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扬子宫之二

自昇州改为江宁府后,陆德善还是第一次来。

他年纪不小了,年轻时早走遍了天下的山山水水,甚至连凤林关这种西陲之地都去过了。游山玩水这种事,委实没有兴趣了。他现在最想做的,就是督促孙子辈的学业——儿子已经放弃了,不是那块料。

但这次有些不同。圣人钦点了他的名字,于是只能抱着年迈之躯,硬着头皮来了。

好在吴郡陆氏还有几分名望,他虽然是偏房中的偏房、支脉中的支脉,也是可以借势的,于是得以与刺史同乘一船,一路上倒也没那么累。

抵达江宁府后,他花时间逛了逛这座既新又旧的城市。

巍巍南朝,吴宫晋室,万间宫殿,早就化为一片尘土。

牧童驱赶着山羊外出放牧,羊蹄刨食期间,偶尔能寻得以几瓣琉璃碎瓦。

渔民下网捕鱼时,偶尔能捞上来些瓷片以及锈迹斑斑的古钱。

居住在江宁的百姓,半数操着关西口音,另有部分河南、河北口音,真正说着吴语的,不过两三成罢了。

“南朝迷梦……”陆德善轻轻叹了口气。

他想起了晋室衣冠南渡后醉生梦死的场景。

晋、宋、齐、梁、陈五朝,像走马灯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

大部分人安于享乐,偶有几个想要振作的人,却也束手束脚,难以得到其他人的支持。

这是诅咒吗?江南这片地,真的有诅咒吗?明明都是北人南下定居的开发出来的地方,怎么时间一长,又打不过留在北方没有南下的那群人了?

唐末以来,江南稍有振作,但统治这里的却是杨行密父子,他们宁可把理所放在扬州,标榜自己淮南政权的属性,也不愿意看顾江南的苏、润、常、昇、宣、歙、池等州,大部分时候一味索取钱粮,征发夫子,如此而已。

江南曾经有过希望。

杨行密死前几年,已经任命儿子杨渥为昇州刺史,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

但杨渥让人失望了。那个二世祖什么都不会,昇州也没什么东西,他待不住,三天两头往江北跑,生生把杨行密气得半死。

陆德善怀疑,杨行密那么快死,是不是与儿子不成器有关?他死之前,甚至就连心腹都不同意传位给杨渥,而是主张传给某位大将,日后再还政杨家。

还政当然是扯淡。

但中唐藩镇割据以来,节度使权力传承的过程中,不乏传位给侄子、义子、女婿、亲将的事情。因为那些老帅们心里很清楚,传位给信得过的人,自家子孙还能稍稍保得富贵,还能有些体面。若强行传位给不成器的子孙,因镇不住场子而遭遇兵变,那就是死全家的结局。

如何抉择,其实不难。

徐温、张灏兵变时,陆德善一度有过想法。

因为徐温是杨行密的亲信,被派到杨渥身边帮他——嗯,擦屁股。

杨渥担任昇州刺史期间,不多的人事都是徐温干的。听说徐温对昇州龙盘虎踞的形胜之地非常赞赏,屡次进言将理所从扬州搬到江南。

最终没有成功,不知道什么原因,大概是杨行密对淮南还有感情,杨渥上台后,时间又不够了。

徐温、张灏最后也迫于形势投降了,一切谋算成空,只能说这就是命。

陆德善启程前,与家族主脉的耆老长谈数日。

他真诚地请求家族改变态度,因为有些人居然私下里称今上“半胡半汉”,甚至诟病太子的血脉,说折皇后不是鲜卑就是党项,太子是“胡种”。

如此骇人听闻的言论,即便只在家族内部私下里说说,那也是在玩火。一旦流传出去,恐怕连去辽东、西域的资格都没有,九族人头落地是肯定的。

他的劝说起了效果。那几个大嘴巴的子弟直接被家法处置,发配到了山林子里面监督矿场。

这桩事之外,陆德善还提及家族子弟不要削尖了脑袋去考进士。

进士固然荣耀、清贵,但竞争激烈啊。与其如此,不如在杂科上面想想办法。以农学为例,考中后一样授八九品的官职,与进士没有任何不同。

而且,只要留心观察,同光四年第一届农科出身的官员已经有不少人升官了。陆德善不知道中间有什么缘故,以至于这些农科出身的县尉仕途走得这么顺利,但他猜想,应该和所谓的新朝雅政有关吧?门下侍郎王雍摆在那里呢,圣人的态度再鲜明不过了。

家族中有人认为,今上已经六十多岁了,没几年好活。他死后,太子不一定会坚持新朝雅政。

陆德善对此表示怀疑。但他也没有证据,所有人都无法确定,在这件事上,他没法说服家族耆老们。

一旦杂科受到打压,现在这些仕途走得还算顺遂的官员,可能就止步于此了。这是家族内部最大的担忧。

进士科,至少无论新政还是旧政,都挺吃得开的。考中进士,真的稳赚不赔,虽然难了一点点。

话谈到这里,已经无法继续了。

他知道,吴郡陆氏对韩愈、皮日休的道统论是非常赞赏的。他写文章抨击了这种论调,已经得罪了很多人。家族耆老之所以没给他脸色看,说穿了还是大家族投机的本能作祟,他陆德善被今上看重罢了。

明白了这点后,他只能长叹三声,默默来到了扬子宫,静聆圣人召见。

“世人多愚昧,奈何,奈何。”凭吊古迹结束后,陆德善摇着头离开。

新朝雅政,明明对江南有利啊。

北人做买卖,优势天然不如南人,这一点都看不懂的话,活该被淘汰。

******

四月二十,临华殿外清风徐徐,水波不兴。

邵树德在湖畔亭中召见第三批入觐的官员、士绅。

大部分人都是三五成群被一齐召见的,但轮到陆德善时,唯他一人。

这是特殊待遇,毫无疑问。

“拜见陛下。”

“长者无需多礼,赐坐。”

“谢陛下。”

邵树德坐在石凳之上,手里把玩着茶盏,貌似漫不经心地说道:“陆公三子,昔年也当过官吧?是在杨行密还是钱镠治下?”

“初隶行密,后归钱公。”

“缘何去职?”

“才智不足,不得不去职耳。”

邵树德笑了,道:“当不了大官,总该有适合他们的职位吧?”

“是。”陆德善应道。

诚然,一个人能力不足,但真挑挑拣拣,确实可以找出那么几个堪称为他量身打造的官位,发挥他的特长。但问题在于,谁会把这些官位留给你?你有什么面子值得别人这么做?能够挑官位,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得的能力,非公卿巨族不能为之。

“朕会让人酌情安排的,君勿忧也。”邵树德说道。

“臣叩谢陛下隆恩。”陆德善立刻起身,恭敬行礼。

这是圣人给的甜枣,陆德善不敢拒绝,也不愿意拒绝。

人都是有私心的。杨行密当年不能堪破,他也堪不破。

“朕召君来扬子宫,主要是想了解下江南士林。”邵树德抬手示意他坐下,然后说道:“江南巨室不少,他们对朕是什么看法?对朝廷是什么看法?对新朝雅政又是什么看法?一桩桩说。”

“回陛下。”陆德善思索了下,说道:“陛下乃古来难得的明君、贤王,一扫天下妖氛,收复旧疆,开拓新土。这一桩桩功绩摆在世人面前,让人忍不住顶礼膜拜,感恩戴德。”

“明君贤王?”邵树德哈哈大笑,道:“怕是不见得都是如此称颂朕吧?昔年江南连造大案,反对朕的可不少。”

陆德善欲说什么,邵树德伸手止住了,道:“朕知道,都是杨吴余孽,与尔等无关。清扫一番后,风气焕然一新。”

陆德善心下暗叹。

在这个“风气焕然一新”的过程中,不知道多少人被诛杀、被下狱、被流放,有些还是地方上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大家族,就这么轻飘飘地被连根拔起了。

陆德善还记得,那会驻守江南的是来自河东的晋兵,心狠手辣的程度,让人不寒而栗。

那些大家族养的部曲、私兵在他们面前不堪一击,就像大人打小孩一般,惨不忍睹。

“继续说。”邵树德挥了挥手,道。

“江南士族心向朝廷,忠心无二。”陆德善继续说道。

“口服心不服?”邵树德问道。

陆德善一窒,随即很快调整了过来,道:“陛下谬矣。圣驾甫至南京,诸族纷纷捐输钱粮,恭顺已极矣。”

他就知道,与这种马上天子的对话会很困难。因为他们说话往往出人意表,没有规律可言,而且是性情中人,脏话都骂得。

“朕信你了。”邵树德笑了笑,道。

其实,邵树德要的也就是一个姿态罢了。

他所到之处,民众竭诚欢迎,哪怕装出一种万物竞发,勃勃生机的样子,也要给我装出来。

一个开国才二十年的王朝,人心确实不太容易稳固的,尤其是江南平定才十年罢了。

“江南士林对新朝雅政在态度上有所分歧。”陆德善说道:“有人大赞,有人非议,有人欣然改变,有人故步自封。”

“故步自封的多吗?”

“越来越少了。”

“这倒也是。”邵树德笑了笑,道:“朕至扬州时,看到了几篇文章,写得很不错。如今赞同新朝雅政的江南士人确实变多了。”

邵树德自徐州南下之时,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越往南走,对新朝雅政歌功颂德的江南士人就越多,为他辩经的大儒就越多。

诚然,就当前而言,这些人都是在说假话,谁知道他们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但有些事情可怕就可怕在,当大部分人都开始说违心的假话时,假的就变成真的了,成为政治正确。

后面出生的人,从小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他们的三观不可能不受到影响。

换句话说,邵树德是来江南“统一思想”了,攻破这个儒家最完整的堡垒,为新朝雅政保驾护航。

“但还有一些人执迷不悟,该怎么做?”笑完后,邵树德突然问道。

“或可以利诱之。”

“如何个诱法?”

“科举便是命根子。”陆德善说道:“再欣赏某种学问,如果科举不考,学的人定然就少。”

邵树德这次是真心畅快地笑了。

世人熙熙,皆为利来。即便是世家大族,也不可免俗。再大的家族,如果连续几代无人做官,那就维持不住“神格”,必然跌落。

科举,确实抓住他们的命根子了。如果需要做的,就是坚持下去,坚持做时间的朋友。

坚持到最后,总会看到结果的。

第十六章 合围第四十三章 宣州第三十一章 虚虚实实第三十五章 观察使第1020章 迎驾第二十三章 死地第二十章 一了百了第三十二章 河阳第1047章 守户犬与成安第三十九章 危中有机第六章 夏、皋第1146章 布局定策第九十三章 俘虏与影响力第二十五章 成算第十五章 抚慰与安排第六十五章 耿桥第五十八章 真真假假第八十章 回家第二十八章 阻击与包围喀喇汗王朝来历第七十九章 梅录第1134章 挺进第三十八章 埋伏第1275章 公私分离第三十章 忧虑第991章 艰难的决定第二十二章 行礼第七十八章 分割第三十四章 天下(昨日两盟主,先给熊猫大佬加更)第十六章 诺真水第三十六章 哗乱第1298章 提前准备第四十五章 战第974章 鸡来了第四十二章 阶段性成果第八十六章 怎么打?第五十四章 谢表(存稿灰飞烟灭,为书友徐宇的大力赞助加更1)第十二章 旧事第二十一章 退兵第三十三章 淝水却思安石在,泾阳遥望子仪行(二)第七十六章 “殖民地”第十六章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一)第1072章 隔断南北第二十七章 会州(一)第六十九章 献计第五十三章 妙招第1330章 西楼第七十一章 城下第1079章 循序渐进第1104章 蓬莱第七章 选择方向第1317章 乱平第二十九章 武勇第三十二章 最后时刻第十六章 发力第三十六章 淝水却思安石在,泾阳遥望子仪行(五)第八十一章 渡河第七十四章 一举失败第十一章 目标是什么第五十三章 背锅第三十四章 合河县第八十四章 选才第1253章 蜀中与营州第九章 长安与洛阳第1258章 内部爆破第1028章 泗州第四十章 休闲(二)第三十八章 帅才与新城第三十五章 老巢第968章 虞乡第十七章 惊讶第二十章 删丹岭第五十二章 在晋阳签到的日子(三)第1316章 我不能看着他死第十七章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二)第1261章 诘问第七十三章 收获第968章 虞乡第十八章 亡国之臣第三十八章 往前一步是深渊第三十章 第二发第二十九章 退敌(二)第977章 追袭第五章 收拾整顿(一)第七十二章 布告中外之三第十七章 神速第七十章 新篇章第二章 小日子(二)第二十六章 死结第二十二章 散尽家财第四十四章 王霸之基第1101章 统战第四章 州情(一)阶段总结兼感谢第二十三章 人类的战争啊!第十一章 赏第二十三章 善后(二)第七十章 都是贼子!第八章 东行第五章 铁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