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江南隐忧

时间渐渐到了一月中旬,按照传统,要过了正月十五中元节后,新年才正式告一段落,但今年却和往常不同,去年的夏秋连旱给北方各地农业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好在今年冬天老天开眼,一连下了三场大雪,彻底解除了旱情,加上今年气候偏暖,冰封的河水在中元节前后便开始有解冻的迹象了,很多农民在初七初八便开始下地松土耕田、施肥修渠,整个北方大地早早地忙碌起来。

正月十七,河间郡潞河港西面的官道上,一队数百人的骑兵风驰电掣而至,为首之人正是楚王杨元庆。

潞河港便是隋军的出海之港,一千五百多艘海船便停泊在这片占地辽阔的海港内,潞河港是不冻港,冬天也可以行船,但自从攻打高丽结束后,一千多艘战船便停泊在海港内修整,没有再出海。

当杨元庆奔至离海港还有十里地时,他们便靠近了第一座哨岗,海港戒备森严,是隋朝的机密之地,有三千驻军,严禁任何闲杂人员靠近,就算是在海港内做工的匠人和船员,也必须有专门的出入铜牌,而且轻易不准外出。

这时,一队哨兵飞奔而至,拦住了他们的去路,一名亲兵上前喝道:“楚王殿下来视察海港,请让路!”

为首哨兵队正上前,见果然是杨元庆,吓得他连忙行一礼,回头挥手,“闪开!”

哨兵让开了道路,杨元庆率领众人加快马速向海港奔去,离海港还有数里远,便远远看见了俨如城墙一般的大海船,黑黝黝的战船一艘挨着一艘,一排连着一排,桅杆如林,足足排出数十里之外。

这时,前方又来了一队骑兵。约百余人,为首将领却是潞河港统领周光耀,随着隋军的疆域扩张越来越大,军队的编制也开始有所改变。分为京都军和地方军两种编制,京都军改变不大,为大将军、将军、亚将、郎将四级别,郎将下面又有校尉、旅帅、队正等中低级军官。

而地方军则分为总管、统领、都尉三级,都尉下面也是校尉、旅帅、队正等中低级军官,这其实和隋朝基本上是一脉相承,只是把原来的小总管改为统领。

潞河港因为管辖兵力较少。只有三千人,所以主将便只是统领,从三品衔,相当于京都军的亚将,统领周光耀也是跟随杨元庆多年的老兵,灵武郡人,大业元年加入丰州军,一步步积功升为统领。

他策马飞奔而至。躬身施礼道:“参见殿下!”

杨元庆点点头,“周将军辛苦了,最近可有什么异常?”

“回禀殿下。这几个月一直很平静,因为河水结冰,漕运也没有船只过来。”

周光耀又道:“卑职已经收拾好了营帐,备下饭菜,请殿下和各位兄弟先去休息用餐。”

杨元庆见时辰已到了中午,便回头对众人笑道:“先去吃饭休息!”

众人早已饥饿,闻言大喜,纷纷催马,跟随着周光耀向营地奔去。。。。。。

吃罢午饭,杨元庆站在大帐前一边喝着热茶。一边望着远处海面上浩荡的船队,他的心绪有点不太宁静,事实上,他可以打造出天下最大的船队,凭隋军强大的战斗力,他可以横扫天下。甚至可以打到拜占庭去。

自古以来,阻拦着中原王朝征服脚步的障碍并不是技术,而是观念,是农耕文明的守成思念,从秦始皇修建长城开始,便注定了大汉民族不是一个对外开拓的民族,要想改变这种观念,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利益,只要有足够的利益,就有人愿意向西方、向海外开拓。

这时,一阵脚步声打断了杨元庆的思路,他一回头,只见统领周光耀快步走来,周光耀上前单膝跪下,“已经安排就绪,请殿下视察!”

杨元庆点点头,“那就先去仓库!”

军港仓库位于一座小山背后,是一片由二十座大仓库组成的仓库群,从去年十月开始,隋军从黎阳仓和幽州走水路运送来大量粮食及军用物资,仓库被围墙包围,有一千军队护卫,戒备十分严密,任何人不得靠近。

杨元庆在周光耀及百余亲兵的护卫下,来到了军港仓库,仓库已准备就绪,大门开启,一名仓曹参军事迎了出来。

“卑职仓曹参军事何迥,参见殿下!”

“有劳何参军了。”

杨元庆看了看仓库,仓库足有数里远,他马鞭一指离他最近的仓库,问道:“那是什么仓库?”

“回禀殿下,那是粮库。”

“那就先看粮库!”

杨元庆翻身下马,在众人的簇拥下向粮库走去……就在杨元庆视察军港的同时,魏帝李密也同样在视察位于江阳县的仓库。

仓库离长江不到一里,有专门的漕渠和长江想通,从长江吹来的江风十分强劲,将旗杆上的大旗拍得啪啪作响,虽然刚过中元节,但江风已经转为南风,风中也有了一丝暖意。

位于江阳县的仓库也是魏国最大的库房,由百余座大仓库组成,实际上是一座仓城,周长约十五里,仓库里仅粮食就储存了五十万石之多,还有大量的兵甲帐篷等等物资。

身着金甲、头戴金盔、腰佩镇天剑的魏主李密,在数百侍卫和大将的簇拥下,视察这座魏国最大的江阳仓库。

李密脸色阴沉如水,显得心情极为不悦,事实上从南下江都后,他便一直没有高兴过,尽管他吞并了陈棱和李子通的军队,歼灭了沈法兴,在军事上获得节节胜利,但他在政治上却不顺利。

他始终得不到江南士族的支持,而且江南民众也不拥护他的军队,视他为外来侵略者,他派去的官员,不是被杀死,就是逃亡,使得他手中只掌握了五个郡。

更让他愤怒的是,他甚至还比不上李子通,李子通还得到部分江南人拥护,更不用说沈法兴了,他灭掉李子通和沈法兴,收编了他们近六万军队,可三天之内,便逃走了大半,杀了近千人也止不住逃亡潮。

李密有点怀疑自己来江南发展是否正确,但他并没有多少时间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办?甚至没有时间去争取江南士族的支持,他从一踏上江南这片土地后,就没有安停过。

南方并不是一片静土,江南五大势力,他至今只灭掉比较弱的三家,还有江淮的杜伏威和豫章萧铣两大势力威胁着他的生存。

李密也不得不承认,杜、萧两家要比其他三家难对付得多,几个月前他派单雄信率十万大军先攻打杜伏威,在夺取历阳郡并击败杜伏威后,却遭遇了杜萧两家联手的反击,他的军队被击败,十万大军损失近一半。

也就从那时起,李密便把全部精力放在对付杜萧两家的身上,他昨天接到情报,萧梁军和杜伏威军竟同时在进行大规模的调动,兵力部署向东方推进,再白痴的人也猜得出,这两家又要同时联手,对付李密的魏军了,这个消息让李密极为恼火。

李密阴沉着脸走进了一座粮食仓库,一袋袋的粮食整齐地码放着,一名仓库管事惶恐地给他介绍道:“这座仓库一共存有三万石粮食,其中一袋粮食重一石,所有一共有三万袋。”

“有定期监察吗?”李密冷冷问道。

仓库管事更加惶恐,“回禀陛下,有监察,半年一回。”

“半年?”

李密回头对长史房玄藻极为不高兴道:“时间太长了,要一个月查一次,。”

“是,卑职明白了。”方玄藻只得无奈地回答道。

众人看了一圈,又向隔壁仓库走去,这时,右屯卫大将军王伯当上前道:“殿下,我们这次对阵杜萧联军,要不要考虑防御北方的威胁?”

“你是说杨元庆?”李密明白他所指的威胁是什么。

“陛下,杜伏威其实是杨元庆的人,如果我们过多地将军队用以对付杜萧两人,一但隋军从谯郡南下,江都就会威胁了,卑职建议在彭城郡稍微部署一部分精兵,用以防御中原隋军突袭。”

李密想了想,又问房玄藻,“长史的想法呢?”

房玄藻对这个问题也考虑过,便道:“现在杨元庆在集中精力对付唐朝,卑职认为开春后,隋军必然会大规模进攻关中,现在无暇顾及我们,不过小心为上,我赞成王将军的建议。”

单雄信也道:“现在青州未灭,杨元庆若要攻打我们,也应先灭青州,他留下青州不打,很明显就是不想和我们疆域直接接壤,使他攻打唐朝时没有后顾之忧,从这一点,便可看出隋军确实是要先灭唐朝。”

李密微微叹息一声,“我也是这样考虑,可是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我们必须要尽快剿灭杜伏威和萧铣,巩固我们在南方的势力,如果不趁隋军攻打关中的机会平息江南,以后等杨元庆打完关中回过头来,我们就真没有机会了。”

众人都感受到了李密强烈的忧患之心,都开始理解他为什么这么郁郁不乐了……()

第40章 权贵施压第54章 把水搅浑第113章 长安城破第86章 隋唐大战(十六)第7章 兵压关内第28章 暗箭难防第23章 杨家祸根第6章 玄感起事第94章 新朝开启第26章 一战成名第30章 太子杀招第31章 船中飞箭第27章 监察御史第125章 兄弟危情第110章 顶住压力第20章 背后较量(上)第1章 如期而至第26章 另有深意第67章 当即立断第151章 笼络军心第36章 返回太原第31章 清河崔氏第12章 帝王心思第44章 被迫抉择第33章 大军压境第140章 萧梁烈女第11章 宇文新计第58章 北市偶遇第75章 条件苛刻第138章 井陉歼敌第7章 杨府贵客第14章 引而不发第13章 引导消费第6章 阴山可汗第44章 拖延三天第12章 河内对策第16章 馆驿见贤第15章 首鼠两端第21章 公主夜宴(中)第16章 宇文告密第27章 元家之欲第41章 争锋相对第58章 李渊出事第28章 人心难测第104章 生死存亡第30章 宫中毒蛇第4章 利益之诱第31章 矛盾激化第15章 吞并灵武第71章 北市试钱第7章 杨府贵客第38章 杨广之怒第26章 一条记录第20章 声先夺势第7章 兵压关内第14章 死地后生第121章 故技重施第50章 局势渐变第36章 太原之变第30章 关中应对第21章 钱货漏洞第119章 引蛇入套第22章 心理毒箭第1章 江南隐忧第45章 送君高招第77章 杨氏希望第10章 师傅是谁?第12章 东都内乱第17章 东山再起第6章 借兵突厥第43章 阶下之囚第65章 紧急情报第7章 罗艺告密第34章 威震突厥(下)第13章 事态蔓延第22章 背后较量(下)第29章 祖孙会谈第12章 仁寿宫变(四)第25章 十猛之计第45章 唐相之危第24章 真假使者第10章 除夕意外第16章 何罪之有?第10章 除夕意外第67章 兵压汉中第37章 欲加之罪第44章 公主阿蛮第11章 仇恨深化第24章 会宁战起第52章 最后一名隋军第41章 意外情况第51章 玄感之死第26章 少女悯秋第111章 意外发现第36章 屈突良言第141章 联姻条件第2章 先攻内部第16章 宇文告密第15章 黑夜突破第7章 生死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