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对于炼制“伪丹药”,他倒是十分熟悉,并且玩出了一点新花样。
这杨氏感冒药,就是这样的一个小玩意。
以市场上一种过了专利保护的中药配方为蓝本,稍稍调整修改,让其发挥最佳效用。
然后再加上杨永辉自己炼制的“伪丹药”,对材料进行浸泡加工,最后得到了这款功效远超同类药品的杨氏感冒药。
云峰制药厂生产线上新增加的那个巨大的金属圆筒,里面装的就是用“伪丹药”调开的液体。
无色无味,就跟清水一样。
对于杨永辉来说,这次炼丹术和中药制剂的结合,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要是能够深入研究,并扩大其他病症的适用范围,那么即便不用自己亲自动手,也能快速有效的治疗无数患者,这才是真正的造福人群。
不过这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做到的,杨氏感冒药的出现,也算是机缘巧合,有着很大的运气成分。
而且,杨永辉现在的注意力,已经从炼丹,转移到了阵法上面去。
呼~
杨永辉长长的呼了一口气,扭了扭有点发酸的脖子,看着面前一字排开的五块玉石,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不断尝试、锻炼,他终于成功刻画出了一套阵法所需要的全部阵眼和阵基。
玉石原石外面的风化皮早就被杨永辉随手去掉,五块玉石都露出了原来的绿油油的颜色。
第一块玉石个头最大,有成人的拳头大小,正是布阵中最重要的阵眼。
其他四块玉石,大多只有第一块的三分之一大,则是用来做阵基。
五块玉石没有经过专业师傅打磨,形状既不规整,也不美观,没有一点艺术感。
其颜色深浅,价值高低等,杨永辉也一窍不通。当然,也是完全不在意这个。
又不是随身佩戴,更不会拿出来售卖,就是用来布阵而已,弄那么好看干什么?
关键是实用。
这五块玉石,不管阵眼还是阵基,此时上面都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线条,让人看了眼花,又莫名的觉得玄妙无方,似乎有无穷的吸引力。
这就是杨永辉这么长时间以来的工作成果了。
说起来,炼丹和阵法修炼各有各的难度,认真算起来,其实还是阵法要更加难以掌握一些。
因为除了需要感受周遭天地元气,以意念操控,在云石等材料上面刻画阵法纹路之外,还要熟悉作为阵眼和阵基的材料本身材质变化,以及将要布阵的场所每一处天地元气的流动细节,计算把握两者之间互相影响的关系。
可以说,要想学好阵法,没有一个善于计算的清晰头脑,几乎不可能成功。
对比与炼丹,阵法还有一个为难之处,那就是没有“预科班”、“练习课程”。
炼丹学徒、伪丹药的存在,就是为了让对于炼丹一无所知的初学者,慢慢积累经验,熟悉操作,等到练习纯熟,修为境界也达标了,自然而然的就能跨入正式炼丹师的门槛。
学习阵法就没有这个台阶可以垫脚了。
成就是成,不成就是不成,没有中间路线可以走。
一个阵法初学者,可能经年累月勤修苦学,最终没有丝毫进展,甚至不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到底对不对。
布阵没有固定的“丹方”,可以照单抓药。只有基本原理,阵法运转规则,以供计算。需要根据不同环境,不同地形,灵活运用,随机应变,而并非看着秘籍照抄。
不过对于杨永辉来说,情况却刚好调换过来。
在炼丹上面,由于修为境界停滞不前,死死卡在了第三天梯不得寸进,任他炼“伪丹药”的经验值已经到了max的程度,依然无法跨过最后一步。
阵法就不同了,没有对修为境界的硬性要求。只要能够熟练操控天地元气,支撑着一次性完成阵眼阵基材料上面的纹路刻画。再加上计算好布阵场所周围天地元气流动变化,就能完成阵法。
操控天地元气这种精细活,跟炼丹的要求大同小异,对杨永辉早就不是难题了。
至于说到天地元气的流动变化,那更是他的老本行了。
杨大师可就是凭借天眼这个金手指,以帮人家看风水、辨吉凶发家致富的!
如今天眼能力升级,杨永辉对于周围天地元气的细微变化更加敏锐。说到布阵计算,天眼看都直接看到答案了,还需要算吗?
对于别人来说最为困难的一道关卡,对杨永辉恰恰没有任何难度。
所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练习,尝试了几次失败,积累经验之后,在最后一批玉石消耗完毕的同时,杨永辉终于得到了一套合格的布阵材料。
拿着五块玉石,杨永辉站起身来,走到了房间东南边的角落上。
沉默站定,天眼开启,最后一次确认,杨永辉左手握着一块作为阵基的玉石,稍稍发力。
“啪”的一下,那小孩一个巴掌大小的玉石,被他拍在了地上。
质地较脆的玉石,并没有让他粗鲁的动作弄的粉身碎骨,而是如同石头落入了沼泽泥潭,缓缓下沉,很快大半身子就诡异的嵌陷在了坚硬的水泥地上。
杨永辉对这样的情况没有任何惊讶,如法炮制,又将另外三个阵基玉石拿起,走到早就看好的位置,一一拍下地面。
最后,两手捧着个头最大的那块玉石,来到四块阵基玉石包围的中央偏左的位置,脸色郑重。
他天眼功率全开,扫视左右,脑中急速分析辨别。
完成了最终一次确认核实,杨永辉终于将双手捧着的那块玉石,缓缓松手放下。
那阵眼从半空中落下,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将它承托住,慢慢降落,慢慢降落。
当阵眼玉石落到地面的一瞬间,一道水面波纹从空间掠过,阵眼阵基一大四小五块玉石,像是被春风吹拂的雪花,瞬间消融,化作晶莹翠绿的液体,然后彻底消失不见。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