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甘于平凡 (4)

恨没有毁灭爱,它只是毁灭了爱的陈腐。它是一次清洗,如果你理解它的话,你就会感激它。如果你也能感激恨的话,你就已经理解了;现在没有什么可以毁灭你的爱了。现在你第一次真正扎下根来,现在你能够吸收风暴、能够通过它强大起来,能够通过它丰富起来。

不要把生命看成一个两重性,不要把生命看成一个纠纷——它不是的。我已经知道——它不是的,我已经体验过——它不是的。它是一个整体,是一片,每样东西都容纳在它的里面。你只要发现怎样使它们相配,怎样允许它们相配。让它们彼此相配。它是一个美丽的整体。

如果你问我,要是可能存在一个没有恨的世界,我不会选择它;它肯定是绝对死寂和乏味的。它也许很甜,但是太甜了,甜得让你渴望盐。如果可能存在一个没有愤怒的世界,我不会选择它,因为没有愤怒的慈悲里面也没有生命。对立给予张力,对立给予硬度。普通的铁经过火的锻炼以后就变成了钢;没有火,它就变不成钢。温度越高,钢的硬度和强度也会越大。如果你的慈悲能够经过愤怒,愤怒的温度越高,慈悲的硬度和强度也会越大。

佛陀是慈悲的。他是一名战士。他来自刹帝利种姓,是一名武士。他肯定经历过非常愤怒的生活——然后突然地,他变得慈悲了。马哈维亚来自刹帝利种姓。事实上,这看起来虽然荒唐,但是它有一种一致性:所有非暴力的伟大导师都来自刹帝利种姓。没有哪个婆罗门传过非暴力的道。我们只知道有一个婆罗门,据说是毗湿奴的化身,他叫珀鲁色拉(Parusnaram)。他是世界上最暴力的人——一个婆罗门,竟然是世界上最暴力的!耆那教的24位大师都是刹帝利,佛陀也是一个刹帝利。他们谈论非暴力和慈悲;他们经验过暴力了,他们知道暴力是什么,他们经历过了。即使一个婆罗门要试着成为非暴力的,他也超不过表皮的深度。只有一个刹帝利,一个战士,经历过火的锻炼,才有一种强有力的慈悲或者慈悲的可能。

所以要记住,如果你内心的极端在互相斗争的话,不要去选择。让它们两者都存在。做一所大房子,里面拥有足够的空间。

不要说:“我只要有慈悲,不要有愤怒;我只要有爱,不要有恨。”这样你就会变得贫乏。

要有一个很大的空间,让两者同时存在。不需要在它们中间制造战争;没有战争。战争来自你的头脑,来自你的教育、教养和制约。整个世界一直都对你说:要爱,不要恨。没有恨你怎么可能爱呢?耶稣说:“要爱你的敌人。”而我告诉你:“也要恨你的爱人。”——这样它就成为一个完全的整体了。否则耶稣的话就是不完整的。他说,“要爱你的敌人。”你只会恨;而他说也要爱,但是另一部分漏掉了。我告诉你,也要恨你的朋友,也要恨你的爱人。不要害怕。然后渐渐地,你会发现敌人和朋友之间没有差别,因为你对敌人既恨也爱,你对朋友既爱也恨。问题只在于硬币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这样朋友就是敌人,敌人就是朋友。这样差别就消失了。

不要在里面制造战争,让它们两者都存在。它们都是需要的──它们将给你两只翅膀;只有这样,你才能飞起来。

最后一个问题:

老子也许是卓越的,他也许就是真理的颠峰,但是他的高度对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没有用。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从另一面来看,马哈维亚、摩西和穆罕默德更加实际,也更有帮助?

确实如此。他们确实更加实际,也更有帮助,但是他们之所以有帮助,是因为他们没有彻底地改变你;他们妥协了,他们没有完全地转化你。他们看起来是有帮助的,他们是实际的,这是肯定的——穆罕默德或者摩西——他们是绝对实际的,因为他们适合你的头脑。所以他们显得很实际。你认为是实际的东西,他们也认为是实际的。

老子完全不同于你的头脑,那正是转变的可能。你跟穆罕默德走在一起不会被转变。你可以变成一个穆罕默德,你可以变成一个好人,你甚至可以变得有道德,但是你仍然处在同一条的轨道上——你的向度没有改变。你跟马哈维亚在一起只会依然故我——或许好一点,但还是一样。你跟老子在一起则要被彻底毁灭,然后再生。他是死亡和复活。

试着理解为什么它是这样的。你可以理解马哈维亚,他的算计属于你的头脑——你的逻辑并没有超过你。所以他看起来很实际。他的所有追随者都是生意人——算计的、数学的、实际的人,那并非巧合。所有的耆那教徒都变成了生意人:他们更加数学,更加聪明,更加算计,那也并非巧合。犹太人是世界上最会算计的人,最会算计的民族,他们很聪明,那也并非巧合。耆那教徒和犹太人几乎是相同的,耆那教徒是印度的犹太人。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摩西是实际的,马哈维亚也是实际的。

我想起来一个故事,它属于最初的世界。

上帝在寻找一个民族愿意接受他的十诫。世界变得有点儿混乱,需要道德和伦理。所以他找了很多民族,但是没有一个愿意接受。

他找到印度人说:“我有十诫提供给你们。这是生命的全部哲学。”

印度人问:“举一个例子吧?你先告诉我们一条戒律……”

上帝说:“要真实,要诚实。”

印度人说:“在这个幻象(maya)的世界里面,这是很困难的。在这个幻象的里面,一个人也不需要诚实。有时候,在这个梦想的世界里面……一个人怎么可能永远真实呢?那是很困难的,何必制造麻烦呢?”

他询问其它民族。有些人说,不私通是无法忍受的,因为生命将失去所有的乐趣。私通给生活带来乐趣、带来幻想。那是无法忍受的,如果这样,人生就不值得一过了。

上帝变得很沮丧。他在每个地方都遭到拒绝。

据说,他后来找到摩西,他说:“我有十诫可以提供给你。”他现在很害怕,因为这是最后一个民族了。“你想要吗?”

他以为摩西会问:“这十诫是什么?”但是他没有这么问。他只是问:“它是什么价?它要多少钱?”

上帝说,“它们是免费的。”

摩西说,“那么我要两套。”

算计的、数学的、聪明的、高智力的——犹太人只占世界的百分之三,但是他们拿走了百分之八十的诺贝尔奖。百分之三的人和百分之八十的诺贝尔奖!那是一个非常非常困难的现象。只有百分之三的人,但是他们几乎操纵了整个世界,他们到处遭到拒绝,到处遭到谴责,但是他们非常实际,非常聪明。马克思、佛洛伊德、爱因斯坦,三个统治世界的人——他们都是犹太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他们不是不实际的。而老子是不实际的。事实上,老子赞美不实际。

有一个故事:老子和他的门徒经过一片森林,有好几百个木匠在那里伐木,因为他们要造一座大宫殿。所以整个森林几乎都被砍光了,但是只有一棵树屹立在那里,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大得足以让1万个人坐在下面乘凉。老子让他的门徒去问,为什么整个森林都被砍光了,唯独这棵树被留下来。

门徒走过去问木匠:“你们为什么不砍这棵树呢?”

木匠说:“这棵树完全没有用。你无法用它做任何东西,因为它的每条树枝都有疙瘩,没有一条是直的。你不能用它做柱子,你不能用它做家具,你不能用它做燃料,因为它的烟对眼睛有害——会把眼晴弄瞎的。这棵树完全没有用,那就是为什么。”

他们回来了。老子笑着说,“你们要像这棵树一样。如果你们想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要像这棵树一样——完全没有用。这样就没有人会害你了,如果你是直的,你就会被人砍掉,你就会变成别人家里的家具;如果你是美的,你就会被人拿到市场上去卖,你就会变成一个商品。要像这棵树一样,完全没有用。这样就没有人能伤害你了。你会长得很高很大,成千上万的人可以在你底下乘凉。”

老子经过一个城镇,镇上所有的年青人都被迫应征入伍。

他们碰到一个驼背。老子说:“你们过去问一问,为什么这个人被留下了。他为什么没有去当兵。”

那个驼背说:“我怎么可能去当兵呢?你们看,我是一个驼背。我没有用。”门徒回来了。老子说,“记住,要像这个驼背一样。那么你们就不会被征去杀人或者被杀。要保持无用。”

老子有一种跟你的头脑完全不同的逻辑。他说,“要做最后一个。在世界上活动,好像你并不在活动一样。保持不为人知,不要试着去做第一个,否则你就会被人摔下来。不要争强好胜,不要试图证明你的价值。不需要这么做,应该保持无用,并且尽情享受。”

他当然是不实际的,但是如果你能理解他,你就会发现,在更深的层面上,在深处,他是最实际的——因为生命要去享受和庆祝,生命不要变成一种功用。和市场上的商品相比,生命更像一首诗;它应该像一首诗、一支歌、一段舞蹈,或者路边的一朵花,盛开着,不为什么特别的人,散发着芳香,没有任何目标,不做任何特别的东西,只是在享受自己,做自己(beingitself)。

老子说:如果你试图变得非常聪明,如果你试图变得非常有用,你就会被人使用;如果你试图变得非常实际,你就会在这个地方或者那个地方被人利用。因为世界不可能让一个实际的人独自待着。老子说:放下所有这些观念。如果你想成为一首诗、一个狂喜,那么你就忘掉功用。你必须对自己保持诚实。做你自己。

嬉皮有一句格言:做你的事情。老子是世界上第一个嬉皮。他说:做你自己,做你的事情,别去管其它事情。你不是在这里等待出售的。所以不要考虑功用,只要想到你的喜乐。要喜乐,如果什么东西从你的喜乐里流出来,那很好——去分享它,但是不要强迫自己仅仅成为一种功用,因为自杀就是这样发生的。不要自杀。

世界上所有的导师都比老子更实际,所以他们有更多的吸引力。所以他们有强大的组织:基督教(世界上几乎有一半人变成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耆那教、锡克教——他们都是功利主义者。老子单独地、冷静地站着。老子站在一个独立的存在里。

然而老子是稀有的、独一无二的。如果你能理解他,你也能变得稀有,变得独一无二。他的方法就是变得平凡,这样你就变得不平凡;他的方法是处在最后,然后你突然发现你是第一;他的方法是不要求、不居功,于是没有人能够把它从你身上拿走。他的方法是像“无”一样地存在,像一个无足轻重的人;那么,以一种微妙的、神秘的方式,你,只有你变成了重要人物——使整个存在都感到祝福、都感到被祝福的重要人物,和整个存在一起庆祝的重要人物。

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23章 没有意义 (2)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8章 甘于平凡 (3)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8章 甘于平凡 (3)第23章 没有意义 (2)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34章 聪明的老人 (4)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5章 绝对的道 (4)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31章 聪明的老人 (1)第8章 甘于平凡 (3)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8章 甘于平凡 (3)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34章 聪明的老人 (4)第5章 绝对的道 (4)第8章 甘于平凡 (3)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