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四章 实力与装比

朱瞻基一直喜欢接触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的人,一方面是能增加阅历,一方面是想要借助这种不同圈子的融合,抛出一些“惊世骇俗”的理论。

上位者与下位者的区别,除了权力的大小,更主要就是这种信息的不对称。

而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就有了空间让朱瞻基自由发挥。

比如说,朱瞻基如果直接拿出世界无限大,无限小的理论,就会非常突兀。可是当他跟中和子接触之后,就可以说是受到中和子的影响,才有了这方面的想法。

还有像江油有硝石矿这样的信息,如果他只是一个下位者,哪怕知道江油有硝石矿,他也不敢随便说出来。

但是他现在位于社会的中心,所有人围着他转,他们之间可能毫无接触,但是不可能漏掉朱瞻基这个点。

所以朱瞻基可以用各种理由,各种借口告诉其他人,江油有硝石矿,其他人却不会怀疑,只会认为他有其他的信息渠道。

世界无限大,无限小的理论,是他很早就想抛出来的理论。在显微镜做出来之后,他就想拿出来的,但是后来觉得时机还不成熟。

这次中和子的到来,他觉得时机成熟了,就当是自己受到了中和子的启发,才有了这种想法。

元贞道士激动之下质疑了朱瞻基的话,听到朱瞻基的反问,他才想起上首坐着的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一个帝国的未来继承人。

这个时候的他有些恐惧,但是看到朱瞻基的笑脸,大着胆子说道:“贫道不是质疑殿下,只是这个世界怎么可能无限大,又无限小呢?”

朱瞻基伸出一根手指笑道:“一,如果说这个世界是有限的,那么在界限之外又是什么?”

所有人都愣了住,然后沉吟了起来。这个问题所有人都没有认真想过的,但是真的想到这个方向,每个人都觉得朱瞻基说的有道理了。

是个,这个世界怎么会有界限呢?假如这个世界真的有一堵墙,那么墙后面又是什么呢?

朱瞻基继续说道:“二,如果我们将某个东西一直分解下去,这个东西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不,它依旧存在,只是我们现在没有这个能力来分解罢了。

这两个不同的方向,也代表了我们今后不同的研究方向。格物致知,想要得到答案,就需要我大明有无数人一直来用心研究,我期待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得到确实的答案。”

朱瞻基的这两个问题让所有人都沉吟了起来,中和子眼睛望着窗外的街景,却没有焦点,左手捋着胡须,右手却在不停的掐指算着什么。

好一会儿,他才开口说道:“老道痴活七十多年,却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这些问题。殿下的话如饮醍醐,让老道茅塞顿开。看不见,不代表不存在,不知道,未必就不是真理。老道行医一生,也就是近年来才摸到了小虫子存在的门槛,却没有想到,殿下小小年纪,就已经入了门。”

虽然这马匹拍的有些生硬,但是从他的口中说出来,就让人感到舒坦。

朱瞻基哈哈笑道:“老道长过誉了,孤也只是因为从显微镜看到了那些小虫子的存在,才有感而发。不过那些小虫子因为太过细小,也不像动物一样有学习的本能和天性,跟植物也有一些区别,所以孤给它们起了个名字叫细菌。

细菌无处不在。空气中,水中,包括我们吃的水果,饭菜。有些细菌应该对人还有好处,有些对人却又坏处,所以孤将致人生病,中毒的细菌,称之为病菌。”

中和子问道:“细菌对人还能有好处?”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既然细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却能活的好好的,那就说明我们人是习惯了细菌的存在,如果没有了细菌,可能人还会承受不了。

“就以我们吃的饭菜为例,夏日晌午的饭菜,放到晚上就变味了,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为什么冬天两三天饭菜都不会变味?夏天为什么放两三天,饭菜就会腐烂,甚至长蛆?蛆又是从何而来?在没有变成蛆之前,被我们吃进肚子里的饭菜是不是已经就有了细菌的存在?这是肯定的。那么我们还能继续吃,还能吃饱,这都说明细菌对人是有好处的。但是当细菌变成了病菌后,再吃这些饭菜,就会腹痛,甚至有痢疾……”

中和子激动地说道:“南方多瘴气,北方却少瘴,并且瘴气多发于春夏,也是因为跟温度有关!这就说明细菌的存活和繁殖跟温度是息息相关的。”

中和子如此上路,也让朱瞻基开心不已。

他能懂得许多道理,但是都流于表面,再往下谈,他也不知道该怎么继续。真正的研究,还是需要他们这些专业人士来进行。

他笑了笑说道:“孤在显微镜里面,看见那种细小的细菌,也不是完全一样的,有圆球状,有长杆状,也有螺旋状。具体这些细菌各有什么作用,应该如何分类,还需要道长与太医们细心归纳。只有了解了它们的习性,才能为我们所用。”

中和子激动地说道:“老道敢不从命!”

他来京城就是为了看显微镜的,原本还在想着如何跟太孙提起,现在听他话里的意思,就直接安排自己去用显微镜了。而且还能跟来自全国各地的太医们一起研究,他如何不激动!

朱瞻基又跟他介绍了一番下马桥的研究院的禁忌,这才止住了话题,让刘承徽与老道叙叙情谊。老道也给刘承徽带来了父母兄弟的书信,让她开心无比。

船行到了秦淮河天地坛的附近,这里位于下马桥农庄的南方,从这里上岸,众人又换乘了农庄的马车。

如今的下马桥农庄可以说是整个大明规划最好的小区,整个区域房屋整洁,绿树成荫,混凝土道路四通八达,地上干净的连一丝灰尘都没有。

特别是下水道和室内厕所的存在,加上固定的化肥池,让整个农庄呈现出后世的别墅区景象。

中和子他们见到这样的环境,就忍不住连叹:“这真是人间天堂啊!”

一清子对这个老道也颇为亲近,笑着给他介绍了一些表面看不到的东西,更是让他对这里的规划钦佩不已。

就连刘承徽也听的津津有味,她虽然知道这里,却也是第一次过来,显得非常好奇。

“如果我大明人人都能住上这样的房子,那才是盛世啊!”

朱瞻基微笑道:“会有这么一天的。”

车队进入了医学研究院,这里原本就是从太医院抽调的人员,一些理论知识丰富,并且善于研究,却拙于交际的太医被安排在了这里。

一开始,所有的太医把这里视为“流放”,只有几位年迈的太医看中了下马桥农庄环境优美,想到这里颐养天年,才心甘情愿地过来。

但是时间一长,两边的差距就出来了。太医院是个伺候人的地方,不管医术再高明,在皇室或者大臣们面前,他们依旧是小人物。

太医院的院使才正五品,正八品以上才十三人,其余全部是九品,从九品和不入流,所以地位低的可怜。

研究院这边虽然没有了那些出诊的外快,却不用伺候人了,也不用担风险。

而在研究院这边还能继续研究医学,又能住在如此优美的环境里,所以一年的时间,研究院的职位已经太医院更紧俏。

朱瞻基要求太医院首先对哥们学科进行科学分类,其次就是写出一本《本草纲目》来。

他们这些人可比李时珍的条件要好的多了,不管想要什么药材,都能让人从全国各地把药材弄来。

而进行药性测试,也有各种不同的病人来测试,这些费用全部都是朱瞻基包了,研究资金非常充裕。

更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因为这里治病不要钱,虽然只针对疑难杂症,但是仍然在大明引起了巨大轰动。

老百姓现在把研究院的这些太医都当做了万家生佛,朱瞻基更是成了神一样的存在。

哪怕就是他们的病没有治好,也没有一个医闹,反而感激涕零。

接收的各种疑难杂症的病人越来越多,医学研究院的名气越来越大。太医们在朱瞻基的引导下,也准备开设大明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针对普通病症的中医院。

医院分成了不同科室,针对不同的病人。不过目前的客户全体主要还是针对官员和勋贵,毕竟老百姓得病,除非是疑难杂症,最多也就是在当地看病拿药,他们也承受不起高昂的治疗费用。

并且,处方与药品供应依旧是分开的,朱瞻基从来没有想让医院也能卖药。

这虽然不能完全杜绝高药价,但是最起码可以让医院不至于那么丧心病狂地加药价。

被迎进了研究院的院子,众人就一起来到了放置显微镜的房间。

当中和子老道从显微镜的镜头里面,看到了那个由细菌组成的世界,就完全被迷住了,甚至连身边的朱瞻基也忘记了。

朱瞻基也没有再打扰他,将他丢给了太医院的一帮太医,带着不想离开的刘承徽来到了格物研究院。

医学的研究朱瞻基完全插不上,但是格物研究院就不同了,因为他很清楚科技发展的规律和过程。

如今的格物研究院也是所有研究院里面,怪人最多的地方,出成绩最多的地方。

但是,因为发展的比较初级,许多研究还没有达到能应用的程度。

比如,他们眼前现在这个燃烧着熊熊烈火的蒸汽机。

这个蒸汽机还非常粗略,就像一个带底座的大茶壶,只是比茶壶多了一个进水管,一个出水管,一个储气罐,一个出气管。

出气管的前方,连接了一个连动式的齿轮组合,可以带动一个圆磨。

目前的蒸汽机太粗略,而且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比如稳定的动力输出,稳定的压力测试,稳定的闭气备件。

其中最难的,就是动力输出装置的设计,这方面朱瞻基完全是门外汉。

蒸汽的产生是依靠沸水的气压,但是如何将这些气压集中起来,产生巨大的动力,是目前所有人在研究的问题。

如今的蒸汽机只是连接了曲轴,能做物理运动,距离增加汽缸,活塞这道工序还早。

如果汽缸活塞的问题能解决,朱瞻基甚至想要略过蒸汽机这个阶段,直接上内燃机了。

相对于蒸汽机,内燃机的优势是巨大的。但是目前看来,最少短期内根本不可能实现,因为连最基本的材料工艺都解决不了。

如今的蒸汽机雏形已经出来的,得到了启发的工匠们致力解决气压控制和动力输出问题。

在朱瞻基看来,距离应用的时间不会太久。

当然,想让它能带动火车,目前还早的很,现在最多只能当抽水机使用。

然后会在船上试验,带动船只航行。

蒸汽机这个众人眼中的怪物是研究院理目前研究重点,但是却不是朱瞻基最重视的。

他更加重视的是如今在一个偏僻小院里,进行秘密研究的发电机。

蒸汽机时代,电力时代,电子时代,这是人类工业发展历史中的三个重要阶段。

对雷电的应用,在这个时代是惊世骇俗的。但是对朱瞻基来说,只是小时候的玩具。

几乎每个男孩子小的时候都会有各种奇思妙想的想法,并且有一部分人会付诸行动。

朱瞻基小时候就绕过线圈,利用电动小马达做过钻头等玩具。

对他来说,想要有电,只需要有铜线和磁铁就足够了。

不过在这个时代,磁铁好寻,还能让工匠们打磨成想要的形状。

但是漆包线却是难找,去年的时候,朱瞻基耗费了巨大的功夫,才让工匠帮他抽了大约五十米长的直径一毫米左右的铜线,光是为了这点铜线,就耗费了不少人力成本。

然后,将这些铜线烧红,在植物漆里面过了一遍,终于才弄出了漆包线。

朱瞻基先简单绕了一个线圈,固定在磁铁的四周,留出了两个头。然后用一个手摇式的圆盘,带动齿轮装置,转动磁铁,就能发电了。

虽然他懂得的东西不少,但是目前来说,他自己动手只能做出这个程度。

这些东西一直到今年春天才全部做好,朱瞻基搬回了皇宫,在朱棣面前表演了一番。

看到两节铜丝之间电闪不止,朱棣惊讶的眼珠子差点就瞪出来了。

当时御马监大太监云祥也在,这个蒙古汉子武力超强,看到这一幕却跪了下来,跪拜不止。

朱棣安排了一个小太监将手伸进去试探了一下,这电流虽然电不死人,却也直接电的他浑身颤抖,小便失禁。

朱棣立即就把这个消息封锁了起来,然后派了几个工匠专门研究如何制作。

他们当然不懂这里面的原理,甚至根本不敢想,只敢按照朱瞻基的设计进行完善。

这就导致了一个后果,那就是他们制作了几个月,线圈越做越大,磁铁用的越来越大,甚至搞了一个超级线圈出来,能直接电死人的那种。

但是其他功能,一样也没有开发出来。

朱瞻基也不知道该怎么继续往下进行,因为电灯泡的制作,可要比这个难的多了。

即便是马致德能够做出梨形的玻璃灯泡,灯丝的问题也难以解决,更没有能力抽出灯泡里面的氧气。

所以,朱瞻基虽然知道该如何产生电,却不会制作电机,也不能利用电力来服务工业,就只能暂时封锁起来。

在造出巨型发电线圈之后,朱棣还有一个打算,准备在明年的元宵等会上,在承天门城楼给百姓演示一番。

这个计划朱瞻基大力支持,如今的老百姓太好忽悠了。将这一套装置搬上城楼,晚上表演一番从“天上借来的雷电”,不要说老百姓,恐怕那些大臣们一个个也吓的腿软。

逛了一圈回来,这个时候的中和子已经跟一大帮太医们混熟了。不少太医围着他,正在跟他探讨关于瘴气的形成和治疗。

去年交趾的瘟疫,一下子死了近百万人,就连跟交趾相连的广西,也死了数万人。

大家互通有无,互相启发,共同研究。如果真的能解决瘴气,瘟疫这个大患,那可是造福于民的大喜事。

如果是个一般人,自然不会这么快就受到太医们的认可。他们都是这个时代医学最拔尖的一拨人,一般人那有可能被他们放在眼里。

但是中和子年岁已高,七十二岁了看起来还生龙活虎。而且他是真的精通医学,为了解决瘴气问题,几十年如一日地认真研究。

这样一个有真才实学的长者,没有哪个太医敢真的鄙视。

中午朱瞻基本来要请中和子吃饭,并且在下马桥为他安排了住所。

但是就在他准备吩咐摆膳的时候,宫里却来了内侍,宣朱瞻基与中和子回宫。

朱棣是下朝后知道了朱瞻基今日竟然放下手上事务,去码头迎接一个岭南过来的老神仙。

他原本还以为是江湖骗子,但是听说对方精通医术与养生,七十二岁了还老当益壮,从岭南奔波半个月过来,依旧健步如飞,他心动了。

身为一个皇帝,他现在当然不追求长生不老,那是谁也没有办法做到的。

但是他如今已经五十七岁了,当然在要多活几年。

既然自己那个心机深沉的孙子都能认可他,还是孙子承徽的长辈,道家高人,那他见见也无可厚非,所以让人宣了旨。

如果是真的高人,能帮他调养一番当然最好。

要是个骗子,他也能帮自己的孙子把把关。

其他人知道了中和子要入宫陛见自然是羡慕不已,就连他的徒弟元贞也有些失态。

不过中和子依旧云淡风轻,似乎根本不在意,安排了元贞布置房间,跟着朱瞻基一起回宫。

进了东华门,刘承徽是没有资格去见朱棣的,只能先回宫。

来到这个帝国中枢,哪怕中和子再云淡风轻,这个时候也有些好奇,四周观望了一番。

朱瞻基心想,小样,再高深也不过是一个人,还没有成神啊!

他不是看不起中和子,只是觉得他这副高人做派有点太装逼了,比自己这个太孙还装逼。

来到这个时代第一次被一个老头夺走了关注,心里有点不服气了。

两人相见后,朱棣也直接询问了中和子的底细,这个时候,朱瞻基也才知道这个老道士竟然还有俗家名字,姓徐,字静之。

惠州天宝观也是唐代就兴建的大道观,他在道录司里面也有登记,只是并没有注明老道精通医术。

老道推却不过,也给朱棣把了脉,指出了他身体的一些小毛病,给他开了两个养生的方子。

随后的闲聊,两个人谈到了道教的兴衰,佛教的兴起,竟然越谈越有兴致,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吃过午饭,朱瞻基就被朱棣赶了出来,让朱瞻基感觉自己的爷爷似乎又没安好心了。

利用道教打压佛教,是大明建国以来的基本国策。

但是朱瞻基却认为不能简单地利用道教来打压佛教,这在历史上已经证明了没用。

这是因为佛教善于学习,善于融合,善于放低身段,更善于蛊惑人心。

而道教要不是那些装神弄鬼之辈,要不然就是一副世外高人做派,不屑与俗人相处。

在教义上,佛家讲究入世,讲究忍让,追寻来生。这些都是虚无缥缈的,也能让人期待。

但是道家讲究修炼己身,讲究出世,自然竞争不赢佛教。

想要抑制佛教,只能依靠行政手段,政府管制,软硬兼施。

过于依靠道教,只会又把道教给养大。

不过这个时候,他对这些还不能插手,所以只能任由朱棣作为。

他只希望,中和子不要忘记了自己来京城的目的,早点拿出防治瘴气有效措施。

年底他就要出海,还等着更好的药方呢!

现在世界各地瘴气肆虐,没有好药,他许多地方都不敢去啊!

不知不觉回到了兴庆宫,朱瞻基一时之间也有点意兴阑珊,决定给自己放个假,在宫里陪陪几个孩子。

感谢灯火见人家,这尼玛竟然的打赏,谢谢大家的支持

第八十章 纠纷第五十章 交战第一四八章 宝船第四十九章 大势第十一章 逆反第十六章 陨石第五十一章 大明来了第四十五章 孔家第一八八章 阶级利益第一一二章 顺利第三十九章 铭记历史第五十章 卡尔索利一家第二十一章 白莲教第一九五章 再上征途第六十八章 质问第一三零章 静与动第一九一章 时机成熟第五十三章 败逃(求推荐)第十三章 态度的转变第七十五章 任务第七章 蒙特第六十九章 兄弟第十五章 殿下,使不得啊第一四五章 安排第一八八章 阶级利益第一一九章 城破第四章 悲与喜第一零四章 英国公回京第二零九章 正道邪道第一三零章 经济控制(摇摇摇头盟主加更第二更)第二十六章 什么是皇帝第七十七章 科学教第二章 处政第二零七章 收获(二合一大章节)第三章 克太子第二章 处政第一零六章 水泥第七十五章 任务第二十二章 地球仪第一六七章 产学研一体化第五十八章 东洲计划第一一零章 工序第六十三章 喧嚣结束第二三六章 太孙下西洋第十四章 战争准备第七十三章 升职第二章 处政第三十七章 前往西洋第一八零章 试验第四十九章 迎敌第一四一章 拉拢一批(求订阅,求月票)第二二八章 舆论宣传第五十六章 拜见殿下第一八五章 求亲第三十七章 机遇第四十六章 教孙第十二章 第一次下西洋第六十章 返回北平第七十九章 暂不声张第二二三章 银行与异人第七十六章 坦白第一八五章 求亲第一八一章 一触即发第一三零章 静与动第二三一章 移花接木第一三九章 东南不同第四十二章 试探的本意第九十三章 格物第十二章 借机第三十九章 赵王(求推,求收)第一一零章 如意第七十八章 新型炸药第二十二章 地球仪第四十五章 打秋风第二二三章 银行与异人第二十五章 分工第一零七章 改进(新一周求推荐票)第一一三章 惩罚第一二四章 迎接(第十更求订阅)第十二章 朝议 (下)第九十八章 刘江抵京第七章 王振之死(九千字大章加更)第一零六章 水泥第一三四章 爷孙第二三一章 移花接木第一四九章 登基第九十七章 送行第五十六章 各方反应第一七零章 异人(摇摇摇头盟主打赏加更七)第二十六章 什么是皇帝第十四章 爵位第二一二章 征服者第九十九章 构架第二十章 曙光第三十九章 赵王(求推,求收)第三十四章 继承人第九十一章 各有所图第一三二章 安排与意外第二十九章 大明的变化第一一六章 敌退(祝各位书友除夕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