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汉王谋反

六部尚书里面,就属黄观最客气了,只是针对夷商问题,其余几个,那是毫不留情……朝廷上下,有多少弊端,他们一清二楚,现在处理起来,那叫一个得心应手。

瞧这个样子,用不了多久,就能平定地方,带着大功返朝。

而刚刚执掌部务,接触权力的几个人,全都心惊肉跳,寝食不安。

诸如杨士奇,就拜见徐景昌,跟他念叨,说是六部尚书,在朝的时候,统御百官,总揽朝政。

现在出去了,依旧说一不二,权势熏天。

“定国公,有人讲蹇夏在朝则朝重,在外则外重……全然不知道通政司才是总揽朝政,那是正一品衙门,真是让人可发一笑。更有一些官吏也是这么看的,说什么国公不过是摆设。”

徐景昌笑了,“杨尚书啊,这话其实也没错。不管品级提升与否,通政司依旧以疏通政务为先,并不会具体执掌什么……如今重臣前往地方,惩奸除恶,属实是有大功于朝廷。他们有什么要求,只要合乎情理,各部必须从速处理,不可拖延。有了大功,也要及时昭告天下。若是有小人诽谤,定要严惩不贷!总之,朝廷要成为诸公的坚强后盾,不可有任何掣肘行为,你明白我的意思?”

杨士奇慌忙点头,“下官明白,定国公当真是宰相胸怀,能比肩古之明相!”

又说了几句恭维的话,杨士奇才不咸不淡离开。

他在徐景昌这里碰了个钉子。

满以为徐景昌回忌惮蹇义等人,不许他们还朝。

却没有料到,徐景昌生怕天下人不知道似的……他是卯足力气,替几个人宣扬,毫不吝惜笔墨。

称呼蹇义为国之柱石,叫夏原吉是当世萧何。

吹捧的用词,让人都有点反酸水。

几个月下来,蹇义等人名声大振,朝野上下,无人不知。

朱棣也很关注这些事情,他趁着武英殿会议,把徐景昌叫来,其余重臣也悉数在列。

“定国公,如今重臣巡视地方,可有多少成果,可以上奏朕知?”

徐景昌道:“陛下,此番诸公是为了清查百官俸禄的问题,眼下已经清理出一千多万两的火耗,悉数纳入朝廷岁入。另外又追回了三百万石原来给藩王府的粮食。再有针对地方商税,也经行了整顿,大大增加了岁入。这些都是蹇义和夏原吉等人的功劳,臣以为应该重赏。”

朱棣点了点头,“这事先不着忙。朕问你,这些都废除了,地方官吏可是会有抱怨?通政司有什么应对手段?”

徐景昌道:“陛下,这个臣令人研究过,以京官为例,因为应天居大不易,花销太大,所以才设置了应天津贴。现在思来,一些偏远的州县,生活艰苦,日子艰难。似乎也该给外官一些补贴,让他们能够生活轻松一点。”

朱棣眉头挑了挑,沉吟再三,点头道:“可以,不过具体标准,必须交给朕过目。”

奶奶的,绝不不许你胡乱花朕的钱!

徐景昌毫不在意,甚至笑道:“雷霆雨露,俱是天恩,此事正应该由陛下亲自确定,才能彰显陛下仁慈之心。”

徐景昌答应这么痛快,他是半点不在乎,朱棣想要管俸禄的事情,很快就会有成堆的公文送给他,让陛下好好研究,保证没有任何差错。

朱棣又道:“除了财税之外,还有什么功劳?”

“接下来就是官风吏治。”徐景昌道:“目前为止,臣已经收到了几十份弹劾奏疏,其中牵连的贪官污吏,遍布各省,有许多人罪行累累,罄竹难书。臣已经拟定了一份名单,请陛下御览,随后明正典刑,以儆效尤。”

朱棣再度点头,“此事朕也会过问的……定国公,伱还有什么事情要上奏吗?”

“有!”徐景昌道:“陛下,根据云南的奏报,他们在清理土司的问题上,收获极大,想要请陛下裁决。”

“什么事?”朱棣好奇道。

西南对于大明朝来说,一直是个很麻烦,又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朱高炽去江西清查地方,就曾经在建议里面,提出参考江西的办法,整顿西南,推行改土归流。

这事朱高炽提出来,其余朝臣也有谏言。

但是当徐景昌着手此事的时候,发现并不简单。

因为在西南,很大程度上,就没有划出来国界,什么是大明,几乎是个玄学。

陶渊明说桃花源里面的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到了土司那里,事情也差不多。

诸如云南的许多土司,他们理解不了大明朝的复杂结构,他们需要应付的只是以昆明为治所的云南省。

在他们看来,这就是一个很强大的国家,并且称之为“贺”。

“果然是野人,竟然不知道应天才是大明国都,昆明不过是一省都会而已。”朱棣哼道。

徐景昌反而笑道:“陛下,其实他们也没什么错误……要让这些人理解郡县和世袭土司的差别,实在是太难了。而昆明隶属于应天,他们隶属于昆明,在他们下面,还有许许多多的世袭头人,一层一层,不外如是。”

朱棣想了想,皱着眉头道:“果然是化外之民……这样行不通,朕不能允许大明天下,还有如此不服王化的地方,改土归流,势在必行!”

徐景昌道:“陛下,臣不得不提醒您,这些土司虽然向大明进贡,但同时也向缅甸、暹罗等地上供,他们是脚踩几条船。而且大明还未必是最大的那个。”

朱棣吸了口气,冷冷道:“你的意思,他们未必真的忠于大明了!”

“确实如此。”

“哼!”朱棣勃然大怒,“既然如此,朕必定要起兵讨伐,你赶快拟定计划,调集兵马。”

徐景昌笑道:“陛下,属实需要调兵,但是却不是针对这些土司。”

朱棣不解道:“你什么意思?不要绕圈子了,跟朕直接说。”

徐景昌道:“陛下,臣也曾经苦心焦思,琢磨如何改土归流……想来想去,都觉得十分麻烦,要对山地用兵,光是辎重粮饷,就能耗尽大明的国力。”

朱棣道:“难道区区难题,就放任西南不管不成?”

“不是,绝对不是。”徐景昌笑道:“臣了解了西南的情况,突发奇想……许多土司是同时向大明,还有其他国家纳贡称臣……他们也不懂什么是国家,只知道谁的势力大,就跟随着谁。想要一时间说清楚道理,那是万万做不到的。既然这样,能不能反其道而行之……比如有土司向大明和缅甸纳贡……我们出兵讨伐缅甸,责备他们,接受大明藩国朝贡,妄图和大明平起平坐。”

徐景昌说完,在场这些朝臣,包括朱棣在内,都目瞪口呆看着他。

这位的脑回路属实跟一般人不同。

不是说土司脚踩好几只船,对大明未必忠心……不用怕,他们踩了哪些船,只要把这些船揪出来,挨个处理就是了。

只要他们进贡的所有对象,全都是大明,谁还敢说他们不是大明的?

咱们把外圈解决了,然后再关起门,慢慢消解土司,绝对不攻自破,事半功倍。

杨荣对徐景昌的想法万分佩服,可有疑惑道:“定国公,既然土司都不好对付,要去对付缅甸、暹罗等国,不是更费事吗?”

这一次不用徐景昌说,朱棣就笑道:“土司之所以艰难,是他们所在地形崎岖,且遇到战事,躲入山中,朝廷空有百万大军,却是无处用力、如果讨伐暹罗和缅甸,他们国都就在那里,朝廷调集兵马,一战而定,并非什么难事。”

徐景昌立刻赞道:“吾皇圣明,这就是臣的改土归流之法。只是此法尚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要想清除土司,还要如太子殿下主张的那般,给山民出路,许他们安居乐业,富足康乐。”

朱棣颔首,“定国公之言,颇为稳妥……只是西南这么大的事情,总要有人处置才行,谁能统御全局?”

徐景昌道:“臣提出此事,自然是臣想处理,但是考虑到需要熟悉政务,又要雷厉风行,臣在经验上,颇为欠缺,若是能选择一二德高望重之臣,前往西南,统御大局,必定在三两年之内,就能建功!”

朱棣面带笑容,显然是赞同徐景昌的看法,接下来就是寻找德高望重的人了。

“陛下,臣推荐吏部尚书蹇义,蹇天官精通铨选,任用贤才,经验丰富,由他前去西南,必定马到成功。”杨荣果断谏言。

杨士奇稍微迟疑,也跟着站出来,“陛下,要论富国裕民,夏尚书也是不二人选,他定能胜任。”

朱棣嘴角上翘,露出淡淡笑容,“既然如此,你们就去议一下,看看到底让谁去合适。”

武英殿会议结束,杨士奇就迫不及待来拜见徐景昌,杨荣、杨溥、金幼孜、胡广也都来了。

什么叫高端玩家,他们此时是五体投地。

在寻常人看来,忌惮蹇义等人,就要拼命打压,让他们没法还朝,威胁不到自己……但是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这几位都在朝中根基深厚,不是轻易能阻挡的。

其次,朱棣也不是糊涂皇帝,他肯定不会轻易受骗……所以大概率这几位还会返朝,到时候就结下了大仇。

可徐景昌开发了另一种思路,根本不去打压,反而提高他们的地位,使劲儿夸奖他们的能力。

然后再抛出一件十万火急,重要无比的事情。

这时候他们不去也不行了。

蹇义和夏原吉,那可都是站在百官定点的人物。

此刻却要被几个晚生后辈主导命运了。

这里面就藏着一门巨大的学问,其实那些名望泼天,似乎无所不能的人物,并不一定掌握最大的权柄。

恰恰相反,名望越大,本事越大,就越要被人当枪使,在前面冲锋陷阵。

就比如孙悟空,一路上辛辛苦苦,殚精竭虑,怎么比得上两位师弟轻松?

这就叫捧杀!

“定国公,你看到底是谁去西南比较合适?”杨荣很恭敬道。

徐景昌道:“我前几天给你们发了一个调查结果,云南那边富有铜矿,铜有多少用处,你们自然清楚。”

杨士奇点头,“是啊,朝廷缺铜,以至于铜钱一直不够……如此看来,需要让夏尚书去了。”

“等等。”徐景昌拦住了杨士奇,“你再想想,要派谁去?”

几个人都是一阵迟疑,不是应该夏原吉去吗?

过了好一会儿,杨荣才猛地一拍脑门,“应该是让蹇尚书去,他去才能马到成功!”

为什么不让夏原吉去?

因为老夏真的懂财税啊!

以他的精明,开发云南的铜矿,保证能争取最大的利益……但是话又说回来,没有足够的利益,又怎么指望着下面的人出力气?

蹇义好糊弄,才会有更多的人涌去云南,只为了捞取更多的利益。

这几个人想通了其中关键,一致认为蹇义去比较合适。

谈笑之间,就决定了吏部天官的命运,不得不说,身在朝中,是真的占尽天时。

只是几个人转念一想,又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们都没有被安排在合适的衙门,是不是也有学问在里面?

奈何,没时间多问,大家伙还要抓紧时间,既要阻止那些人还朝,还要迅速理顺各部的情况,把权力抓在自己手里,这才是正办。

而就在这时候,一份密报送到了京城。

汉王朱高煦,在袁州私自制造兵器,豢养私兵,招募工匠……谋反之心,昭然若揭,还望朝廷及时采取行动,以免祸起萧墙!

什么?

朱高煦要造反!

难道这货还是走上了这条路?

徐景昌眉头紧皱,他深表怀疑。

可是这上面说的有鼻子有眼,还说了朱高煦秘密打造兵器……这一点可太触动人心了。

因为当初朱棣就曾经在燕王府秘密打造武器。

这是经典复刻了。

正在徐景昌反复思量的时候,朱棣突然派人来了,把他叫过去。

“徐景昌,你觉得老二是不是有反叛之心?朕要听实话!”朱棣重重道。

第一百二十三章 朱棣的承诺第四十七章 切冬瓜战术第一百二十六章 减肥成功的朱高炽第六十三章 热闹的通政司第五十九章 朕把自己关进去第二百七十五章 能歌善舞第三百三十一章 朱氏的雄心第三十四章 怎如徐景昌所教相似?第二百二十三章 诸葛丞相的治国方法第七十一章 三子夺嫡(明天上架)第二百五十一章 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第三百零九章 满意度最高的通政司第九十六章 朱棣的削藩策第二百九十六章 没办法了,只能对外用兵了第一十九章 报仇不隔夜第一百二十九章 谁是朱棣亲儿子?第一百四十一章 上了贼船的南孔第二百四十八章 大明朝需要你们第二十三章 袭爵了第一百二十八章 建文死了第一百四十三章 比肩夫子第二百零四章 徐景昌开窍了第四十六章 聪明的朱高煦第三百三十二章 是,通政第八章 大宁第八十八章 对你表弟好点(新年快乐)第七十四章 刺客一击第二百四十七章 黑了心的朱高炽第二百五十章 朕的好大儿第一十一章 天子雄心第二百六十二章 慈父第二百二十三章 诸葛丞相的治国方法第三百零九章 满意度最高的通政司第一百四十三章 比肩夫子第一百零六章 为皇孙贺第二十七章 我怕得罪人吗?第二百四十七章 黑了心的朱高炽第一百五十七章 孔家也不例外第二百一十七章 名震天下第一百三十七章 诸子家,各有所长第三百二十三章 严惩地方官吏第三百二十三章 严惩地方官吏第一百七十七章 曲阜姓朱不姓孔第二百二十二章 朕的好儿子第三百一十九章 朱瞻基创业第二百八十九章 处置工部第一百三十五章 尼山鸿儒会第一百四十九章 呼之欲出的东厂第二百八十六章 绝妙一招第二百三十九章 朱高炽的平衡之道第一百九十一章 建文旧臣重出江湖第一百五十八章 朱棣曰善第二百零二章 罪臣管不住手啊第一百一十五章 罪加二等第二百四十章 定国公成亲了第一百二十七章 太子柄国第二百七十三章 不要怀疑朱棣的战斗力第一百九十二章 震撼朝堂第一百五十五章 徐王庙第二百六十三章 朱高炽发达了第二百八十五章 太子悟道第一百三十五章 尼山鸿儒会第一百二十章 好孩子啊!第一百六十八章 新科进士的去向第二百九十二章 大动作第三百零九章 满意度最高的通政司第一百五十三章 继续搞事情的朱棣第三百四十二章 新君登基(正文完)第五十章 户部还是通政司?第三百二十二章 倒霉的六部尚书第八十一章 园艺假警告第二百七十一章 大明乱不乱,定国公说了算第一百六十五章 陛下做主第二百三十八章 四哥真好第一百二十八章 建文死了第二百九十一章 乐子人找乐子第一百四十五章 你能曲解,我也能第三百零一章 太子不孝第一百二十三章 朱棣的承诺第七十五章 大明良心,入主东宫第一百三十二章 得加钱第一百二十六章 减肥成功的朱高炽第一百四十二章 不要拒绝了第一百零四章 朕还怎么做事?第一百二十五章 手把手教你害人第二百四十六章 不爱打仗的朱棣第四十二章 万军户,衣食所系第一百九十三章 徐景昌,你该成婚了第三百四十章 抓捕官商第一百六十九章 大明财富流失问题第三百二十九章 孩子王第三百零三章 养猪第二百二十二章 朕的好儿子第八十五章 大户们的改稻为桑第一百零四章 朕还怎么做事?第一百八十二章 你们都是天子门生第一十八章 秦淮听曲第六十六章 抄了汉王府第二百零四章 徐景昌开窍了第一百五十四章 射虎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