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二章 成长

京城电影学院,林晓玲中午请导演系同一届的同学吃饭。

她通过了论文答辩,顺利毕业,由于马上要前往香江游玩,等她回到京城都到七月份了,那时候大家早已各奔东西。

虽说以后还在一个圈子里混日子,可总没有在学校里那么亲近了。

从一个旁听生到导演系的大师姐,林晓玲这四年的学校生活过得相当充实。

如今就要毕业,倒是有些舍不得了。

她刚刚结束《小城之春》的拍摄,接下来是后期制作,至于今后的打算,她还没有想好。

《小城之春》拍的非常顺当,影片的场景简单,主要演员和幕后工作人员都是圈内顶尖的人才,大家合作默契,三个月准时杀青。

“小玲,和那些大腕合作的感觉怎么样?我听说他们的脾气可不怎么好。”有人好奇道。

《我们俩》只能算是小制作,《小城之春》才真是名导和明星的组合,能在这么一部片子里做副导演,和圈子里的大拿合作,是件值得羡慕的事情。

陈导明和王志闻在圈内的名声都不怎么样,以脾气大著称,很难合作。

“挺好的,有田导在呢,我就是跑跑腿,做做杂活。”林晓玲沉稳道。

如果是以前,晓玲同学或许会显摆一番,但拍了两部片子,踏入了社会,在为人处世方面倒是稳重了,不那么张扬。

影视圈和其他圈子一样,都存在着利害矛盾和勾心斗角。

一个剧组就是一个小社会,林晓玲拍《我们俩》的时候感触不深,都是学校里的学生,大家怀着一腔热情,连工资都不要。

就算有矛盾也是小争执,不值一提。

但在一个几十人或者上百人的剧组里,投资上千万的一部戏,其中的人事纷争和利益纠葛就复杂起来,矛盾不可避免。

比如一位摄影师,他进组的时候会带着自己的助手,一般是两到三个人。

就是说,你找了这个摄影师,就是把这部戏摄影的活包给他了,不能再找其他的摄影师。

像是道具啊,武行啊,都是如此,他们有自己的一帮人,是一个小团体。

导演往往愿意和熟人合作,就是怕拍片子的时候闹矛盾,大导演都会有自己的班底。

目前,好梦公司里的幕后工作人员都算是冯晓刚的班底,田状状拍《小城之春》就不会用好梦公司的人,而是找京城电影制片厂的职工。

一方面是磨合的问题,熟人好沟通。

冯晓刚的班底可能善于拍喜剧片,在文艺片上不行,这是为了影片考虑。

另一方面,一个大导演轻易不会用其他导演的班底,这算是圈子里不成文的规矩。

不过,京城的演艺圈就那么大,说起来都是熟人,有名气的摄影师和道具师不多,合作不可避,只是大体上不会改变。

于是,媒体上就有张家班或者冯家班的戏称,其实就是一帮人合作熟惯了。

由于《小城之春》剧组里用的都是京影厂的人员,林晓玲在剧组里会有一种排斥感,这种排斥感不明显,但确实存在。

毕竟这部戏是林子轩投资的,没人会为难林晓玲,就是会让人觉得你不属于这个团体。

比如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的,你一过来,大家就不笑了。

好在林晓玲和徐晶蕾都是京城电影学院的学生,京影厂里不少人也是电影学院毕业的,总体来说,她在《小城之春》的剧组里过得还算愉快。

这种经历让晓玲同学沉稳起来,到了社会上不是在家里,没有人会惯着你。

这就是成长的过程。

除了为人处世,她还学到了不少导演技巧,如何处理导演、演员和机器之间的关系。

她的毕业论文就是这个题目,她当初想当导演,是因为导演能够指挥演员,现在她明白了导演不仅是指挥演员,还要学会依赖演员。

导演不是一个指挥家,拿着木棒在舞台上指指点点,下面的乐手就开始演奏。

他要给演员一定的发挥空间,演员信任导演,导演依赖演员,这样才是好的配合。

比如在《小城之春》里,俞菲鸿的一个回眸,就是转脸儿,她想把心里那种难分难舍的情绪表达出来,这个动作非常重要。

她不能先转脑袋再转眼睛,也不能先转眼睛再转脑袋,那样眼神就会飘,显得风尘和心机太重,不够真诚。

必须是脑袋和眼睛一起转过来,这才是那个年代传统女性的做派。

在拍戏的时候,田状状提出了这个细节,让俞菲鸿练习怎么转脸儿。

不过大部分时间,田状状就是让演员发挥,你们觉得怎么演合适,他在一边看着,只有他觉得不合适的时候才会提出来。

这些东西是在拍《我们俩》的时候感觉不到的。

《我们俩》更多的是剧本扎实,感情真挚,老演员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导演只要按部就班的拍完就完成任务了。

“晓玲就好了,毕业了肯定有戏拍,我这儿还没着落呢。”有同学郁闷道。

“拍不了电影还可以拍电视剧嘛,说起来还是拍广告最赚钱,时间短见效快,两三年就能买套房子了。”有人无所谓的说道。

作为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学生,他们在上学期间就能赚外快,帮着广告公司拍广告和歌曲的录影带,收入不菲,都算是有钱人。

眼下影视行业的市场行情不错,不愁找不到工作,但他们还是想正儿八经的拍部电影。

到了快毕业的时候,在圈子里有背景的都找到了门路,有接收单位,没有背景的也有了出路,大家对未来的前途并不担心。

“晓玲,以后有机会可要想着我们,我给你当副手。”有人自荐道。

“得了吧,你拍的片子能看么?我觉得我还不错。”有人挖苦道。

“你们争什么,想表白就直说,别扭扭捏捏的,不过咱们晓玲的眼光高,你们要做好被拒绝的准备。”其他的人起哄道。

导演系的女生少,林晓玲是当之无愧的风云人物,被人倾慕极为正常。

大家说说笑笑,举杯共饮,怀念着过去四年的青春时光。(未完待续。)

第八百章 布局第六十四章 最好的时代第五百七十四章 梦想第六百七十一章 大使第三百二十二章 改编权第三百八十四章 顺其自然第八百二十六章 跟过去干杯第四十七章 合拍片第七百九十七章 大牌驾到第三百五十四章 各怀心思第五百五十二章 配合第四百九十八章 舞台第六百九十八章 风波第四百二十七章 联欢第一百七十二章 决定第七十七章 我们的家庭生活第四百八十三章 妥协第七百二十七章 口碑第四百七十一章 过去的日子第三百五十八章 畅销第六百三十八章 初心第三百六十八章 戏包人和人扛戏第八百零六章 新闻第二百零三章 半日闲第二百五十四章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第七百七十三章 现实第七百零七章 处罚第二百九十七章 给年轻人一个机会第二十五章 生活的节奏第二百一十四章 房子第七百二十七章 口碑第三百三十二章 意境第七百七十五章 最后的机会第二百四十九章 新的开端第七百八十九章 惊喜第五百五十九章 华丽转身第六百二十三章 阵容第三百二十六章 怀念和总结第二百二十三章 铁三角第六十三章 二人世界第七百六十三章 新领域第六十一章 浪子回头金不换第三百九十六章 童话里都是骗人的第九十一章 拉大旗作虎皮第三百五十三章 几句话第四百一十二章 新气象第五百零七章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第九章 第一次亲密接触第八百一十四章 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第二百九十一章 一个导演第九十七章 好日子第六百七十七章 声望第三百八十章 分歧第一百九十四章 做个观众挺好第七百二十二章 新闻第六百二十一章 主导第一百九十四章 做个观众挺好第七百零一章 态度第三百一十八章 德艺第二十七章 有关未来的话题第二百七十二章 科技改变电影第五百五十八章 目标第四百五十九章 武术和舞蹈第七百七十五章 最后的机会第三十章 家的味道第三百二十章 拿奖模式第四百五十七章 等级第四百四十二章 主旋律第七百六十三章 新领域第二百七十七章 恰同学少女第七十四章 回家第二百四十二章 那年的焰火第六百五十二章 定位第五百六十一章 从容第八百零三章 角逐第二百四十八章 提前下线第七百八十五章 匆匆那年第一百五十四章 京城的风很大第七百九十九章 经验之谈第四百九十八章 舞台第三百五十七章 优势第七百八十六章 同学第一百六十五章 做名女人更难第六百三十二章 实用第三百五十章 挖角第六百二十二章 性格第二百零三章 半日闲第八百零七章 试镜第一百七十五章 粗暴下的真实第七百零八章 主次第五百四十五章 首映式第五百九十六章 有容乃大第三百八十六章 严冬期第四百零三章 深谈第三百三十章 可遇而不可求第三百七十三章 出游第六百四十章 接机第七百三十章 卖座第二百五十六章 票房分成第五百六十二章 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