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偶作腕枕一气成

余耀等着办了手续,最终拿到了这件竹臂搁。除了锦盒,天和拍卖行还给配了一个结实的布袋。

期间谢治豪避开余耀,去打了个电话,估计是和中谷神花沟通。他之前对余耀说过是帮中谷神花拍的青铜敦,但他足足十分钟才回来,也不知说了什么。

“这都过了午饭的时间了,这饭该你请了吧?”谢治豪一回来就叫道。

余耀立即点头。这次多亏和谢治豪一起,不然他也没法儿拍这件竹臂搁。

这事儿也让他觉得该去办一个号牌,万一拍卖会上再有这样的情况呢?下午的瓷器场他是不想去了,因为预展都看了,但明天的玉鸠鸟和后天他自己的两件东西,还是会到场的。

不过,这个好办。现在,先请谢治豪吃饭,“走,你定地方。”

“找个有烧腊的店,出来这么久,一直没吃。”谢治豪摸了摸肚子。

谢治豪这么胖,是有原因的,昨晚吃西餐他就吃了不少;这会儿他是真饿了,一只烧鹅余耀没吃几块,剩下的全被他干掉了,而且还有别的。

吃完了饭,谢治豪说下午的瓷器场他也去,余耀推说累了,要回去休息。

谢治豪小眼睛一眨,“这件竹臂搁,不会有什么玄机吧?你回去难道要庖丁解竹?”

“说玄机的时候,就不要带‘吧’了。这竹板怎么解?瓷器咱俩当时都看了,一看起拍价,就知道没漏儿。”

“靠,你也不能光想捡漏啊?”

“也确实有点儿累。”

和谢治豪从饭店分开,余耀直接回到了格古斋。

他也没关店门,坐在柜台后面,把装竹臂搁的锦盒放到了柜台上,打开看了起来。要是有人来,顺手就能放到柜台下面的柜子里。

这竹臂搁是传世之物,包浆十分厚重,已经成了很深的红黄色,个别地方甚至都微微透明,有点儿玉化了,想必流传的时候,也一直被主人珍视。

这时候拿着细看,余耀自然看明白了,这两头的包银,年份比他想象的还要短,应该是民国时期包上的。

本来从大屏幕上看,这包银没有纹饰,工艺也很简单,但拿在手里细看,所谓大繁至简,看似简单,却暗藏精细处理。

银边和竹板相接的地方,都有微斜面的处理,整个摸上去,接缝感不能说一点儿没有,但是手感还是比较顺畅的。

而且四个银角,处理得也恰到好处。太尖锐了硌手,太圆钝了又有失整体美感。

包银的收藏者,看来对这件臂搁真是爱不释手,银色和竹色很搭,工艺也极为细腻。

但他这么干,也有个问题。

余耀已经感觉到了,两端的包银看着还很熨帖,但是手上用力,包银却有些松动。

银是金属,竹是木质,有个热胀冷缩的,变化不一样。这位收藏竹臂搁并包银的人,在他手上的时候或许还没有变化,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已经不那么紧密了。

而且,如果以后一旦银边掉落,两端的竹色和其他地方的竹色就会不一样,还得再包。

余耀突然想到这一点,不免有些遗憾。心中所想,手上抓住银边,竟不由下意识的用力拔了拔。

结果,这一拔之下,竟然把一端的银边或者说银套,给拔了下来!

好在没损伤,以后还真得注意点儿。

余耀看了看露出的竹板一端,颜色确实浅很多,这么露着还真不好看。

余耀拿起银边,准备再套上。

虽然能拔下来,但再套也不是那么容易,得对准了小心翼翼一点点来。对着正面弧度凸起的地方不好套,余耀又翻了过来,让弧度下凹的地方朝上。

这一翻不打紧,余耀突然发现,居然有横着刻的一排小字!深入竹肌。

行云流水,俊朗飘逸。

你要说在纸上写字,行书比楷书顺溜,可要是拿着刻刀在竹子上刻字,行书可是比楷书难多了!连笔的地方,往往很难连着刻,那就得重新下刀,但是这一断,笔意就容易断。

但是这一排行书,能看出来,不仅好看,而且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刻的,而不是一笔一笔刻的,这得多高深的功力啊!

余耀一时兴奋,读了出来:“成气一枕腕作偶!”

“嗯?这什么意思?不通啊!”

余耀一拍脑袋,嗐,这一兴奋昏头了,古人怎么会从左往右刻?念反了!

应该是:偶作腕枕一气成!

腕枕,就是臂搁,另一个说法而已。

从刻字的刀工来看,这应该就是作者!

看来他很少做腕枕,做其他制品多,所以才是“偶作”;同时呢,他显然又很满意;一气成,不拖地带水,没有瑕疵。

余耀有谱了,放下这块银边,立即搓热了手,去捂另一端的银边。

捂了一会儿,用手抻乎者劲儿,开始拔。

要不说有句话叫“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刚才不经意间拔了一端的银边,似乎很容易,现在真想拔了,反而有点儿费力了。

他又不敢太鲁莽,只能一边捂,一边拔,最后总算正常拔下来了。

正面还是无字,反面一看,这边有,四个,篆书,组成了一个田字形,像是没有边框的印章。

三松稚征。

“我说谁有这么牛逼的水平!原来是竹雕大师朱三松啊!”余耀手拍柜台,脱口叫道。

朱稚征,号三松,明代嘉定人。

明代竹雕,以嘉定为首;嘉定竹雕,以三朱为冠。

三朱,是祖孙三代,都是明代的竹雕大师。朱鹤,号松邻,其子朱缨,号小松;朱稚征,是朱鹤的孙子、朱缨的儿子,号三松。

别看他排在三朱之末,那是因为辈分,没办法。若论竹雕水平,三松犹在朱鹤和朱缨之上。

朱鹤主要是开创了独到的技法,朱缨则主要擅长神像佛像,到了朱稚征这一代,才是集大成者,尤其是山水景物,朱稚征明显胜过了他的祖父和父亲。

也正是朱稚征,作品广受关注,学徒接踵而来,让三朱声名远播。

三松朱稚征有传世的作品,大多是笔筒,华夏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都有馆藏。

不过,余耀却从未见过他的作品的拍卖记录,民间也没有公认的他的作品出现。

祝各位周末愉快。

第116章 金字口重器第627章 葡萄美酒夜光杯第554章 宋青花第392章 报警!不能让他走了第61章 御制鼻烟壶第598章 山腰小阵第175章 玉镯本是男人戴第359章 碧玺印章第557章 刮目相看第339章 三尊太颠方鼎第545章 终于捡漏了第731章 仙鼎山下第243章 谭家第674章 鹿死谁手第318章 峰回路转第207章 九月初三第457章 江底探陵第484章 法花釉,后门造第691章 玉为媒第802章 太爷爷第437章 两个保险箱第103章 跟我一起见馆长第470章 江州第一眼第552章 又遇鬼叔第98章 真有大宝藏!第762章 他乡遇故知第103章 跟我一起见馆长第706章 天子三剑,有二合一第67章 赃物第785章 分析,试船第764章 局中局第307章 鸡油黄第291章 祝枝山第294章 流水席第659章 纷至沓来第545章 终于捡漏了第383章 真鼎何处寻第347章 名不虚传第688章 一亿以下都是漏儿第487章 绕到了一个熟人第305章 雪巴珠,暗暗相助第713章 免死玉牌第596章 黄龙背后傍龙河第96章 新一代火字口传人第275章 海水龙纹高足碗第462章 大功告成第177章 金尔珍第722章 澜沧江边第236章 来了搅局的第152章 借我一用第732章 难窥天机第87章 四方葫芦第2章 真是撞鬼了!第71章 帝王绿是个什么绿第546章 将行汝都第496章 赴港第392章 报警!不能让他走了第128章 我不是演员第94章 背后的瘸爷第392章 报警!不能让他走了第163章 坡垒阴沉木第191章 拿下镇纸,又遇蹊跷第104章 一睹真容第579章 受伤第63章 顺便捡个漏儿第651章 朱子常第733章 熊大熊二第439章 一箱过十亿第232章 最后的水字口第220章 东洲录东坡第705章 子母剑第59章 失态的钟毓第158章 爬山头,气死猫第320章 永历金钱第748章 林中见阵第451章 青铜病第697章 南斗六星第381章 慧眼独具第34章 镇馆之宝第400章 永乐甜白第119章 国宝金匮直万第797章 起飞第106章 真佛难请第77章 斩不断,理还乱第405章 墙外开花墙里香第223章 开门红第281章 黑色妖姬第322章 识古不穷,迷古必穷第637章 南红塔链第454章 金桃皮鞘第549章 双龙寿字币第543章 一善堂第427章 重合的鸟篆第338章 这买卖太圆满了第388章 五花八门第54章 帮你找补回来第515章 你是不是在查鬼眼门?第713章 免死玉牌第266章 晴岚飞瀑图第675章 台盏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