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帝王心思

江都已成困龙之势,北方是瓦岗军势力范围、西面江淮一带是杜伏威、辅公佑的地盘,有义军近二十万,南面被沈法兴和李子通占领,他们各自领兵十余万,鄱阳湖以南是林士宏,荆襄一带已被萧铣占据,此时隋朝已在风雨飘摇之中。

御书房内,杨广正用朱笔小心翼翼地将地图上尚且属于隋朝的一块块地盘涂红,长孙杨倓则端着朱漆旁站在一旁。

杨广放下笔,他见涂红之地只剩下洛阳孤城和江都和丹阳两郡,以及南方和巴蜀一些不明归属的郡县,他不由长长叹息一声,“朕的江山只剩下这么一点点了吗?”

一旁虞世基小心翼翼道:“陛下,幽州和辽东还应该属于朝廷。”

杨广摇摇头,幽州总管薛世雄在河间被窦建德击败,不久后病故,幽州军被副将罗艺掌握,却将幽州各郡太守杀的杀,赶的赶,自己任命太守,自封为幽州总管,已经是事实上的独立了,怎么可能还属于隋朝。

这时,旁边的燕王杨倓咬了一下嘴唇,忍不住道:“皇祖父,孙儿觉得五原郡、灵武郡以及其他关北五郡都可以涂红。”

杨广犹豫一下,杨元庆的自立和罗艺不同,毕竟他还承认朝廷,重大事情都向朝廷禀报,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可以涂红。

虞世基在一旁道:“陛下,如果幽州不属于朝廷,那微臣觉得杨元庆也不应该涂红。”

杨倓的脸蓦地胀得通红,血涌上头脑,指着虞世基骂道:“你这个佞臣,杨元庆率丰州军抗击三十万突厥大军,你却隐瞒不报,杨元庆揭发李渊勾结突厥,你还是隐瞒不报,凡是和杨元庆有关的事情,你要么隐瞒。要么污蔑,就因为你和他有私仇,你为了一己之恨,要活生生毁了大隋吗?”

虞世基脸色苍白,跪了下来,“臣对陛下一片忠心,请陛下明鉴!”

虞世基隐瞒杨元庆抗击突厥之事,是杨倓三天前揭发出来。杨广震怒。罚虞世基俸禄一年,并降散官两级,这件事没有冤枉他。

但隐瞒李渊勾结突厥之事。杨倓却真的冤枉了虞世基,这件事是杨广下令封口,不准任何人提及。原因是这件事在骁果禁军中引起了恐慌,军中有传言突厥将掳走所有关中妇女,而骁果禁军大部分人的妻女都在关中,引发了一波军队逃亡潮。

好在杨元庆击败三十万突厥大军的消息及时传来,杨广立刻命人在军中广为传播此事,才渐渐平息了士兵们的恐慌。

杨广狠狠瞪了杨倓一眼,“倓儿,你这么对虞相国这么说话,还不快道歉!”

杨倓的倔性涌上心头。大声道:“孙儿不会向这个佞臣道歉,他向皇祖父隐瞒真相,歪曲事实,来将军在丹阳造船募兵,几次请求拨付钱粮,他却不予理睬,逼得来将军只得自掏俸禄造船。这些皇祖父都不知情,他已经不是佞臣,而是祸国奸贼,请皇祖父斩此人,以谢天下。”

杨广知道杨倓说的都是事实。他也责罚过虞世基,只是他现在还需要虞世基替他稳住江都局势。便叹了口气,“虞爱卿,朕会好好管束孙儿,你先退下吧!”

虞世基忍住心中之恨,慢慢退了下去,御书房中只剩下杨广和长孙杨倓二人,两人都没有说话,杨广也没有责罚孙子,而是提笔将五原郡、灵武郡和其余关北几郡都涂红了,他放下笔对杨倓笑了笑,意思是说,这下你该满意了吧!

杨倓低下头,羞愧道:“孙儿刚才失态了。”

杨广慈爱地摸了摸孙子的头,“祖父心中有点闷,陪祖父去后花园走走!”

杨倓点点头,杨广便换了一身短衣,头戴幅巾,拄着拐杖,在长孙的搀扶下,向后花园走去。

此时正是盛夏时节,到处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江都宫后花园的龙液池内长满了荷叶,荷叶间,几支菡萏已探出头,蜻蜓立在上头,岸边垂柳依依,微风轻拂,在夕阳的映照下,后花园内格外美丽。

十几名宦官、宫女以及侍卫远远跟着,杨广拄杖和孙儿在小道间缓缓漫步,自从去年雁门之变后,大隋王朝内忧外患,巨大的压力使杨广身体在短短的大半年内便垮掉了,今年只有四十八岁,可看起来却像六十岁的人一样,身体虚弱,走路也需要拐杖。。

“朕已经决定立你为皇太孙,可朕却迟迟没有下诏,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孙儿不知。”

杨广叹息一声,“大隋走到今天这一步,都是朕的责任,朕不想把眼下的这个大隋交给你,不想让你承担任何责任,大隋的一切罪恶都由朕来承担。”

泪水从杨倓的眼中涌了出来,他哽咽着声音道:“可是皇祖父,事情还没有到那么严重的程度,我们还有巴蜀,还有南方十几个郡,我们还有军队。”

杨广摇了摇头,“关键是李渊占据了关中,他身后是整个关陇贵族的支持,朕很清楚,关陇贵族是大隋的第一大敌,瓦岗军其实也是关陇贵族的势力,关陇贵族同时也是大隋的基础,朕想打烂这个基础,却没有来得及建立一个新的基础,最终导致了朕的失败,朕也不想承认失败,可听说李渊占领了关中,朕的心就死了。”

“可是皇祖父可以下旨重封杨元庆抗突厥之功,然后命杨元庆去攻打关中,洛阳的军队再从东面夹攻,一定能剿灭李渊。”

“朕就算下旨给他,他也不会去打关中,他现在的实力还不足以平定关中,反而会将他彻底陷在关中,他比谁都清楚。”

“可是.....”杨倓还想说什么,但他却不知从何说起。

杨广轻轻扶住孙子的肩膀,在一个石墩上坐下,他注视水面上的荷叶,眼睛里流露出一种难以言述的复杂目光,半晌才微微叹道:“倓儿,朕知道你很喜欢杨元庆,因为你父亲曾经把你们兄弟托付给他,你们视他为叔,你弟弟侗儿对朕说过这件事,朕能理解你的心情,所以刚才你斥责虞世基,朕也没有真的责罚你,但你们真的不了解杨元庆,天下除了朕以外,恐怕也没有人能看得透他。”

杨倓紧咬嘴唇,没有插祖父的话,他感觉祖父的话中有一种强大的说服力,尽管他说不清楚这种感觉的源头在哪里,但这一次他觉得说的是对的,他耐心地听着。

杨广看了孙子一眼,微微笑道:“这两天你不是总在催促朕封赏杨元庆的抗突厥大功吗?你知道朕为什么迟迟没有封赏?”

“孙儿不知。”

“因为朕想封他为弘农郡王。”

杨倓吃了一惊,封杨元庆为王,这是他想都没有想过之事,皇祖父怎么会想到封异姓王,杨倓的心忽地一动,其实杨元庆也不是异姓。

杨广仿佛陷入一种对往事的追忆之中,他在回忆仁寿四年,在白玉塔中,杨元庆对他的承诺,永为大隋之盾,在雁门城下,他重复了这个承诺,此时杨广心中涌起一种极为复杂的情绪,他终于明白杨元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了,大隋依然是大隋,只是........

但杨广并没有暴怒,也没有敌视杨元庆,他心中只有一种深深的悲哀,这种悲哀中又藏有一丝连他自己都说不清的希望,如果大隋王朝依然能存在下去,或许又是一种不幸中的万幸,让他将来去见先帝时,还有那么一点点颜面。

杨倓沉思良久说:“他现在已是楚国公,以抗击突厥的大功,也确实是应该加封为郡王。”

杨广脸色露出一抹苦涩的笑容,长孙的想法和他相差太远,他也觉得自己的念头荒唐之极,竟想用杨元庆来延续大隋,这个理由他实在无法对孙儿开口。

杨广站起身,拄杖慢慢地向回走,杨倓扶住了他。

“皇祖父,那什么时候能下旨表彰丰州这次抗击突厥?”杨倓小声问道。

“可以先表彰丰州军,至于杨元庆,以后再说吧!”杨广叹息一声,他心中充满了茫然,他也不知道该不该封杨元庆为郡王。

.........

次日一早,杨广正式向天下下诏,嘉奖丰州军抗击突厥,所有丰州军将士皆加勋官两级,赐丰州军号为忠勇,阵亡将士加倍抚恤,裴仁基、李靖、杨思恩等十名有功大将赐爵郡公和县公,但令人意外地是,这份诏书中丝毫没有提到对丰州总管杨元庆的封赏,使整个朝廷内外对此都充满了困惑。

但另一份诏书,关于谴责李渊勾结突厥之事,杨广犹豫了很久,最终没有发出这份诏书,他担心再次引发军中的恐慌。

..........

【历史上江都的骁果之所以发生哗变,实际上就是因为李渊答应突厥,关中子女皆归突厥,所以李渊占领关中的消息传到江都后,引发了骁果恐慌大逃亡,最终被关陇贵族子弟利用,发生了哗变】

第32章 狼水伏击第29章 侧翼布局第44章 血战平壤(中)第141章 联姻条件第59章 暗度陈仓第5章 初到幽州第28章 盛名之祸第64章 宫外之音第41章 兄弟争功第11章 仇恨深化第61章 南阳事件第105章 虎穴奇计第46章 粮价危机第37章 三方对质第41章 李密之思第21章 北原谋生第94章 紫河鬼谷第4章 露出破绽第52章 最后一名隋军第62章 激战七里第45章 兵压江陵第31章 重磅加码第65章 萧后心机第40章 轩然大波第6章 抽中死签第82章 隋唐大战(十二)第50章 潼关内讧第41章 兄弟争功第26章 另有深意第39章 重要情报第30章 太子杀招第1章 戍堡闻警第36章 驾临江夏第15章 仁寿宫变(七)第36章 返回太原第33章 官场暗斗第43章 郢州祭母第26章 初战王薄第79章 隋唐大战(九)第15章 京城谶语第45章 烈火焚城第5章 略助风势第17章 收网抓鱼第45章 援军到来第26章 初战王薄第2章 敌踪初现第26章 咬金争功第58章 稳住李唐第135章 泄露天机第18章 玄感野望第16章 夜探胡营第50章 县衙对质第30章 蛇蝎毒心第35章 狡雄世充第95章 隐患爆发第11章 反间之计(下)第51章 一叶知秋第12章 东都内乱第52章 北平船所第38章 八方酒肆第10章 通风报信第12章 裴阀老谋第5章 敦煌布棋第57章 两个要求第33章 猛将须陀第4章 露出破绽第29章 祖孙会谈第32章 威震突厥(上)第84章 连夜出击第29章 寻找军资第2章 齐郡召将第8章 违规卖酒第58章 宫乱之根第84章 连夜出击第89章 胡马烟尘第30章 丹阳来客第3章 风雨前夜第27章 回府风波第27章 义成公主第22章 公主夜宴(下)第12章 仁基北归第97章 伪汉毒计第36章 形势严峻第22章 一生一死第3章 情报暗战第35章 计划有变第19章 诱敌之计第26章 严厉警告第31章 军机决策第51章 范阳卢氏第18章 少童何人?第16章 夜探胡营第4章 突厥异变第19章 虎牢之危第8章 突发事件第14章 临榆关下第22章 郑家春水第126章 唐使到来第23章 远方来人第11章 仁寿宫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