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钞法

蒋臣白了庞雨一眼,“庞班头可是抢黄文鼎的银子抢多了,看谁都是要抢百姓银子的模样。”转向其他几人道,“所谓钞法,绝非闷头印出一堆楮炒,如何定额,如何制钞,如何发售,如何回收,如何钱钞并用,在在都是道理。方才庞班头既问到如何令百姓换钞,纳银钱买钞者,可以九钱七分为一两,凡缴纳赋税罚脏,必须用钞,百姓自然踊跃而来。”

他说九钱七分为一两,就是让利三分,以这个差价吸引百姓兑换。

钱秉镫赞许的插话道,“三分蠲银确能引不少人前来,但要所有百姓自愿更换,首要还是楮币有可用之处。钞止方寸之楮,加以工墨,命百则百,而愚民以之为宝,衣食皆取资焉。何也,惟其能上行。盖必官司喜于收受,民心不疑,自可转易流通。”(注1:钱秉镫所著《钱钞议》)

庞雨转头看向钱秉镫,看不出此人对钱钞还有这种见识,虽然只是一个方面,但确实说到了纸币的要点,就是要以朝廷信用为担保。

孙临则有些怀疑的道,“楮钞乃是软然易败之物,不过是些木浆写上文符,原本全无一用,何人肯用真金白银换一纸。即便是九钱七分,其价也远超楮币。”

蒋臣毫不犹豫反驳道,“单论楮钞,确实全无一用,要使之流行者,不外乎严刑峻法,民间交易不用,以违法论处,自然令天下敬畏,则无用之物可使之有用。”

庞雨想想后小心的对蒋臣问道,“那这与太祖时宝钞有何分别,要说严刑峻法,恐怕太祖时候要严峻得多,为何宝钞最后废止?”

“宝钞废止,乃因发行过滥。所以在下说,一界之后民间白银已尽,便不可超发滥发,只可以旧换新,发钞之总数必与白银之数稍稍相准,不可偏移太过,此乃参照宋代称提法。”

“那蒋兄如何保证朝廷不会滥发呢?”

蒋臣看看庞雨,停顿一下之后道,“在发钞之时可将总额公告天下。”

“超发不在公告与否,而在于财政是否平衡,岁入岁出是否大致相当。朝廷外有建奴,内有流寇,都是耽搁不得的刚性支出。一旦遇到入不敷出之际,超发楮币不过是多印一些纸,比我等衙门自下而上征收赋税方便百倍,朝堂诸公为何还要舍易就难?”

蒋臣有些恼怒的道,“朝堂诸公谦谦君子,岂会失信于天下之人?”

庞雨并不穷追猛打,对蒋臣笑笑道,“我自然相信朝堂上各位大人,但民间百姓少了教化,哪里能理解大人们的操守。只是楮币更便于滥发,万一成宝钞一般,一石米值钞数十贯,百姓手中楮币便持续贬值。无论大人们是否超发,百姓有这样的担忧,便无人愿意保留楮币,自然难以再流通于市。”

方以智见蒋臣脸色不好看,便进来岔开话题道,“我游学江南时,曾听陈子龙兄说及钱钞,他说钱文不一,最是弊事。欲钱钞流通,皆须官给官敛,便如澄之方才所言,赋税罚脏皆需纳钞。钱币壅即藏粟居货,无以平其重轻。楮非钱也,而可执券以取钱,无远致之劳,有厚责之用,蒋兄的钞法之中,如何考虑的钱钞同用?”

蒋臣对这个问题有些准备,他平静的道,“陈子龙兄所言,正是纸钞便利之处,在下的钞法之中,钱钞可并用,只需另行钱法,各布政司开铸局铸新铜钱,民间小额交易,以铜钱即可。”

方以智对货币并不太熟悉,听了蒋臣的说法,也提不出什么意见。

庞雨摸摸鼻子,这几人说的都有道理,就是用政府信用为担保,又以政府权威扩大应用范围,保证纸钞的用途,限制金属货币的流通,增加纸钞在民间的保有量。那个陈子龙的说法里,还强调了纸币对商品流通的促进作用,没想到在这样的时代,桐城一个小小泽社之中,几个年轻人能对货币有了这么多认识,确实让庞雨刮目相看。

蒋臣喝了一口酒,却听庞雨又开口道,“那位陈子龙所说的,重点非是钱钞并用,而是以银钱为基本,钞是可兑换的纸币,百姓若是愿意,可将钞换为银钱,若是远出之时要方便携带,又可换为钞。但蒋兄的钞法中,未涉及银钞兑换,如此便与宝钞有一相同的地方,便是未有发行的准备金。朝廷两手空空,要收尽民间之存银,如同孙兄所说,是有用之物换无用之物。若是朝廷有准备金而发钞,百姓自然愿意用,因其便捷而信用又有保证。蒋兄现在是要反过来换,百姓就未必愿意了。”

蒋臣辩解道,“换了存银在朝廷手中,也非是不可再兑换,于百姓无甚差别。”

“若是无甚区别,那为何朝廷要拿出楮钞而收走白银,对百姓而言又能得到什么好处,能驱使他拿出家庭的所有财富,换取几张写了字的楮纸?”

蒋臣有些难以招架,他盯着庞雨道,“百姓怎地没有好处,行此钞法,除去成本,内府每年可得四千三百万,每年可免五百万税赋,四年后可免除辽饷,五年后可免除夏秋两税,天下百姓都会得益,最后会欣感而泣下。”

庞雨摇头道,“蒋兄说内府得益,可见蒋兄心中依然是把白银视为财富,而非是楮币。有人得益便一定有人损失,朝廷既然得益,连夏秋两税都可免除,这天大的好处来自何处?”

亭中几人一时都晕头转向,蒋臣皱着眉头,他已经陷入一个怪圈,钞换银,银换钞,最后人人都得了好处,但好处从哪里来的,竟然弄不明白了。

庞雨站起来道,“来自蒋兄最初用楮币换来的白银,内府所有得益都是百姓亏出来的,有时想起来混乱,但亏不亏却是明摆着的,银子最多的人又往往是些大户,他们交不了多少税赋,最后无论大户还是百姓,都不会欣感而泣下,只会把银子挖个坑藏好。本朝不是宋代,天下用银钱已两百年有余,百姓视银钱为财富根本,却全无用楮币的习惯。即便是太平时,要推行钞法也是难之又难,更何况此时天下纷乱,金银能成为世界通用的货币,因其本身就具有价值,具有天然的避险属性,动乱之时,相比那轻飘飘的一张纸,恐怕百姓更愿意留下金银。蒋兄若是要钞法行得通,要先考虑发行的准备金,如此发出的楮币才有信用,方能通行天下。”

亭中几人都看向庞雨,眼睛瞪得老大,庞雨说得是不是完全正确他们不清楚,但其中的条理是很清晰的。他们虽然都听过庞雨一些事迹,但还是初次听他侃侃而谈,确与他们心目中的衙役形象相去甚远。

蒋臣看着庞雨有些不满道,“在庞班头眼中,楮币不可信,朝堂诸公不可信,百姓也不可信,那天下事可还有可为?”

庞雨倒不生气,温和的笑道,“信不信不重要,如方公子所说,物有其故,实考究之。世人存活于世,钱财头等大事,人人离不得此物,发钞切身攸关,自然皆会为自己的利益考虑。越是研究与人有关的问题,越是应当不带感情,从各自的利益角度去推论,才能保持客观。但在下也颇为佩服蒋兄,钞法虽有瑕疵,但能自成体系,已是此时天下翘楚,再加以改善,未必不能为国所用。”

蒋臣这才面色稍霁,民乱的时候,他曾在衙门见过庞雨两次,心中对方以智邀请衙役参与泽社的聚会是有些不以为然,即便庞雨是平乱英雄,毕竟还没有进入读书人的层次。

方才一番辩论,庞雨虽然难以对付,但也没让蒋臣下不来台,总是留有余地,让给蒋臣对此人印象稍有改观,但不敢再小看庞雨。

庞雨自然也只是客气,他需要在泽社众人面前建立印象,又不能把蒋臣得罪太狠,所以给蒋臣台阶下,他可不认为蒋臣这钞法真的能为国所用。

蒋臣埋头思索片刻后道,“此法乃在下多年苦思所得,只是庞班头不信百姓罢了,在下看来,只要各级衙门严刑峻法用心办事,将民间藏银起于朝堂,用于天下,最后各方皆会得益,而非庞班头所说有人得益必有人亏损。”

庞雨知道无法说服此人,只得微笑道,“在下确实悲观了一些,或许百姓纷纷支持,银钱流通起来,最后百业兴旺,朝廷和百姓都得了好处,也是可能的。”

方以智一拍手道,“今日蒋兄能发人之所未发,庞班头则疑人之所不疑,在下是开阔了眼界。方某更感宽慰者,我辈便应是善疑之人,绝不是人云亦云,物理无可疑者,吾疑之,而必欲深求其故也。蒋兄得庞班头质疑,必能改进钞法,待有朝一日为国解忧。”

庞雨和蒋臣连忙拱手谦让,方以智这是给这段争论打了句号,但让双方都感觉很受用,也可看出方以智虽然有时狂放,但情商还是很高的,所以能在泽社之中成为首要人物。

江之淮突然疑惑的道,“我们今日不是谈兵吗,怎地说了半天宝钞?”

几人同时失笑,方以智端起酒杯道,“先饮酒。”

孙临用折扇拍拍桌面道,“泽社聚会岂能如复社一样,龙眠山中都是狂生,用不惯小杯子。”

方以智哈哈大笑,对着门口的家仆大声喊道,“换大碗来!”

几人换了大碗,就在亭中饮酒,方以智讲了登庐山的经历,又说了在江南游学时一些复社见闻。庞雨都留心听着,如果不是参加士子的文社,他在衙门呆一辈子也未必能听到这些内容,确实圈子能决定眼界。

出乎庞雨预料的是,不但方以智入了复社,蒋臣、钱秉镫都是复社的人,蒋臣还多次拜见过复社首领张溥兄弟,据说张溥对他颇为赏识。孙临虽然还未入社,但方以智已经准备介绍他入社。

他们说及张溥的时候,都充满敬佩,无论道德还是文章,都是江南士林表率。

今日一个小小的泽社,就让庞雨颇为惊讶,不知道这个传说中大明第一的复社,又该是如何的惊人。

诗会一直持续到了午后,孙临等人打算在泽园过夜,庞雨喝了不少酒,但还是要赶回桐城,毕竟民乱不久,作为快班的首脑,不能离开县城太久。

方以智亲自送庞雨到了大门外,对着庞雨拱手道,“往日只道庞班头会些杂学,今日听了高论,又令方某刮目相看。”

庞雨回礼道,“在下也颇有感触,可惜方兄马上要去往南京,日后见面的机会少了,实在是一憾。”

“待我得了确切地址,便让人告知庞班头,若庞班头来南京,一定来方某处作客,届时方某带庞班头游历金陵,又是人生一快。”

庞雨哈哈笑道,“那在下便记下了,一定来叨扰方兄。”

两人又客气几句,方以智最后对庞雨道,“上次跟你所说,阮先生那中江社,其实以前我和钱秉澄都曾入社,后来又退了出来。他若邀你入社,万勿过于密切。”

庞雨记起这事,其实阮大铖已经请了他后天去参与中江社聚会,至于入社还没有正式邀请,知道方以智是因为离开在即,怕没人提醒庞雨,所以最近反复的说到此事。

“谢过方兄提点,在下懂的分寸了。”

两人分手道别,庞雨沿着山路蜿蜒而下,到山下拐弯处回头时,看到方以智还站在原地,庞雨远远一拱手,转身消失在山道尽头。

第二百五十六章 面孔第一百六十七章 投靠引子第十二章 六扇门一百四十三章 交易第一百六十六章 小较第一百九十六章 堵截第六十六章 顶首第二百四十八章 为之第一百五十九章 返程第七十九章 壮班第五十章 掌控第四十章 心思第一百二十三章 夜第六十四章 来客第一百六十九章 高升第七十章 泽社第一百三十九章 守备第一百五十三章 老营第一百一十章 道旁第二百三十九章 尸山第一百五十八章 借船出海第七十五章 官贷第二百三十七章 桥头第三十五章 风起第一百七十二章 夜码头第一百七十三章 大江船行第二百一十四章 群殴第二百四十一章 人选第二百六十八章 人口第一百七十三章 大江船行第一百九十二章 狭路第八十七章 不设防第一百九十九章 汹涌第七十三章 风骨第七十五章 官贷引子第四十章 心思第九十八章 命案第一百六十章 旧人第二百六十六章 争抢第二百零七章 整顿第十六章 小鞋第九十三章 棍神第一百七十五章 时刊第十一章 干一行爱一行第七十八章 一把火第一百四十九章 远镜第九十二章 早课第一百二十一章 池塘第二百二十章 群鸦第八十六章 混乱第一百七十七章 质押第一百九十六章 堵截第二百四十四章 战报第一百二十五章 退潮第九十章 逃丁第五十一章 凶残第一百三十八章 安庆第一百五十五章 巧工第一百九十七章 固阵第九十五章 腊八第五十七章 公道第二百零六章 福分第二百二十八章 寒江第一百四十一章 活口第二百五十一章 曹操第一百一十八章 重器第二百章 灵宝第七十四章 新知县第二百四十四章 战报第一百八十三章 雷鸣第一百八十一章 兵备第四十一章 异想第五十六章 庞班头第六十八章 编制第一百零七章 老爷第二百二十二章 两难第二百一十章 城楼第二百三十三章 刀枪第七十四章 新知县第七十四章 新知县第七章 匣床第二百一十九章 路遇第二百五十四章 夜哨第二百三十章 前哨第七十二章 阮导第一百章 追索第七十九章 壮班第九十七章 奖品第十四章 仗义第一章 恶隶第一百四十八章 捐监第四十二章 士绅第五十一章 凶残第一百八十四章 生机第八十七章 不设防第一百一十章 道旁第二十四章 漏雨第一百四十六章 上新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