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仁寿宫变(八)

塔内一时安静下来,杨广从墙角拾起一支木炭,在光滑的白玉墙壁上重重写下了‘大业’两个字,他久久地凝视着这两个字。

“元庆,你知道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吗?”杨广回头问道。

杨元庆靠在墙壁上,默默地望着杨广写字,他知道‘大业’是什么意思,他也能体会到杨广此时的心情。

“卑职想,这应该是殿下心中的梦想。”

杨广赞许地点了点头,“你说得没错,这确实是我的梦想,这将是我登基后所用的年号,这也是父皇对我的期望。”

杨广凝视着墙上的‘大业’二字,又像是对杨元庆说,又像自言自语,“父皇将国号定为开皇,也就是开创之意,他就像汉高祖,开创了新的大汉江山,又像文景之治,登基二十年,积累下雄厚的国力,在开皇二十年,父皇立我为嗣,他便改年号仁寿,父皇将安享晚年,将江山交付予我,对父皇是仁寿,而对我却是大隋中兴之开始,所以我决定将年号定为大业,我要建立前所未有的丰功伟业,建立一个强盛的大隋帝国,我杨广也要成为千古一帝。”

杨广慢慢回过头,深邃的目光注视着杨元庆,“你能明白我的意思吗?”

杨元庆不知不觉也被杨广的雄心壮志所感染,他想到历史上杨广所作出的丰功伟业,以及他最后悲惨死去,落下千古骂名,使杨元庆的热血沸腾起来,他竟生出一种慷慨赴义的勇气,他克制住内心的激动,沉声道:“殿下有雄心壮志,卑职深为敬佩,但想建立大业谈何容易,大隋王朝其实已危机四伏,关陇权贵是锐矛,北方士阀为冷箭,北齐杂胡是利刃,还有突厥、吐谷浑的外患,殿下的大业必将会四面树敌,身临险境,殿下可曾想过,何为盾?何为铠?何以御之?”

杨广眼前一亮,不可置信地望着眼前这名年轻的小将,杨元庆竟然看透了他所面临的危机,他的话字字说在杨广的内心深处,使杨广竟产生一种知己之感。

“那你说,何为盾?何为铠?”

“卑职以为,民心为盾,缓图为铠。”

杨元庆单膝缓缓跪下,他心中也充满了激动和期待,他已经知道眼前这个即将登基的君王根本不是什么荒淫无耻,荒淫无耻不会一生只有三子两女,而且基本是皇后所生,更不是昏庸无能,昏庸无能开凿不了运河,创建不了科举,开拓不了西域,修建不了长城。

这是一个胸怀雄心壮志的中兴帝王,同时也是面临危机四伏的帝王,杨元庆从内心深处希望杨广不要再重蹈覆辙,如果杨广能听他之言,爱惜民力兵力,以时间换空间,缓缓图之,而不要急于求成,那天下未必会乱,那么隋朝不会灭亡。

如果是这样,他杨元庆甘愿成为杨广的马前一卒,为他的大业竭心尽力,因为杨广的大业,也就是他杨元庆的大业,将大隋王朝建立成为一个真正的汉人王朝,杨元庆生长于斯,他衷心地热爱这个富庶、强盛的大隋帝国。

杨广连忙扶起他,长长叹了口气道:“你果真是少年奇才,竟然能知道我面临的危机和矛盾所在,不愧是杨素之孙,你的八字建议我记住了,民心为盾,缓图为铠,我更希望,你也能成为我最坚实的盾牌。”

杨元庆一时沉默了,如果杨广真听进他的纳谏,能爱惜民力,能从容图之,那他也愿意为杨广之盾,但杨元庆知道一点历史,以杨广骄傲自负的性格,注定他不会听进自己的劝告。

他更知道,权力是一种毒药,杨广今天的谦虚,未必能抵御住权力毒药的腐蚀。

他衷心希望杨广不要重蹈覆辙,但同时他不愿意把自己束缚在一个前途尚不明朗的君王身上,伴君如伴虎,杨广可以负他,他却不能负杨广,这样的不对称,他不愿意。

现在杨广要他发下这个誓言,让他如何开口?他更不愿意自己像宇文成都一样,把自己束缚在一个风险极大的誓言之上,但现在只是大业元年还不到,他又必须得依靠杨广。

杨广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紧紧盯着杨元庆,徐徐问他,“怎么,你不愿意吗?”

杨元庆的后背已经湿透,他知道自己不能不表态,便缓缓道:“卑职今年只有十五岁,当六十年后,卑职已到垂暮之年时,卑职也仍然愿意为殿下子孙之盾,不仅仅是陛下,我杨元庆在此发誓,我愿永远为大隋帝国之盾!”

杨元庆并不知道历史会怎么走,但此时此刻,他没有选择的余地,杨广的目光也变得柔和起来,他轻轻拍了拍杨元庆肩膀,“你的誓言,我记住了。”

............

山上仁寿宫传来的警钟声和喊杀声惊动了山脚下的仁寿别宫,大臣们纷纷走出房舍,吃惊地向山上仁寿宫望去,数百名大臣议论纷纷,谁都不知山上发生了什么事?

近五千名在山脚下休息的仁寿宫左卫士兵也紧急动员,向山上疾速奔去,仁寿宫一共有六千守卫,六天一轮,分别由六名直阁将军统帅,今天正好轮到直阁将军贺少康率领的一千左卫士兵值守宫内,其余士兵都在山脚下休息。

负责仁寿宫守卫的总管是左卫将军史祥,他是北魏名将史宁之子,他昨天当值一天一夜,着实有些疲惫了,今天便在山脚别宫休息,但宫中突然传来的警报声将他惊醒,史祥大吃一惊,他立刻下令五千左卫士兵向山上增援,就在这时,杨素找到了他。

“史将军!”

杨素匆匆赶来,叫住了正准备上山的史祥,史祥见是杨素,连忙上前施礼,“太仆有什么事吗?”

杨素忧心忡忡道:“大臣们很担心太子的安全,太子若有闪失会动摇国本,希望史祥能允许东宫侍卫上山参与护卫太子。”

上山只有一条甬道,而这条甬道有数百左卫士兵守卫,地形险要,很难杀上去,杨素便赶来找史祥放行。

史祥面露难色,“可是圣上有严令,不准东宫及亲王侍卫进入仁寿宫,卑职很难办。”

杨素压低声音道:“史将军或许还不知道,柳述要发动宫廷政变,杀死太子,另立新君!”

“什么!”

史祥大吃一惊,眼睛蓦地瞪大,“太仆说的可是真?”

“我有确切消息!”

杨素并不仅是要史祥下令放行,更重要是他要得到史祥的支持,但东宫侍卫加上晋王侍卫,才一千人,而仁寿宫外面还有数万十二卫士兵,人心叵测,谁也不知道他们的站位,所以杨素要首先争取史祥支持太子,只要扼守住仁寿宫的险要,就算外面的军队都支持杨勇,也无须惧怕。

史祥的父亲史宁是健康人,太子杨广镇守南方十年,和史家关系很好,史祥也是太子杨广的有力支持者,正是这个缘故,杨素才敢在最关键时刻,来寻求史祥的支持。

史祥当机立断,拿出自己令箭交给杨素,“凭此令箭,东宫侍卫可随意上山。”

杨素大喜,接过令箭交给身后的宇文成都,“可速去!”

宇文成都答应一声,调转马头疾驰而去,杨素又道:“还望史将军全力支持太子。”

史祥抱拳道:“请杨太仆放心,我会为太子效命!”

一千东宫侍卫和五千左卫士兵向山上仁寿宫疾奔而去,宇文成都一马当先,他心急如焚,唯恐杨广已遭意外,虽然杨广身边无侍卫,但山上既然传来喊杀声,就说明有人在保护太子。

...........

白玉塔上,杨元庆目光冷然地注视着越来越近的左卫士兵,近千名士兵已将白玉塔团团包围,但还没有发动攻击,杨元庆冷笑一声,他看见一名军官在和贺少康争执。

“元庆,外面怎么如此安静?”

杨广扶着墙一瘸一拐走近窗口,他虽多次率领大军出征,但那种集团式的出征和眼前的宫廷政变完全不同,他对这种具体的战术完全不了解,他心中极为担忧,他只有九人护卫,外面却有近千人,他能否逃过此劫?

而杨元庆做了五年的斥候,这种小规模的攻防战恰恰是他擅长,他十分冷静沉着,心中迅速估算他们的时间。

“殿下,他们好像内部起了分歧。”

杨广也看见了,贺少康正和一名军官争吵,贺少康忽然一刀砍倒那名军官,一声长长的惨叫声传来。

“殿下请安坐,他们要进攻了!”

杨元庆将箭壶反背在身后,他随手抽出两支箭,搭在弓弦上,在边塞五年,他已经掌握了两龙出水的绝技。

塔外的千余左卫士兵忽然发一声喊,黑压压的军队开始汹涌而入,两名士兵率先翻上了围墙,杨元庆张弓拉箭,两支箭脱弦而出,向两名翻墙者闪电般射去,两支箭同时射中敌人,两声惨叫,二人从墙头滚落。

两支箭阻挡不住杀气腾腾的敌人,又是数十人攀上墙头,但杨元庆的一弓双箭却极大地鼓舞的其他八名侍卫的斗志,他们都是杨坚的贴身侍卫,个个武艺高强,弓马娴熟,众人同时放箭,箭无虚发,霎时间又有八九人被射倒。

杨元庆皆是双箭射出,箭如流星,一名名士兵惨叫着倒地,片刻之间,他已射杀三十余人。

贺少康此时已心急如焚,他隐隐听见了山脚军队聚集的号角声,从山脚到仁寿宫直线距离只有五百步,只需一刻钟大军就会杀到,他的家族命运就在这一刻钟内决定,要么立下拥立之功,鸡犬升天,要么贺家被灭九族,他心中对杨元庆恨之入骨,若不是此人的出现,杨广早已死在他刀下。

此时院门已被撞开,大群士兵冲进了院内,箭如雨发,射向宝塔的每一个窗口,三层的一名侍卫被一箭射中脖颈,惨叫着从白玉宝塔上坠下,密集的箭雨,压住了宝塔中的侍卫。

贺少康抽出战刀,厉声大喝:“撞开塔门!第一个冲进宝塔者,赏黄金千两!”

.......

第48章 家族之弊第27章 留条后路第6章 北地天鹅第16章 夜探胡营第24章 真假使者第16章 三股势力第38章 上元灯会第35章 佳人同舟第32章 秀才造反第20章 一夜军变第38章 抛出诱饵第36章 形势严峻第18章 尔虞我诈第14章 太守师道第6章 夜袭柔远第44章 公主阿蛮第87章 建成态度第37章 欲加之罪第17章 争夺铁矿第8章 欲速不达第6章 战前会议第46章 拖住主力第19章 一封信件第97章 伪汉毒计第72章 请功负罪第15章 校场竞箭第13章 引导消费第151章 笼络军心第68章 突袭漳南第13章 仁寿宫变(五)第5章 公主承诺第2章 出兵风波第9章 我想学武第8章 违规卖酒第42章 捉虎不易第23章 切断退路第40章 孤胆英雄第49章 敦煌风动第124章 窦氏之忧第92章 李靖初战第8章 夜袭敌哨第31章 蝇头小利第48章 两路奇兵第47章 意外溃营第38章 风起南郡第65章 紧急情报第34章 杨谅投降第15章 貌合神离第725章 佛寺遇险第5章 元庆回京第49章 干戈玉帛第7章 义成公主第133章 危险之物第134章 发现真相第26章 柴绍心机第21章 建德逼反第48章 围城打援第87章 隋唐大战(十七)第43章 战船立威第65章 北市买珠第70章 突破缺口第26章 说服李靖第16章 重大隐忧第92章 隋唐大战(二十二)第37章 一招险计第60章 赵郡太守第46章 褚氏父子第137章 严厉警告第75章 谋主之策第127章 手足难续第132章 窦氏抉择第28章 连环布套第13章 事态蔓延第61章 南阳事件第13章 城中暗流第25章 秦王心计第79章 退让一步第21章 北原谋生第47章 线娘进京第83章 隋唐大战(十三)第7章 羽翼已成第45章 送君高招第34章 推波助澜第27章 各有心思第10章 裴矩辞相第77章 截杀突使第6章 秘密武器第2章 冤家路窄第43章 河口反击第2章 世充登基第24章 以信立身第49章 唐军西撤第89章 胡马烟尘第36章 内廷献策(上)第7章 贺若之怒第37章 南市酒楼第45章 明智决定第30章 宫中毒蛇第29章 再提条件第4章 假手于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