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第一次捡漏

出了友谊商店,林朝阳以要给四合院添置点家具的名义,准备带着陶玉书和阿毛去家具厂看看。

走到自行车旁,旁边突然窜出个瘦高个儿的小青年,四下张望了几眼,然后才压低了声音问林朝阳:“哥们儿,换外汇券吗?高价收。”

林朝阳立刻明白了这是碰上票贩子了,他们一行三人里有个老外,一看就知道肯定不会缺外汇券,所以对方一上来说的是“收”。

“什么价啊?”

“一块二顶一块。”

“人家都一块四收。”林朝阳说。

“胡说八道!我往外出才一块四。哥们儿,你也得让我挣点不是?不为挣钱谁冒这风险啊!”

“行,等我缺钱了,找你换点。”

听着林朝阳的话,瘦高個儿不太高兴,不换票你拿我逗什么闷子?

外汇券是近两年才有的东西,发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方便外宾、侨胞和外籍工作人员在国内购买物品和支付费用。

外汇券需要用外汇兑换,只能在特定的地方使用,比如涉外宾馆、友谊商店、免税店等场所,花不完的在离开国内之时还可以兑换回外汇,当然,留着以备下次来华使用也是可以的。

流通不受限,又不受票证制度的限制,这也就造就了民间对外汇券的追捧,自发行之日起便成了广受老百姓欢迎的“硬通货”。

也因着这股追捧,民间很快便有聪明人打起了这东西的主意,逐渐形成了倒卖外汇券这门生意。

在黑市上外汇券和人民币的兑付比例为1:1.4~1.5,也就是说一块外汇券可以兑换1.4~1.5块人民币。

林朝阳手中的外汇券是李翰祥利用自己的香江身份用港币帮他换的,原本是九千块钱人民币,兑换成了等值的外汇券,如果再换成人民币立刻就会变成一万三千五百块钱,价值暴涨了一节。

不过林朝阳自然不可能把手里的外汇券兑回成人民币,好不容易才弄了这么点外汇券,他还得“捡漏”呢。

这年代用不着他捡漏,只要是手里有外汇或者外汇券,不怕买不到好东西。

建国后国内逐渐实现资本主义工商业全面公私合营的新模式,作为私有形式的古玩行业不复存在,转而出现了垄断性质的国有文物商店体系。

这些文物商店可以按照上级指令进行统购统销,在计划经济的指令喜爱对外销售文物商品。

而文物商店兴起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创汇。

受抗美援朝战争和冷战影响,中国的国际贸易受到了极大的干预和打击,外汇奇缺。

因此为了创汇,国内才在各地纷纷成立国营文物商店、工艺美术商店等机构将一些从民间收购来的“重复和价值一般”的文物艺术品出售给外宾,以换取外汇。

在燕京,像这样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可以买卖古董文物的文物商店一共有六家,分别是文物商店、荣宝斋、信托公司、友谊商店、中国书店和燕京家具厂。

六家商店经营种类各有侧重,文物商店是经营品类最全的,碑帖、字画、金石、陶、瓷、文房四宝、文物杂项,几乎涵盖了整个古玩行业的门类;

荣宝斋经营的则是碑帖、字画及其复制品、文房四宝等;

信托公司主要是以代销旧货杂项为主;

友谊商店卖的都是近现代的字画和碑帖;

中国书店以经营古旧图书和碑帖字画为主。

而燕京家具厂经营的则是旧家具,当然了,也卖新家具。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商店里相当一部分的商品因为都是有创汇任务的,所以这些文物国人是买不了的,因为没外汇。

燕京家具厂,准确的说是叫龙顺成家具厂。1956年公私合营,全燕京35家家具厂合并成一家,保留了老字号龙顺成的名字,成为燕京唯一一家家具厂。

不过合营归合营了,但生产和门市销售依旧是分散的。

直到1963年,为了发展硬木家具,龙顺成家具厂决定前往永定门外大街路东的一处宽阔地带,这才把生产地点都集中到了一起,家具销售则是在各区都有国营家具店。

林朝阳带着陶玉书和阿毛来的是永定门外大街的龙顺成总厂,因为各区的国营家具店卖的都是新家具,唯独总厂这里有旧家具买卖。

隔着老远龙顺成的彩绘牌坊与不远处巍峨的城墙相互映衬,依稀还可以看出一些旧时南城外的风貌。

龙顺成和早些年燕京城内大多数的木作店都是从鲁班胡同起家,都是前店后场的手工业作坊模式,到如今依然如此。

除了临街一面并排有两家展卖家具的铺面外,龙顺成的内院里面围成一个天井,全都是生产车间。

走进龙顺成的铺面,里面的家具琳琅满目,大多是硬木家具,如八仙桌、六仙桌、二屉桌、架几案、立柜、方凳、条凳、官帽椅子、罗圈椅子等等。

“几位看看家具?”

龙顺成的售货员都是厂里的学徒工,见着三人进了门,便上前来问道。

“是,家里要买家具。”林朝阳说。

售货员二十来岁,面相憨厚,看林朝阳几人都是年轻人,便好心说道:“我们这卖的都是京作的家具和旧家具,要是新婚买家具,您可以上家具店看看。”

“我们想看看旧家具。”

听着林朝阳的话,售货员的眼神看向了阿毛这个老外,以为林朝阳二人是陪着阿毛这个老外来买家具的。

“那您几位这边瞧!”

售货员引着三人来到摆着旧货店区域,龙顺成有专门的旧货部,从民间收古旧家具进行翻新和保养,然后再对外出售,主要面向的客户是海外侨胞。

家具是大件,一般的外宾并不感兴趣,只有同文同种的海外侨胞对这东西有兴趣。

旧货部摆着的这些旧家具虽然经过精心保养,但有不少东西一看还是能看出古朴的年代感。

“这是明代的黄花梨木带托泥方台座,上面雕的是魑龙卷草,螭龙身尾呈草叶纹与拐子纹组合状,二螭相对,象鼻,头部有演变成花草之势,中间卷草纹呈方折。

这种纹饰主要是在明代嘉靖、万历经天启、崇祯时期的瓷器、玉器和家具上出现的。

您看这上面,近似方台,四壁凹入,浮雕双螭捧寿,用的是栽榫跟下面的大方几联结。这大方几看似分了两截,实际上是两截相连,四腿都是一木连做,工艺极为精巧,是件不可多得的巧作。”

售货员的业务很熟练,介绍起这些旧家具来引经据典,头头是道,听得陶玉书和阿毛这个小老外一愣一愣的。

“工艺是挺精巧,可惜臃肿了点。”林朝阳说道。

售货员闻言微微一愣,仅凭这一句话,他便知道自己今天是碰上行家了。

他平时接触顾客,大多数人都是外行,只要听了他的介绍,基本都会产生一种不明觉厉的感觉。

可林朝阳的反应却十分淡然,并且一句话就切中了这件家具的弊病。

这件明制的方台用料扎实、工艺精巧,保存的也完好,唯一的缺点就是臃肿。

“您真是好眼力!这件台座哪儿都好,但唯一的缺点就是犯了笨拙臃肿这个毛病,我们厂里的老师傅也是这么说的。”

陶玉书听着售货员对林朝阳的称赞,面露欣喜,悄悄问他:“你还懂家具呢?”

“不懂。看了几本书,瞎说的。”

陶玉书的美目瞟了他一眼,那眼神是在说他假谦虚。

售货员给三人介绍了好一会儿,这里的旧家具基本都是明清的家具,其中不乏精品。

林朝阳指着一对清代乾隆时期的红木雕龙纹大多宝阁问道:“这件多宝阁多少钱?”

“这是一对,要六百块,而且得是外汇券。”售货员回道。

陶玉书听着这个价格吃了一惊,“好贵啊!”

这年头一件普通家具就是几十块钱,用料再好点的一百多块钱也足够了,这件多宝阁却要六百块,而且还得是外汇券,以这个年代的物价来说几乎是天价了。

售货员笑得有些腼腆,说道:“确实是贵了点,我们这里的旧货一般都是卖给侨胞的。”

陶玉书点了点头没说话,看向林朝阳。

“这件我要了!”林朝阳说道。

然后他又指了指旁边的两件家具,这两件家具都是明黄花梨交椅只是制式不同,一件官帽椅,一件是单靠背带搭脑的。

这三件家具是旧货区域里品相最好的,要是放到后世在拍卖行里,基本都得是两千万人民币起步。

三件家具一共花了林朝阳1150块外汇券,付完了钱,他有一种捡到宝的快乐。

他的这种快乐,陶玉书和阿毛是无法理解的。

一下子就花出去手里八分之一的外汇券,陶玉书有些肉疼,问道:“你买这些家具能用吗?”

“这些是古董,当然不能用,咱再买点别的不就完了吗?”

来家具店好一会儿了,经过售货员的介绍陶玉书也知道,龙顺成这里不管是新旧家具,都有创汇任务,很少一部分不需要用外汇券的家具,也得有票才行。

“你有票?总不能用外汇券买新家具吧?”陶玉书心疼的说道。

林朝阳笑了笑,“弄几张票不就完了吗?”

他说着,朝售货员问道:“小兄弟,我们要添置点新家具,伱们这些职工手里有家具票吗?”

这年头,各单位都有属于各单位的福利,你在酱油厂上班,就肯定不会为吃酱油发愁,你在自行车厂上班,也不会为自行车票发愁。

在家具厂也一样,龙顺成的职工们半年就可以分到一次家具票。对于家里不需要家具的职工来说,这就相当于是发钱。

林朝阳刚在他们店里花了一千多块外汇券,眼睛眨都没眨一下,这可是如今少有的大主顾。

“上个月我们厂里刚发了一批家具票,就是不知道他们还留没留在手里。您都需要什么票?我给您问问我同事他们。”

“凡是家里用得上的,都需要。”

听着林朝阳的语气,售货员高高兴兴的去后面厂里问了一圈,然后给林朝阳带回了一个消息。

“就一张床票、一张衣柜票。”

家具票是结婚必需品,历来紧俏,而且票证都有时效性,能有两张票已经不容易了。

经过一番沟通,林朝阳花了二十块钱人民币外加五块外汇券换来了两张家具票,又付了七十四块钱买家具。

算上三件旧家具,林朝阳一共买了五件家具,他跟家具厂门市部经理提出送货上门,对方一口答应了下来。

临走前,林朝阳又问那个面相憨厚的售货员,“小兄弟,贵姓啊?”

“您客气,我姓张,叫张贵和。”

“贵姓啊!”林朝阳夸了一句,说道:“回头你帮我留意着,你们厂要是进了品相好的家具就告诉我一声。”

说着,他将一张五块面值的外汇券悄悄递给了张贵和。

张贵和连忙推开他的手,说道:“您给我留个地址,回头我通知您。”

见他不收外汇券,林朝阳也没有强求,点了点头,又说:“家具票你也帮我留意下,我们家还缺不少家具。”

“没问题。”

张贵和高兴的应了一声,林朝阳出手阔绰,而且还有外汇券,谁手里要是有票证,巴不得跟他换呢。

给林朝阳牵个线,他在同事中间也有面子。

第193章 谁是无辜的人民?第96章 部队需要你这样的人才第82章 我才多长时间没来第189章 输给一个日本人,恶心第135章 《人民日报》专稿报道第21章 我表现的还不够咸鱼吗?第147章 现象级作品第137章 这钱花的值第47章 笔来第222章 给我盯死了这小子第119章 华侨公寓第215章 委屈的小猫第180章 露了一把脸第8章 毛脚女婿上门第33章 中国出了个许灵均第66章 媳妇,戏过了第38章 座谈会都是捧臭脚第10章 这床吃唢呐长大的吧第84章 捡洋落第108章 竟然写的这么好第127章 回京后的好消息第22章 短、平、快的项目第156章 新作品的灵感第138章 根本不敢想(月票加更)第69章 好长时间没撒鸡汤了第86章 长寿的秘诀第189章 输给一个日本人,恶心第132章 又成反思文学了第75章 脾气还怪好嘞第40章 只有我知道,你是块金子第137章 这钱花的值第129章 好好好,你们就这么玩吧第58章 培养一位国际主义战士第171章 外国读者第94章 陶敬法找了个好女婿第155章 厨子里小说写得最棒的第167章 魔幻的现实第146章 章光年的大饼第154章 狗皮膏药第161章 我改了他两场戏第164章 学术界的共识第152章 苦差事第97章 我相信你!第70章 美国愤青第56章 傻大个才崴脚第75章 脾气还怪好嘞第15章 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奋斗逼第42章 内参电影真值钱第134章 小林要去文讲所吗?第16章 七七级中文系第189章 输给一个日本人,恶心第14章 为了家庭的和睦第1章 法外狂徒陶女士第214章 引进香江第17章 站队要认清形势第1章 法外狂徒陶女士第222章 给我盯死了这小子第22章 短、平、快的项目第73章 你有这种感觉吗第11章 燕大图书馆第219章 《棋圣》第62章 《十月》怎么了第21章 我表现的还不够咸鱼吗?第62章 《十月》怎么了第136章 夸张的销量第157章 《燕京文学》第160章 我是造了什么孽第215章 委屈的小猫第182章 你可读点书吧!第66章 媳妇,戏过了第110章 这剧本适合你们人艺第204章 男人就得靠内在第207章 试了半天你不买第225章 姐夫对你可真好第78章 天下之大,何止东西第169章 《梵高之死》第36章 一花独放不是春第32章 阿祖想收手了第108章 竟然写的这么好第195章 天真还是媚外第161章 我改了他两场戏第47章 笔来第223章 酱油拌饭香得很第70章 美国愤青第214章 引进香江第84章 捡洋落第42章 内参电影真值钱第72章 你要成批评家啊第222章 给我盯死了这小子第174章 伟大的亚伦·布什内尔第25章 鸽子精第197章 外宾服务部第212章 在香江的影响第20章 偷吃姐妹花第34章 百闻不如一见第23章 《未名湖》顾问第127章 回京后的好消息第11章 燕大图书馆第41章 想着换张床吧第56章 傻大个才崴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