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转动的秘密

为什么要回收火箭残骸?

主要为了分析火箭在飞行中的情况,以便改进,然后把零部件回收融了重新制造新零件。

对残骸的解析工作很麻烦,小到一颗螺栓的变形,大到外壳的高温劣化,都要一个个检查和分析成因。

火箭项目组再次分作两组,两名工程师带着技师们分析残骸,其他工程师则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并准备实验火箭二号的研制。

依据本次试验搜集到的数据进行计算,大地还是有自转的,这让沈文剑狠狠松了口气。

赤道面与黄道面也依据实验数据算出来。

但是其中还有不少疑点。

最引人注目的,是自转速度不足。

大地在赤道线上的自转线速度,约为八百米每秒,换算后发现一天的自转根本没有一圈。

太阳比较小,比较近,对自转不足做出补偿,才能达到现在的日夜周期。

太阳几天时间就绕地一周,这是怎么做到的?

从质量进行分析,是行不通的,即便大地比较大,之前已经算出重心距离地表不到一万千米,非球形的大地……就算球形也没有足够的质量与一颗已经点亮的恒星做双星运动。

那么太阳是玄学构成的?质量其实没多少?

或者还有什么因素被忽略了?

太阳是怎么移动的,重心异常的大地是怎样的自转方式,都特别让沈文剑感到好奇。

纠结了一阵,决定把这事放到以后再考虑,现在需要做实验火箭二号的发射目标订制。

一号实现了穿过稠密大气层,最终速度达到十四倍音速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增加二级火箭,把运载物推到一定高度成为人造卫星不存在问题。

订制的重点在于实验火箭二号的主要任务应该设置在什么高度,在哪个位置以什么速度来运行。

这个计算量有点大,没有专门用于复杂计算的设备,可能送上去要不了多久就掉下来了。

难道先做计算机?

沈文剑想着问题,随手在书桌上写下几个公式。

唔……有一定运算能力的计算机还是有必要的,人工计算太费时间了,用法术帮忙对部分人准确率也不太靠谱,人数比较有限的情况下,会耗费非常多时间,还需要花同样多的时间做验算。

工程师们大多都有自制的计算器,只是要做轨道运算,这玩意就不太管用了。

工程部的整体管理系统也算是种计算机,可那是做逻辑判断的,无法用于复杂公式的数字计算。

经过仔细规划,八月,分析工作告一段落后,从构架组调入两个人和火箭组重新调整为两个组,计算机组和火箭组。

计算机用玄学实现起来不难,科研部已经储备了大量的相关经验,只是作为单独的计算机工程,本次沈文剑要求计算机组完成底层规则的定制,让计算机体系能以后和现有的大多数设备对接或称作“加持”。

火箭组虽然没拿到实验二号的轨道数据,也不妨碍着手开始研制。

二号火箭是要把一些东西丢到外层空间轨道上的,而比较重要的自转数据即使不太准也不会偏差太多,沈文剑和大伙开会后,决定一步到位,设计跨轨道运载火箭,如此能减少大量的重复设计工作。

跨轨道运载火箭既可以用同一种设计,完成近地轨道、中层轨道、同步轨道的卫星投放任务。

一号火箭只是不到三十吨的小东西,二号火箭发射重量要飙升二十倍左右,这还是在玄学技术的支持下才能做到。

技术跨度太大,为了省钱、省时间,沈文剑全程参与了二号火箭的设计工作。

……其实如果没有沈文剑这个内行,在没有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情况下,让工程师们一次迈太大步子,实验二号成功发射的概率有点渺茫。

沈文剑从另一个世界带来的经验,配合超音速风洞的帮助,节省的不止是一两个人力或一两个月时间。

火箭吨位的增加并非单纯的放大,其结构变化同样很大。

发动机数量的变化与相应的燃料供应问题是其中之一。

谨慎评估一号火箭的实验数据,预估实验二号的总发射质量至少也要五百吨以上,沈文剑带着火箭组重新制作了一版新的实验发动机,在未完工的火箭发射场实验和改进。

新的发动机解决了一号火箭无法进行热回收的问题,耐热能力有明显提高,这个改动除了寻求替代材料,主要是改动了热回收区的位置,在燃烧区上端的燃料供给系统外。

单发动机最终获得的实验最大推力为220吨,在此推力下燃烧108秒发生故障。

没时间去等材料学的进步,换个设计思路。

年底前火箭组把发动机做出第二个改进款,这款的口径有所缩小,推力固定在130吨,因为真火阵法的存在,其比冲量比非玄学发动机大四成以上(送入燃料的质量与产生推力的比)。

第二改进型实验过程中分三段燃烧共八百秒,未发生故障,具有回收再使用价值。

经过几轮实验,新型发动机命名为云顶级甲型。

实验火箭二号主火箭一子级暂时安排了三个发动机,呈等边三角分部。

但这还不够,三个云顶级甲型还没办法把自重五百吨以上的物体推上去。

此时就需要助推器的帮助了。

主火箭一级推力无法推动自身,因为没有太多必要。

主火箭前面还有含二子级燃料舱在内的二级火箭,以及待运载物和三级助推,火箭发动机数量的增加意味着燃料与火箭空重的比值减小,很不划算。

好办法就是利用燃烧总时间更短的助推器,帮助火箭升空并突破大气最稠密的地区,等助推器烧完分离,一级火箭本身耗费掉一定燃料减轻自重后,它的推力就足够继续剩下的工作了。

此外,把一级火箭做粗一些,多安几个发动机也是个办法,但如果可以做到,之前的第一版发动机就不会故障了。

火箭是个很系统的工程,发动机每增加一个,协调难度就会增大很多,助推器能通过增加发动机间距,以提高安全水平。而且科研部在材料方面有所欠缺,如果不是玄学顶着,靠纯机械做出能用的火箭只怕还要几十年。

助推器的第一次非完全体地面实验,已经是3006年二月。

第五十五章 命运的抉择(上)第一百六十二章 人造天体?第六十章 琴仙岛第二百九十五章 蚂蚁进化后是什么?第三百一十四章 飞轮(下)第三百三十章 外太空修士(上)第十五章 小纠纷第一百七十三章 精英日常任务(中)第二百八十一章 牛肉第一百二十七章 会晤(下)第七十三章 实验室的第四世代第十五章 弟子第三百九十六章 两个门?第四百三十三章 早产幼龙第两百零二章 勉强用用第一百七十一章 实验火箭上天中第二百七十四章 报复?第一百七十六章 天仙一号发射(上)第二百零九章 新的天魔部落?第一百一十八章 金仙谷的心誓?第三百四十八章 伊索特琴的新需求(下)第四十三章 无序规划(下)第一百四十七章 力魔第一百一十七章 小玉(上)第一百七十四章 别人的商业智慧第二章 接任掌门?第三百五十二章 智能开发外迁计划(上)第四百一十四章 真仙级接触第八十四章 财富结构变动(下)第二百七十二章 传媒的力量(四)第一百二十二章 战略储备第二百七十八章 天基系统整合第九十九章 送颗卫星去灵月(下)第四百二十章 天狐的“礼物”第二百三十章 机器人底层限制第三十六章 老熊的报酬第七十二章 亡灵海(三)第一百八十四章 新飞艇研制第二百七十七章 掌门的采访(上)第四十七章 好贵的药第三百五十章 多拉(下)第一百三十八章 反天魔铠甲第九章 收藏第七十章 墨金第一百三十四章 成精第三百九十二章 实验收尾第三十六章 吉云的警告第一百二十九章 天魔的安置(?)第一百七十五章 卖技术第一百一十四章 空间管够!第一百一十六章 山寨要不要挡?第二百零六章 再部署(上)第五章 别人的藏书第二百七十八章 天基系统整合第九十二章 险境中的机遇(八)第一百二十一章 你来我往(下)第一百五十章 工作记录第一百零四章 人才的来源第三百二十一章 心累的西格斯第八十二章 成功组与失败组(下)第四百二十一章 受挫的探索队第三百三十一章 外太空修士(中)第一百四十八章 闪电04的进度第八章 绝地的池子(下)第一百三十四章 乐园一号压力释放(上)第四十一章 “赛琳”(中)第一百六十五章 青石峰的新人第一百二十九章 苍魔的苦恼第一百三十七章 程控机床厂第一百三十三章 渎神者那哈尔奥拉(二)第七章 别太闲着第一百七十三章 精英日常任务(中)第一百五十七章 极乐地区全面开发计划(上)第两百章 突发灾难(中三)第三百七十八章 卡车产能的难题(上)第五十四章 无纸化第二十二章 另一个世界第四百六十六章 娃娃厂开工第十六章 灾害预警第一百五十六章 吉云的新食品第二百一十一章 两个部落的初会第七十章 试着碰一下第九十八章 照个相第三十二章 外来人的户籍第四十九章 灵气之精第一百零九章 《仙阳终时》第一百二十八章 拆个值钱的唠嗑第一百零九章 基纳尔联合商会的烦恼(一)第一百一十三章 重要年会第一百三十八章 大师余灵珊(二)第六十三章 世界门假设第四百二十七章 吃瓜群众围观第三百七十五章 飞鹰坠落第二百三十一章 新发电组(下)第一百四十五章 工厂升级第一百五十二章 充能平价化(上)第一百五十六章 二代符文开发机启动第一百四十五章 渎神者那哈尔奥拉(十四)第一百三十一章 第二轮灵月登陆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