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战争索赔

咄苾随着崔君素走进了议事堂,他一眼便看到了杨元庆,早在仁寿四年,杨元庆第一次来到哈利湖时,他们便见过面了,严格说起来,杨元庆还是他妹夫,尽管阿思朵现在还在北突厥,但她依然是杨元庆的妻子之一。

他快步上前向杨元庆深深行一礼,“阿史那咄苾参见楚王殿下!”

杨元庆却笑着和他紧紧拥抱一下,又拍了拍他肩膀笑问:“这次前来,给我带来什么样的见面礼?”

“带来五百匹上好的突厥马,都是百里挑一的骏马,希望殿下能骑上我们的骏马南征北战,重振大隋江山。”

“说得好,我会记住你的祝福。”

杨元庆拉着他的胳膊,又给他一一介绍了其他相国,除了裴矩之外,其他三人都是第一次见面。

众人见罢礼,走进议事堂坐了下来,杨元庆命侍卫上了茶,咄苾取出一卷羊皮书,站起身恭恭敬敬呈给杨元庆,“这是我们可汗亲笔所写的一封致歉信,为突厥侵犯丰州而深感歉意!”

杨元庆接过道歉书,看了一遍,随手递给裴矩,他淡淡道:“战争是前可汗发动,但处罗可汗肯为前可汗承担责任,我很钦佩他的勇气,不过.......”

杨元庆说到不过,话题轻轻一转,“道歉我可以接受,但战争赔偿却不能不谈。”

议事堂,五名相国脸上变得怪异起来,在他们看来,突厥人肯赔礼道歉。这已经很不错了,总管居然还要突厥人战争赔偿,这让他们觉得匪夷所思,或者说,感情上有点难以接受,总管待人是不是太苛刻了一点。

这件事杨元庆没有和他们事先商量,五名相国皆沉默了,没有人多说什么。在读书人看来,索要赔偿是一件难以启口之事,但在突厥人看来,这却是天经地义,就像杨元庆开口问咄苾带来什么礼物来一样,杨元庆和突厥打了多年交道,他知道突厥人的规矩和务实,光道歉是不够。在道歉的同时还必须有实物补偿,就像当年薛延陀可汗用十万张羊皮赎回儿子的尸体一样。

咄苾出人意料地点了点头,这个他有心理准备,与隋朝的和解对他们来说是极为重要,这样他们就不会腹背受敌,如果北突厥大规模进攻,而隋朝又从后面进攻的话,他们就有覆灭的危险,对他们来说,贸易倒是次要的。关键是要和隋朝达成谅解。

“我们能拿出的物资只有牛羊,作为对侵犯丰州的补偿,我们愿无偿奉上隋朝所需的五十万头牛,以表示我们道歉的诚意。”

五名相国面面相觑,他们都没有想到突厥人竟如此豪爽,一口气拿出五十万头牛,在河东,一头牛可以换十石米,这就是五百万石米的代价,当然。五十万头牛对突厥人来说或许不算什么,牛对突厥人来说,只是一种肉食来源,但对隋朝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这就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观念差异。

咄苾的慷慨也出乎杨元庆的意料,虽然突厥人之间调解矛盾冲突,必须有一方要拿出实物进行补偿。但那只是私人之间的补偿,而国与国之间的补偿,更多是一种姿态。必须要有实物补偿,多少并不很在意,这样就可以对内交代了,杨元庆的底线是十万只羊,正好用来犒劳士兵,不料对方竟然开口就是五十万头牛,这着实出乎他的意料。

但杨元庆立刻明白了处罗可汗急于和解的迫切心情,估计明年春天,两个突厥之间要爆发战争,他沉吟片刻,便微微笑道:“再加二十万只羊,希望我们忘记丰州战役的不愉快。”

几名相国实在受不了杨元庆这种商人般的加码,裴矩刚要开口劝说,咄苾却毫不犹豫道:“那我们就一言为定!”

.........

剩下的具体谈判杨元庆便没有参与了,他交给裴矩、崔君素二人去和咄苾慢慢谈,包括和解条款和贸易的细节,作为北隋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杨元庆只需要把握好原则性的大方向,剩下的具体条文商谈,他则交给手下去做。

这时门开了,崔君素走进了杨元庆的官房,“总管,你找我吗?”

“崔相国请坐!”

杨元庆请他坐下,这才笑眯眯问:“怎么样,五十万头牛和二十万头羊,你觉得这个价格还可以吧?”

崔君素原是五原郡太守,丰州之战结束后,他曾经大致匡算过五原郡的损失,如果从物资损失上说,这些牛羊已经足够了,可如果从伤亡者的抚恤上来说,这还不够,不过,考虑到突厥人的阵亡要远远超过隋军,那这笔帐就不好算了。

崔君素苦笑一下道:“我不知道是否能补偿回来,不过我觉得总管要价着实狠了一点。”

杨元庆仰头一笑,“这点牛羊对突厥人来说不算什么,他们一次南侵就要携带几百万头牛羊,我看得出,我的要价依然在他们底线之内,所以咄苾才会毫不犹豫答应,我也不打算再和他计较了,有了这些牛,我们就可以解决春耕的畜力难题,而二十万只羊则用来犒军,激发将士们的士气。”

说到这里,杨元庆对崔君素又道:“按照礼仪,这次突厥出使我们后,我们还须再回访他们,我打算让你作为我的全权代表出使突厥,你有问题吗?”

崔君素摇摇头,“属下没有问题。”

杨元庆笑了笑又对他道:“这次我之所以同意和突厥和解,主要是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我们自己需要集中兵力东征,无暇屯重兵去防御突厥,如果协议达成,我就准备再从丰州调一万五千骑兵过来,那边留五千军就足够了;而另一方面,我并不希望处罗可汗被灭亡,或者乌图被灭亡,现在乌图和处罗可汗实力相当,他们的长期内讧才符合隋朝的根本利益,如果草原出现一个统一王朝,那迟早会是中原的大敌,别以为我和乌图的关系不错,隋朝就该支持乌图,如果你这样想就错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乌图或许碍于情面不会南侵,那他儿子呢?启民可汗的教训还历历在目,崔相国,我希望你能明白这一点。”

崔君素默默点了点头,“属下明白,这也是大隋的一贯策略,扶弱攻强,分化以间之。”

杨元庆叹了口气,“话虽这样说,可是草原人也不傻,他们也会从民族的生死存亡考虑,放弃内讧,寻求团结,我估计再有四、五年,突厥的内战就会结束,我们将重新面临一个新的强大的突厥王朝,不过再有四五年,我们的内战也该结束了,突厥也会面临一个新的强大的中原王朝,双方又将重新开始,但无论如何,丰州一战,赢来了这几年的边境和平,这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这次你出使突厥,希望能维护天国上朝的尊严,不卑不亢,用一种平等的姿态和他们对话。”

“属下会记住总管的嘱托,另外属下想问,如果突厥希望得到我们的册封,该怎么办?”

杨元庆毫不犹豫地否定了这个可能性,“他们应该不会寻求册封,他们的道歉书就是以平等关系的语气来写,就算他们想册封,我们也不能答应,这会伤害到乌图的尊严,我们只是去和解,消除彼此的敌对状态,这就是你的使命。”

........

天渐渐地黑了,杨元庆坐上马车缓缓返回府中,马车走得平稳而缓慢,车夫老秦知道,这个时候,老爷会坐在马车内闭目休息一会儿,他尽量控制车速,不让马车颠簸晃动惊醒老爷的休息。

马车内,杨元庆靠在软榻上闭目养神,其实他并没有休息,他的心中在想着远在北突厥的阿思朵,丰州战役结束后,阿思朵被处罗可汗带回了突厥,随即把她交给北突厥的可敦阿努丽,这一晃大半年过去了,阿思朵始终没有回来。

杨元庆很清楚,乌图是绝不会扣留阿思朵,她迟迟没有回来,只能说是她自己的原因,或许丰州一战撕裂了突厥和隋朝之间最后一根纽带,使两个民族之间彻底翻脸为敌,一面是她的父兄,一面是她的丈夫,阿思朵无法面对这种仇恨,她只能选择逃避。

杨元庆能理解阿思朵的痛苦和无奈,也没有派人去接她回来,随着时间流逝,这种仇恨慢慢淡化,她迟早会回到自己的身边。

或许是人慢慢成熟的缘故,杨元庆也感觉到少年的激情已慢慢淡去,很难得有什么事情让他激动,让他热血奔涌,他身处的地位也不可能再让他像少年时那样无所顾忌的率性而为。

就在这时,马车忽然停下来了,只听见马车外传来一个年轻女人的声音:“青天大老爷,民妇冤枉啊!”

杨元庆一怔,居然有人拦车告状,这是怎么回事?他立刻吩咐亲兵道:“去问问是怎么回事?”

片刻亲兵回来低声禀报:“总管,好像和太原王家有关!”

杨元庆微微一怔,他沉思片刻便道:“带这个女人回府!”

第19章 夜攻河内第44章 再让一城第22章 一生一死第31章 裂痕初现第9章 生死之斗第50章 潼关内讧第13章 事态蔓延第21章 北原谋生第25章 一剑穿心第25章 初有收获第144章 一记警告第12章 最后摊牌第54章 雨夜献城第5章 上兵伐谋第25章 寸步不让第132章 窦氏抉择第38章 微服私访第17章 争夺铁矿第2章 齐郡召将第48章 围城打援第37章 内廷献策(下)第2章 冤家路窄第13章 齐王军师第141章 联姻条件第4章 江淮伏威第31章 渊突之盟第27章 逼出水面第32章 道士军师第6章 出乎意料第18章 投票表决第43章 战船立威第32章 雪夜离京第4章 佳夕如梦第17章 参军之谜第33章 大军压境第27章 垄断漕运第24章 朝堂对质第13章 胜利逃亡第15章 更深之秘第152章 密见独孤第11章 霹雳出击第28章 迁都试探第95章 隐患爆发第10章 裴矩辞相第12章 初到突厥第18章 调兵遣将第55章 江陵变天第37章 秦王求援第52章 轩然大波第26章 裴氏父子第20章 毒心李渊第51章 一叶知秋第29章 联合施压第1章 中元新夜第24章 临战增帅第14章 存心讨打第31章 新的靠山第126章 唐使到来第114章 关内空虚第20章 毒心李渊第10章 反间之计第29章 太原王氏第59章 兄弟反目第20章 一夜军变第143章 父子交流第85章 隋唐大战(十五)第20章 声先夺势第61章 动之以情第2章 圣旨东至第10章 穷途出路第50章 县衙对质第51章 致命一击第33章 智取宜昌第76章 隋唐大战(六)第69章 杀机四伏第24章 朝堂对质第22章 北突求援第104章 生死存亡第19章 蠢蠢欲动第12章 练武第19章 首鼠两端第64章 予民厚礼第38章 皇后之劝第33章 收买人心第48章 集中民力第24章 公主寿宴第11章 铁腕夺位第27章 逼出水面第57章 杨家有女第7章 秋风至杨第57章 药到病除第33章 携子视察第76章 裴府问策第10章 裴矩辞相第14章 意外之箭第19章 首鼠两端第100章 血战前夜第34章 枕戈以待第25章 初有收获第8章 元庆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