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 石星

“石拱辰啊石拱辰,你怎么就是沉不住气?”

“就是,这都忍多久了?”

“糊涂,真是糊涂。”

“英少国公是怎么劝你的,何妨忍让一时呢?”

广宁门外真空寺前,又是有迎来送往的一幕,往南去的,出广宁门,经真空寺送别,然后过卢沟桥,再就是一路南下的坦途大道了。

不过这路线是往河南与湖广去,如果是往山东,南直,闽浙一带,则是从通州走,经水道,下德州,临清,济宁,宿迁,淮安,从扬州渡江,到江南地界后,水网密布,坐船经行,又快又舒服,这个年头赶路,没有比这条纵横中国的黄金水道更便捷舒服了。

石星南归,却不能走水道,一路旱地经行,他又是辞官的,按以前是可以使用驿传,大家都清楚不了糊涂了,现在驿传经过张居正大力整顿,每年能省下过百万两白银的使费来,张居正自己的弟弟都不准擅自使用官驿,更是抓捕拿问了高至布政使低至知府、县和佐杂官在内的大批官员,痛加整顿之后,象石星这种大理寺丞这种不起眼没实权的小官,想使用驿传,就算他有这种胆量,沿途的驿站也是肯定不会理会的。

回乡之路,注定要充满艰辛。

石星本人倒是蛮不在乎的模样,他今年四十余岁,嘉靖年间的进士,已经经历了嘉靖和隆庆、万历三朝,只是却万万当不得“元老”这两个字,毕竟官场仕途不顺,为官近二十年,仍然是中下层的杂职小官,在京师数千人基数的庞大文官队列之中绝对是属于最不起眼的那一群,在京师为官,这样的官员最为压抑困顿,薪俸微薄,人脉不丰,权力不大,如果是给事中与御史一流,位卑而权重,部堂高官的书房,给事中御史可以昂然而入,被奉入上宾,而石星这种太常丞却是只能在外枯坐等候,亦未必能得见。

虽是位卑,石星本人却是展现出不俗的风采,建言论事,都十分精到准确,特别是于兵事一道,可谓是下了苦功精研。

一般的文官,研习武事不过是看看鬼谷子,孙吴兵法之类,再看孟德新书,就可以坦腹言兵了,那种自信风采,连镇边大将亦是远远不如。

大明是以文驭武,文官只要在地方任职,多半会有领军的机会,就是这些看了几本兵书的文官就能统驭武官,颐指气使,甚至杀人立威,也要自己令行禁止。

在这种体制之下,固然是武官想造反的成本大增,几乎不大可能,但军队的战斗力也是直线下降了。

石星却并非如此,北宋的武备志,本朝的兵书,尤其是戚、俞等人的练兵和指挥的著作,他都是下过苦功精研,如此就在京城文官之中有了知名的美名,可惜他生性耿介,不然的话,凭其本事,早就该被放到地方上任巡抚或总督,从资历上来说,完全够格了。

来给他送行的

,也是京城官场中多以喜爱兵学和知兵闻名一群青年官员,给事中黄道瞻及御史梅国桢等人。

这些人,平素看似毫无关联,交往也并不密切,但他们心中自己明白,彼此之间,都有两个极为紧密的关联……一者都是都以知名闻名,石星不提,梅国桢是湖北麻城人,早就中了举人,而使他闻名的不是文采,而是骑射双绝的傲人本领,二来原本他要过几年才能中进士授官,但这样的地方名人,惟功自然而然的就有办法使其进入官场,现在其以三十左右的年纪进入都察院,成为监察御史中的一员,虽然是文职官员,但已经算是惟功势力布局中的一员了。

石星也是被惟功多方照顾,只是不如梅国桢等人那么紧密罢了。而石星始终不能入惟功**的最要紧的原因,并不是惟功的勋贵和武臣的身份,毕竟两者之间相差极大时,文官也不是不能投靠武职官,比如当年的陆炳和朱希忠,还有在历史上与东林党人合作,一起请朱由校移驾,李选侍移宫的明末三大案中的移宫一案的英国公张惟贤……石星对惟功的一点抗拒,只是因为惟功对张居正的态度暧昧不明,这是石星所不能接受的。

众人长吁短叹之时,远方烟尘腾起,梅国桢笑道:“这必是少国公来了。”

数年之间,惟功已经成为京城政坛的一颗新星,如果他光是有坐营官的身份,这些眼高于顶的文臣理都不会理他,加一个皇帝心腹,也是远远不够,再加京城右副将,亦差的远。只有这嫡国公的身份,使得他必将成为大明的鼎国重臣,历来勋贵这几个国公,要么提督京营,要么掌府事,遇到大事廷议,也有决策献策之权,这才是为文官们能接受他暗中的提携帮助,布局落子,将他们纳入囊中的根本所在。

当然,现在这一切,都是在暗中进行,惟功的党,还只是一个小团体,人数不多,保定总督张梦鲤算最大的官了,从通州驿被救开始,慢慢联系密切,不过老张地位太高,只能算是惟功势力的外围,守望相助。

沈榜和赵士桢才是核心,现在一个是武英殿的舍人,在中枢任职,一个是天津知府,数年之内,惟功会设法保荐他到巡抚一级,是核心中最可倚重的两人。

真空寺石星等人,梅国桢算是内,石星的外围都有些勉强了。

看到果真是张惟功一行人赶来时,石星眼一热,有一种淡淡的感动之情涌现上来。

他这一次被贬,原因也是很简单,就是梅国桢等人埋怨的他忍耐不住。

对张居正的诸多政策,石星都有不能赞同,忍无可忍之感,这一次主动上书,力言其非,然后自请辞职,朝廷倒也没有难为他,自此之后,他就没有了官职,算是冠带闲住,成为在家的士绅之一了。

这也是大明官场的传统了,合则留,不合则去,很多文官,或是出于公心道义,或是看准了时

局不稳,在朝不如在家安稳,或是在京不如出外,于是或避乱于家,或在地方,比如南京,就是一个远离漩涡中心,又不失官场占位的好地方。

但石星此去,是先上书言事,得罪了张居正之后才还乡,就是说,张居正在一日,或是张居正的门生在一日,石星就不要打算回到中枢,这样的行为,也算是破釜沉舟了。

“拱辰兄还在?”惟功在马上也看到了落落不群,脸上难掩郁郁之色的石星。他跳下马来,扔掉手中马鞭,欢颜道:“还好,赶上了。”

今日是朝期,惟功这样的身份是必定要参与朝会的,也就是说他散朝之后,马不停蹄的赶到此处,一念及此,石星心中的感动之情,又是深厚了几分。

他长身而揖,对惟功道:“少国公你事务烦多,何必为了石某人又跑这么一遭。”

“此番要长别了,”惟功笑道:“难道能不来看看你吗?”

这也是惟功的过人之处,不虚言矫饰,话语踏实,叫人信任,而语气诚挚,自有一股叫人信服和温暖的力量出现。

所谓长别,亦是所言不虚,张居正还在盛壮之年,权势熏灼之至,石星本人也做好了十年之内不要想回来的打算,而且如果张居正的安排到位的话,申时行顺利卡位成功……将来也就没有他石某人什么事了。

惟功就算成为国公,权势上也不能和一个首辅对抗。

“多谢,少国公实在有心,石某只能心感,无以为报了。”

“回乡之后,多看一些书,甚至是多走走兵营卫所,亦不能算是抛荒时光。”

这也是惟功给他们这些人的建议,不要光看书,还要切乎实际,到实地看看,多做一些实际的功夫。

黄道瞻欣然插话,道:“少国公已经举荐学生为清军御史,只要内阁批下来,学生就直入五军营,非狠揪一些硕鼠出来不可。”

“好,痛快!”

听到这个消息,石星也就明白久久停滞不前的清理京营一事已经到了启动进行的阶段了,黄道瞻是兵科给事中,虽官小而权重,一般朝廷清军时,都会派出御史或都给事中前往京营,此辈小官一般都是壮年,心高气傲,不易收买,为了做名臣不惜一切,所以敢于任事,此时惟功举荐的黄道瞻更是此中的翘楚之辈,光是从人选来看,惟功不理私情,破除勋贵圈中的各种情谊,这种大决心也是令人思之而敬佩。

石星连呼数声痛快,又与惟功等人对饮数碗,最后方满怀豪气的登车而去。

“少国公,石拱辰人才难得,忘少国公莫忘了他啊。”

虽然惟功亲来送行,但政治人物每天接触人太多,见人办事太多,数年之后,能不能记得石星也是难说的很,梅国桢的担心,也并非没有道理。

惟功笑而不语,引马而回,并没有多说。

(本章完)

第四百二十五章 野心第三百三十四章 南北第六百九十三章 报复第六百一十七章 壮志第六百三十一章 失悔第五百五十六章 壮烈第六百三十三章 和睦第八百五十九章 预感第六十五章 变化第八百一十五章 巡边第五百三十章 报效第一百四十九章 回家第十四章 宝和第十八章 境遇第六百四十六章 三路第二百零九章 登闻第八百二十一章 成约第七百七十四章 争胜第九百章 粮价第二百六十四章 闷气第六百六十四章 初次第十二章 宝刀第五百七十三章 破脸第一百五十八章 刺杀第八百二十六章 所谋第三百八十六章 借口第三百七十一章 划归第三百三十七章 皆欢第七百九十九章 李家第四百六十七章 堡内第二百六十三章 瘟疫第三十八章 变化第七百四十九章 齐集第三百六十二章 挑斗第二十九章 禁军第四百八十章 疯了第三百一十六章 违心第二百八十一章 狡徒第一百零五章 大丧第七百三十八章 不甘第五百二十三章 纷至第七百九十七章 书信第八百三十四章 夫妻第四十九章 伴骑二百一十二章 扩张第六百五十八章 布延第五十七章 展布第六百九十二章 冲突第五百五十二章 重骑第七百三十章 调戏第二百三十三章 奴子第五百六十九章 老奴第二十一章 居正第五十九章 练枪第四百六十六章 田埂第五百九十五章 李贽第四百一十八章 论力第六百八十八章 雪夜第三百零六章 错误第一百二十九章 阴毒第五百一十八章 感激第五百三十一章 不快第七百六十章 诛心第二十一章 居正第二百二十九章 火器第四十七章 兄弟第十八章 境遇第三百五十六章 震慑第四百七十一章 阁中第三百零五章 挑镇第八百六十六章 总管第六百零一章 惊惧第二百六十三章 瘟疫第七十八章 榜眼第八百六十三章 剑犁第二百五十九章 蹊跷第三百零三章 露宿第七十四章 大鱼第九十八章 相邀第四百二十八章 马法第六百八十一章 各司第一百八十章 直言第八百七十九章 阁议第七百七十二章 长崎第三百四十二章 广宁第四百二十六章 往矣第六百一十章 雄心第二百八十二章 组织第七百四十二章 牌坊第二百七十七章 迷团第二百七十五章 拜访第三十九章 管束第八百七十七 劝说第一百六十八章 庄子第七百章 福星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狼第八百四十八章 买直第一百九十九章 小刀第二百零八章 礼佛第四十九章 伴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