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教授学者

就当大家议论纷纷,为即将到来的落魄结局惋惜的时候,许多教授学人,已经动身,分赴各地小学。规模之大,影响之广,震惊中外,立时成为新闻焦点。民众也莫名其妙,心中暗念,诸位是受到了什么刺激?

“燕京大学前文学院院长,抵达定西,开始教学工作。”

“国内著名作家古川,申请支教,已获准许。”

“某技术研究所,六位博导同时入主一所希望小学,在教学的同时,将进行一项长达六年的实验,有关国民教育……”

“水木大学著名教授钱文,已辞去职务,担任某希望小学校长工作。”

“实力派作家康山称,要在山间潜心十年,写出一部巨著。”

“……”

初始的时节,每有一位学人支教,便会引起极大轰动。新闻记者围追堵截,调查资料,采访亲友,将这当成一桩重要的事情办理。过了不久,他们便失去了兴致,因为出现的人太多,只能以简单的标题出现了。

有人试着分析,想搞清楚事情真相。

将一些细节凑在一起,似乎能得出一个大概的轮廓。

在传闻中,张斯曾给白秋原写了一封信,希望老先生能伸出援手。有没有这回事,倒不大清楚,可白老先生给予了支援,却是事实。

不单是他,一批年高德劭的前辈,聚在了一起。

在白秋原的率领下,联名给许多人写了信,包括上述的几位。与此同时,还约见了许多人,商谈了好一段时间。信上与谈话的内容,因为媒体不曾介入,外人难以知晓。据几位教授提及,都是些鼓励的话语,让大家去发挥余热。

有细心的记者,拍下了照片,所有希望小学墙上的“秋枫书院”字样,正是白秋原所写。老人未发表声明声明,或是号召,但一直在行动。不顾自己的衰老身体,费这如许精神,不停地写信、商谈。

民众听了,十分感动。

此外还有大量照片曝光,都是关于希望小学的。洁白的墙壁,艳红的瓦顶,整齐的桌椅,有种扑面而来的新气象。最惊心动魄的倒非这些,而是一群面上脏乎乎的,眼睛十分明亮的孩子,正趴在窗边,向外看出。

圆润的目光中,情绪复杂,好奇,害怕,紧张……最多的,是渴望!

不需任何文字的说明,不需任何图片的解析,读者只不经意地瞧上一眼,便会被吸引。那种对读书的渴望,对上学的喜爱,简直能透过报刊,投进人的心里。所以很多人不敢看,掩着报纸,心怀愧疚。

只有在这一刻,大家才会明白张斯等人近乎偏执的坚持。

那些讥笑的声音,霎时消逝,绝不敢露出丝毫声响。一个人想证明自己纯洁高尚,是很不容易的;但若想表现自己的污浊龌龊,就十分简单了。只要在此时,说几句风凉话,立时便能达到效果。

至于下场如何,就不得而知了,想来是不会如何好。

令人好奇的是,每个学校的旁边,都盖有图书馆。样式十分简陋,但地方宽广,简直大过了整个校舍。图书则由大卡车,一辆一辆地送来,因为老师尚未到来,学生村民都不知如何整理,只好先杂乱地堆放着。

一些山民,明明是不识字的,见了这许多图书,却热泪盈眶。将一些书籍,捧在手里,高举过顶,喃喃自语。或是放在唇边亲吻,闭目祈祷。

读者不知这是否为某种仪式,但他们对知识的那种渴望,很容易感觉到,令人感动。民众看了,心里掀起不小的波澜,不免要反思一下自己。图书馆也成了山间的圣地,无论寒暑晴雨,必有山民来打扫。

说到此处,不妨提提另一份新闻。

桃源县的书目被搜刮一空,临县受了鼓舞,也进行支持。此事被媒体报道,感染了许多人。首先是各大出版机构,接着是各地书店,也有一些图书馆,开始成千上万册地捐献。与此同时,张斯也邀约了大批作家,开始在社会上号召捐书。

因为他在忙着其它事,不能自己负责,所以都将给了赵志鹏,天行健几位著名作家……雪伦自然也在里面。至于郦清,本来没打算找,倒是她主动联系过来,首先将张斯训了一顿,接着要求加入,并且要求当个小头目。

张斯没有拒绝的道理,郦清毕竟是当红作家,号召力非同一般,借此缓和一下两人的冲突也好。

于是,掀起了一阵捐书热潮。

当年桃源图书馆成立时,也发生过这类事。可是与眼前的规模相比,小的可怜,实在不值一提。如今的情形,仿佛成了一种时尚,无论是否读书的人,都会捐上几本。汇聚积累,又是何等恐怖的数量!

当电视上报道此事时,那成群的车队,绵绵不断,十分壮观,将观众彻底震住了。

“秋枫书院后来有‘天下书柜’之称,是经年累月收集所致。其馆藏之丰,令人赞叹,许多人研究学问,都需跑来僻野山上翻看。这一行为,被书虫笑称为‘朝圣’,倒是有几分幽默意味。

希望小学周边,文风浓郁,与此有关。看今日的风雅景象,许多游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很难想象当日的穷蹙简陋,若非先行者的披肝沥胆,此处或许还是些荒野废地。这样的变迁,将‘知识改变一切’精髓,体现的淋漓尽致……”

————引自亚欧《秋枫书院杂谈》

“第一次捐书的时节,民众不曾想过将要造成的结果。

将书籍一车一车地拉至山上,越积越多,每年都有,后来又有了许多其它途径,图书馆也因地方狭小,不够储藏而一再改建。而如此的地方,有这般规模宏大的图书馆,影响之深远,是很难预料的……”

————引自《秋枫》

“这些地方人才辈出,尤其学者作家,多不胜数,与它的环境有极大干系。

首先是图书丰富,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即或一些极为生僻的书目,也能找得到;其次则是安静清幽,这不单是指自然环境,也是指人文环境……许多学者到此处进修,也是冲着这一点。

周围受书院带动,已渐渐富裕起来,设施齐全,非常安逸。但历代‘山长’都遵循同一条原则,凡是书院所在区域,不得修建索道,上下必须攀走石阶;年长的学生,每星期有开凿山路的课程,必须借助原始的工具;近距离内不得建造商铺,不得居住人群,不得覆盖网络,不得有过多联系设施,不得……

许多奇怪的规定,有时令人感到莫名其妙。而‘山长’们的坚持,近乎偏执,每位校长也是在同意的情况下,才能担任职务。

我初次到来时,也非常不解。时间一就,也就明白了。比如,外间的图书馆虽然也多,看书的人其实很少。而此地并无其它娱乐,甚至与外界的联系,也通通断绝,看书做学问成为最大的乐趣。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心浮躁,莫说静心阅读,便是浏览网页,也难于停上数秒。此地却人为造就了一份特殊环境,近乎桃源梦境……”

————引自杨兄《天下书柜》

图书馆的旁边,便是为教授学人准备的住所。

房舍倒并不很大,修建却很精致,各类用品也很齐全。关键是环境清幽,离图书馆又近,正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地方。许多学人见了,不免心动,幻想着在这种地方修行,学问一定能突飞猛进。

以上这些细节,大概是打动这些教授学人的地方。

水木大学著名教授钱文,在报上刊载的一篇文章中,曾经说过:“我并非退休老教授,在大学中尚有工作,按理是不该去的。但我有自己的私心,近来的大学,气氛很不好,到处能听见功利庸俗的谈话,令人讨厌。

我年纪尚轻,在学术上还有些抱负,不愿在此蹉跎岁月,所以想找一个静修之所。张先生恰也提供了这个机会,原是担心资料不好寻,见那么多图书,也就放心了。闲事便与小孩子多多相处,莫让自己为世俗的思虑牵绊。

顺便也可教教学生,一举多得,所以早早辞了职务,去弄个校长当当……”

这是许多学者的想法,尽管生活不如外界便利,但是个做学问的好地方。平白有那么多图书在那儿,何不去静心修炼呢?

此外,还有一根***,直接促成了此事。

这得提及上回一位旅游人士的话,他见过两块石碑,刻满了字,却因为繁体的缘故,匆忙之下,未及细看。出于好奇,许多人都去看了,发现每所希望小学门前都有,已经稳稳地矗立着,成为一个统一的标志。

网络上与报刊上,几乎同时报道了此事,一遍是实地的图片,一边是重新写就的简体字。

读者一看,左边的原来是一首现代诗,右边的则是一篇特殊的文章。细读之下,不禁拍案叫绝,激动难当。

不过一日之间,便传遍天下,沸沸扬扬,民众争相传看。

第三十三章 敏振表态第四十二章 晚会(二)第十章 地位稳固第十一章 华山绝技第十二章 断章第六十九章 比较第四十六章 旧相识第三十五章 好奇妈妈第三十一章 轩轩中枪第六十三章 《明朝那些事儿》第七十八章 领回家第五十五章 相信未来第四十四章 怒气勃发第二十三章 再讲一回第三十章 郦清出击第十八章 书法第九章 节目之后(三)第十二章 惊闻第六章 作文课第五十九章 《千手观音》第九章 节目之后(三)第三十三章 李雄抉择第六十七章 齐头并进第二十六章 小小女儿第九章 同桌的你第五十二章 热心正义第七十章 拆报刊第十二章 校庆任务第二十章 书房杂事第三章 二楼第八十二章 又见情书第十五章 书迷活动第十二章 惊闻第五十三章 立时出发第三十一章 轩轩中枪第二十七章 温柔奶奶第七章 攻击第四章 《活埋》第十五章 我很忧郁第四十章 流氓粉丝第二十一章 毕业生子第二十六章 约战婚礼第三十三章 两女应约第二十七章 半路截杀第四十六章 无风起浪第六十二章 新书第二十九章 亲生母亲第五十一章 忠义人家第四十八章 上报与请人第三章 《明朝》的风情第三章 《明朝》的风情第六十九章 比较第七章 父女重逢第四十二章 晚会(二)第五十四章 身份告知第三十七章 文化苦旅第二十五章 绝处逢生第十四章 信件第二十一章 毕业生子第十一章 毕业生第十五章 操场冲突第三十六章 改稿与酒宴第五十三章 火与冰第七章 攻击第三十一章 温润在心第五十章 悄然崛起第四十章 电影上映第十九章 舞蹈老师第七十二章 学声第六章 路上经过第十七章 二部电影第三十六章 效果初显第三十八章 笑傲江湖第十四章 诗意第五十四章 身份告知第二十三章 狙击上映第七章 父女重逢第十七章 手指第九十章 电影第五十三章 火与冰第四章 神秘来电第八十七章 洗衣服第二十一章 卷珠帘第三十七章 文化苦旅第四章 《活埋》第三十五章 神雕现世第三十四章 热议第六章 练习第十三章 千里马第二十章 兰亭序第三章 身份曝光第四十三章 绝地逆袭第五十章 晚会(十)第四十六章 晚会(六)第十章 节目之后(四)第二十六章 小小女儿第四十九章 大师情怀第二十一章 毕业生子第二十三章 再讲一回第十二章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