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完美结局

对于张斯的举动,白秋原只给了一句话的评价:坚韧心志,再接再厉。

尽管短小,于张斯而言,也算一种肯定。离前次的事,不过数日,张斯能发表此文,白秋原亦非常高兴,自己毕竟没有看错人。

至于其他人,也是赞赏的多,批评的少。

张斯仗义之名,已远播天下,如今又得**承认,正是风生水起的时候。一些人即或对他有何恶感,也要思量一番,不敢妄下评语。

而他的作品,质量毕竟过硬,确实有值得称赞处。

“沉滞太久的空气,会渐渐变得腐臭,令人气闷。

曾几何时,我们的文坛便成了这个模样,将前人的话颠来倒去,一说再说,直至逼得人再没半分兴趣、

再美的姑娘,也经不住时时观赏。我们的审美,不因缺乏经验而低下,却因过度疲劳而庸俗。陈陈相因,总以想当然的语气,去评判一切。即算如此,倒尽胃口的观众,依然热烈地鼓掌。大家配合着完成一场表演,有人装着演出,有人装着欣赏。

谎言并不可怕,可怕处在于,我们对谎言习以为常。

而此时,忽然吹起了一阵疾风,搅动着空气,乌云骤聚,山雨欲来。在火与冰的碰撞中,能见着裂开的闪电,划过天际,引发阵阵响雷。

我相信,张斯只是个先锋,风雨将至……”

《火与冰》给文坛吹进了新的空气,冰冷冷的,很是舒爽。

这里再见不到歌功颂德的宏辞,夸**整的套话,故作高深的玄语。有的只是对先贤的追慕,对黑暗的抨击,对迷信封建的冷嘲热讽。

张斯并未表现的客气,尖刻的语言,伤及了许多人。

大家忽然发现,原来自己也在被嘲讽之列。

一位中年作家,如此写道:

“友人拿了一份报纸,指与我看,问及讥刺的是何人。

他的意思不难理解,不过是好心提醒我,可能被人骂了。我只微微一笑,并不回答,将话题岔开了。

至于缘故,大抵因为作者并不有意骂我,却实在骂了我。

张斯的大名,不说如雷贯耳,但总还听过几回,于他的行为,我心中十分佩服。至于我的名字,他入行尚短,或许并未闻人讲过。

自他的言辞中,可以看出,定是讨厌某类作家的。

巧合的是,我正处于这类作家中。

故而他虽有意骂这类作家,却并非有意骂我,正是如此,我才没有半分火气。这其中并无私人恩怨,甚而一丁点的利益,不过是个热血方刚的作家,努力要说上几句心里话。

我有自己的委屈,但我不愿解释。

我对他也并无愤恨,若是有点感触,也只是羡慕。

一个人或许没有老去的机会,却定然有年轻的时候,他是年轻的,做了年轻人该做的事,如此从容,如此坚定。

我也年轻过,可惜却是弯着腰,卑躬屈膝地度过……”

这是位坦诚的作家,言语平淡,仿佛在叙述别人的事情。而字里行间,透着股悔意,似乎正遭受良心的责备。

读者看了这样的文章,不单不会笑话他,反而要肃然起敬。

一个人能容忍对手已经很难得,若是真寻出自己的错误,并且赞扬指责自己的人,便可以说上了不起了。

被张斯伤及到的人,不在少数,而能发表这类文章的,却仅此一份。

“张斯终于愿意出手了。

对此,我已期望很久,相信许多人应有同感。

他的为人,自然不必评价,事实历历在目。而作为一位才子,拳脚的力量毕竟不能与笔下功夫相比。他以往或许并不认同,不知受了何种影响,竟改变了看法。

在他看来,官员贪污,以至于大桥坍塌,这便是草菅人命。

对于这种事,自然不能容忍,尽管可能陷自己于极度困难的境地,也要堂堂正正地出手,血溅楼前,让一群宵小好好看看。

这是极痛快的事,民众沸腾。

但它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除了当事人,难以影响其它。张斯或许正感于此,才作了这些文章,要从根子上,寻找出路……”

尽管只是猜测的言语,却说的八九不离十。

杀人毕竟是简单的,救人则需要更多的手段。

张斯可以想到很多方法,去杀死贪污的官员,可他对于被压在废墟下的人们,却无能无力。所以他需要作文章,尽管杀不了人,却可以打开人们的心,从根本上寻求方法。

提起他打人的事,还产生了另一个影响。

当日争论之时,以他手无缚鸡之力,民众都不大相信。

后来见了视频,却是拳脚利索,虎虎生风。

这么个行侠仗义的形象,确实需要一身惊艳的功夫,才能与文艺作品中的角色靠近。只是大家不免疑惑,张斯从哪学的功夫?

张斯无法解释,告诉别人这是上辈子学的,会有何结果?

事实必须是在理解范围内的,若是超过了这个范围,便会被当作迷信妖妄。

而朱红的作用,在此时便得以体现了。

记者采访的时候,桃源的学生透露,在校的时候,常能见着张斯随朱红一起运动,做些稀奇古怪的动作。两人也经常切磋,张斯总是输得多,赢得少。

众人有种恍然的感觉,原来如此。

这便是不求甚解的结果,张斯倒是喜闻乐见。

而因允文允武,他自然更受人喜爱了,受此影响,竟有许多人去武馆拜师,说是要与张斯一样,学一身好功夫,以行侠仗义。

当然,大多是去学些花拳绣腿,并且还坚持不了许久。

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坏事,锻炼身体的作用还是有的。

全国各地,论武成风,起了一阵不小的热潮。

言归正传,回到《火与冰》的事件上来。

对文本进行赏析的,不在少数,今抄录一篇,以窥豹斑:

“许久不曾见过如此精彩的语句了,止不住多读了几遍,仍在脑中晃悠,挥之不去。于是便想写出来,谈一谈感觉,与别人做些交流。

第一句:我听到鸽子的翅膀扑打空气的干涩的声音,顿时感到飞翔的艰难。

有种难言的忧伤,像是蒙上了灰色的雾气,使得世界有些疏离感。飞翔不是鸽子的目的,却是它的梦想,也是它的尊严所在。

这有些像作者的自况,当大家注视着他华丽地飞起,却未曾想过其中的艰难。

但是我想,他大概不会放弃,这是自由的唯一机会。

第二句:历来,好人的定义就是:认认真真地生活在虚伪里。

我是一个好人,却不愿意是一个好人。因为好人是没有原则的,尽管‘认认真真’,却只在虚伪里生活。我只是个虚幻的身影,并不为自己而存在……

第三句:宽容和权力紧紧相连:有权力的人享有被宽容的权利;无权力的人享有宽容的权利。

这大概是受人喜爱的一句,只因它如此真实。

有人或许要指责,说他言过其实,把这当成是一个不成熟的笑话。

可我笑不出来,这像一根锥刺,插中了我的胸口,我想极力地否认,但汩汩留下的鲜血,证明这是真的。

不要害怕民众看到这句话面露悲伤,要害怕的是,他们面露笑容。

第四句:华夏的哲学偏向于巩固与粉饰一个熟悉的传统世界;西方的哲学偏向于质疑旧世界和建构新世界。

传统的世界确实存在过,但绝不与我们描述的一样……”

这种文艺性地解释,受到许多人欢迎。

张斯的话,就像一个点,解释不清事实的始末。但他提供了一个入口,人们突破这个障碍,便可以自行得到更广阔的天地。

他的言语被人传颂着,时不时地从文艺青年的口中冒出。

那些感慨世事的人,总愿意用他的话去评价。

更重要的时,他唤起了万千学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从登载那日开始,他便在他们的心田埋下了种子,成为当之无愧的“精神导师”。

“张斯给沉闷已久的华夏思想界带来了一股分清新的空气。他的文字着清新、尖锐,甚至不无稚嫩,但却说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真相。他说的一切无甚高论,无非是一些常识而已,可是在那么多德高望重、声名显赫的事先贤者都不放论真话、不敢承认常识的时候,少年张斯直言皇帝无衣,打动了千万读者的心灵。”

这是一个比较中肯的评价,说的是人,也是文章。

“张斯的书让上了年纪的人顿觉天旋地转,我们读他的书,难免觉得今生今世,苟活而已。”

————**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 刘绍铭

“张斯的博学和勇气,让我看到了新一代青年的希望。”

————深圳特区的开拓者 袁庚

“张斯的思想包含了华夏当代青年思想中,最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部分,预示着中国的一股新思潮。”

————美国《纽约时报》

“张斯以激扬的文字吹皱文坛一池春水,针砭社会现实和文化弊病,令人耳目一新,表达了新一代的锐气。

————**《亚洲周刊》

……

第三章 电影第二章 说戏第一章 春暖花开第四十八章 上报与请人第二十五章 二次曝光第四十四章 晚会(四)第三十五章 神雕现世第九章 闲事第二十二章 小李飞刀第三十七章 车站杂谈第八十五章 触电第二十章 书房杂事第六十七章 齐头并进第一章 春暖花开第十七章 二部电影第八十二章 又见情书第二十三章 一夜爆红第三章 《明朝》的风情第三十一章 管锥之书第三章 身份曝光第三十八章 事后经历第八章 节目之后(二)第二十三章 再讲一回第四十三章 专辑销售第十六章 喊声姑姑第五十四章 简单评论第五十一章 婆婆儿媳第五十四章 简单评论第十八章 传统独白第八十八章 发誓第八十一章 白雪公主第三十二章 闲扯第八十七章 洗衣服第三十七章 醉酒与初见第二十五章 炮轰第三章 读书心得第三十二章 闲扯第四十九章 大师情怀第十一章 图书馆第十二章 校庆任务第十章 节目之后(四)第六十章 分别韵事第四十八章 男子行径第四十一章 评论涌起第三十九章 措手不及第三十四章 张斯反攻第五章 真有人找茬第五章 应邀出发第二十四章 歌星第四十三章 晚会(三)第四章 有人找茬第十八章 书法第三十三章 我自横刀第三十六章 效果初显第五十章 尘埃落定第十七章 事后第五章 琐事第二十四章 半夜癫狂第七十一章 老板第十八章 书法第十五章 我很忧郁第三十九章 措手不及第三十六章 传奇留香第三十章 应战第二十五章 炮轰第四章 有人找茬第九章 同桌的你第一章 《百家讲坛》第五十四章 简单评论第二十八章 访谈节目第二十八章 硬闯第五十五章 交朋友第四章 教课第五十七章 横扫学府第五章 幽闭第三十四章 暗里守护第三十二章 无怨无悔第十三章 错误第二十六章 合一第五十八章 理想未来第九章 国史大纲第三章 二楼第十五章 操场冲突第三十五章 好奇妈妈第三十五章 神雕现世第三十二章 总结生活第十九章 电影上映第三十四章 暗里守护第四十三章 晚会(三)第三十章 应战第五章 琐事第十五章 尾声第五十八章 理想未来第三十三章 李雄抉择第二十一章 毕业生子第二十四章 歌星第三十一章 邀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