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二次曝光

新年伊始,报刊将近来发生的重大事情盘点了一下,给大家做个日志。

第一件是华夏国领导,出访欧洲,与几个国家达成协议,将实施某某计划,届时会对国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件是某某地方,抗拒拆迁,竟至酿成灾祸,导致一人**而死,三人受轻伤。影响恶劣,已有数位官员下马。百姓情绪激荡,正安抚中。

第三件是某某巨商,死在自己的车里,喉咙为人割开,血流满衣。钱财也被席卷一空,凶手不知是谁,尚在调查中。

第四件是张若虚身份曝光,便是张斯!

第五件是……

……

按重要的程度,个人的身份实在有些细小,不该那么引人注目的。而观众的焦点,却集体转移了过来,与领导人的出访,或是凶杀案件相比,他们仍感觉这才是精彩的。

消息来自《扬子报》,有人称看过《射雕》手稿,正是来自张斯。

接着还有一连串的推理,因为众人猜测的年龄,本来在四十岁左右,后来连载《明朝》,才稍稍降低了些。以那次郦清,雪伦的论战来看,张斯曾说过,张若虚是他极为熟悉的,加上又是桃源人,便不难逐个去寻找。

最先猜测的是余德水,这位神奇的小铺老板。

他的年龄与学问,与作品的气质十分契合,但余先生曾说过,并不认识张若虚,只是看过《射雕》,倒是一本不错的书。

也有人想到张相文与谢敏振,情况与上面大抵相同,都被否认了。而以两人的精力来看,确实也不大符合。

至于其他人,一来与张斯关系并不近,二来才华也不足,就更不必说来。

毕竟是个小城,哪来那么才子?

《扬子报》的作者,从张斯给别人的信中,还有张若虚的文章中,渐渐寻出了蛛丝马迹。比如两人对张倩依的亲密程度,郦清对两人的态度,雪伦的反应……将所有的细节挑选出来,发现真的穿着了一条线。

而这条线,将张斯与张若虚系在了一起。

“倒是篇精密的文章,说的有理有据。”张倩依看了遍文章,点头称赞,过了会儿,皱眉说道:“不会有什么问题吧?”

张斯自耳朵上取下红笔,在稿上勾画,说道:“笔名的起源,本是为了隐瞒身份,只是个写书的人,又非伤天害理,能有什么问题?”

张倩依说道:“我怕读者反应太大。”

张斯笑了笑,说道:“那也不会是什么坏的反应,不过是两个人变作了一个人,是张若虚配不上张斯,还是张斯配不上张若虚?”

张倩依说道:“自然是相得益彰。”

张斯耸耸肩,说道:“这不得了。”

张若虚的名气已经极大了,虽然属于一种沉默的状态,而静止中越积越厚,看小说的人没有几个不晓得。武侠的读者与作家,已将他看成“盟主”,虽然还有些争论,只待再出一本书,基本便能坐实了。

而影响所及,不单大陆,即是港台,南洋一代,也是名声日隆。前次还有香江作家发信,想邀他前去一会,切磋切磋。

张斯的名声不用说,而且还处于一种外露的状态,华夏无人不晓。

将两人合二为一,自然是楼上加楼,更高一层。这种极富传奇性的转折,粉丝们惊讶之余,定然万分喜欢。

张倩依摇摇头,说道:“说的这么真切,我老感觉有阴谋。”

“是么?”张斯皱着眉,沉吟了一会儿,没得出什么结果,说道:“这种文章并不难写,只要知道结果,反过来倒推,我也能说的严丝合缝。可是,这人如何知道结局的?”

张倩依说道:“会不会是熟人透露的?”

张斯摇头说道:“应该不会,知晓的人本就少,又是极亲密的,若是透露了定然会通知我的。”

寻不出根源所在,两人的谈兴也就低了,好在并非坏事,也就未放在心上。就此丢开,各去工作了。

而外面的议论,已如火如荼,一片热闹。

“对此一事,我仍不能相信。

张斯的才华勿用质疑,却偏于张扬,像《射雕》这般厚重的作品,似有不符。本书凡一百二十余万字,非长年累月,不能写就。张斯若是作者,从何时开始着笔的呢?若说高一,孩童心性浅薄,如何能坚持下来?

而《射雕》之后,接着便是《明朝》,又是一部长篇。张斯平日所关心之事极多,从学校到**,从晚会到电影,庞杂错乱。那么,他哪来的精力?

以我的推测,张若虚或是他族中的长辈,与秋枫先生有相似的学问根底,又与他姐弟关系亲近。因不爱热闹虚名,所以一直不曾露面……”

这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意见,提出了他们心中的疑惑。

而堪堪发表,已有人发文反驳。

“首先说一句,张家人丁单薄,并没什么家族可称谓。所以张斯的‘长辈’,果然只是‘推测’,却一点也不靠谱。

再有,秋枫先生有家学基础,至于名士之称,还要得力于他少年时的外出求学。而其时他只踽踽一人,附近并无与他同道的。故而‘相似的学问根底’,也说不过去,这在张斯初得大名时已有报道,白纸黑字,历历分明。

与姐弟两亲近的人倒不少,都是家旁的相邻,可惜不过是些平常人物,能识些字已算不错,谈到写作就不大可能了。

要说《射雕》厚重,张斯写不出,这种见仁见智的东西,并不足以当证据提出。历史也是厚重的,张斯高一时期不也讲了《三国》?能静心读书的少年,有些坚持的毅力,做事的恒心,大概并不很难理解。

至于精力问题,我也不得其解,一个人何以能在短时间内构思这许多事情?

那么便只好归结于天赋了,或许他只需微微一想,脑中便会冒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所需做的事,不过是将它誊写下来,这样说的话,他的精力完全可以做的更多……”

文艺上的事,毕竟非壹加壹的数学,可以理性推断。

只要不是张斯本人,便永远不可能晓得实际原因。

这篇辩驳不能说没有道理,字数虽少,而调理明晰,每每只需一两句,便能将别人的论点攻破,手起刀落,干净利索。但要是情况属实,明显也不可能。即以最后一点而论,也没什么难于理解。

金庸先生当年写作,同时亦在办报,更有许多其它事情干扰,每日时间紧迫。而他却一部接着一部写,并且部部经典,难道也是穿越者?尘世间的人,原是可以做到的,只需仔细搜寻一下,一定能举出例证的。

“据《桃源报》透露的消息,张斯本人已承认笔名之事,至于为何隐瞒,则尚未给出答复。有报社内部人员称,他的小说写于高一,还在演讲之前。因为不愿令家长与同学知晓,所以是私下偷偷写就的。

初时为了观察效果,一直藏于同学中间,细细听别人的评论,一者是满足好奇心,同时也为改正作品不足之处。时间一长,反倒形成了习惯,虽然可增加名气,却也不愿暴露了。毕竟他已功成名就,并不需要以此吸引目光。

作家往往总有些奇怪性情,难于揣度,这大概便是其中一种。有人曾言,只要不将作者与本人联系在一起,那么作家便可以过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同时在两个时空穿梭,拥有两种不同的人格。

而这种生活既刺激,也平淡,使人迷恋……”

第二十三章 再讲一回第五十五章 交朋友第二十二章 宿醉第三十七章 文化苦旅第七章 节目之后(一)第六十七章 齐头并进第十一章 万历十五第七十四章 要求第二十七章 张斯讲鬼故事第十二章 上课被抓第四十章 两部电影第五十五章 交朋友第十六章 喊声姑姑第十九章 舞蹈老师第十三章 错误第十六章 老师回归第五十五章 交朋友第二十五章 炮轰第十章 地位稳固第二十八章 发出挑战第三十三章 我自横刀第八章 节目之后(二)第四十八章 晚会(八)第三十一章 温润在心第四十一章 意外重逢第六十七章 齐头并进第九章 拒绝第五十六章 《东风破》第七章 父女重逢第五十章 尘埃落定第十二章 断章第五十五章 首次回复第五章 琐事第二十七章 发布名单第十四章 精神分裂第三十七章 大战高捷第五十五章 交朋友第八十七章 洗衣服第十九章 齐聚一堂第十四章 精神分裂第五十章 悄然崛起第二十七章 半路截杀第十九章 舞蹈老师第三章 电影第十一章 万历十五第四十五章 采访与录像第五章 幽闭第四十一章 评论涌起第十八章 传统独白第五十三章 火与冰第二十七章 张斯讲鬼故事第二十五章 二次曝光第二十一章 训练第二十四章 歌星第四十八章 功在千秋第十三章 成立公司第二十二章 宿醉第二十九章 红馒头绿馒头第三章 电影第二十六章 合一第三十一章 管锥之书第二章 义学第九章 拒绝第四十六章 杂录数则第四章 教课第二十六章 小小女儿第五十三章 立时出发第十六章 帝都第三十六章 效果初显第十二章 惊闻第八章 节目之后(二)第七章 美女老师第一章 初来乍到第四十九章 问题初露第七十三章 读长信第六十二章 新书第十九章 天外飞仙第二十七章 温柔奶奶第十八章 传统独白第十六章 帝都第二十六章 升级之争第二章 选择《射雕》第三十四章 热议第三十章 画乌龟第四十一章 意外重逢第十三章 错误第三十六章 校庆来临第七十六章 另一要求第九章 闲事第四十三章 绝地逆袭第十八章 传统独白第六章 练习第三十四章 电话营救第七十四章 要求第二章 选择《射雕》第三十八章 神奇老板第六十六章 轻轻一吻第二章 选择《射雕》第四十三章 绝地逆袭第十一章 华山绝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