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后记山谷

宁静的山谷之内,草色枯黄,落叶飘零。潺潺流水蜿蜒而去,延伸至远方。秋天的伊丽河谷,就是这般美丽、宁静。

府兵队正钱六郎驻马山坡之上,静静看着下面。

来到这边好几年了,他的生活已经从最初的窘迫之中摆脱了出来。

现在的他有宅院、有妻儿、有田地、有部曲,与刚来时的一无所有简直是天壤之别。

但满足吗?很难说。

故乡的爷娘身体康健吗?

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们过得好吗?

青梅竹马是不是已经嫁人了?

……

他得到了许多,似乎又失去了许多。

但人生么,好像就是在不停地取舍,得到什么,就必然会失去什么。

对此,他已经能够坦然视之了。

阳光渐渐升起,谷中薄雾散尽,露出了一个接一个地窝子、土坯房、茅草屋。男男女女走出屋子,生火做饭、晾晒衣物、修理工具、照料牲畜,一派繁忙景象。

这些都是旬日前抵达伊丽河谷的移民,一共两万三千人,主要来自关北、关内、直隶、河南四道。

新一批移民已经在路上了,不到三万人的样子,主要来自河东、淮海、河北三道。他们是圣人驾崩前出发的,这会大概还没出关内道地界,如果新君将他们拦下,大概就不会来了。

好在到现在为止,还没传出这个风声。新君大概会继续遵循先帝的遗愿,往边疆藩国移民——希望如此吧。

新移民一开始肯定是要过苦日子的。

眼前这些破房子也有些年头了,年年修缮,年年有新人住进来。由轮换征发的府兵维持秩序,各县医学博士带着学生日常管理。说穿了,主要是担心他们身上带着病,传染给其他人,故临时隔离几个月,顺便让他们懂懂规矩——这些路数,基本已经形成固定流程,大家都很熟悉。

其间花费当然是不小的,但值得。

移民意味着伊丽河谷的未来,这是每个人都明白的事情。有些花费,断然省不了。伊丽十余县,一两万府兵,异族奴隶超过十万口人,如果再不大量输入中原移民,国本为之动摇。

截至同光十一年(926)中,赵国共有——

“百姓”16200余户、69100余口。这些都是正儿八经的民户,主要税收来源。

“府兵”约1.5万户,51800余口。这些是赵国的主要战斗力量,定海神针。

“奴隶”31200余户,117100余口。这些都归于各县府兵,户均2.08户奴隶。

另外,在几年前新设的几个县份中,还安置了“军户”11200余户,15000余口。

从人口数字可以看得出来,这些大多是单身汉,其实就是从中原来的熟悉武艺的军人子弟,只不过未及成家罢了。

先帝驾崩前,下令四京、诸行宫及掖庭局放散一批宫人,数量超过三千,尽数发往伊丽河谷,这会正在庭州一带休整,赵国已经选派人马前去接应,下雪前可抵达伊丽河谷。

这些宫人,年岁普遍在二十至三十五岁之间,可谓单身汉的良配。

钱六郎每每思起此事,都非常羡慕。先帝他老人家,对伊丽河谷真的是太好了,对赵王也太爱护了。

偌大一个赵国,就在先帝的百般呵护下,走过了十年的历程。

赵王也是有雄心壮志的,更会礼贤下士、关爱民生、操持军务,整个伊丽河谷在他的治理下,蒸蒸日上,渐渐有了相当的起色。

可惜了,如果先帝再活十年,再给赵国十年时间,届时可能又是另一番难以想象的繁荣景象了。

今上虽然多次表示要继承先帝遗志,但这种事情谁敢保证呢?

像这一次随移民一起抵达的,还有大量急需的物资,甚至是新培育的农作物种子、耕牛挽马、布匹书籍、常用工具等等,其价值委实难以估量。

正在路上的那一批移民也携带了海量的物资及各类专业工匠,无论哪样都可以极大改善伊丽河谷的现状。

万一新君给伊丽河谷“断了奶”,那日子可就难受了。

他们现在能稳稳压制热海突厥、八剌沙衮回鹘一头,靠的就是洛阳朝廷的大力支持,一旦没了,届时不说被另外两家压下去吧,至少也会放慢发展速度,让人十分头疼。

也正因为如此,此番赵王世子邵修文进京奔丧,就精挑细选了很多礼物。赵王也千叮咛万嘱咐,见到二叔时一定要执礼甚恭,多讲感情。

今上是性情中人,多打感情牌、亲情牌,效果比什么都好。

“前路晦涩难明,唯有乞求老天保佑了。”钱六郎策马而走,沿着缓坡进入了山谷之中。

农田、菜畦、果园、牧场、森林、河流、高山……

伊丽河谷当真是西域最肥美的一处所在了,农牧皆宜,土壤肥沃,怪不得自匈奴时代起,这里就被争夺来争夺去,没有个尽头。

如今大夏崛起,声势日盛,伊丽河谷被来自中原的华夏子民占据,希望能一直如此吧。

清脆的马蹄声在山谷中不断回响。

迎面而来的是一个个村落、一座座城池。

城墙之外,铁匠学徒已经点燃了炉子,再过一会,叮当的旋律就会响彻一整天。

山野小店之中,早起的信使、商旅正在照料马匹,打算趁早赶路。

辽阔的牧场之上,农人们挥舞着镰刀,为入冬准备草料。

粗粗整饬出来的驿道之上,一辆辆马车满载粮食,前往各个仓库。

学堂之中,来自中原的经学生抑扬顿挫地读着经典书籍,堂下蕃汉学生懵懵懂懂,跟着诵读。

一切早就走上正轨,一切还需继续夯实根基。

******

已经改名“大宛”的拔汗那城刚刚经历了重修,更准确地说是扩建。

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西域也算得上是名城大邑之一了,虽然没法和中原比。

楚国建立已有数年,楚王邵慎立也渐渐在中亚站稳了脚跟。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意味着无数难以想象的铁与血。

楚国与赵国,终究不一样啊,两位大夏亲王的风格也不是一回事。

赵国建立已逾十年,赵王会治军,会打仗,但他更喜欢的还是梳理内政,发展生产,积蓄国力。

楚国立国时间较短,楚王的脾性也更勇猛精进一些。早些年的时候,邵树德曾以为这个儿子军略比不上老大,文治也比不上,但就近两三年的情况来看,这位大夏七皇子的军略被人低估了。

他非常善于在战场上学习,也没有什么固定的用兵套路。每次打仗时,都是依据得到的情报,临时排兵布阵,制定作战计划。

说白了,如果将领可以分为“学院派”和“草莽派”的话,楚王邵慎立更接近后者。他是一个天赋型指挥官,虽然从小就接受了完整的军事教育。

与军事上的才能相比,楚王在民政上就要弱不少了。当初总共二十来个跟着他一起过来地洛阳公子哥们,虽然都接受了顶尖的教育,但各人有各人的性格,各人有各人的处事方式,真正能帮邵慎立分担民政事务的,其实就那么几个罢了。

所以,楚国在民治方面是不如北边的赵国的。他们唯一的优势,其实是拔汗那这块地方的基础更好,尤其是波斯、粟特、回鹘遗留下来的城池、村镇及各种水利设施,让他们的日子没那么窘迫,甚至在经历了多年战争之后,至今还压过赵国一头。

至于将来会不会被超过,没人知道,只从当前情况来分析的话,答案是肯定的。

八月二十日,邵慎立率军返回了忽毡县。

忽毡即俱战提,楚国的西大门,原本是一处人烟稠密的所在,且在过往的战争之中,并未受到多么严重的摧残。

不过,在波斯势力正式退出拔汗那之后,忽毡的贵族、百姓大量逃亡至波斯境内,让此地人口锐减三分之一以上。

随后,大量狂热的吉哈德分子涌来。忽毡县首当其冲,成为了战事最激烈的地方,这个就更要命了,人口开始急剧下降,到处荒无人烟。

到了最后,邵慎立一发狠,干脆把忽毡残余的百姓尽数东迁,分散安置到其他县乡。

于是,这里彻底了无生气、渺无人烟了。

现在的忽毡,已经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军镇,屯驻了三四千人马,以作御守。

“再过些时日,就要落雪了。”

“阿赖山谷那边的狗官,居然拖欠资粮。”

“和他们无关。没有李璘点头,他们不敢的。”

“李璘想做什么?”

“听闻在山脚下挖井渠,想利用山上的融水,开辟更多的良田。”

“这狗东西!也不想想没咱们顶在最前边,波斯人早就攻入阿赖山谷了,兵临疏勒城下也不无可能。”

“若没咱们,波斯僧侣一定满地乱窜,有得他们头疼。”

“竖子不足与谋,唉!”

将校军官们七嘴八舌,邵慎立只自顾自地端起酒碗,默默喝着。

大宛盛产葡萄美酒,邵慎立原本不太习惯喝这个,但来了这西陲之地,没什么可穷讲究的,有酒喝就不错了。

战争很残酷,吉哈德分子杀了一波又一波。国中诸县城墙上,也悬挂了不知道多少暗中传教的僧侣人头。

好在这一切终于要结束了。

吉哈德分子越来越少,素质也越来越差。

波斯本地的吉哈德胆寒了,来自巴格达、阿勒颇的吉哈德分子山高路远,当热情最高涨的一批死完后,剩下的也就翻不起大浪了。

布哈拉朝廷也派人过来,扭扭捏捏地表达彻底停战的意愿,虽然他们官面上从来没宣战过。

邵慎立本来不打算停战的,他还要劫掠撒马尔罕,还要攻打沙什……

但楚国的现状也在提醒着他,国力可能无法支撑无休止的征战,必须要喘息个几年了。

听到这个劝谏时,他沉默地点了点头,随后一声叹息。

父亲走了,他再也没法满腔欣喜地写信回去,告诉他自己打赢了什么仗,斩杀了多少敌人,抢到了多少财货。

父亲给他的最后一封回信,写于今年五月。

三十岁的人了,他有点想哭,又觉得这样很是羞耻。

没有人会给他鼓励了。

没有人安慰他了。

甚至连责骂,都听不到了。

在这个陌生的异国他乡,他唯一能做的,只有与一起过来的玩伴们互相扶持,互相勉励。但几年下来,有人卷铺盖回了洛阳,有人故态复萌,醉生梦死,还有几人战死……

人这一生,不知道在打拼个什么劲。

邵慎立有些迷茫。

他知道,这是不成熟的表现,会被人嘲笑,会被人轻视,因此他只能默默地烂在心中,不对任何人讲。

他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只是机械地按照父亲曾经的嘱托,按部就班进行罢了。

很累,没有太多动力。

抄掠撒马尔罕近郊的时候,他弄到了一本名为《胡大之鞭》的波斯禁书,看到异域他乡的人也在谈论父亲的英明神武,他的心情又会变得好起来。

真正累到极致的时候,他会遥望南方,注视着那座高大巍峨的山峰:无上皇帝峰。

看到这座山峰,他的疲累、孤寂会大大减缓,就好像父亲仍在默默注视着他一样。

这是他心底最深的秘密。

他不会允许波斯人侵扰阿赖山谷,不会允许他们毁坏无上皇帝峰下的纪功石碑,更不允许任何人改掉这座山峰的名字。

谁要是连这点愿望都不能让他满足,必将迎来他不死不休的报复。他会用他的铁枪、马槊,让他们陷入深沉的绝望。

他就是这样一个“不成熟”的人,就像当年一夜之间从浪荡不休变得发愤图强一般,他的情绪大起大落,他的人生迷茫不休。

下半辈子最大的意义,或许就是好生经营封地,充实户口,令百姓安乐、府库充盈,再把烦人的吉哈德分子、波斯僧侣杀得一干二净,斩断所有可能威胁无上皇帝峰的黑手。

临死之前,或许已经变得成熟的他,会带着子孙后代到山峰上看一看,向他们诉说着阿翁当年金戈铁马、荡气回肠的峥嵘往事。

他来过。

他把这座山峰改了名字,然后狠狠插在敌人的脊梁上,让他们直不起腰来。

邵氏子孙要继续皇祖当年的伟业。

本书完结,看看其他书:
第1109章 无语问苍天(月票加更3)第八十八章 凋零第十七章 无上荣光的纪念第五十章 又是交易的艺术第十五章 鄜坊驿路好马来(含泪为青衣熊猫盟主加更)第四十八章 操作第1023章 落实第1286章 实事求是(加更3)第二十六章 抄截第五十九章 心愿已了第十一章 出征前的二月第四十七章 决断金国如何防御蒙古骑兵入境敌后骚扰第六十八章 逮住第四十章 密旨第960章 火热第987章 海港第六十章 涡口与幽州第1134章 挺进第三十一章 会州(五)第五十四章 济源两个军乱典型第二十九章 首尾第946章 大失所望第1201章 劈波斩浪第四十三章 众矢之的第二十九章 替死鬼第六十九章 前戏(月票加更2)第二十一章 西京与东京第四章 挣扎第四十九章 面圣第八十八章 河东系第1064章 第二波准备中第1230章 开城第五十八章 能给什么?第七十章 处置(为盟主公子青衫加更)第二十五章 离开第四十一章 咸服第二十八章 引诱(为盟主无可耐克加更)第1080章 杯酒释兵权第1148章 事出反常必有妖第1020章 迎驾第九章 转变第二十九章 大的要来了第1072章 隔断南北第六十九章 儿女和上山第七章 出征前的日子(一)第五十二章 根本战略第968章 虞乡第三十七章 新安与商州第十章 威权第1091章 一个时代的结束第1326章 前置准备第八十九章 考察第五十六章 北归(三)第590章 笼中人第六十四章 扬子宫之二第十三章 南京第二十六章 红利(三)第八章 目标:故怀荒镇第三十一章 赚头第五十四章 就走了第三十四章 练武与动兵第五十三章 妙招第960章 火热第四十章 离奇第十四章 小报告第五十六章 烦躁第四十六章 “阵前数语”第三十六章 声名第四十三章 李朱第九十八章 回来第四十八章 全功第十章 考功第1043章 各镇第六十一章 轻视第四十七章 暖炕上的政事堂第1156章 好消息不断第1108章 南望与返回第七十四章 老牌藩镇第五十七章 会面第七十五章 刚起了个头就没了第1017章 阵容第1318章 入晋阳第1123章 谋算第二十一章 甘州第1171章 吃鱼第二十七章 东渭桥第二十章 一了百了第十章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四)第六十八章 崩盘第1062章 雕虫小技第四十四章 巡边(三)第1204章 选择第三章 生意人第四十九章 班师与说客第八十六章 枢相们第五十二章 春种秋收第七十二章 回援第八十九章 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