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风雨前夜

大业九年四月,随着大隋皇帝杨广率六十万大军进入辽东,俨如红日掩进乌云,大隋的天空变得昏暗,许多隐藏在黑暗中的身影开始显露出来。

弘化郡也就是原来的庆州,是关内地区面积最大的一郡,人口主要集中在马岭水南面弘化县和郡治合水县一带,

这天上午,在合水县南面的驰道上,二十几辆马车在数百侍卫的护卫下一路疾驶,渐渐抵达郡治合水县。

在第二辆马车上,元寿拉开车帘,注视着马岭水两岸绿油油的麦田,麦子已经抽穗,长得格外茁壮,远远望去,俨如波浪般随风起伏,一望无际,一群群农人在麦田里忙碌,每个人脸上都充满了对丰收的憧憬。

元寿的目光里有一种掩饰不住的兴奋,这些麦田对他来说,都是他的军粮,他会一颗不剩地将它们拿走,他心中也同样是期盼着今年的丰收。

“元阁老,似乎你已经准备好了。”

元寿身后传来一个阴冷的声音,是蜀王杨秀,他就坐在后排,脸依然苍白而没有血色,但话明显多了,不再像刚出来时那样沉默,而且语气里带着一丝讥讽。

元寿仿佛已经习惯了他讥讽的口气,回头瞥了他一眼,淡淡道:“我已经准备好了,殿下准备好了吗?”

“我早已准备好,就等你称呼我一声陛下。”

说完,杨秀肆无忌惮地大笑起来,笑声中透出一丝苍凉,他从一个牢笼中出来,却要进入另一个牢笼,让他心中怎么能不愤懑。

元寿一点也不生气,冷冷笑道:“至少你不再是只有两个南蛮服侍,你有锦衣玉食,有美娇娘服侍,享尽荣华富贵,你应该感谢我才对。”

“是啊!我确实该感谢你,几个月我竟胖了十斤,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变成一头猪?这不就是元阁老希望的吗?猪陛下!”

“既然如此,殿下还有什么可抱怨呢?”

杨秀忽然大笑起来,“当然抱怨,既然当皇帝,总要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吧!我的女人太少,我要三千后宫佳丽。”

元寿眯眼一笑道:“你想要多少女人都可以,会让你满意。”

.......

马车进入了合水县城,元寿的眉头渐渐皱了起来,元弘嗣给他的信中说,可以把合水县当做临时都城,但眼前的合水县狭小、破烂,满地污水,这让一直生活在长安和洛阳的元寿难以接受,不能!无论如何不可能在合水县建都。

马车停在太守府前,元弘嗣闻讯迎了出来,元寿的次子元尚俊也跟在后面,元寿被扶下马车,指了指马车里的杨秀道:“先把殿下安置好,我们慢慢谈。”

元弘嗣连忙命令心腹将杨秀扶去后宅休息,他则将元寿请去议事堂。

走进议事堂,元寿坐了下来,次子元尚俊给他端来一杯热茶,又要替他敲肩背,元寿摆摆手,“不用了,关上门窗,开始吧!”

元尚俊将门窗关上,房间里立刻暗淡下来,元弘嗣也坐下,向家主汇报情报。

“目前元家共有兵力三万人,五千郡兵,五千家兵,另外还有元氏子弟带来的各地府兵两万人,战马一万两千匹,储存粮食四十万石,盔甲和兵器各五万件,还有尚武那边也有一些兵力,他已经从涿郡逃回,写信说他募集了六千逃兵,皆是关陇子弟兵,这样一来,实际上我们就有三万六千人,基本上都是精锐的正规军,战斗力很强。”

“元务本那边有消息吗?”元寿打断了元弘嗣的话。

元务本是元氏家族的远房族人,平时极少和元氏有往来,元家也不理睬他,但元务本的官职非常重要,官拜黎阳仓监,掌管着黎阳仓数百万石粮食,元寿让兄弟元稷几次写信给他,都如石沉大海,元务本没有任何回应。

元弘嗣摇摇头,“还是和从前一样,没有任何回音,他保持沉默。”

元寿叹了口气道:“好吧!就不管他了,你继续说。”

元弘嗣又继续道:“一个多月前,我提出跨境剿匪的申请,兵部已经批准,昨天我得到消息,杨广的圣驾已经进入辽东,我准备以跨境剿匪的名义扩大地盘。”

元寿微微笑问道:“不知你准备剿哪个匪?”

元弘嗣一愣,连忙道:“我当时是申请剿灭白瑜娑部,兵部的批复上也是指白瑜娑部,我主要是想以剿匪之兵吞并陇右各郡郡兵,我算过,有三万余人。”

元寿摆摆手道:“兵部已经进辽东了,它对你鞭长莫及,白瑜娑部也可以利用,但首先不应是它,我认为首先应剿灭扶风的向海明。”

向海明是一个沙门和尚,自称弥勒转世,一个月前在扶风起事,数万人响应,声势浩大,元弘嗣忽然听懂了家主的意思,眼睛不由一亮。

“家主的意思借剿匪之名占领扶风郡?”

元寿眯着眼笑了起来,轻轻捋须道:“占领扶风郡就等于进入关中,我们可以在雍县起事,立杨秀为帝。”

他又得意一笑,“我估计杨广做梦也想不到,扶风郡也有人造反。”

..........

东平郡,杨玄感的郡兵招募并没有停止,随着杨广抵达涿郡,注意力转向高丽战役,杨玄感便再次扩大招募郡兵,他也不再向兵部申请,直接招募,一个月的时间,他的郡兵人数就达到一万五千。

就在两天前,他的几个兄弟都陆陆续续赶到东平郡,连在军中从军的三弟杨玄纵、五弟杨万石也从涿郡逃出,兄弟二人率领五千逃兵藏身在赵郡,等候呼应兄长。

二弟义阳太守杨玄奖也有两千郡兵可以支援,这些喜讯令杨玄感精神大振。

自从几个月前,杨玄感和斛斯政的一番深谈后,得知军中出现大逃亡现象,斛斯政也劝他要抓住时机,只要他起事,必能一呼百应,形成天下响应之势。

杨玄感终于接受了斛斯政的劝说,毅然放弃了杨元庆隐忍到最后的建议,他决定不再隐忍。

房间里,杨玄感正和虎贲郎将王信哲商量置办盔甲兵器之事,王信哲是王仁恭的儿子,奉命来监视杨玄感,不料却反被杨玄感拉拢,成为他的心腹,这也是杨玄感最为得意之事,杨广的耳目变成了他的耳目,凭白给他增加了一千军队。

现在杨玄感最发愁便是盔甲兵器不足,他未经兵部批准,擅自招募了七千新郡兵,但兵部也就不会给他配置兵甲,所以这七千人的盔甲成了杨玄感的心腹之患,两人商议了半天,也找不到一个好办法。

这时,书童在门外禀报,“李先生来了。”

听说是李密来了,王信哲便起身告辞,杨玄感也不挽留,李密是从京城而来,他也正好有很多事要找李密商量。

很快,书童将李密领了进来,李密是去年十二月回京,现在才赶回来,几个月不见,李密瘦了一大圈,皮肤也变黑了,看得出,这几个月李密并没有在京城享福。

“三个月不见,贤弟怎会变得如此削瘦?”杨玄感惊讶地笑问道。

李密接过书童递给他的茶,喝了两口,又指指门,示意书童把门关上。

李密这才叹口气道:“这几个月我去南方,又去了陇右,了解到很多情况。”

“情况很严重吗?”杨玄感脸上的笑容也消失了,肃然问道。

李密点了点头,沉声道:“南方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一个南华会,背景很神秘,但据我估算,人数至少已发展到十几万人,我不明白,为什么朝廷会不知道?”

杨玄感略一思索道:“我估计南方地方官已经上报朝廷,但虞世基、宇文述这些人给扣住了,所以杨广丝毫不知。”

“应该是这样,这支南华会组织很紧密,一旦他们爆发起义,声势会很浩大。”

“现在各地造反已经多如牛毛,估计他现在也顾不过来。”

杨玄感对南华会并不感兴趣,又问:“那陇右呢,陇右有什么消息?”

李密冷笑一声,“元家也要造反了!”

杨玄感一下子愣住了,他想起了杨元庆说的话,他本不相信,没想到竟然是真的,“你.....确定吗?”

李密点点头,“元弘嗣在弘化郡招兵买马,在合水县已是公开的秘密,我估计圣上也知道,所以他才去辽东,就等元家造反。”

杨玄感心中动摇起来,如果是这样,那自己该不该着急起事,是不是再等一等?

杨玄感本来就不是一个意志很坚定之人,他一直处于一种摇摆之中,被杨元庆劝服,结果又被斛斯政改变主意,现在李密再一说,他又动摇了。

李密看出了他的犹豫,便笑道:“其实元氏造反,对明公也是一个机会。”

杨玄感精神一振,连忙道:“你说!”

李密取出一张地图,铺在桌上道:“元氏造反,必取关中,明公可借口攻打元务本,进攻黎阳仓,占据黎阳粮仓后,招募饥民从军,那时明公再号召天下共举义旗,我相信天下必成星火燎原之势。”

........

第1章 江南隐忧第67章 兵压汉中第31章 渊突之盟第23章 都市卖豹第45章 唐相之危第31章 意外挟迫第14章 引而不发第21章 幽州平寇第10章 谁是刺客?第77章 隋唐大战(七)第31章 渊突之盟第34章 卿卿我我第17章 东山再起第13章 战争来临第24章 以信立身第11章 宇文新计第25章 狭路相逢第34章 断然拒绝第32章 秀才造反第69章 杀机四伏第16章 识破敌计第36章 斗智斗狠第10章 裴矩辞相第53章 臣的要求第40章 意外之礼第1章 初使西域第29章 联合施压第83章 隋唐大战(十三)第113章 长安城破第86章 隋唐大战(十六)第22章 银甲小将第94章 紫河鬼谷第21章 谁为主将第53章 臣的要求第11章 家庙夜审第21章 北原谋生第42章 是功是过第44章 拖延三天第75章 隋唐大战(五)第21章 长孙又至第15章 杨家喜忧第53章 穷途末路第5章 公主请客第122章 被迫求和第16章 重大隐忧第4章 等待消息第22章 萧后来临第62章 鸡肋之城第13章 扬帆出海第12章 先锋玄霸第55章 谈婚论嫁第17章 雄信之灾第43章 孰敌孰友第149章 争夺棋子第41章 杨家之请第34章 断然拒绝第9章 朝局悄变第39章 发现机会第147章 意外消息第55章 两万诱饵第7章 秋风至杨第24章 会宁战起第36章 朝会危机第33章 北邙祭祖第17章 勇闯县狱第4章 以小欺老第2章 意外收获第6章 小事化大第24章 辽东反击第25章 分忧之臣第18章 旧情难动第16章 何罪之有?第27章 各有心思第28章 交换战俘第17章 被迫决战第35章 孤家寡人第46章 褚氏父子第19章 虎牢之危第55章 借风夜袭第34章 北市暴乱第31章 军机决策第21章 双猛大战第19章 诱敌之计第10章 备战高丽第15章 少女遇窘第11章 新官上任第19章 心理之战第138章 井陉歼敌第107章 紧急应对第36章 连夜撤军第144章 一记警告第22章 帝王心术(下)第2章 一战成名第66章 寻找时机第15章 史蜀之毒第75章 条件苛刻第25章 关键人物第37章 三方对质第92章 隋唐大战(二十二)第24章 酒楼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