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锷常用设计倡导人Edge出版人设计师
熟悉他的人都叫他“包”,这让我第一时间联想到台湾人管各种各样的bag叫“包包”,似乎这个称呼同他有某种契合:亲切、自在、随意,当然也包括外形。
大陆的读者对包益民的熟悉通常来自他的那本《PPAPER》,在杂志业不太景气的当下,这本泛生活方式类杂志能在小小的台湾每期都卖出十万册,真是惊人的销量和人气。在台湾的7-11,《PPAPER》已经相当于一道风景,把它放在任何一本国外的期刊杂志旁边都不逊色,它的“卖相”和“主题”都很chic,这同包益民的专业度和国际视野有很大关系,不得不佩服。所以我订阅了这本杂志经常仔细研读,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两年多前,包益民和许舜英在这上面的对谈,十六期,期期精彩,看得我欲罢不能。而让我惊讶的是,作为自己一手创办的杂志,包益民倒像个客人,把主动权交给许舜英,让她去主导整个系列对谈的话题和走向,这是难得的气度,或者说,他是明白人,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平台,让合适的人发挥最大的影响力。
这是个讲求专业度的时代,包益民就很专业,包氏国际在台湾文化传播和设计领域的地位不容小觑。很多人都会为包益民身上的光环和标签所吸引:罗得岛设计学院、加州设计艺术中心学院、W+K、李奥贝纳……这份光辉的人生履历为包益民在重回台湾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个广告人起家的老板,他不但擅长推销商品和概念,他更会经营自己,这是我一直佩服包益民的地方。
这本书应该不只对学设计做创意的人有帮助,我觉得它更像是励志书——一本来得太早的自传。有时候我都在揣度,这是不是也是包益民的创意——让我们期待续集。不过我倒想津津有味地一直update包那彪悍人生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