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传:失踪之事(三)

外传 失踪之事(三)

王安石一愣,其实这个沈全期只是他参与改革科举之时入进士科的一个小士子,那时王安石忙于朝中政务哪能记得这些,不过他还是颇为客气地和他寒暄了几句。

沈全期的脸色依然发白,但说话还是颇为流利的,对王安石说明了来意和碰到士子们闹事,语气平坦,并无大不满。

其实大理寺过问这件盐案很耐人寻味,毕竟他们主要是处理诉讼的,就相当于一个法院一般,并不具备抓捕或是拘留这种权利。然而太皇太后下旨要求大理寺直接来抓人,大概也是有着不信任六部的心态,于是不经过由变法派所持的都察院和刑部,直接交由大理寺来处理,并限定了时间交案。

这大理寺卿是仁宗的外孙子苏诸庆,也算是个外戚,由于大宋太祖有遗令:外戚不能执掌大权。所以这个苏诸庆废了很大气力才做了个大理寺卿,还没两个月,这太皇太后就把这重案摔过来了,苏诸庆这人虽然想往上爬,但是并不想在朝中得罪哪个,以后不好下台。这事一颁下来,他头皮都麻的,在院子里走了十几圈没想出个什么主意了,只好召集一些手下幕僚们参议参议。

结果大家们面面相觑,都说抓人该由刑部管,大理寺怎么去抓人啊?可把这苏诸庆气坏了,寒着脸不说话,瞪视着他们。正好这时有个兼职秘阁的小官沈全期回到大理寺,听了这件事情,便自荐去江宁抓人。

苏诸庆目光扫了全场,那些人都有点羞惭地低下了头,他对着沈全期着重交代了不要得罪江宁一干人等,要对那些官员客客气气的,最后重重地拍了沈全期一下。

这沈全期虽然二十来岁便进士及第,但是一直做些小官之类,他本性好学,不求官职,所以就到了秘阁修书,顺道在大理寺兼些小官。

其实他自荐去江宁本就是觉得这件事没什么的,葛聚也是个进士科及第,大家都是读的孔孟之书,又不是同匹夫打交道,所以他也没想那么多就跑来江宁府了。

一路行来,看山看水,倒也是美事一桩。但是到了金陵城就遭遇到士子围阻,他立即意识到这件差事不好做了。幸好王安石派人过来接应,要不然被那些读书人用唾沫淹死真是太恐怖了。

王安石声音很沉,几十年官场历练出来的声音:“沈大人是奉的太皇太后旨意来请葛通判回京的?”

沈全期心里正不安着,闻言忙道:“学生正是奉太皇太后懿旨行事。”

王安石笑了笑道:“听闻沈大人初到金陵,便遭人围阻,不知确有此事?”

沈全期立马道:“学生正要说明此事,学生自汴梁路途千里来到金陵,本是奉的皇差,却没想到刚进驿站便被人围住,这些人都是些读书人,情绪激动。学生本想说上两句,却没想到这些人更加气愤,要不是临川先生,学生真不知如何才好。”

临川先生指的就是王安石,王安石是抚州临川人,所以学林界便称他为临川先生。

王安石问道:“那沈大人可知那些士子为何要围住大人呢?”见沈全期摇头,他朗声道:“沈大人,自古以来盐吏多贪,然自本朝仁宗时以商人贩盐以来为烈,为何?实乃是官商勾结耳。这盐是百姓之必需品,盐利自然是极大了。尔后有富商贩盐,欲从中取利,必然要与官员打交道,盐吏自然就贪婪枉法了。

然而盐商以钱贿官,官吏又以权谋私,则盐商必定是个狡诈之辈,官吏必定是个奸猾之贼。葛通判乃是熙宁二年进士科及第,此人品性敦厚,未尝争官,一直到今日也未在京任官。若说大宋良臣颇多,这葛聚也算一个。

我去过葛聚的府上,发现其为家十分寒碜,居室未修,素衣朴食,院内杂草横生,确是因为没有下人清理。似想,这样一位良官怎可能是犯下巨额贪污之罪的人呢?”

沈全期肃然道:“若真是如此,朝廷定会查清此事,还葛大人一个清白的。”

王安石冷笑道:“这个就未必了,沈大人还是太年轻了啊,不明白这朝中之事。若大人回去好好的想想便可明白为什么,老夫只希望京中大理寺能够真正查清楚此事,不然会让士子寒心、良臣伤心。”

这番话他说的很硬,沈全期虽然是一书生,但在朝廷里也待了好多年了,对这些争权夺利之事自然明白。他心里也很是疑惑,若真是这样,那真的不好办了,自己只是一个小官并无实权,况且两党争斗之事不是他所可以参与的。

沈全期整顿神情,朗声道:“学生会把先生的话带到。”

王安石点了点头,他知道沈全期人微言轻,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这件事还是要在大理寺审理下才能结案,最重要的是看朝中的几位老臣了。

沈全期瞧着王安石,小心翼翼地问道:“那……学生奉的差事?”

王安石一愣,随即笑道:“不急,沈大人奉皇命而来的,自然不必担心带不走葛大人。待今日你歇一天,明日一早我便把葛大人请过来,如此可好?”

沈全期大喜道:“甚好!真是有劳先生了。”

王安石呵呵笑着,忽然有人慌慌张张地跑过来道:“大人,不好了!”

王安石瞧见是其管家老王不禁惊讶万分,对着沈全期拱手道:“老夫失陪一下。”然后向王管家问道:“到底怎么了?”

王管家像是要哭的样子道:“小公子他……不见了!”

王安石身体一颤,竟似站立不稳,沈全期眼尖,忙上前搀扶着他。王安石摆了摆手道:“沈大人远道而来,还是早早休息吧,老夫家事缠身,有失礼道,沈大人多多体谅。”

说完他就向对王管家道:“你带我去后院看看。”

这片后院是在前院夹了白墙而成的,前院有池有水,有桥有亭的,但是后院只是建了房子和花园,总体来说,布局不如前院。

后院本是给王安石的二儿子王滂夫妇住的,自从王贤出世后,后院就一直给王贤专用了。

王安石一脸寒霜地看着王贤的乳母何氏和后院的婢女、杂役,慢慢说道:“到底是如何将王贤丢掉了。”

何氏眼泪哗哗地道:“大人,本来妾身正和婢女们抱着小公子,忽然竹枝叫起我们,说她来带着小公子,妾身于是把小公子放给她,可谁知道她把小公子抱进内屋里面后,半天都没有声音。妾身初时没当回事,但是过了大半个时辰没见到小公子,就慌忙去里屋里看,找了半天也没见到小公子人,妾身心中急的很啊,就去告诉王管家了。”

王管家大声训斥道:“你怎么就随便把小少爷交给一个丫头照管着呢?小少爷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你们全家人都不得好过!”

何氏猛然大哭,用袖子遮住了脸庞,抽抽搭搭的。王安石突然感到一阵心烦,朝王管家问道:“竹枝是谁?”

王管家道:“竹枝是个婢女,年前的时候被卖到我们府上的。”

王安石一挥手道:“着人告知府衙,另外派家丁去寻找王贤的下落。”他突然感到头晕,似要昏倒。

王管家见到自家老爷站立都不稳了,大吃一惊道:“大人,你先休息一下吧。我一定会找到小公子的。”

王安石默然不语,对着院里站的那些妇女、婢女、家丁、杂役诸人道:“你们都回去吧,先各做各的事情,这事情等到府衙的人过来再说吧。”

众人都已经散去,独留王安石一人孤立于内院之中,西风微吹,王安石喃喃地道:“天也,我王安石一辈子行正举行,不愧于天地,奈何灭我王氏!”

…………

府衙听说王老相公丢了爱孙,立马派人过来查探,而此时王安石已经去休息了,接待他们的便是王管家。

这个捕头叫李武石,原来的名字是叫五实的,本就是金陵城的人,小的时候爹娘生下两个兄弟,只供哥哥读书,自己只好在家里帮帮手,很是羡慕那些读书人。后来当了胥吏,作了捕役,奋发图强地看书认字,竟然也懂得了不少,还给自己改了名字。由于他努力做事,并且又有些学问,就升做了捕头一直至今。

在这个时代,捕役的身份是很低贱的,他们属于和家丁、奴婢之类一样的身份,不能参加科举,既受达官贵人的歧视,又受升斗小民的鄙视。

李武石对金陵王安石可说是耳熟能详,他所知道的那些读书人中没有一个不对王安石推崇备至的。这位士林中的领袖虽然就住在金陵,但自己的身份卑微,从未想过和这位先生能打上交道。

王管家详细地介绍了这件事,并且很诚恳地道:“希望诸位可以尽快找到小公子,我家大人就这么一个孙子,最近大人身体一直不怎么好,诸位要废一番心了。”

李武石点头道:“李某虽然不敢打包票,但就算不吃不喝也要找到小公子。”

由于这是王老相公的私宅,李武石领着几个捕役也不能乱闯,只好先去找半山园的门子问问情况。

李武石和那门子聊的倒是挺开,说了一会然后道:“那个婢女竹枝是直接从这个门出来的吗?”

门子道:“确实是从这出来的,当时她还提着一个篮子,说是要从外面拿菜。我就觉得不对劲,她又不是厨娘,买菜这种事情怎会轮到她呢?果然这女娃心术不正,竟然把小公子拐跑了。”

李武石道:“那你是或知道竹枝家住在哪里?她平常有什么不一样的举动吗?”

那门子嚷道:“我怎么知道这女娃是从哪冒出来的。好像就是去年快要过年的时候,她在半山园外面卖身葬父,我们家二夫人可怜她,把她买了回来,谁知道这个女娃不安好心,竟然忘恩负义,狼心狗肺,该被卖到千香院里!”

李武石笑了笑,果然是高门的门子,连骂人都带有文气。他对着门子道:“你好好想想,此人最近有过什么不寻常的举动吗?”

门子摇了摇头道:“这我哪里知道,她平常又不常出去。啊对了,前日她急急忙忙地从府中跑出去,连我叫的话也不理。一直到了天将黑才返回,也是急冲冲地跑了进来。”

李武石点了点头道:“看来这个女娃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他对着门子又热情了几句便告辞回衙门参详了。

第135章 盛怒之事(第2节)第115章 外放江南第138章 唯别而已(第2节)第130章 天降甘霖第109章 人心难测第163章 出扬州记(下)(第5节)第102章 元夜赏灯第60章 大相国寺第166章 回至金陵(第1节)第146章 不可思议(第4节)第82章 同室之缘第166章 回至金陵(第1节)第159章 成事之后(第1节)外传:失踪之事(一)第60章 大相国寺第164章 回去之路(第2节)第65章 谁主此案第104章 观人比武(下)第88章 黑夜追踪(下)第162章 出扬州记(中)(第6节)第163章 出扬州记(下)(第3节)第138章 唯别而已(第2节)第167章 共图大事(第4节)第162章 出扬州记(中)(第5节)第146章 不可思议(第1节)第107章 意外之喜第128章 因祸反击(下)(第1节)第163章 出扬州记(下)(第5节)第163章 出扬州记(下)(第5节)第158章 周家兄弟(第2节)第56章 明月之下第109章 人心难测第97章 险中求生第79章 经义策论(下)第120章 另有原因第64章 惊天大案第149章 风云乍变(下)(第1节)第72章 如此结案第162章 出扬州记(中)(第5节)第83章 摆宴饮酒第165章 一声叹息(第3节)第28章 大汗遭刺第88章 黑夜追踪(下)第163章 出扬州记(下)(第4节)第138章 唯别而已(第2节)第164章 回去之路(第3节)第5章 赛马射箭第128章 因祸反击(下)(第2节)第133章 灾后决议(第3节)第159章 成事之后(第2节)第132章 泄洪前后(下)(第4节)第78章 经义策论(上)第2章 小孩塔布(下)第94章 密室相谈第72章 如此结案第147章 风临江南(第5节)第135章 盛怒之事(第1节)第88章 黑夜追踪(下)第166章 回至金陵(第3节)第100章 两幅纸画第122章 明教报仇(第1节)第165章 一声叹息(第3节)第46章 宏伟设想(上)第94章 密室相谈第147章 风临江南(第3节)第166章 回至金陵(第2节)第120章 另有原因第141章 家人团聚第162章 出扬州记(中)(第4节)第128章 因祸反击(下)(第1节)第147章 风临江南(第2节)第41章 别勒古台第143章 危险试验(第3节)第6章小孩生病第159章 成事之后(第3节)第44章 夜凉如水第166章 回至金陵(第3节)第102章 元夜赏灯第82章 同室之缘外传:失踪之事(四)第155章 风韵临人第30章 内斗不断第112章 皇帝大礼(下)第139章 杭州之行(第1节)第122章 明教报仇(第3节)第27章 月明之夜第89章 文人之论(上)第121章 死牢钥匙第160章 解决之道(第1节)第159章 成事之后(第4节)第28章 大汗遭刺第173章 一得一失(第5节)第136章 好事连来(第1节)第4章 塔布心思第74章 三舍之法第89章 文人之论(上)第173章 一得一失(第5节)第35章 惨烈之战第126章 小县物语(第1节)第31章 达成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