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一八章 实干型内阁

这宗亲新规,有人觉得这是官家早就酝酿好的,有人觉得这是官家在提前为收复燕云做准备,毕竟,不管是向东、向西,还是向北,都很难脱开与北辽的接触。

至于远洋,那就是个添头······

甚至有人认为官家所谋者大······国朝有这样的实力。之所以让宗室出头,都是赵家人嘛。真的跟太子患病这事联系的有没有?或许有,很少,即便有,也是擦着边的想。

所以,这个议题通过的很顺利,甚至有人还添油加醋的建议,朝廷应该放开退役军卒的使用,采取自愿和安置两种方式,最大限度的给宗亲经略外族之地支持。

赵曦准了,这样的结果说不清是不是自己想看到的,有点哭笑不得。

本来只是想告诫一下皇子们,也为自己处置二皇子的行为背书。没想到,朝臣们真的给自己补全了,把所有的一切都认为是谋划了。

可不就是,老二在招揽了不少那些不知情,退役了却热衷战事的军卒,已经将安南的郎颂和高邦一带连成片了。

赵曦都觉得这时候自己有这个念头,真的是有很大的图谋了。

官家新添加的宗亲新规,并没有影响大朝会的议程。大换届的朝会本就事务繁多,根本不在意多这一项。

不过,终归还是会结束。

只是直到大朝会结束,也没见那个亲王,那个宗亲自荐要做哪看上去任重道远的事。

都是些怂货!

其实,有这心的这时候也不敢出这个头。谁知道官家到底想干什么?

……

国朝现在已经基本上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通道,所有事务都可以定义为有序发展。

所以,新一届内阁与上一届内阁不同。

上一届内阁,赵曦还是在继承先帝的政治遗产,所有的内阁、朝廷重臣,都基本上是在先帝时就浸淫朝堂许多年的人物。

这类人或许有才能,但心思都集中在臣工之间斗法,跟皇权斗法,甚至忧虑国朝外部环境而终日不得心安。

那时候,赵曦为大宋国朝谋划的诸多事务,还没有完全显现效果,还不能让朝臣明确正确的发展方向。

那时候,即便赵曦属于携带着十几年声望即位,臣工们都一样敢于随时随地的驳斥官家……因为朝廷事务不多,就靠嘴在朝堂立足。而能怼官家,似乎是博名声最好的办法。

那时候的臣工,都是以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为荣,都是以在朝会上侃侃而谈为荣。

做不做事不重要,能不能做好事不重要。重要的是就是耍滑溜嘴,多哔哔就代表着为大宋尽心尽责了。

即便是赵曦挟征战西夏的大胜即位,临朝时,一样需要面对嘈杂混乱的朝堂。

一次次的甩脸子,发脾气,甚至过激的不言语离开,都无法根本上解决朝堂议事的混乱。

最终,赵曦借用王安石那执拗的性子,利用了大宋国朝释义经典的分歧,几番腾挪,才慢慢掌控朝堂。

同时,赵曦用权衡之法组阁,在内阁大臣各有所求的间隙中,慢慢的引导着朝政向自己所期望的方向推进。

各项改革的实行,因对辽夏联军作战大胜,而被朝堂认可。

再经历了平灭西夏和收复大理后,赵曦在大宋的威信,应该达到了连太祖都无法相比的程度。

也是因为这样的形势,才有了可以更换内阁大臣的契机,赵曦才可以依照自己意志组阁。

因为,已经没有任何臣工去忤逆自己了。

这一届内阁,完全是一个实干型的内阁。

从连任的王安石,到新进的所有阁老,从某种程度上,都是属于做事的人才。

最合理的权力结构,就应该是让不同才能的人,处于适合他的位置。

当然,要说这一届内阁就是完全的凝聚一体…~那样的话,就是赵曦也不放心。

比如,吕惠卿、章惇、王韶,都属于曾经受过王安石提携的。

然而,吕惠卿在市易方面的能力,在当今的国朝,也就薛向可堪一比。

并且,吕惠卿是一个最能读懂形势的人,也最善于揣摩人心。

这就注定,他在内阁,不会也不敢,甚至说不屑于与王安石同气。

至于说章惇,那是一个心中自我意识最坚固的个性。跟王安石的关系,他更倾向于是特定时期的特定情况。

没有一点什么感恩的因素存在。

王韶的军功最甚,本来应该唯王安石马首是瞻,但是,有了吕惠卿和章惇在前面,王韶也就那样了。

谁就想一直谦恭着做小弟样?

本来孤立的苏辙,却因为讲武堂的经历,跟章惇成了莫逆。

至于剩下的,赵曦潜邸的旧臣不必说了。

这样的内阁,赵曦应该是最放心了。

平衡,各司其职,官家决断,是这一届内阁最明显的特征。

赵曦也并没有在对待内阁首相上与上一届有多大差别,一样支持内阁首相的统筹地位。

还好,王安石的拗劲,在面对敢于担事做事的臣工时,他倒还不太执拗。

所以,在初始的磨合阶段,内阁显得相当和谐,即便是争端,也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不至于将问题放大。

“王相,从具体事务中脱离出来可还适应?”

赵曦确实有点担心王安石的脾性,担心他因为刚直的个性,不能发挥首相调停的作用。

“官家,老臣自知本性不适合协调,但是,既然担其任,任其职,老臣便懂得折中。”

“臣以为,这一届内阁,官家以干实事为宗旨,臣便围绕这一宗旨行为。处理内阁纷争,臣对事不对人……”

不得不说,赵曦还是低估了王安石的政治智慧,也小看了人家能成为名相的能力。

王安石跟富弼最大的区别,是他懂得因势而为,不拘泥,懂得变通,接受和适应能力很强。

当然,这也是因为两届内阁所面临的国朝形势大不同,所面临的内阁成员也不同造成的。

国朝是怎样的状况,内阁是怎样的形势,他王安石都清楚。

“王相能这样想,朕很放心!朕希望,这一届内阁,能让大宋真正走上一个前所未有的强盛!”

“能铸就一个不同于汉唐,文武和谐,君臣一致,士族和黎民均受益并衷心拥护的大宋。”

“让我们君臣一心,共铸盛世!以待千年以后,后辈世人,均以我等的时代为荣!”

第三一四章 不同往日第三一六章 令行禁止的造就第七一五章 以己之道还己之身(感谢书友不吃斋蚊子,再加一更)第七一七章第八八七章 扼杀第三八三章 文彦博难了第九零七章 耶律乙辛的无耻第三五章 又一次弄瓦之喜第八百章 微服私访(十四)第六二九章 大变革的开始第六一五章第五零八章第六六四章 泄洪口的选择第六六六章 稚圭,别执迷了第三四零章 相公的忧和帝王的喜第八章 甲子桃第四九三章 又砸脚了第三六四章 这就是实力第一一三章 太子隐疾第九二六章 别无选择第二九章 点心有毒第二四五章 狄青看到的第六三五章第七三七章 来不及了第六二九章 大变革的开始第六五四章 没法救第八一八章 实干型内阁第八八六章 不臣第七零四章 统一思想第二八一章 都想歪了第一七三章 捷报(第二更)第七九六章 微服私访(十)第二二九章 改造第八零三章 这叫什么事第十一章 翻船的小沟第四七章 交与不交第三二章 推进第七八四章 郊迎第一四五章 计谋只是心里较劲第十二章 鲁班锁第五零四章 都是精英第八四章 射杀第七零七章 朕是要灭掉西夏第三三九章 西夏的战略统一第六二四章 完美的作秀第三七三章 背锅的人第九四七章第二一二章 千般头绪第四零六章 吕惠卿的差遣第七七八章 官家嘱咐第六五五章 让他们死的明白第七零七章 朕是要灭掉西夏第九四一章 找不到主力第二五三章 贪婪是要付出代价的第一四四章 很烂的计谋第二八二章 果然不出所料第九四六章 话已至此第三七七章 谁更能沉住气第六四一章 招人恨的王安石第八八二章 贪欲第五九四章 白热化第七一八章 官家曾说过第三五九章 捷报的本质是宣传第八零八章 君王需要腹黑第四四五章 这犹豫要不得第六四六章 揪心呀第二六章 童英宴(五)第六八一章 第一拨第七四七章 战争之外的小事件(感谢盟主财叔宁打赏,今日第四更)第一五三章 宁杀错 不放过第四五一章 余波第四二七章 大宋讲武堂第八二零章 别无选择第四三一章 来一次辩经第八六七章 想的挺好第四一六章第九二三章 人之将死其言不善第七九七章 微服私访(十一)第五三三章 大设想第六八三章 朕的意思第九百章 另一种推演第三百章 这才是就绪第五一八章 文坛盛事第八二一章 谁也威天命第六二章 用烂的策划第六零六章 三级职能第九三三章 带个功劳进大宋第四六四章 意外第八九零章 耶律乙辛反了第三九三章 又谋划什么第四九九章 大讨论第五六五章 强弩之末第六四四章 一片哗然第四九八章 鲜明的态度第三零五章 该结束了第九零三章 我的大宋第六五零章 巡坝第八一五章 莫名其妙第二四三章 等你挂帅收燕云第九零四章 文章平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