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就那么回事(第四更)

要不说有时候赵曦琢磨不透这时代的精英呢。

他们的认知总是很凌乱,没有规矩,除了古圣先贤,再没有任何成体系的学问。

可有时候偏偏又能切中要害。

就像现在,富大相公就说对了。

确实,在这个时代,唯一能作为硬通货的,就是粮食。

“富相公所言极是!曦也如此认为,唯有粮食可作为衡量钱币价值。故,曦以为,新币制作多寡,应与国朝粮食挂钩。”

“如此一来,朝廷可通过铸币调整,稳定粮食价格。避免出现丰年谷贱伤农,灾年谷贵也伤农的现象。”

“比如斗米三十文,丰年多收,朝廷多铸币,也保持斗米三十文。灾年欠收,朝廷少铸币,同样可稳定斗米三十文……”

赵曦这明显是胡扯了。赵曦在说这些时,已经混淆并偷换了概念,已经忽略了粮食和钱币的本源,到底谁才是衡量标准,那个衡量那个,他混淆了。

问题是,赵曦所说的,确实是这么个理。

粮食不是多了吗?很好,钱币也多了,确实可以维持三十文的粮价……

至于通货膨胀,赵曦都是一知半解的,这时代应该没人能懂的。

赵曦也没以为朝堂诸公真的傻,不仅不傻,反倒都是精英,人精。

他们确实不懂经济理论,肯定不如赵曦这个半瓶子水平。可是他们懂粮食。

之所以都认同这个观点,是因为各怀心事而已。

粮食为我所欲,钱币也为我所欲也,二者如何兼得,且由殿下铸币也。

粮食是要消耗的,新币肯定也要被储藏的,至于铸币多寡,到时候并不由太子殿下做主,应该是基于粮食作为标准,由粮食价格决定的。

很好,太子殿下的说法很对。所以都赞同,附议,不再争论。

赵曦在含糊,朝堂诸公也在含糊,都含糊着议定了新币铸造与粮食挂钩的基调。

就这样吧,别说什么国朝是寒门天下,扯淡!

那个穷苦人家,可以养一个不事劳作的半大小子?那个贫寒之家可以让一串儿子挑灯夜读?

所谓的寒门,只是相对于前朝,乃至再往前的世家大族而言。

国朝依科考取士不假,而所取的也是读得起书,养得起读书人的所谓寒门。

家里几亩薄田,凑合过日子的,能识字都算好的了。指望经年求学,还有钱远赴汴梁殿试,没点底子的家,没谁家能扛得住。

也没那个先生是不吃不喝教你家孩子做学问的。

所以,能在这个朝堂上张嘴咧咧的,没几个是真正寒门的。他们最懂的是粮食……

如今,万事俱备了,只需要统计国朝粮食产量就行了。这也是赵曦真正的目的。

“陛下,诸公,既定下以粮食产出为基准,但因新币新制,币制新颖,考虑民众认同和喜好的原因。曦以为,今年之新币数量,应调查前五年粮食产出之数。”

统计历来都是有水份的,数字皆在地方官吏的嘴里,他们只根据需要和可能的利益来定数字。赵曦懂的,所以,他要一个五年的数字。

“且为确保新币在各州府郡县的推行,多寡之分,需要知州知县确认。故,曦以为,各州府郡县所报粮草之奏折,应有其主官画押。”

管不管用吧,赵曦需要这个,官府的大印他们未必在意,个人的签字相对都要慎重些。

不算过分。太子殿下初次主导事务,为避免混乱,有这样的要求也说得过去。

人嘛,在思谋事情时,并不能将所有的条件都在脑子里罗列,基本上是想着目标,然后抓取完成目标的有利因素。

就如现在,太子殿下所说的,所提的,跟各自心思并不冲突,所有的要求都不可能影响到各自的想法实现。

至于背后是什么,选择性忽略了。

有人没忽略,跟太子殿下打交道多的,脑子里一直有阴谋俩字,可除了涉及铸币,真想不到太子殿下还能往哪方面牵扯。

算了,走着看吧,也只能走着看。

朝堂算是把这事先定下来了,至于实施应该还有不短的时间。

不说各州府郡县报粮食产出的耗时,就是太子殿下的钱监作坊也还没完工,就是东川那边,也只是搭建了架子。

接下来太子殿下好像又不着急了,朝廷的诏令下达了,陆续开始有州县上报了。

很混乱的数字,上报的很随意,根本到不了赵曦手里,甚至连执宰都见不着,就被下官给驳回去了。

这里面有其他诉求和想法,也存在真的是上报的数字惨不忍睹。

“殿下,听闻邓州已经驳回三次了……”

苏颂也不懂赵曦到底几个意思,国朝铸币数量从来不曾有什么标准的。

他虽然也觉得以粮食为基准对,可首先得是准确的数据。

就国朝这情况,连田亩都未曾搞清过……田亩!苏颂突然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

没用的,最起码现在是没用的,即便是了解清楚了,那又怎样?

祖宗法度就是不限制土地的转卖兼并,不说太子还只是太子,就是太子殿下成官家了,也一样改变不了这一既定国策。

赵曦看了看苏颂,看他神情的变化,估计应该是想通了,也就是说,朝堂的诸公都想明白了。

知道了又怎样?知道粮食产量,从而估算国朝田亩,那又怎样?

关于国朝田亩的奏报也不是没有,官家随时都可以看到,太子殿下也能看到,真真假假,那个是个准数谁也不确定。

那又能怎样?

倒是新币的诱惑力更大一些,所以这一次算是相对比较用心的一次清查了。

这些赵曦好像真的不关心,即便在护卫营聊起来,他也还是朝堂的那些话,似乎太子殿下真的就是为新币做准备,也只有这一点了。

赵曦倒是忙乎着和苏颂鼓捣那个什么毛线。也真就鼓捣出新鲜玩意儿了。

太子殿下称之为毛料。此布料有良好的弹性,还柔软,不皱,保暖也是没说的。

就是线胚粗了些,也是赵曦不太满意的地方。

这又是交给苏颂的事了。

第一六七章 全乱了(继续五更,第一更)第二二七章 不留隐患第三二二章 思想武装头脑的军伍第八五五章 南瓜的疑惑第三九七章 我想要大理第八五二章 期望成奢望了第七二五章 被包围了第一八八章 另起炉灶(第二更)第六五一章第七八九章 微服私访(三)第六章 绳之错非人之过第七五零章 西夏又遣使了(感谢盟主财叔宁打赏,今日第三更)第七六七章 朕就是通报第三零七章 等着西夏寇边第五四章 有意无意的营生第七一三章 借道还是借刀(感谢书友不吃斋的蚊子万赏,必须得加更。)第一五八章 老侬 你一定要逃走呀第三六六章 接管汴梁第二九三章 再加点份量第七二章 马蹄损伤第三七章 钱财算什么第八章 甲子桃第六九四章 不得已的选择第八五九章 一言定人生死的感觉不好第一零七章 大发了第二四三章 等你挂帅收燕云第五零六章 借力借势第七三三章 此事休要再提第三九四章 混乱的朝议第五零四章 都是精英第七零四章 统一思想第八二一章 谁也威天命第五五章 做该做的事儿第五九六章 推一把第八七四章 扯皮第九五三章 意外的判断第八六七章 想的挺好第二零七章 王介甫的万言书(第一更)第八九一章 出兵方略第五四四章 使臣第七三章 个人的要求第八八七章 扼杀第一一一章 让他真死去第七七三章 赵曦之意第九四七章第七七六章 这是搞株连第五九章 拨弄拨弄就火了第三五六章 大围剿开始第五七八章 狠辣第二六五章 经不起缪赞第二五二章 谁来背锅第七三七章 来不及了第一二七章 第二晚第六八一章 第一拨第六六五章 真正的万众一心第二七五章 先利其器第七五章 壮一次胆第八六章 弯弯绕第二五二章 谁来背锅第八二一章 谁也威天命第一九零章 格局决定做法(第四更)第七四七章 战争之外的小事件(感谢盟主财叔宁打赏,今日第四更)第九九章 选兵诏令第六八一章 第一拨第八一七章 宗亲新规第七四零章 该收关了第四二六章第五七一章 添柴火第三五六章 大围剿开始第九三章 诚实是美德第一二三章 谁更无耻第六章 绳之错非人之过第二九六章 扬长避短第七四一章第二七零章 热闹了第九零二章 看热闹希望事大第七四九章 什么算金瓯无缺(感谢盟主财叔宁打赏,今日第二更)第八六七章 想的挺好第五四章 有意无意的营生第四九八章 鲜明的态度第四三零章 万马齐喑究可哀第七一八章 官家曾说过第七六一章 火器线索第三八九章 恐怖的朝堂第八七八章 拦截第七九八章 微服私访(十二)第三三九章 西夏的战略统一第二零七章 王介甫的万言书(第一更)第二二章 童英宴(一)第八四零章 吕惠卿的才华第一六三章 避重就轻第五二四章 混乱第二一一章 折子戏(第五更)第七二七章 不予增援第二三一章 试探第七九六章 微服私访(十)第七零四章 统一思想第三八四章 赵曦的手段第一八七章 共与不共天下(五更第一更)第一九六章 算谁的幸运(第五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