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号 吴学究

三候,半夏生,药名也!阳极阴生。

亲爱的龙波女士:

大概从几年前开始,社交网络上活跃着一位吴学究,我隐约记得,这位吴先生本来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历,他却放弃了博士学历,做了另外一件事情。没想到这个决定让他大获成功,似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业界名流。之前我对这位吴先生的印象还是很好的,在很多访谈类节目当中见到过他,又记得在一期《圆桌派》当中,当时大家在谈论这样一个话题。当有人凭借自己的努力,从尘埃当中凸显出来之后。遇到旧人要不要打招呼?吴学究倾向于不打招呼,因为实在没什么可说的。当时我虽然不一定支持这种观点,但我理解他们的想法。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不能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不管曾经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发生了什么样的友谊,只要心散之后,不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大家的利益不同了,价值观也就会跟着发生变化,彼此之间没有办法理解。曾经的友谊也就会不断的削弱,乃至于最后消失,没有人可以忽视时间的力量。

最近吴学究在一期访谈当中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他说在群体当中不需要那么多人思考。又说他也不希望破圈,因为大多数人对他是没有用的,他只要服务好少量客户就行了。对于他的这种说法,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就是坚持自我,不媚俗,另外一种就是崇尚精英,鄙视那些普通人。我记得自己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是看这个社会的精英群体。因为无论在什么时代,精英群体永远能够保持体面。而要看这个社会上最不起眼最普通的人,假如一个社会就连环卫工、掏粪工或者整天顶着大太阳工作的建筑工人,都能够保持体面的话。那就是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一个值得令大家向往的社会。精英群体保持体面就可以了,如果精英群体一个个看上去非常的奢侈,这就如同那些普通人过得很不体面一样堕落。有时候甚至可以这样说,精英群体过的越奢侈,普通人就会过得越落魄。

对于吴先生的观点,我曾经领略过一二,我也曾经把它当做是一位有识之士。经历了这件事情,我对这位吴学究的看法不得不有所变化了,不过他也没必要在意我的态度。其实从某种角度讲,我又何尝不是那样的人呢?我置身于一个群体当中,又不愿意融入到其中去。不喜欢每天跟一帮已婚的同事在一起讨论孩子如何如何,配偶如何如何。而我关心的那些话题都非常不适合跟同事进行讨论,我也希望跟真正的朋友去讨论,比如同学,但因为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大家的想法已经相距甚远,无法交流了。所以我每天唯一与人交流的方式就是跟自己交流,我也担心这样下去自己会不会染上精神类疾病。所以我在练习禅定和冥想,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缓解内心紧张的状态,避免走火入魔。

在生活中我很像是一个假学究,虽然我的学历很低。对学术问题却非常的关心,并且想在相关的讨论当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越是在我年轻的时候,这种愿望越是强烈长到了现在的年纪,这种冲动已经削弱了很多,但从未根除。去年的时候我发愿要做一样事情,就是希望可以阅读一本书叫做《通典》,这本书是唐人杜佑所著。目前我已经读过一个小部分,里面提到服饰等很多细节,如果我能够对古代的礼仪非常熟悉的话,无疑至少在这一方面,我是有识之士。我有一个愿望,希望自己对古代的事情非常熟悉,熟悉的就像是自己经历过的一样。我也期待着将来能够有一些人对我所说的话感兴趣,哪怕这些人很少。当然将来即便是有人真的感兴趣,也很可能会让我感到失望,因为那个人未必是我愿意交往的人。

我常常感叹,最近这几年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因为我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去刷短视频了,短视频对一个人的消耗是非常大的,而且是在不知不觉当中进行的。所以我也认真考虑要不要把那两个短视频软件给删掉呢?如果把它删掉了,意味着我可能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可删掉这个东西,又会造成新的空虚。有时候我特别希望自己在虚拟世界有一定的存在感,因为在现实生活当中我的存在感是非常弱的,甚至我会主动的削弱自己的存在感。在与朋友通讯的过程当中,我多次提到希望在单位表现的像是一个放在角落里落满尘埃最不起眼的摆件。我希望在单位永远不要引起同事的注意,我希望永远被他们忽视,除了在发薪水的时候。我的这个愿望当然是不合理的,所以这只是一个愿望,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不得不去面对更残酷的处境。现在在冥想这个方面我真的是难有进展,我没有想到练习这么长时间之后会退步的这么明显。

根据昨天单位长官说的话,进入八月份之后,单位的分工就会发生大的调整,而我被列入调整的范围之内。所以说长官表态要把调整的幅度减到最低,但我必须做最悲观的估计,这样才能够最好地予以应对,假如调整发生之后发现烈度比我想象的大很多,那个时候我就会非常的尴尬。我衷心的祈祷希望自己在冥想方便能够从瓶颈当中解脱出来,进入更高的阶段。曾几何时,我跟着同学一起去了某个企业。看到那里的员工也在练习冥想,那个时候我非常的骄傲,以为自己在这个方面表现非常好,没想到短短几年之后,我在这方面的表现能够糟糕到如此的地步,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在练习冥想方面,我懈怠的太过于厉害。如果上天拒绝的这方面支持我,那么我在影响这一方面是不会有什么大的进展了,生活当中一塌糊涂,冥想如果再一败涂地,我不知道接下来的许多年,我到底要怎么玩呢?

有时候我特别希望自己是空气,没有颜色,没有味道,只是悬浮在空气当中,永远不会被注意到。那该是多么美好,在生活当中我几乎不怎么被注意到,可一旦被注意到了就一准不是什么好事。今年前半年我听到过一些事情,比如由中学生选择轻生,比如前一段时间发生的车祸。有时候我感觉人的性命是如此的脆弱,可有时候又感觉是柔弱的本性让我厚着脸皮一直活下去。假如我的羞耻之心能够胜过对痛苦对死亡的恐惧,也许这个时候我的坟头早就已经长草了。我也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情,大清战败,列强愤怒,这个时候需要一个人出来负责。当然不能由西太后负责,甚至不能有任何一个皇亲国戚负责,于是一位大臣就被推了出来。

一堆人看着他轻生,大家眼睁睁的看着他用尽各种方法就是没死,最后,用纸沾上水,然后一层一层的贴上去活活的,把这位老兄给捂死了。李中堂曾说过,临事方知一死难。在我小的时候动不动就把死字说出口,可如果真的有一群人要看着我在那里死,我一定不会表现的非常果断。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目睹过这样的场面,有人想不开跑到楼顶上,打算从上边跳下来,这个时候就有很多人在那里围观,有的人甚至等的不耐烦,在下边破口大骂。我还听到过这样的奇闻,有人跑在那里看热闹,结果那个自称要轻生的人没死,看热闹的人从楼上摔了下来。看社交网络上那些人的留言,你就知道这个世上人心是非常恶毒的。所以对人性必须有足够的警惕,目前我们虽然处在一个崇尚权威精英专业的时代,可我感觉对人类的教化非常的不彻底,因为他们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人性。相反,在很多关键的场合,人们都毫无顾忌的表现出了自己的自然属性。比如在观看某人轻生的时候,会等的不耐烦,会嫌弃那个轻生的人不够利索。

如果从教化的角度出发,到底是一个平民社会,更有利于教化,还是一个精英社会更有利于教化呢?在一个有精英主导一切的社会,大家都习惯了服从,习惯了相信。在生活当中你我都曾经见到过这样的人,问某人一件事情,你支不支持他会马上说支持。如果有人问他是不是清楚这件事的细节,对方会立刻摇头,他一点也没有兴趣了解这件事。能够建立这样的信任是非常不容易的,但大家习惯了拒绝思考未必是一件好事。可如果反过来,如果大家都思考都坚持己见。都不相信专业、不相信权威、不相信精英,这真的是我们向往的社会吗?但如果这个社会上的精英失去了制约他的力量,他们有什么理由不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前面。

这么多年来有一个问题我可能不是很清楚,就是我到底是希望在人前装出一个明白人的样子,还是真的要做一个明白人?有时候还有一件事我没有闹清楚,就是自己真的是一个明白人,还是以为自己是明白人。一个人在生活中做一个明白人,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呢?比如楚国的屈原,在他所处的环境当中应该是为数不多的明白人,但他是非常痛苦的。眼睁睁的看着楚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而他没有任何办法挽回局面。不过并非所有明白人的情况都是如此,比如黄雪玲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看出来隋朝的社稷,可能没有办法长久的维持,而且料定问题会出在储君的问题上。杨勇的表现让独孤皇后不满意,于是就跟大臣杨素一起合谋算几杨勇,不幸的是他们的想法得逞了。

杨勇不但失去了储君之位,他还同时失去了富贵,变成了一个庶人。不幸的是悲剧并没有因此结束,杨广得了储君之位后,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于是开始有计划的除掉他的那些兄弟,杨坚在独孤皇后死后没多久他也过世了。天道是非常深刻的,而人往往看不透它。独孤皇后在世的时候就像是一只母老虎死死的盯着自己的男人,使之不敢妄动。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独孤皇后死了。再也没有人盯着他了,杨坚开始放飞自我。人一放飞就虚了,不久之后就命丧黄泉。就在杨广即将拥有整个天下的关键时刻,在某个关键的环节却出现了变数。万幸他们及时获得消息,采取果断措施。局面平息下来之后,杨广彻底的解除了忧患。通过观察杨广在继承皇位前后的表现,会让人感叹人性之复杂。人在面对压力和压力解除之后,呈现出完全相反的状态。独孤皇后在陷害杨勇的时候,一定觉得自己是一个明白人。杨广在拥有天下之后,也一定得自己是明白人,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的作为会让隋朝变成流星。

在绝大多数时候我都觉得自己是一个明白人,可我仔细一想我有什么了不起的呢?虽然我一把年纪,但我并没有经历过多少事。数学这门课非常能够证明一个人的智力,在小学时代的末期,我就感觉到学习数学非常吃力了。整个中学时代,我的理科成绩一塌糊涂。到最后我只有一张大专文凭,至于那张通过函授得来的本科文凭我觉得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因为在拿到函授本科文凭的时候,却没有办法拿到学士证,理由很简单,我的英语不行。一个人数学不行,他的逻辑推理能力就不行。一个人英语不行,就说明他的眼界有限。所以像我这样感觉自己是一个明白人,并不是真的有多明白,而是因为自己足够无知。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也深深的感觉到人不可以有过高的自我评价。而人也会想当然的抬高自己,因为人很容易把愿望当成事实,而有谁不希望自己变得优秀呢?于是他就以为自己优秀了。

像我这样一个人收入微薄,学历又低,老大年纪尚未婚配,更不要说子嗣,人前没有体面,然后无法自安。即便是如此,我还是常常会写一些东西来论证自己的看法。按说我应该写一点散文之类的东西,但我觉得自己对自然,对人际关系缺乏敏感。也许正是如此,我写出来的东西才越来越没有看头。我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愿望成为一个文学家,原因到底在哪里呢?我觉得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作家,很大程度上是他的经历塑造的。而我的经历不利于让我变成一个作家,想想看,一个人每天去单位,被迫要面对一群人,讨论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自己的老公如何如何,实在是无聊至极。

我不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小小的方框里,然后在里面不断的折腾,我希望自己能够看得更远。但做这样一个人,意味着要脱离人群,意味着要面对孤独,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遗憾的是我是个无德之人,现在的我是非常痛苦的,但可能是因为长期浸泡的痛苦当中,所以我现在已经变得非常麻木了。眼下我没有为老儿未婚感到焦虑,我所焦虑的是自己一辈子没有出息,而我的家人不在意我变成一个废人,只希望我是结婚生子。他们的这种想法让我觉得非常的恶心,这就像是往我的脸上吐口水,还想让我感激他们。实际上家父已经这么做过了,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件事,我们所谓的父子之情也就到这儿了。或许我应该尝试着去宽恕一个人,宽恕就是我不再计较这件事情,但我不会当做这件事没有发生。在生活当中我一直都不是一个快乐的人,特别是随着年纪的长大,这种快乐越来越少了。

别人的生活应该跟我不一样,因为我不清楚,所以没办法去评论他们。如果允许我去想象自己的美好生活,那该是怎么样一幅样子呢?我希望自己真正是一个明白人,而且是一个有办法的人,而且是有机会做事的人。我所谓的做事不是简单的谋生而是去实践自己的想法,去施展自己的抱负。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接触了传统吟诵,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逐渐的我似乎又与之隔绝了。我其实特别希望自己在吟诵方面的造诣能够更加的精进,真实的情况是在这一领域我长期处于止步不前的状态。我至今记得前年秋天我参加了一场比赛,我多么希望自己成绩优异,最后被选中去山东参加决赛。遗憾的是因为种种缘故,我的成绩不让人满意。就算是到了现在,我仍然希望。自己可以继续弘扬传统吟诵,让人们越来越熟悉传统时代人们读书学习的方法。从晚清开始,我们的现代化是非常彻底的,也许人们还能够看到一些传统时代的残余,但这些残余如同旧时代的古董,他可能具有某些审美的价值,却不是人们日常生活所用到的东西了。

对于吴学究的说法,我只是看了一个片段,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找到那个完整的视频。吴学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没有办法给出一个特别精准的评价。如果一个人明明是精英,却不以精英自居,或许是矫情。如果一个人明明不是什么精英,却装作精英的样子,或许是虚伪。像我过去那样,明明自己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货色,可我却把自己想象的非常高贵,还希望自己具备士大夫的品质。别人瞧不起我,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不能自己瞧不起自己,我必须无条件的支持和相信自己,哪怕到最后证明我的所有感觉都没有依据。

吴学究可能自以为是一个明白人,实际上却未必是那么回事。他把自己当做精英,他认为不需要有那么多的人思考。一千人的群体,如果只有一个人思考,这会是一个你向往的群体吗?一万人的群体如果只有一个人思考,这是你向往的群体吗?一万人的群体,如果一万个人都在思考,对于那些相信精英的人来说,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实际上包括精英在内,他的思考都会受到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问题是大家能不能知道自己的局限所在。人不应该想当然的,觉得自己的看法一定是对的。人应该多听不同的意见,只有倾听了足够多的不同意见,你最后做出的决定才能够最可能的贴近现实。有时候敌人的意见反对的意见也是可以听一听的,你只有了解了他们的想法,你才能知道自己做这些事情的难度有多大。只有了解了他们的想法,才能够有的放矢,很好的应对他们带给你的困境。

有一个问题就是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有没有可能正常的交流?比如马先生就曾经说,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是没有办法交流的。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唯一的沟通方式就是科普,而科普是我非常厌恶的一个词。因为他向你输出的并不是他的专业,而是价值观。在生活当中这种东西我见了太多,而现在我有一种感觉就是觉得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之间的交流几乎是不可能的了,这也许说明马先生说的对。但如果一定要让二者正常交流的话,我觉得有一个前提就是,专业人士在讲话的时候只输出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不是输出价值观。我不是说不能就价值观进行沟通,我的意思是你在输出价值观的时候,你就不再是专业人士了。同样如果你是非专业人士,在与专业人士进行交流的时候,应该有非专业人士的自觉。不要自己明明不懂,却硬说自己很懂。

龙波,我无时无刻不在想你。

此致

敬礼

你的朋友陶唐

新丰五年五月三十日

第168号 坐在茅坑望星空第260号 自然人第174号 我跟乌龟学冥想第352号 心之所至第297号 痛第157号 为善之困第194号 青苑时光第312号 感受风俗之味第014号 暗黑世界第033号 极简礼仪第025号 旋转的时空之门第286号 涩第311号 不祥的预感第363号 会所时光第356号 竹叶青第132号 旅行第074号 熊猫与老虎第273号 道第204号 贫瘠之壤第039号 货卖与识家第015号 美奈的心思第272号 枯第022号 恋爱的技术第309号 蜜蜂飞舞第033号 极简礼仪第070号 偶像第104号 论学第300号 文采第179号 我想去雪山湖泊修行第326号 耳热第003号 网络时代的乡愁第273号 道第355号 伏地祈福第004号 成年人的世界第066号 灯火之域第335号 归属感第042号 美丽的伽蓝第191号 我的世界在坍塌第116号 滥觞第304号 离题万里第126号 歧路歌第199号 心理建设第318号 无名第361号 落日余晖第043号 阳光和笑容第215号 饱满圆润第273号 道第137号 社团活动第321号 飞行者第119号 博弈第080号 落寞的佛国第127号 丛林书院第322号 倦第361号 落日余晖第338号 凤还巢第033号 极简礼仪第274号 叶之坠落第221号 佛前供养第348号 造化之缘第289号 令人心惊的声音第104号 论学第279号 愿我往生第210号 贵妃色号第103号 短视频里的女人第066号 灯火之域第171号 俗务缠身第327号 天罗地网第081号 复杂声音第206号 祈祷和冥想第095号 甜丝丝第149号 吴学究第080号 落寞的佛国第218号 有意为之第172号 竹林光影第320号 初假第111号 死局第114号 月宫折桂第003号 网络时代的乡愁第215号 饱满圆润第293号 偶然与必然第267号 祸福几何?第221号 佛前供养第282号 灾祸的一生第331号 错第276号 祈祷的重要性第047号 女团第013号 交易的艺术第092号 邦无道则隐第336号 残月第307号 典籍第064号 画不出现实第205号 援助深山之民第167号 茅坑里的悠悠岁月第233号 禅之味第155号 革新故事第316号 月华第144号 观想第358号 灯光球场第136号 百年前夜第090号 冥想练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