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明妮-魏特琳(Minnie Vautrin),中国名:华群,美国传教士。1886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

1912年来中国合肥办学传教,任合肥三育女中校长。1919年至1940年5月,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教务主任、教育系主任,并曾二度代理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长。1941年5月14日,在美国因病自杀。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魏特琳留守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收容和保护了一万名以上的妇孺难民。当时,难民都称她为“活菩萨”、“观音菩萨”。

从1937年8月12日开始,到1940年4月,除了后期由于精神衰弱而未能正常写日记之外,魏特琳几乎每天都坚持写日记。在南京期间,魏特琳一般每隔二十多天,就将其所写好的日记邮寄给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在美国纽约校董会的校友,以供关心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校友阅读。

当时在美国的校友认为魏特琳的日记很有价值,于是将其日记寄给有关刊物。后来,日记中的部分曾在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的《同学》(The Classmate)上发表。80年代中期,人们在整理传教士资料时,发现了魏特琳日记原稿。90年代初,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特藏室的斯茉莉(Martha Lund Smalley)女士,鉴于魏特琳日记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对魏特琳日记原稿进行了整理,并将其制成缩微胶卷,供学者研究使用。

《魏特琳日记》是继《拉贝日记》、《东史郎日记》之后,又一部反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真相的第一手原始资料。拉贝是一位德国人,其日记以保持原始史料价值见长;东史郎是一位原日本士兵,是作为加害者一方的日记;而魏特琳则作为一位美国人,一位女性、大学教授、南京大屠杀亲历者和南京女性难民心目中的“活菩萨”,其日记具有其他资料不可取代的价值。首先,《魏特琳日记》记载了日军从轰炸南京、进攻南京到南京大屠杀及日军在南京进行殖民统治的全过程,它的翻译出版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南京大屠杀和沦陷时期南京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其次,由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是专门收容妇女难民的难民所,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这里成了日军实行性暴力的重要目标,作为该难民所的负责人,魏特琳所写的日记是揭露侵华日军性暴行最具说服力的证据。第三,魏特琳女士爱憎分明,感情真切,想像力丰富,其日记文笔优美流畅,可读性强。正是由于魏特琳日记的重要价值,章开沅先生编译的《天理难容》和朱成山先生主编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外籍人士证言集》,都曾节译魏特琳日记中有关记载南京大屠杀的部分。1999年,日本著名学者笠原十九司教授也组织翻译了南京大屠杀前后的魏特琳日记,由日本大月书店出版。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则是《魏特琳日记》的全译本。

在本书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忠实原文,不加润饰,不作任何删改,以保持日记译稿的真实与完整。外国人名统一以新华通讯社译名资料组编《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为准,第一次出现时,在译名之后加注英文。有些外国人特别是一些在中国传教的美国人,都取有中国姓名,如,魏特琳的中国姓名为华群,贝茨的中国姓名为贝德士,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在注释中加以说明。一些特殊的机构、书名等,有极少部分因无法查找原名称或无统一译法,我们在译文之后也加注了英文。中国人姓名、地名及专门机构的翻译,则根据史料进行了考证,少数无法查找核实的人名、地名,则根据音译作了处理,并在首次出现时在其后标明音译。由于魏特琳日记“是抽空写的——有些是在空袭的间隙写的;有些是经过一天漫长而繁忙的工作后于夜晚写的,因此日记中有许多打字错误,但没有进行修改。由于没有时间重读一遍,所以也有许多重复之处”(《魏特琳日记》,1937年9月26日)。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对一些打字错误进行了考订,对有些错误我们用注解的方式作了说明,有些较为明显的错误我们则直接进行了改正。对于原文中少数重复之处,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也未加删减,以尽可能保持日记的原貌。另外,魏特琳日记英文原稿有许多部分没有分段,在翻译时,我们则根据其具体内容作了分段处理。

《魏特琳日记》从酝酿翻译到最后出版,我们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无私帮助和关心,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特藏室的斯茉莉女士,亲自将魏特琳女士的日记英文原稿提供给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章开沅教授对本书的翻译给予了特别关心和支持;南京大学张宪文教授,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孙宅巍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公丕祥教授、黄涛教授、米如群教授、于琨奇教授、孙海英教授、经盛鸿教授、李振坤教授、吴晓晴副教授、李广廉副教授以及段薪莉女士、许书宏先生等,对本书的翻译也给予了帮助,值此谨向各位表示衷心感谢!最后,我们要特别感谢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吴源社长和责任编辑何民胜先生,没有他们的大力支持,本书是很难这么快出版的。

本书的翻译得到了南京师范大学海内外学术交流资金的推动与支持,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张连红主持的这一课题同时也被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列为2000年度江苏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特此鸣谢!本书由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组织翻译,翻译人员由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教师和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的专职及兼职研究人员组成。著名翻译家、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吕俊教授为本书英文校对。

翻译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字斟句酌,永无止境。我们虽然尽了最大的努力,但差错之处仍在所难免,希望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2000年8月

本书完结,看看其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