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

这是我的体验:到最后,一个人会发现每一件事情都是配在一起的。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好的和坏的,正确的和错误的,道德的和不道德的——不管你做过什么,到最后,一个人会发现生命真的很精彩,每一件事情都配得好好的。如果你往回看,你不会愿意改变任何事情,因为即使你改变一个部分,那么整体也就被改变了。

如果你不得不犯错误,那就犯错误——但是要犯得彻底。如果你不得不摔交,那就摔交——但是要摔得像一个醉汉那么完全。不要抵抗,因为如果你抵抗,你就会错过。如果你不得不活在黑暗里,那就活在黑暗里——但是要快乐地活、舞蹈地活。为什么要愁眉苦脸的呢?如果你在感觉你被地狱包围着,那你就去感觉它——它可能是你命运的一部分,你成长的一部分。

当然我也知道,当一个人经过地狱的时候,那是非常困难的。我知道。因为成长是非常困难的。当一个人经过一个难题、一个令人心碎的难题、一道难关的时候,一个人就想逃跑;一个人就想不去面对它,一个人就想成为懦夫,但是这样一来,你会错过某种东西,某种将成为最终整体、最终和谐的一部分的东西。如果你全然地生活……我不设置任何条件。我说的是无条件地生活。如果你内在的声音告诉你去静心,你就去静心。如果你内在的声音告诉你去喝酒,那么你就去喝酒,变成一个醉汉,但是要全然,因为只有通过全然,一个人才会超越。只有通过全然,一个人才会转变,因为通过全然,一个人才会了解他在做什么。

人们到我这里来,他们说他们心里有很多愤怒,他们不想再要这些愤怒了。他们已经受够了,他们已经为此吃了很多苦头。他们的整个人生都变得很悲惨。他们十分后悔,每当他们发火的时候,他们都十分后悔。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试着不发火,他们决心不发火,他们把所有的意志力都花在上面,但是几个小时一过,他们就忘了。然后又发生某件事情,又形成一个局面,他们又发火了。怎么办呢?

我告诉他们:不要后悔,就从那里开始。不要后悔,你至少可以做到这一点。要发火,要尽情地发火,不要后悔。不要为此而感到抱歉。你已经生气了,要接受这个事实——你是一个具有愤怒的天性的人。可以了,你尽情地发火吧。因为后悔在阻止你尽情地发火,有某种东西被保留着。那个保留在里面而没有被表达出来的部分会变成有毒的,会变成一个癌肿。它将影响你的所有生活,你的整个一生。要生气,而当你有生气的时候,让那个现象变成你可以说:“我就是生气,而不是:我是生气的。”没有人等在后面看着它——你就是生气。它将变成一团火,一团地狱之火。

那将是极大的痛苦,但它必须如此。或许,如果你能够真正地置身在地狱之火中一次,你就会对它变得非常警觉,以至于不再需要下决心去反对它。这个体验本身已经决定了一切——你将再也不会靠近它。并非你发誓要反对它,并非你到教堂去认错和忏悔……人们也开始享受忏悔了,他们也开始沉溺在忏侮里。

我曾经听说,有一个女人第七次到教堂里,在神父面前忏悔——赎罪。连神父都觉得有一点惊讶,因为一次又一次都是相同的罪——她跟一个没有跟她结婚的男人做过爱。

所以神父说:“那个罪你犯了7次,还是只犯了1次?”

她说:“只犯了1次。”

所以他说:“那么为什么你还继续忏悔呢?你已经忏悔7次了”。

她说:“我喜欢谈论它。只是想想它也觉得很美。”

即使在想象里对一个神父忏悔……

人们开始沉溺在他们的忏悔和认错里。他们甚至可能会夸大其辞——这是我的感觉。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似乎就是一种夸张,他似乎沉溺在它里面。那个犯过很多罪的想法似乎很吸引人。在印度,甘地自传似乎就是一种夸张。他不断地对他的罪恶谈论来谈论去,似乎他正在享受它。现在心理学家说,有一些人会夸张他们的罪恶,因为这样一来,相对于那个罪恶的背景来说,他们就变成了伟大的圣人。因为他们犯的不是普通的罪,他们是那么大的罪人,而现在他们变成了那么大的圣人!差距是巨大的,革命是伟大的。

只有一个大罪人才能成为一个大圣人。普通的罪人怎么可能成为大圣人呢?你抽了一次香烟——你是否认为,就因为你抽过一次香烟,或者你注目过一个女人而在心里面产生,就这样,你就可以变成一个圣奥古斯丁或者一个甘地了吗?那是不行的,材料还不够。你无法从小罪恶里面创造出大圣人来,你必须是一个大罪人。

所以你永远都不应该相信那些写自传的人。我肯定读过好几千本自传,然而我的观察是这样的:没有任何其它种类的小说比自传更虚假了,自传是最大的虚构,所有的自传都是虚假的。要么就是一个人不断地赞美自己,要么就是一个人不断地谴责自己,但是两者都不真实,因为两种方式都使一个人变得不平凡。仅仅依靠平常,自我是不可能得到满足的。

有人问临济禅师:“你是怎么做的?你是怎么修行的?”

他回答得极其简单——你怎么可能用这个回答写成一部自传呢?他说:“当我觉得饿了,我就吃饭,当我觉得困了,我就睡觉,如此而已。”

你怎么可能用这个回答写成一部自传呢?临济禅师也不会因此看起来像一个大圣人。这会是一个什么类型的圣人呢?

临济禅师死了以后,他的门徒在一个寺院里演讲。有一个属于相反宗派的人站起来,他感到非常嫉妒,因为有这么多人来听他演讲。

所以他站起来说:“有一个问题,先生。你说了那么多关于你师父的事情,但我的师父才是一个真正的师父,他能够做出成千上万种奇迹。我亲眼看见过:他站在河的一边,那时候正好是雨季,河水涨得很高。有一个门徒站在对岸,手里拿了一本复写本。我的师父在这一岸用铅笔写,字就写在对岸门徒的复写本上,你能说出你的师父做过什么奇迹吗?”

那个门徒说:“我只知道我的师父经常做一件奇迹——每天都做,每分钟都做。”

整个大厅顿时安静下来。人们都很好奇,想知道临济禅师究竟做了什么奇迹?

那个门徒说:“当他感到饿了,他就吃饭,当他感到困了,他就睡觉。那就是他所做的唯一的奇迹。”

你不会认为它是一个奇迹,但它是一个奇迹。它是一个十分深奥的现象,它意味着完全自然。你几乎是在斗争。当你感到饿的时候,你不吃饭,因为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当你不感到饿的时候,你吃饭,因为现在是吃饭的时间。当你感到困的时候,你回避它,因为有一个值得去的舞会,或者有一部值得看的电影。当你感到困的时候,你坐在电影院里。当你不感到困的时候——因为电影把你弄得太兴奋了——现在你没法睡觉,所以你不得不服用安眠药。

不自然已经成为我们自然的生活了。当然,自然也就成为一种奇迹,最大的奇迹;只要喜爱平常的事情——吃、喝、睡、拂面而过的轻风……享受平常的事情,喜爱它们,那么整个生活就会变成一种庆祝。

爱哈德是对的。他在说一句老子式的话:“你一直试图改变或者忍受的问题将在生活进程的本身被清理掉。”经验生命,经验它的全部,进入它所有的向度——沉溺于每一个向度,全然地沉溺,到最后你会发现,每一件事情都有帮助。每一件事情,我说的是:甚至那个给你造成很多痛苦的妻子,甚至那个也有帮助;甚至那个你深深喜爱又死得很早的孩子,甚至那个也有帮助;甚至那件因为失败而导致你破产的生意,是的,甚至那个也有帮助。每一件事情!失败和成功、痛苦和欢乐、正确和错误、迷途和回家——每一件事情都有帮助。

从这个混乱里面出现一种合谐,但是一个人必须全然地经验它。我并不是说每一个人都会达到那种和谐。不是的,那是一种可能性。一个人可能达到,也可能错过,那些错过的人都是努力想要达到它的人。那些达到的人都是不很担心是否能够达到它的人,他们只是一刻接着一刻地生活。

那个最终的和谐,那个,是一种累积的效应。所以不管你有什么地方,你都要享受,不管你拥有什么,你都要感激。深深地感激——让这成为你唯一的祈祷。不管你去什么地方,都要尽情地去。如果你去找妓女,尽情地去……而我知道,即使你到你妻子那里去,你也没有尽情地去过。如果你喝酒,尽情地喝……而我知道你连喝水都没有尽情地喝过。

这种不完整的生活无法变成一个,这种生活一直过得不完整、过得支离破碎,它无法创造一个和谐。你在死的时候将是一片混乱——所以你在死的时候总是怕死。当死亡敲你的门时,你将发抖——因为你还没有达到生命的和谐,而死亡已经来临了。你还没有生活过,而死亡已经来临了。迄今为止,你还是不完整的,事实上,你还没有生下来过,而死亡已经来临了。你在发抖。

一个已经生活过的人、一个已经经历过他的日子的人,总是很美丽地接受死亡,因为再也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做了。他已经完成了所有的事情,他已经经验了一切,他进入过所有的方向。生命所能给予的一切都已经积累在他的里面。他已经积累了生命的蜂蜜,现在他准备好去死。没有其它事情……

你知道吗?一勺蜂蜜,一只蜜蜂必须访问5000朵花——一勺蜂蜜要5000朵花!而一磅蜂蜜——科学家估计——他们说蜜蜂必须飞上好几万朵花里。一勺蜂蜜要5000朵花、一勺蜂蜜要5000次体验,成千上万次体验……

只要记住一件事情,无论你在哪里,你都要全然地在那里,否则你将访问了花,而在离开的时候没有带上蜂蜜。那是一个人所能碰到的唯一的不幸,也是几乎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碰到的不幸。你太匆忙了——只要想想一只匆忙的蜜蜂,她飞向花,但是从来不碰它,因为她忙着要到另一朵花上去。还没有完成,她就飞向另一朵花,但是当她飞到另一朵花的时候,她的头脑里面又有一个想法在渴望飞到另一朵花上。她访问了5000朵或者500万朵花,最后还是空手而归。不要作这种类型的蜜蜂:当你访问一朵花的时候,要真正地访问它。要忘记世界上所有其它的花——在那一刻,没有其它的花存在。仅仅作一只蜜蜂——嗡嗡地、快乐地享受那朵花。尽可能全然地跟它在一起。这样你就会积累生命的蜂蜜,当你死的时候,你就会死得喜乐、死得狂喜。你生活过了。你的心里没有抱怨、没有不满。

而我告诉你,如果你全然地、觉知地活过所有的时刻,那么在死亡的时候,你就能够祝福一切——你的朋友和你的敌人。是的,也祝福你的敌人,因为没有他们,你就无法达到这个。他们是一部分,是那个叫做生命的神秘现象的一部分。

第五个问题:

你曾经说过,问题里面就有答案,所以问题的本质决定答案的本质。那么,头脑所能问的最基本的问是什么呢?

头脑永远问不出基本的问题,因为无论头脑问什么,都必然是肤浅的。当问题发自你的存在,而不是你的头脑,它就不是语言的,它将是存在性的。你将变成那个问题——这时候,它才是基本的。

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31章 聪明的老人 (1)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31章 聪明的老人 (1)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31章 聪明的老人 (1)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8章 甘于平凡 (3)第29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2)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29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2)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23章 没有意义 (2)第8章 甘于平凡 (3)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34章 聪明的老人 (4)第29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2)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31章 聪明的老人 (1)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31章 聪明的老人 (1)第5章 绝对的道 (4)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34章 聪明的老人 (4)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