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第134章 移忠作孝,诬良为盗

国子监祭酒陶大临埋着头,借着申时行挡住皇帝的身影,生怕被皇帝看到。

心中更是大呼折磨。

皇帝这一轮秋讲,总是这样不好好上课,问些敏感问题。

这一堂课讲的是《孟子》,论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本身很简单,没什么争论的余地,反而是政治意义更多一些。

如今讲课的内容和进度,都是日讲官排的,具体审核跟释意,则是两位阁臣亲自过目。

今日这一堂,是大理寺少卿陈栋、吏部右侍郎温纯安排。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这是在为皇帝亲政壮势,以及做礼法上的铺垫。

无后为大嘛。

皇帝十二岁了,完全是一个可以婚配的年纪了。

如果要选妃,提前个一年多,十四岁大婚,那么开年就该下旨开始准备了。

如果急着亲政,那么宫里那位李春芳的孙女,也不是不行。

至于说祖宗成法,不娶士大夫女……

陈栋和温纯的意思很明确,舜尚且可以为了留后,隐瞒父母,那么陛下为了留后,做些权变,完全在情理之中。

也就是方才张居正说的“礼之权也”。

这是一次局限在皇帝近臣,经筵官范围内的政治表态。

首辅张居正见到陈栋和温纯这个排课之后,也没提什么意见,顺水推舟得把课端了上来。

同样是一副支持的样子。

按理来说,如此君臣和谐,皇帝意会了,就该感动一番,赏赐点什么东西表表态,然后回去好好想想什么时候大婚才是。

结果小皇帝不按套路出牌,转进到了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上——大明朝是不是孝治天下?

陶大临挠了挠手背,只感觉浑身有些刺痒。

不然怎么说非得阁老出面,才能回答皇帝的问题。

这种涉及儒门根基,国朝本源的事情,他们这些人怎么敢跟皇帝多说一个字?

但凡说错一句话,就是身败名裂的下场。

朱翊钧的目光,扫过一众经筵官。

将众人各异的神情,收入眼底。

最后才落在面色为难的张居正身上。

张居正为什么这么为难,朱翊钧自然知道,否则他也不会这样单刀直入地问出来了。

这话明着听来,似乎并不敏感。

毕竟这是一个千年以来的政治正确。

自汉往后,历朝历代,都是如此自我标榜的。

远的说三国志,鲍勋上疏一口一个“明本立教,以孝治天下。”

其后的隋书,更有皇帝金口玉言“朕方以孝治天下,恐斯道废阙,故立五教以弘之。”

旧唐书上,李渤陈情亦是“伏以陛下孝治天下,稍垂恩宥。”

宋元就更不必说了,易简前、刘安世、李秉常、崔敬传,白纸黑字,动辄都是“陛下以孝治天下。”

哪怕到了本朝,这个说法都很是常见。

当初给两宫上徽号的时候,礼部行文都还是“皇上孝治天下,恭上圣母徽号在迩。”

对于正统王朝而言,这本身就是穿在身上的神圣金衣。

也只有司马家看到这几个字,才会节目效果十足。

否则,他朱翊钧,为何整天被称为君父?

但恰好正是因为这个问题很重要,涉及到帝朝合法性来源,所以,向来是不允许讨论的。

其中最为敏感的地方,就在于,儒家体系中,皇帝是什么时候占据了“孝”顶点的生态位?

那就是自大一统之后!这是一次正统儒学的嬗变!

大一统之前的儒家,还很纯粹。

孟子曾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孔子亦曾云,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君对我好,我才会对君好。

如果君不好,那就别怪我诛独夫了——这就是朱翊钧此前考成学业,请人观礼的内容。

但自汉以后,这种后天形成的双向义务,逐渐演变成了天然的单向义务。

也就是所谓的雷霆雨露,俱是天恩。

这种臣子对君主绝对忠诚的概念,儒家是没有的。

好在自有大儒辩经。

儒家没有,法家有啊。

六经注我,经学必备——于是董仲舒便将法家的这一套,缝合进了儒家。

儒家理念下,称之为移孝作忠。

经学概念里,称其为外儒内法。

治国框架中,则称其为家国同构。

孝子必出忠臣嘛。

称号是对权力的追认,同时又进一步加强其正当性,君父一词,尤是如此。

缝合的儒学,主要是为了解释皇帝统率天下的合法性来源,不是真的来搞哲学思辨的。

理所当然地,这事也就失去了讨论的余地。

要是深究这个问题,是不是在质疑皇权?

朝官至多用用短语,从不会讨论这方面的经义。

所以皇帝问出这个问题之后,何洛文仰头看着房梁,陶大临缩在申时行身后,马自强左顾右盼。

而直面这个问题的张居正,更是面色阴晴不定。

首辅张先生,现在很想说一句,孩子,为了你好,别问了别问了。

但偏偏又不得不答。

张居正万分谨慎地斟酌自己的言语。

过了好半晌,他才缓缓开口:“陛下,国朝阴骘下民,覆帱无极,乃以家始,体而推之,是有万民亲亲。”

“陛下为国朝君父,内节皇亲,外施百姓,垂衣御宇,仁覃草木。”

“今九亲雍睦,四表无怨,诚为国政,实亦家风。”

“陛下,我朝自是以孝治天下。”

陛下,天下人都要叫你君父,你管谁都是管儿子,皇帝的恩泽,对谁都是父亲的厚爱,当然是孝治天下。

张居正说得很谨慎,点到为止。

朱翊钧恍然道:“难怪国君称之为君父……”

张居正见这模样,就知道小皇帝又要说虎狼之话了。

显然是有备而来。

他只好聚精会神,认真以待——起居郎在后面站着也就罢了,谁也不知道小皇帝会把哪堂课的内容,贴到新报上去。

张居正能猜到的皇帝的目的,毕竟又是传王世贞入京,又是考成学业,请大儒们观礼。

实在明显。

当初他与高拱初入内阁时,就做过一般无二的事。

彼时徐阶、李春芳、赵贞吉三人尊奉阳明学派,利用执政权力,到处推传。

甚至亲自主持讲学,召集朝廷、地方官员都来听讲,网罗门徒。

所谓“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知实学”,“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无视天下百姓的困苦贫穷,却整天沉溺于讨论那些微妙、精深但对解决现实问题帮助不大的学说。

而高拱与他,虽面上自诩为儒臣,口头上仍念着孔孟之道,但实际上却推崇法家。

随后,二人便撷取吸收、甄别选汰了儒法二家之精粹,建立了一套变革理论。

尤其是高拱,精力旺盛,产出极为庞大,《春秋正旨》、《问辩录》、《日进直讲》、《本语》。

左打程朱,揭露其对《春秋》的穿凿曲解,“未需分理,务强探力索,故不免强不知为知”

右踢阳明,嗤其为空虚无据,“徒为空中之楼阁,而卒无所有于身心。”

而后更是借史论事,联系政治现实问题,以及丛积时弊,进而探求解决之法,最后得出革故鼎新的结论——“法以时迁”,“更法以趋时”。

这一场整肃学风,通过著书立说的方式,更正了朝堂之中的风气。

再以内阁开会,批判徐阶、李春芳、赵贞吉三人作为象征,拨乱反正。

最后通过先帝谕批的形式,严饬各级官府,禁止官员们再主持或参加讲学,奠定胜局。

这就是新党建立的基础。

张居正与高拱亲手建立的新党,对皇帝如今的动作,实在太熟悉了。

这一次次学业考成,一场场经筵问答,届时到了王世贞手里,恐怕就是一本《经筵录》。

其目的在他张居正面前,简直无所遁形。

但首辅先生只能看到手段,却不知道皇帝要唱哪一出戏,实在是有些怕皇帝不知轻重,矫枉过正——外儒内法这种事,他不愿挑破。

可惜,朱翊钧却不这么想。

他直勾勾看着张居正,继续追问道:“先生,既然国君身为君父,何以改朝换代?”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既然是君父,那还没听过儿子杀了父亲就能自己当爹的。

所以,改朝换代后,后朝凭什么能得到承认呢?

如果是因为无道,那父亲无道就能诛杀么?

说不通呀,先生。

其实这话,本身不难回答,但对外儒内法的张居正来说,却很难回答。

因为这在儒家的框架内,又要绕回到天命上去了。

君父之下,无人能约束,但其上的天命若是有意,换个君父自然很正常。

居于孝道顶点的皇帝,头上只有一个张居正不愿意拿出来说的天命。

皇帝的表达的意思,在张居正心中,也立刻清晰了起来——随着天人感应的落魄,移孝作忠,解释不清楚的事越来越多了,过时的东西,换一个罢。

张居正张了张嘴,又再度闭上。

朱翊钧则是静静看着自家先生,等着张居正的回答。

移孝作忠,在前汉,自然是进步的一面更多。

可惜,到了魏晋,这一套就满是裂痕。

到了如今,或者说,在阳明心学诞生之后,这一套更是被彻底解构。

如今的士大夫,讲究的是什么?

是明心见性的自由!

是随心所欲的本真!

什么君父?干成这个逼样,狗屎!

士林的风潮如此,越是年轻,越不吃这一套。

不仅眼中没什么君父,甚至有时还会起逆反作用——泰州学派对于解构皇帝权力的来源,非常感兴趣。

朱翊钧如今为什么能得到大多朝臣的认可?

因为他是君父吗?如果是的话,那前身就不会被压制十年,却没能被忠诚孝子拥护亲政了。

是故,不是朱翊钧要放弃移孝作忠。

而是已经被时代放弃的东西,没必要贴在脸上了。

反而只会耽搁新生事物的出现。

现实与理论的差距过大,会愈发消磨皇朝的正统性。

既然如此,那就得不破不立。

无论是如今的新报中,太祖皇帝奋自布衣,戡定祸乱,用夏变夷的传奇故事。

还是经筵中朱翊钧竭力表现的经学造诣。

亦或者现下逐渐充盈的国库,日益澄清的吏治。

都是在给淘换老旧经义铺路,免得到时候动荡过大。

自己跟李贽做了这么久的铺垫,王世贞的文会日期业已定好。

辩经的大事将出,自然要先在内部统一思想。

朱翊钧今日将房间里这头隐身的大象,摆上经筵,就是在征询首辅的态度,试探经筵官的想法。

文华殿内寂然无声。

张居正迟疑了好半晌,才语气干涩道:“陛下,容臣缓思,下次经筵再与陛下开解。”

小皇帝太激进了,首辅先生一时半会也举棋不定——毕竟不是李贽那种狂生。

朱翊钧也不急。

他看向张居正,温声道:“辛苦先生,那今日经筵便先到这里罢。”

张居正一时无言,连忙躬身行礼。

下方的经筵官们也跟着行礼。

朱翊钧回礼以对。

一番礼数后,总算是结束了今日经筵。

陶大临如蒙大赦,一拜起身后,当先就出了文华殿。

马自强、河洛文等人,已经紧随其后。

经筵官陆陆续续告退,殿内便只剩下只剩下张居正、申时行二人。

见殿内再无他人,却还有殿外的棘手事。

这也是有人留下的原因。

申时行当即主动躬身请罪:“陛下,臣有罪……”

朱翊钧直接抬手打断了申时行。

他没给申时行开口的机会,而是看向张居正:“先生也先回内阁吧。”

张居正与申时行留在殿内,自然是为殿外伏阙的事情。

面对皇帝的悠容,张居正却跟着一同请罪:“陛下,此事是臣的疏忽。”

朱翊钧再度打断了张居正:“先生,国事繁忙,不要为这种事消磨了心神。”

“微风细雨罢了。”

他顿了顿,认真道:“先生为国事鞠躬尽瘁,这点小事,让朕处置就好。”

张居正神色略有动容。

不知想到了什么。

张居正捏了捏袖中的一枚药囊,沉默片刻。

最后化为一拜:“臣遵旨。”

朱翊钧点了点头,让蒋克谦送张居正回内阁。

等到张居正的背影消失不见,朱翊钧这才回头看,看向申时行。

申时行再度下拜。

四下无人,朱翊钧似乎终于不再掩饰情绪。

他站起身,看着申时行。

抬手指着申时行连连数点,嘴上“你……朕……”不断,后又化作一声声叹气。

面对皇帝这幅气急的样子,申时行这位一路顺风顺水的天才,难得有了心乱如麻的感觉。

额头冷汗涔涔,甚至后背的中衣,都被汗水沾湿些许。

皇帝一次次欲言又止,宛如铁锤,拷打着申时行的内心,怦然直跳。

似乎过了许久一般。

申时行终于听到皇帝一句完整的话。

“你贬谪熊敦朴前,为什么不先来找朕?”

庶吉士宋儒,揭发同科熊敦朴,指斥乘舆,非毁后宫,妄议大政,这种事,申时行竟然不告诉自己,独断专行给人贬谪了!

朱翊钧要是早知道这事,申时行跟张居正也不会被下套了!

历史上张居正就吃了这亏,朱翊钧若是见到人名,必然能想到这事!

熊敦朴性子不好,听说是比较直爽暴躁。

四川人嘛,口癖很容易得罪同僚。

因此,跟宋儒早就结了仇。

去年,诸位庶吉士外出遇雨,避雨朝房,守吏拒绝不接纳。

一众庶吉士遂殴打守吏,夺门而入。

事后,守吏后禀报杨博,杨博听闻后十分气愤,去翰林院质问。

结果,宋儒当场就给屎盆子扣在熊敦朴身上,一众庶吉士害怕担责,便在赵用贤、吴中行的怂恿下附和指认熊敦朴。

熊敦朴吃了亏,二人关系自然是变本加厉。

老实人的生气,就是打人辱骂。

宋儒就不一样了。

他天天暗中记录熊敦朴在翰林院的一言一行,但凡提及高官,话语中有什么粗口,就偷偷告诉一众廷臣。

如果没有,那就捏造一番。

反正就是天天抹黑熊敦朴。

历史上,宋儒就跑去跟张居正说,元辅啊,熊敦朴私下写奏疏准备攻击新政,快管管吧!

状是白天告的,弹劾熊敦朴的奏疏是晚上入宫的,人是第二天直接被贬的。

正因为知道这件事,所以朱翊钧对两人之间的是非,可谓是门清。

若是早知道,定然能妥善处置。

谁知道申时行竟然瞒着自己,以至于如今闹出伏阙这档事来!

直到此前事情闹大了,开始有人弹劾申时行之后,朱翊钧才从申时行口中得知到事情始末。

说是申时行外出聚餐的时候,遇到庶吉士斗殴。

宋儒揭发同科熊敦朴,指斥乘舆,非毁后宫,妄议大政。

这还了得!

申时行当即决定控制影响。

为了不让事态扩大——尤其不能让人知道熊敦朴具体指斥了皇帝什么事情。

申时行第二天就给熊敦朴贬去了两浙。

事情本来到这里就结束了,升贬不过常事,申时行事情做干净点,处理好手尾也行吧。

结果,近日,突然有同科的庶吉士出面。

奔走疾呼,说熊敦朴是被冤枉的!

再加之如今正值考成法。

此事当即就被人拿去做了文章。

真假先不说,你们慢慢调查,言官们风闻奏事嘛,先弹劾了申时行再说。

当即上奏说其独断专行,还未查明之事,就轻易贬谪大臣,视吏部如后院,不经规制,行事肆无忌惮,无法无天。

言辞激烈,赫然是不罢免申时行,不会甘休。

当然,此外亦有引申,说是吏部被申时行祸害成这个样子,是没资格考成的。

为了不继续有官吏遭受吏部的欲加之罪,理当在申时行免职之后,好好整饬一番再说考成法的事。

奏疏到了内阁,张居正一看,哪里肯干!直接就在内阁那关,就把奏疏挡了回去!

内阁不干,下面自然是再度鼓噪起来。

随后朝官多有上奏,附奏弹劾申时行。

事情愈演愈烈。

坊间开始传闻,什么张居正结党,申时行攀附首辅,二人又内阁又吏部,架空皇帝之类的言语。

亦或者是说,考成法不过是张居正借助吏部揽权的工具。

张居正为了维护申时行,不愿意拨乱反正,让熊敦朴平白蒙受冤屈,就是明证。

再不处置,恐怕酿成大患云云。

发展到今晨,事情终于到了高潮。

庶吉士、翰林等人,悍然串联,伏阙上奏,要为此事讨个说法!

而朱翊钧,终于也避无可避,被堵在了文华殿内,如今不得不出面给申时行擦这个屁股。

申时行面对皇帝诘问,神情苦涩,有口难言。

为什么他独断专行了?

还不是因为彼时宋儒揭发的事情太过骇人听闻!

他能怎么说?陛下,外面都在传您凌辱嫡母?

别说皇帝了,他连张居正都没敢说,特意找理由勾兑了一二。

如果不是为了平息事态,防止被人听了皇帝的笑话,他申时行又岂会冒着风险,直接给熊敦朴贬到两浙去?

结果倒好,本是一番好意,如今却是哑巴吃黄连!

见申时行说不出话来,朱翊钧才面无表情道:“是不是因为关涉到朕烝母的荒唐之言。”

这话出口。

申时行神情数度变换,宛如一时晴雨。

随后才反应过来,连忙下拜请罪:“臣有罪!”

朱翊钧冷哼一声:“你没罪,侍奉君父,可不就是应该报喜不报忧么?”

“要是朝臣事事都告诉朕了,朕还要锦衣卫作甚?”

这话就有些重了。

申时行面如苦瓜,突然伏地,将冠帽摘下:“臣罪在不宥,乞陛下罢免。”

朱翊钧看着申时行。

既不同意,也不安抚,只冷冷看着,不时教训一两句。

“宋儒说什么你就信什么!”

不过跟申时行此刻的心里所想不同,朱翊钧对他,并没有多么恼怒。

历史上张居正都被宋儒那厮摆了一道,如今只不过是换成申时行罢了。

说不上说生气。

事实上,朱翊钧只是想趁着这个好机会,敲打一番申时行罢了。

申时行作为张居正指定的接班人,还不够成熟,性格也有缺陷。

若是现在年轻不好好敲打敲打,日后习惯了瞒着皇帝办事,在内阁天天捣糨糊就不好了。

历史上,李三才得罪了咱们的申阁老,皇帝好心替申时行做主,给李三才连贬三级。

结果顾宪成上门向申时行求情——大家都说申阁老雅量,但如今有人得罪了你,你要是放他一马,那才是真雅量啊。

小申一寻思,是这个道理啊!

然后皇帝明着贬人,他暗里就跑去施恩。

前脚人一走,就给人朦胧推升,升官到南直隶修养。

可谓是内阁第一裱糊匠。

为了让申时行不再误入歧途,总是瞒着皇帝做事,朱翊钧可谓煞费苦心,先让这厮建立起正确的君臣观念,养成有事汇报的好习惯再说。

君臣二人一者跪地请辞,一者站立不语。

气氛格外沉闷压抑。

过了好半晌,朱翊钧才叹息道:“申卿,你瞒着朕,是为了调和内外,一片苦心朕也知道。”

“但如今外边都拿着此事,说吏部处事不公,质疑考成法。”

“为了保你,元辅得罪了言官,朕今日也遭了伏阙。”

“如此陷元辅于不道,陷朕于不义,令事情愈演愈烈,申卿好意也办了坏事啊!”

这话一出口。

申时行本是跪伏在地,突然身子抽噎了起来,俨然是有所触动,自责到一定份上了。

“臣知罪!还请陛下降罪!”

朱翊钧见打压地差不多了,还是伸手将申时行扶了起来。

他情绪低沉道:“考成法关键时刻,哪里容你致仕。”

“起来戴罪立功罢。”

说到此处,朱翊钧叹了一口气:“只盼申卿引以为戒,日后多与朕交心,不要事事瞒着朕,就比什么降罪都好。”

申时行哽咽得更厉害了。

朱翊钧见状很是满意,差点表情控制不住露馅。

他轻咳一声,看向张宏:“宋儒到了吗?”

张宏躬身回道:“陛下,方才就到了,正在偏殿候着。”

朱翊钧点了点头,这才朝申时行道:“走罢,随朕去见见庶吉士们。”

申时行连忙抬起头,只见皇帝已经越过自己,朝殿外走去。

只听皇帝细微的声音传入耳中。

“朕虽年幼,德薄寡恩,但为新政遮风挡雨一二,还是可以的。”

申时行抿了抿嘴,脸上既有难堪,又有仰服,复杂至极。

最后还是叹了一口气,将冠帽戴好,快步跟了上去。

第31章 关于更新和追读第47章 夤夜闯宫,袒心剖胸第31章 关于更新和追读135.第134章 移忠作孝,诬良为盗第35章 献替可否,无中生有第3章 权柄操弄,大局为重第24章 如梦方醒,金杯共饮78.第77章 惩前毖后,受国之垢79.第78章 燔黍捭豚,治病救人第2章 母慈子孝,机心蕃茂第24章 如梦方醒,金杯共饮126.第125章 后继之人,连昬接晨136.第135章 抽丝剥茧,猪卑狗险第40章 扑朔蹊跷,作浪兴涛87.第86章 四季轮转,任重致远第145章 纷繁复杂,悃愊无华100.第99章 比肩随踵,溘然殂薨70.第69章 风饕雪虐,摇山振岳第23章 哀哀君父,汹汹子民第37章 疾风劲草,稳中向好76.第75章 诛心夺志,揆情审势103.第102章 兔死狐悲,涉艰履危131.第130章 职责所在,韩卢逐块68.成绩汇报暨更新说明153.第152章 毕雨箕风,度地分工65.第65章 潜光隐耀,另起炉灶97.第96章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114.第113章 花开两朵,把薪助火第29章 日升月恒,居中平衡116.第115章 遗声余价,死生亦大155.第154章 少历年所,围炉共火89.第88章 论功行赏,弹觔估两95.第94章 风雨飘摇,鬼哭神嚎第28章 根据槃互,大戏序幕第22章 事核言直,他山之石97.第96章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第42章 追根究底,杀心自起第30章 践祚之初,群然噪呼第43章 矙瑕伺隙,肆行无忌94.第93章 瞶祸翫灾,火烧钦差134.第133章 犯颜直谏,读书百遍135.第134章 移忠作孝,诬良为盗128.第127章 望风希指,狸猫换子118.第117章 威福自用第33章 抱蔓摘瓜,靡花正发第22章 事核言直,他山之石129.第128章 谎彻梢虚,为王前驱98.第97章 怀黄佩紫,越凫楚乙第44章 金石之交,分道扬镳第59章 惊雷炸响,摩拳擦掌第25章 和衷共济,求同存异136.第135章 抽丝剥茧,猪卑狗险65.第65章 潜光隐耀,另起炉灶132.第131章 泻水置地,南北自流第44章 金石之交,分道扬镳第27章 蛛丝马迹,风雨将至126.第125章 后继之人,连昬接晨67.第67章 广开言路,竖眉瞋目第56章 炊金爨玉,殚精竭虑第146章 铿锵有力,摧金断玉125.第124章 蠉飞蠕动,量才录用第25章 和衷共济,求同存异第31章 关于更新和追读94.第93章 瞶祸翫灾,火烧钦差152.第151章 荏苒光阴,辞旧迎新132.第131章 泻水置地,南北自流第3章 权柄操弄,大局为重83.第82章 破屋朽梁,博采众长132.第131章 泻水置地,南北自流77.第76章 鸣野食苹,夜尽天明75.第74章 荣辱与共,大局为重152.第151章 荏苒光阴,辞旧迎新第38章 铢称寸量,分廷相抗第7章 孝事两宫第5章 文华殿上,再行辞让第51章 三江感言ampampampamp下周三上架70.第69章 风饕雪虐,摇山振岳63.第63章 以退为进,任情恣性第9章 拿腔做势,箧书潜递74.第73章 量才器使,山东再起第19章 俯首称臣,孤家寡人67.第67章 广开言路,竖眉瞋目第146章 铿锵有力,摧金断玉126.第125章 后继之人,连昬接晨第57章 投石问路,疑团满腹141.第140章 尺树寸泓,和而不同第59章 惊雷炸响,摩拳擦掌70.第69章 风饕雪虐,摇山振岳64.第64章 调和阴阳,用舍行藏第2章 母慈子孝,机心蕃茂137.第136章 科场情弊,拔帜易帜第40章 扑朔蹊跷,作浪兴涛第57章 投石问路,疑团满腹第23章 哀哀君父,汹汹子民第145章 纷繁复杂,悃愊无华第12章 天下大弊,攘争名器88.第87章 因任授官,心照不宣87.第86章 四季轮转,任重致远第146章 铿锵有力,摧金断玉第57章 投石问路,疑团满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