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我想学武

高颎对元庆那句‘若连几个纨绔子弟都打不过,将来何以灭突厥!’一直念念不忘,这句话说得霸气无比,而且出自一个五岁小儿之口,使他忍不住对杨素提起此事。

虽然元庆初来时颇得杨素喜爱,但杨素子孙太多,又加上他一年前接替苏威出任尚书右仆射,朝务繁忙,他很快便将元庆忘记,以至于高颎提到元庆这个名字时,他愣了半天,想不起是自己哪个孙子?

亏得封德彝提醒,他才想起是两年前那个私生子,他这才慢慢回忆起两年前初见元庆那一幕,那个孩子是有点与众不同,也不知他近况如何?居然被高颎夸赞,使他也极想见到元庆。

这时,门开了,元庆快步从门外走进,他很乖巧地跪下,给杨素磕了三个头,又给高颎磕了一个头,主客分明。

“孙儿元庆给祖父请安,给高相国见礼!”

杨素轻捋长须,心中暗暗点头,“这孩子连磕头这种细节都注意到了,难怪高颎说他知礼,不错!”

他立刻笑眯眯道:“好孩子,起来吧!”

元庆站起身,杨素又仔细打量他一眼,见他身材高壮,皮肤虽然很白皙,但并不文弱,气势十足,显得浑身很有力量,难怪能以一打六,而且他好像才五岁,却长得像七八岁一般,记得两年前初见此子,就觉得他长得比常人高大,倒是个可筑之才。

“元庆,这两年祖父没有管你,你都学了什么?”

元庆躬身施礼,恭恭敬敬说:“回禀祖父,孙儿一直在府中读书习字,闲时去练武场,看武师教授家丁武艺。”

旁边高颎听元庆口齿清晰,条理清楚,忍不住问道:“元庆,可学过《论语》?”

元庆连忙回答:“回禀相国大人,《论语》去年已学完,《诗经》也学完,现正在学写诗。”

元庆倒没有说谎,从上个月开始,沈秋娘开始尝试着教他们写短诗,元庆虽然对后来的唐诗宋词知之不少,但真要他自己写诗,却写得一团糟,而且他对写诗不感兴趣。

高颎听他学得颇多,便有心想考他一下,他微微一笑,“既然学写诗,那有没有写出几首诗来?”

元庆有点犹豫,他是写了两首,虽然自我感觉不错,但婶娘说他写的诗不是诗,是拼字,如果真的拿出来,恐怕会让祖父丢脸,可让他盗用后人的诗,他又觉得不耻。

他偷偷看一眼杨素,见捋须笑而不言,好像无所谓,但他眼中却充满了热切,又有一丝紧张,就像封德彝所说,祖父在等他争面子。

他知道祖父杨素是一个极要面子之人,如果今天他演砸,给杨素丢了面子,恐怕他以后就再无出头的机会,想反,如果他今天成功,那他可以趁机提出筑基的要求,他已经盼望了一年半,想到从此可以学武,他心中便一阵激动。

既然写诗只是一种手段,是一块达成自己愿望的垫脚石,又何必太在意是否是自己所写,关键是筑基,只要能达到自己的目标,莫说是剽窃一两首唐诗,就算把唐诗三百首全部占为己有,他也毫不内疚。

他负手一步步走着,仿佛在学曹子建七步成诗,实际上他在考虑用哪一首诗较好,现在还是古体诗时代,他不能随口吟出唐诗宋词,他还没有开宗立派的资格。

上个月他倒是整理出了十几首,本来想向婶娘炫耀,但最后放弃了,他的老底婶娘比谁都清楚,根本不会相信是他写的,今天倒是可以一试。

他记得有一首诗很应景,就是隔了一个多月,他有点忘记了,他一步步走着,远远不止七步,至少走了三十步,这才终于想起。

“现在可以开始吗?”他歪着头问高颎。

高颎见他模样可爱,便笑着点点头,“你说吧!我洗耳恭听。”

元庆没有直接说那首诗,而是先预热一下,他便朗声诵道:“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倒符合他现在的年龄,高颎呵呵笑了,夸赞道:“不错,很有童趣!”

杨素还是笑而不言,他心中却有一点失望,这首诗虽然清新,但还是缺乏一种霸气,他希望孙子写出何以灭突厥之类的霸气之诗,让高颎彻底呆住,而不是说很有童趣之类的话。

杨素一直在和高颎暗中较量,高颎文武全才,治理天下的才能更是他远远不及,不仅如此,高颎的几个儿子都非常争气,长子高表仁才学出众,几年前娶了太子杨勇之女为妻,让杨素颇为嫉妒,他的儿孙大多是平庸之才。

难得高颎夸赞他的一个孙子有霸气,他就希望元庆能给自己好好争脸,把高颎的气势压下去,但元庆这首咏鹅的诗太让他失望。

杨素忍不住问:“元庆,还有别的诗吗?”

元庆连忙躬身答道:“回禀祖父,这首咏鹅诗是孙儿一年前的趣作,但最近孙儿心念军功,又写了一首明志之诗,我只是担心高相国可能不感兴趣。”

“你这个小滑头,我几时不感兴趣了?”

高颎笑骂他,“你快说明志之诗,写得好,我有赏!”

“那孙儿就献丑了!”

元庆凝神想了想,便缓缓吟道: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好!”

杨素忍不住高声赞道:“好一个‘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他得意非常,回头问高颎:“高相,此诗如何?”

高颎在凝神思索,他不太相信这首诗五岁小儿能写,可不管他怎么想,就是想不起自己曾读过这首诗,应该不是抄袭之作,他当然想不起,这首诗是数十年后由唐朝诗人杨炯所写。

高颎脸上终于露出一丝苦笑,他能感受到杨素的得意,他轻轻抚摸元庆的小脑袋,轻轻一叹:“真神童也!”

他蹲下按住元庆稚嫩的肩膀,凝视着他的眼睛道:“你是天才美玉,当以良匠雕琢,我渤海高氏,乃世家名门,兄长高峮,更是名满天下大儒,我让他收你为关门弟子,你意下如何?”

杨素见高颎终于被孙儿之才所折服,他心中大喜,如果能成为名儒高峮的关门弟子,那也不错,他正要替元庆答应,却见封德彝拼命向自己施眼色,意思是让自己不要答应,虽然不知原因,但杨素对封德彝一向信任有加,他便改变了主意,笑道:“元庆,你按自己的想法来,不必勉强自己。”

元庆听出祖父有让自己拒绝之意,而且他自己也不愿意,便缓缓摇头,“我不想学文,我想学武!”

高颎觉得元庆在文才上更有发展,小小年轻就能写出如此大气的诗句,此子若善加培养,将来是大隋的栋梁之才,他也听出杨素不太愿意让元庆跟自己学文,但高颎还是想再试一试,又诱导元庆,“为什么一定要学武,现在天下已定,正是百废待兴之时,学文更能辅佐君王,治理天下,不是更能实现你心中的抱负吗?”

元庆还是坚决摇头,“我抱负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突厥未灭,西域未取,相国怎敢说天下已定?”

高颎愣住了,良久,他慨然长叹,“我高颎辅佐君王十四年,被誉为开国第一相,可见识竟不如一个五岁的小儿,惭愧啊!”

杨素暗暗赞叹,不卑不亢,胆识过人,竟敢直斥相国,这才是他杨素的孙子,他心中既后悔,又是庆幸,后悔自己糊涂,竟然不知道自己有如此佳孙,庆幸是他还是及时发现,还来得及好好培养。

这一刻,杨素也认定了元庆,这个孙子将来一定会是杨家的希望。

.........

第44章 江陵萧氏第7章 不徇私情第37章 被迫南撤第113章 长安城破第34章 泊舟九江第1章 狡雄寻窟第112章 攻破外城第35章 再战大利第128章 逼上绝路第5章 初到幽州第17章 雄信之灾第38章 上元灯会第2章 谁是凶手第23章 杨家祸根第21章 公主夜宴(中)第15章 求贤若渴第41章 高丽水师第26章 裴氏父子第10章 一路追杀第32章 龙有逆鳞第51章 一叶知秋第19章 李氏父子第11章 合纵遇挫第13章 御房嘉奖第9章 朝局悄变第43章 无妄之灾第11章 夜袭仓城第49章 江都惊魂(下)第70章 汉中内讧第54章 兵临城下第41章 局面被动第19章 邙山遇故第9章 挖掘线索第22章 娶得佳妻第19章 诱敌之计第8章 一点眉目第45章 不为我用第10章 神秘马贼第37章 一记反抽第19章 夜攻河内第42章 要何封赏第11章 反间之计(下)第8章 吊孝风波第16章 三股势力第83章 事态严重第20章 王妃请客第33章 京城谶语第36章 太原之变第142章 再布一局第47章 雨夜追击第55章 阴差阳错第32章 秀才造反第26章 一战成名第8章 天下十猛第87章 隋唐大战(十七)第42章 要何封赏第51章 连夜清洗第13章 万春茶庄第14章 临榆关下第133章 危险之物第3章 恩怨分明(上)第8章 元庆抉择第27章 李思杨虑第14章 三面受敌第16章 内部决裂第21章 居安思危第21章 内部生变第41章 兵困雁门第100章 血战前夜第14章 貌忠实奸第17章 两强对阵第46章 落井下石第23章 辽城之殇第43章 孰敌孰友第50章 县衙对质第24章 河边误认第27章 回府风波第59章 暗度陈仓第52章 请君入瓮第15章 安抚江都第11章 铁腕夺位第46章 王庭之变第42章 被迫求援第53章 建德求和第12章 裴阀老谋第6章 小事化大第61章 南阳事件第23章 都市买礼第15章 杨府争权(上)第21章 钱货漏洞第1章 营州之变第9章 恒山之乱第32章 最坏结果第16章 馆驿见贤第47章 金榜题名第16章 三千奇兵第17章 接受密旨第5章 初到幽州第23章 奸佞之计第27章 线娘夜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