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拜弥勒教

裴幽重重哼了一声,也不理睬杨元庆,调转牛车扬长而去,杨元庆几人都惊得目瞪口呆,半晌才被程咬金的呻吟声惊醒,连忙围上来,“老程,你怎么样?”

程咬金的脑门上肿了一个大包,眼神都散了,半天说不出一句话,裴青松心中歉然,毕竟裴幽是他族姐,但他也有点沮丧,他这个族姐压根就没理会他。

他连忙和两名亲兵扶起程咬金,杨元庆望着裴幽的牛车走远,他心中对裴幽顿时有了七分的好感,女人一旦自立就有了灵魂。

。。。。。。。。

从城内出来,他的五百亲兵还占据着几座大棚,都吃得酒足饭饱,坐在一起聊天,唯一苦着脸的是几座茶棚的掌柜,他们没有办法做生意了。

当杨元庆等人从大棚内走出,亲兵们纷纷牵马迎了上来,为首的亲兵郎将叫韩孝国,是韩擒虎的孙子,年约二十七八岁,最早在幽州从军,跟杨元庆去丰州,一步步积功为校尉,最终成为他的亲兵郎将。

他上前行一礼,低声道:“总管,卑职有件事要汇报。”

“你说,什么事?”

韩孝国回头远远一指茶棚掌柜,“刚才吃饭时,听到一件奇怪之事,说平原郡那边拜弥勒教极盛,也就是这两个月才发展起来,而且听说官府也卷进去了。”

杨元庆的心中一下子警惕起来,拜弥勒教往往就是造反前奏。几年前,河东郡人宋子贤擅长幻术,能变出佛像,自称是弥勒转世,信众数万人,呼吁民众造反。

还有扶风郡僧人向海明也自称弥勒转世,创立弥勒教。掀起数万信徒造反,危害剧烈。

怎么平原郡也出现了拜弥勒教?而且平原东部就是著名的造反重地豆子岗,可千万别又一次爆发起义了。

杨元庆立刻招手叫来一名亲卫。把一面银牌递给他,吩咐他道:“你立刻去河间郡,命杨太守调集一万军队。火速赶赴平原郡待命”

“遵命!”

亲兵接过银牌,催马飞驰而去。

杨元庆沉思片刻,本来他打算直接前往恒山郡回太原,但现在他改变主意了,他必须去平原郡查看一下情况,如果稍有大意,再掀起造反风潮,这对刚刚开始恢复的河北经济,将是一场致命打击。

杨元庆刚刚放松的心情一下子紧张起来,他历经战乱。他很清楚这种用宗教发展信徒之快,短短几个月时间便能席卷全郡,他稍有大意,必会铸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他不由对平原郡太守麴稜极为不满,拜弥勒教已经发展有两个月了。他竟然不汇报。

“走!”

他猛抽一鞭战马,带领亲兵们向东北方向疾奔而去。

。。。。。。。

平原郡位于清河郡和河间郡之间,东面是渤海郡,南面与齐郡隔黄河相望,它的东南便是隋朝末年最著名的造反中心豆子岗。

和清河郡一样,平原郡也是饱受战争摧残。原本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经过数年战乱,人口已锐减七成。

随着战乱结束,平原郡也开始逐渐恢复生机,就在这时,一股拜弥勒教的热潮席卷了平原郡。

清晨,装扮成商人模样的杨元庆带着二十几名手下进入平原郡境内,杨元庆非常谨慎,如果率领五百骑兵进入平原郡境内,必然会被弥勒教众发现,搞不好还会引发他们的提前造反,这就叫得不偿失了。

对付这种利用宗教来发动造反,一般最好的处理办法并不是军队来镇压,那样反而把事情扩大,就算镇压了也会损失惨重,最好的办法是当地官府抓捕核心教众。

大业九年,河东郡唐县宋子贤发起拜弥勒教,信众数万人,正是被官府及时发现,杀了宋子贤和他的千余名忠实信徒,及时制止了一场大规模造反的爆发。

但让杨元庆恼火的是,平原郡官府非但没有任何制止的行为,甚至还传闻有官员也参加入教,这就使问题就有点严重了。

时值暮春时节,下了一夜的雨,到天亮时,雨势还没有停,天空灰蒙蒙一片,下着细细密密的小雨,使整个平原都笼罩在一片雨雾之中。

因为下了一夜雨的缘故,官道上显得有点泥泞,一支由百余匹骡马组成的商队正在官道上艰难行走,骡马上驮满货物,用油布小心地包裹,大多是盐糖等生活必须之物。

这支商队便是杨元庆所装扮,包括程咬金和裴青松在内,一共二十五手下,都是武艺高强的亲卫。

此时他们已经进入平原县境内,平原县是平原郡最南面的一个县,紧靠清河郡,它并是郡治,平原郡郡治是安德县,位于平原郡中南部,离平原县约八十里。

官道左面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延绵数十里,而官道右面则是大片农田,长满了绿油油的麦苗,再向远处便是一条小河,在小河边上则是一座小村庄。

“大东主,去那个小村庄问问情况吧!”

头戴八角帽,身着黑绸长袍,一身账房先生打扮的裴青松指着不远处的小村庄兴致勃勃建议道。

杨元庆点点头,他又看了一眼懒精无神的程咬金,笑着问他,“二东主以为呢?”

自从被裴幽一锅打翻后,程咬金就像一只斗败的公鸡,再也没有了精神,话也懒得说一句,“无所谓!”他懒洋洋回了一句。

“那好吧!就去小村庄看看有没有酒卖。”

杨元庆故意提到了酒,程咬金的眼睛亮了一下,随即又黯淡下来,他虽好酒,但酒又怎能抚平他心中伤痕,他现在就想回京城找娘子诉说衷肠,偏偏杨元庆又要来平原郡,使他无可奈何。

一行人离开了官道,沿着一条更加泥泞的田埂小道向约三里外的小村庄走去。

从前河北大平原上的村庄大多是死村,没有一个人,但随着战争结束,躲藏在县城里的农民开始陆续返回自己家园,一座座死村又逐渐出现了生机。

这座小村庄明显已经有人住了,开垦了荒芜的土地,挖掘了灌溉沟渠,在最外面一间屋瓦上已经出现了一片青白色的炊烟。

他们刚靠近小村庄,便听见一片犬吠声,十几条土狗飞奔出来,在四面八方围着他们狂吠。

几名在河边洗衣服的女人也飞奔进村了,很快,几十名村民都热情地迎了出来,他们对商队的到来是极为欢迎。

杨元庆特地买了不少杂货,针头线脑、油盐酱醋、廉价的首饰,以及一些镰刀锄头等待,就是为了便于向村民们探听消息。

杨元庆让几名士兵去和村民们买卖货物,他则走到一株茂密的大槐树下,在一名老者身旁坐了下来。

“老丈,请问这村里的村长是谁?”

老者满头白发,面目和善,他看了杨元庆一眼,不紧不慢问道:“东主有什么事吗?”

杨元庆这才明白,原来这个老者就是村长,他连忙笑道:“其实没什么事,只是有一些好奇,去年我经过这里,这座村庄好像没有人烟,现在又有了生机,令人感到很欣慰。”

老者微微一笑,“去年大家都还躲在县城里,现在战争结束了,大家自然要返回家乡,哎!当年村子八十户人家,现在只剩下二十几户了。”

“河北到处都一样,基本上都死在战争中了,老丈,你们村分田没有?”杨元庆又问道。

“分田?”

老者摇摇头,他指着众人道:“我们这里叫陈家村,大家基本都姓陈,和睦相处,如果官府不分田,那我们平均一家可以有两百亩土地,可听说一分田,一家便只有一百亩,剩下的官府要拿走,你说我们愿不愿意分田?”

杨元庆苦笑了一下,其实他也知道,分田对于河北来说,实际上是个伪命题,死的人太多,到处是无主之田,如果不分田,农民确实可以占有更多的土地,分田实际上是为了限制农民的土地,每家限定一个标准,多出来的土地,就成为官田,为以后人口增多做储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而历史上,这些储备田绝大部分都被权贵吞噬了,包括农民手上的永业田也越来越少。

但杨元庆现在并不是关心分田的问题,他关心的是弥勒教,他已经看到了,很多村民胸前的衣襟上都绣了一尊弥勒佛。

只是他该怎么开口问弥勒教的事?如果这个村长就是个小头目的话,问得太直接了,会引起他的怀疑。

“老丈家里还有几口人?”杨元庆转弯抹角地问道。

老者叹了口气,“我原本有四个儿子,一个去了高鸡泊,一个去了豆子岗,都再也没有回来,老三当了窦建德兵,几个月前被放回来了,就是那个!”

老者指向一个正在买镰刀的男子,脸上露出了慈祥的笑意,“那就是我的三儿子,还有一个老四,现在太原从军,还是一名隋军火长。”

杨元庆听说他的儿子居然是隋军火长,顿时精神一振,笑道:“老丈,我们就是从太原过来。”

老者也有了兴趣,他刚要问,一名少年却飞奔进村,大喊:“村长,张佛孙来了!”

老者脸色一变,对村里人高声喝道:“先别慌买东西,随我迎接佛孙到来!”

百余村民纷纷在村口前跪下,只见几名青壮抬着一乘亭舆远远走来,亭舆坐着一名身着白衣,头戴银冠,手执法杖的年轻男子,目光冷漠,他被抬进了村口,第一眼便看见了杨元庆。

()

第33章 第一回合第22章 河东绅商第23章 唐廷决策第68章 突袭漳南第25章 寸步不让第31章 船中飞箭第2章 意外收获第28章 迎头痛击(下)第21章 帝王心术(上)第20章 声先夺势第3章 水势渐深(上)第69章 杀机四伏第28章 迁都试探第139章 战利之品第27章 会宁换帅第24章 等待机会第9章 朝局悄变第19章 夜攻河内第54章 西域战略第20章 留在草原第58章 宫乱之根第6章 抽中死签第17章 被迫决战第9章 兵临洛阳第12章 帝王心思第48章 围城打援第8章 吊孝风波第16章 何罪之有?第3章 风雨前夜第151章 笼络军心第132章 窦氏抉择第4章 威逼利诱第26章 杨素归来第32章 狼水伏击第11章 合纵遇挫第35章 隔墙有耳第18章 玄感野望第15章 少年双猛第1章 上洛隐枭第31章 以刀代令第16章 馆驿见贤第31章 重磅加码第54章 兵临城下第5章 敦煌布棋第22章 河东绅商第26章 裴氏父子第40章 痛苦抉择第72章 请功负罪第8章 假途灭虢第42章 要何封赏第144章 一记警告第12章 北巡讯至第32章 雪夜离京第20章 世充密使第15章 杨府争权(上)第47章 江都惊魂(上)第54章 雨夜献城第23章 男扮女装第22章 战略撤退第83章 事态严重第20章 以诈对诈第46章 渐束袋口第84章 连夜出击第8章 假途灭虢第89章 隋唐大战(十九)第28章 暗箭难防第26章 离间之计第94章 新朝开启第12章 血战突围第32章 有喜有忧第104章 暴雪来临第7章 贺若之怒第30章 玄感回京第40章 轩然大波第105章 虎穴奇计第13章 深巷小宅第24章 略施小计第13章 万春茶庄第31章 宿怨爆发第18章 契苾助力第6章 北地天鹅第37章 南郡出事第12章 北巡讯至第23章 丰州东扩第7章 羽翼已成第9章 帝心生嫌第79章 隋唐大战(九)第13章 万春茶庄第14章 引而不发第26章 一战成名第4章 客栈新友第55章 两座崔府第27章 回府风波第41章 不惹小人第58章 李渊出事第14章 战争索赔第14章 存心讨打第12章 仁基北归第15章 少年双猛第53章 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