人一点都不欣慰,还要是早遭禁东西。就这样的歪瓜略枣那不是烧多少遭禁多少吗。

至于京城的华二老爷,如今的书房里面摆放的都是艺术品。不多多少的大家都没看出来华二老爷的收藏到底有何源远流长的故事。走眼了,真没瞧出来。

博古架上不是碗就是盘,好不容易有个花瓶,还是肚子上咧着大嘴巴的。可能是烧窑的时候,火候掌握的不咋好,咧开了。

华二老 爷逢人解说的的是,他欣赏这些残缺美。

不过从上到下的博古架见证了芳姐玩 泥巴的一个成功过程。

每次华三老爷的看到他二哥逢人就说他喜欢残缺美的时候,都要想起二房用的那些歪盘斜碗,想想都遭罪,吃豌粥都得盛两次,得亏他家二哥欣赏的了呀,

到底是自家闺女爱好文雅,想想自己每天喝的都是闺女采集的露珠,华三老爷都觉得分外的舒心,总比老二那个摔泥巴的闺女好呀。

华老尚书每次收到东郡送来的节礼都要冷哼一次,越来越没有样子,还玩上泥巴了。出息。也就是池二郎受得了这么一个败家媳妇。

他老人家肯定不会在让芳姐拜见华府的祖宗的。好坏池家自己留着吧。就差没说概不退货了。

等到华二老爷再次喜得贵女的时候,芳姐的泥巴已经烧出来心得了。虽然还是粗糙了些,可看上去已经了 喜人的成果,跟青花瓷还差了点,可创意上能更胜一筹。

芳姐送给自家小妹妹的满月礼就是一整套的瓷器。也是她家后院的烧窑,第一套成功的处女座。

以前也有成功的,不过没有成套的。

池家二夫人看到这套瓷器的时候,眼睛都亮了:“这可真是让人不敢相信,太漂亮了,不愧是尚书府出来的娘子,玩泥巴还能玩出来这样的成果,可真不错,我看就是咱们侯府库房里面的那些碗盘也不过如此了。”

芳姐:“那还是差了些的。毕竟手艺上的功夫,可不是一天能练出来的。”

池二夫人:“不错了,很不错了,这东西送过去,怕是亲家太太要给小娘子留到出嫁的时候用的,亲姐姐的满月礼,还是亲手做出来的,意义怎么能一样呢。”

芳姐抿嘴微笑,没想到有个亲弟弟以后,还能再有个亲妹妹,这辈子真的完美了,她是真的高兴,也替他爹高兴 ,亲娘段氏没有福气呀。

兄弟想要个熊点的,妹妹绝对要公主一点的,最好要向五妹妹一样。真要是有五妹妹那股子仙气,芳姐愿意多喝点不卫生的露珠。

一套玉兰花的盘碗碟子,茶壶水杯,被芳姐小心又小心的送往了京城。里面全是对与自家妹妹的寄望之情。

五郎给妹子的送的满月礼是同先生那里求来的一幅画。大家手笔不是花银子能弄来的。

本来五郎求得是副字,要求挺简单,就让先生写恭顺温良而已。

谢先生也不知道怎么想的,看看五郎就改成了一幅画,心说有郡守夫人那样一个姐姐,这四个字可不能轻易的送,将来打脸。

池二郎这个姐夫送给小姨子的礼物就是布防的时候,亲手猎来的皮子。都是东郡少有的好物件。可见池二郎对于小姨子的看重,当然了最重要的是看重自家老泰山呀。

东郡能有如今的成果,那都是自家老泰山的鼎力支持。这个池二郎那是忘不了的。

池二郎跟同僚们通信的时候,经常受到类似抱怨的消息,听说华府的树苗花苗,那都是有银子都弄不来的好玩意,华二老爷一车一车的给他这个姑爷,那真是让人嫉妒的很。

谁人不说池二郎好运,遇上这么一个顾着闺女的傻爹呀。都没想想将来能给儿子留下什么呢。

想想小舅子,池二郎就想了,往后他儿子有的,肯定要有小舅子一份。关键是五郎招人疼,那么大点的小人,就知道惦记他这个姐夫,还处处知道照顾小外甥,

虽然有时候,熊了点,可还是让池二郎恼不起来。

比如今年夏天把胖哥放到池子里面学游泳的时候,虽然人是五郎给弄下水的,可看着五郎淹的惨兮兮,还托着自家胖儿子的时候,池二郎都不知道要揍两孩子一顿好呢,还是要亲俩下好。

只能怨自家夫人看孩子不着调,怎么就放着两孩子一块玩水呢。又说远了。

反正如今华府的二老爷又得了一个闺女。满月宴的时候,姐姐跟兄长都没有能够过来,不过礼物总是让人说道。

五娘看到那套碗盘,还听说是芳姐自己给弄出来的时候,立刻就回府亲手画了一副花样,让人快马加鞭送到了东郡。

意思就是很喜欢。必须拥有。(。)

第78章 凭借第443章 有喜第531章 相见欢第68章 二见第13章 面目第677章 姑嫂第452章 旁听生第294章 交锋第606章 百家之争第591章 冲冠一怒第282章 捧着还是供着第443章 有喜第522章 团聚第635章 挖坑第541章 胜败第93章 宜出行第66章 显摆第44章 鄙夷第411章 杀戮第404章 有子第231章 求亲第420章 攀扯第552章 公公宣言第180章 杜氏女第196章 一荣俱荣第155章 议嫁第433章 产子第619章 奋起第305章 来势汹汹第502章 二郎教妹第337章 华宅内外第547章 昏招第375章 不太淡定第170章 相对第315章 当年第574章 祖父的学问第204章 叙旧第484章 儿子是个颜控第531章 相见欢第246章 算总账第41章 家私第578章 乱麻第684章 尾声第97章 表兄表妹第182章 空战第37章 神通第550章 团聚第96章 气人第325章 不回头第156章 对敌之道第415章 收尾第604章 增产报国论第637章 恭喜侯爷第266章 一眼第646章 女娲第600章 补刀第88章 出拳反击第335章 亲爹上阵第133章 人比人第599章 攻略老尚书第75章 反击第27章 不容第410章 匪患第674章 结局篇第529章 分别第249章 祖宗与祖父第523章 佳偶第463章 管事说情第427章 挣扎第47章 节礼第222章 移花接木第181章 冯二娘子第212章 池家九姨第680章 尾声第671章 捡到了第190章 夫妻夜话第六百一十八 掌通融第385章 美名第357章 兄弟第132章 投诚第597章 撑腰第544章 发火第46章 小惩第576章 文人出头靠争第514章 生产第37章 神通第362章 奇妙的和谐第121章 交锋第121章 交锋第149章 又是一年第418章 师傅来了第345章 亮剑第241章 认亲第228章 胜负第603章 征服第18章 惊愕第444章 免税第373章 怡情第490章 不死不休第238章 老爹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