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他们身上都带有一些伤药,李光远的师兄顾飞懂得一些岐黄之道,平日里耳濡目染多少倒也会一点点,上次白映寒被山寨抓住受伤,他也一直陪在他身边照看,对这接骨的手法也知道一些。李光远出去又砍了一些树枝回来,用刀削好,让乐兰把背包里剩下的衣裳撕成条状,在乐兰的帮助下,白映寒小心地把白映寒的腿骨接好,并用树枝固定用布条绑好,然后小心地清理着白映寒胸口上的伤,咬牙用手摸着他胸前的断骨,将骨头慢慢移回原来位置,然后固定,又在伤口上洒上刀伤药......
等到把白映寒周身伤口处理好,李光远才感到浑身一点力气都没有了,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倒是听到了白映寒微弱地**声,能听到他的声音,二人心里倒安心了不少,至少人还是活的。
休息了一段时间,李光远看了看外面的天色,感觉时间尚早,离天黑应该还有一段时间,李光远于是站起身来嘱咐乐兰道:“你小心守着大人,我出去一下,会尽快赶回来的。”
乐兰心里害怕,却也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李光远走了,一时间山洞里显得格外安静,白映寒动也不动地躺在那里,乐兰心里害怕时不时将手指伸到白映寒的鼻端探试,直到感觉到他微弱的呼吸后才放心一点。
天快黑透的时候,李光远回来了,身上还背了个竹背篓,里面竟然放着两床被褥,还有几个水囊和吃的。
“李大哥,这些是哪里来的?”看着李光远带回来的东西,乐兰很是诧异。
李光远笑了笑说道:“我下山走了很远才找到人家,用银子找那户山民买的这些,我顺路采了些草药,这里有个瓦罐,你呆会儿用这个瓦罐把这些草药熬了,喂给大人喝下。”
看着李光远递过来的一个馒头,乐兰却没有伸手去接,而是转眼看着躺在一旁的白映寒有些出神。
“怎么啦?难道你不饿吗?”李光远很疑惑的问道。
乐兰却说道:“姑爷也应该饿了,只是怎么喂给他吃呢?”
李光远明白了,心里叹息一声道:“大人受伤很重,暂时还是不要给他吃东西,明天我再出去一趟,弄些应用的物品回来,到时候熬些粥喂给他吃吧!”
吃了东西,乐兰在山洞口架起了一堆火,把李光远带回来的草药按分量煎成了汤汁,小心地喂给白映寒喝的时候却怎么都不好喂,因为不能搬动他,而李光远记得带回一只瓦罐却忘记了汤勺这个物件,乐兰急得不行,最后灵机一动突然之间红潮飞了满脸,让一旁的李光远看着很是诧异,不过她接下来的举动让李光远明白了乐兰脸红的原因。乐兰把药含在嘴里用嘴慢慢喂给白映寒。
这一夜就在二人的担惊受怕下慢慢熬了过去,白映寒浑身滚烫,乐兰不断将浸了冷水的帕子敷在他的额头上都没能帮他退热。好不容易等到天亮了,李光远急急忙忙背着背篓下山去了,乐兰守在山洞里战战兢兢的熬到了未时(13:00),李光远终于回来了,不过他的背上却背回了一个人来,那个背篓却背在这人的身上。
看着李光远满头大汗的样子,乐兰惊疑的问道:“这位是......”
李光远笑道:“这位先生据说是这一带有名的郎中,所以我就请了这位郎中来这里。”
这位先生五十多岁的样子,此刻满脸搵怒的表情,却又不敢发作,想来是被李光远威逼恐吓带来的。
“先生,既然来了,您还是给看看吧!”李光远淡淡的说道。
那先生瞪了李光远一眼,鼻中发出一声怒哼,却也没有拒绝直接走近白映寒身边伸手搭了白映寒的脉搏静静地诊断着。
“这个人受伤很重,气血瘀滞,内俯多有损伤,心脉单薄,恐怕熬不过今晚了,你们还是节哀吧!”先生把完脉后就是一个劲的摇头。
他的话顿时让乐兰脸色一白浑身无力地跌坐在地上,李光远看了乐兰一眼,对着这老郎中急道:“不管能不能行,您既然来了总得开些药吧,要不,您先看看我这断骨接的怎样?”
那先生抬眼看了李光远一眼,嘴唇动了动却没有说什么,倒是很仔细地检查了一下白映寒的接骨处,最后点了点头道:“嗯,还行,这骨头倒是接的很好,小伙子,老夫体谅你救人心切,就不怪罪你强行带老夫来此了,这人的伤势太重,老夫可没有妙手回春的功夫,一切自安天命吧!”
李光远点了点头,说道:“那,晚辈送您下山吧!您那里应该药材挺齐全的吧!晚辈跟您回去取些药,只要能救到我家主人的,不管多贵重的药,您都给开一点,诊金方面晚辈绝不会拖欠的。”
乐兰本已有些绝望的心情在李光远的一席话中似乎听到了些希望,赶紧浑身掏摸了一下,把身上的一些首饰都拿了出来,眼里虽有些不舍,却也毅然递到了李光远面前,说道:“这些东西没有被收走,李大哥先暂时用这个抵药钱吧!”
李光远笑着推开了乐兰的手,说道:“不用了,这些你留着吧!这里面有些都是这一路主人给你的,不管怎样先留着吧!我这里还有呢!”
说着李光远神秘的一笑回转身背对着乐兰,解开衣裳从腰间解下一条围腰的布条来,打开,里面竟然还用油纸包着几张银票。
“怎么,你,你什么时候还藏了这几张银票的?”乐兰倒是没有别的意思,只是在当时的那种情形下,他们随行的人都被搜过身的,他们身上值钱的东西都被搜走了,乐兰因为是女子,也一直跟在白映寒身边所以没有搜她的身,但她的身上却没有带银子。
李光远笑道:“这一路上,主人就对我说了要防备的事情,其中一件事就要时刻备着银子,以备不时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