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节 铸币

“去哪里找一个稳定的财源呢?”刘德踱着步,思考着。

无疑这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

概因自刘邦开始,汉室的国策就是无为而治,与民休息,但凡法律所不禁止的,民间随便怎么玩,官府都不会管。

于是,工商业迅猛发展。

大商贾不断涌现。

这些人凭借着手里的财富,灵活的头脑和官府的纵容,几乎抢占了所有能赚钱的行业。

他们开山凿石,冶炼铁矿,煮海做盐,行商天下。

商人群体的强大,甚至连后来司马迁著史记都要单独给他们作传。

无疑,兴盛的工商业,给刘德开辟财源带来了麻烦。

基本上,现在所有暴利的行业都已被商人们勾结官员给瓜分了。

刘德想要虎口夺食是有难度的。

而且,就算横下一条心,跑去跟商人们抢生意,刘德也不觉得他能竞争得过哪些商人。

因为资本是肮脏丑陋的。

像是现在最赚钱的食盐跟铁器买卖。

那些商人完全就没把他们雇佣的工人和奴仆当人看过,在许多的矿山跟盐池中,这些商人所雇佣的监工是用鞭子和屠刀强迫着工人劳动,而那些工人劳作一天,所得的却及其微薄,甚至黑心一点的商人,连报酬都不会给,只会管两餐。

如此,他们的成本自然是大大下降。

但刘德却不可能这么干?

不仅不能虐待手下的工匠,甚至还得厚待,优待。

这样一来,同样的东西,刘德的成本就比商人们高出无数倍了,可谓输在起跑线上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些商人现在过的潇洒快活,却是不知,早已亲手为他们自己掘好了坟墓。

前世,刘彻上台后,一刀刀全部都砍在了商人们的身体上。

不经意间,刘德看到了一枚订在墙壁上的钱币。

那是一枚八诛钱,乃是吕后时期所铸造,现在已经不怎么流通的钱币。

刘德走过去,将那枚钱币拿在手里掂量了一下,忽然笑了:“和尚摸得,道长难道就摸不得?”

他知道,他已经找到了一个稳定的财源。

汉室的金融政策,现在还是很混乱的。

当年刘邦登基做了天子,大汉朝廷开国后干的第一件事情是分封功臣,第二件事情就是改革钱币。

但是,刘邦当年不过是秦国的一个亭长,文化并不高,起兵反秦后也一直是在马上与人交锋。

所以,什么经济金融他是一概不懂的。

只是作为一个当年的亭长,对于秦国的钱币的可恶情况,刘邦是知道的,秦国发行的钱币叫半两钱,长宽一寸两分,重十二铢。

这种半两钱又重又大,兜里都放几个就有些沉重了,要是遇上大宗交易,通常都是用牛车拉钱,对民众使用极为不便。

于是,马上天子刘邦大手一挥,一拍脑袋就做出了决定,改秦代半两钱十二铢为三铢,这样一来,钱币的大小与重量就下降了,老百姓应该会开心也很乐意使用了吧。

可惜,刘邦做出的这个决定罔顾了一个最基本的常识——他将钱币的重量跟大小改了,却没改币值,重量只得秦钱四分之一的三铢钱,在币值上却依然没变,还是将它当半两钱来用。

老百姓又不是傻子。

怎么可能使用这种钱币?

而且火上浇油的是,刘邦为了收买人心,竟然把铸币权开放,准许私人铸币。

资本家是个东西?

为了利润,资本家能出售绞死他们的绳索!

于是民间大大小小的铸币作坊应运而起,为了赚钱,黑心的商人们在本来就已经很悲剧的新钱里掺杂铅、铁,搞的铸出来的钱币不仅仅轻的可怜,还薄的要命。

所以,经济危机忽然来临。

汉家的财政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以至于开国的那最初一段时间里,连刘邦都凑不齐六匹颜色一样的马来给他拉车,萧何曹参居然是坐着牛车上朝的……

刘邦死后,吕后临朝称制。

吕后对刘邦的金融政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

首先就是铸造八铢钱,用以取代刘邦铸造的三铢钱。

同时为免劣币驱逐良币,颁布了钱律和金布律规范金融市场,更禁止私人铸币,凡私自铸币者,一律处以死刑,甚至连窝藏、知情不报的人也要受到惩罚。

这才稳定了金融经济。

到吕后死时,汉家的府库已经变得充盈起来,国家的财政情况大为好转,甚至能有余钱训练新的军队,组建骑兵了。

但是,诸侯大臣共灭诸吕,扶着刘德的祖父刘恒坐上天子之位后,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因为天子之位是诸侯大臣给的,一度刘恒都只是个傀儡,国家大政被周勃、陈平把持着。

要改变这种情况,掌握真正的权柄。

就必须要收买人心,给大臣诸侯们甜头。

于是,废八铢钱,改四铢钱,废盗钱令,允许私人铸钱。

这大汉金融重新回到了刘邦时期。

只是这一次资本家和诸侯贵族们吸取了先前的惨痛教训,没有在钱币太过狠的掺杂铅跟铁,基本上铸造出来的钱币,看上去都是铜质的。

既然诸侯王能铸钱,贵族能铸钱,甚至就连商人也能铸钱。

那刘德自然也可以铸钱了!

铸钱的利润有多高,不问自知。

像是吴王刘濞的吴国,常备军队十万以上,坚兵利甲称雄南方,脚提东越,拳打南越,俨然是南方诸侯霸主。

刘濞的吴国,并不是膏腴之地,否则也轮不到他去做吴王了。

那他拿什么养他的那庞大的军队。

答案就是铸币跟食盐。

靠着这两个暴利行业,吴王刘濞不止养着十万大军,还养着无数的强盗土匪。

只是这铸钱也是有讲究的。

现在市面上流通的大部分是秦代的半两钱跟先帝规定的四铢钱。

半两钱太重,虽然信用高,但是流通少。

而四铢钱又太轻了一些,质量也不咋的,因此信用也相对的低一些。

“就学一下刘彻吧!”刘德盘算着,前世刘彻所铸造的五铢钱,可谓是汉室金融的经典案例,五铢钱一出,配合禁止私人铸钱的法令,几年时间里就把原先的四铢钱、半两钱统统赶出流通市场。

甚至到了南北朝时期,五铢钱依然流通!

这五铢钱的好处在于,它比四铢钱重,又比半两钱轻,即兼顾了交易流通的需求,又不会让百姓担忧贬值。

………………

第一更送上,这两天恐怕都得晚更了~

主要是丈母娘要来了,而且丈母娘过两天大寿,这个你们懂得,哄好丈母娘,老婆才会高兴。

嗯,晚上还有2更~

第183节 盐铁官营第1410节 河套的开发(1)第520节 条件(1)第506节 陷阱第1395节 谈判(2)第1218节 墨家的忽悠策略(1)第1171节 友邦惊诧第986节 动员(1)第1374节 破而后立(2)第1307节 婴儿潮第1581节 筹备(1)第777节 悲惨的乌孙人(2)第1077节 城彼朔方!(1)第593节 贪婪第656节 南巡(1)第1504节 接班(2)第1246节 义民第464节 大朝仪(4)第1179节 直臣第1500节 我的大斧已经饥渴难耐(1)第934节 分野(1)第1066节 屠杀(完)第811节 王牌对王牌(2)第445节 博弈(1)第349节 诸王议政(2)第1081节 勇者无敌(2)第263节 不教而诛是为罪(1)第1290节 崩溃的开始(1)第473节 中央集 权(1)第912节 楼船的脑洞(3)第131节 思虑第1304节 张汤回京第1277节 战前(1)第371节 统治就是忽悠第1201节 变革之大世!(2)第644节 悬赏第348节 诸王议政(1)第1343节 尸山第74节 猪队友们第819节 尹稚斜的决断第1510节 黑暗森林第1539节 惊慌的世界(1)第371节 统治就是忽悠第429节 庙算(1)第1297节 帝国的毁灭(6)第1564节 以夷制夷第1507节 游说(2)第289节 刘启教子第781节 魔鬼交易(1)第1380节 渔阳之虎第1322节 可怕的胥纰军第758节 帝国的转折(1)第820节 匈奴的绝望与汉军的幸福第48节 忠臣第956节 朕来教你们剥削(1)第32节 入宫第1590节 博弈(2)第304节 真假楚王(2)第379节 关门,放司马第476节 虚伪第1591节 统治(1)第9节 蝴蝶效应第327节 选秀(2)第1451节 为民做主(3)第1385节 如丧妣考第1238节 敢有再议者族!第923节 土鸡瓦狗(2)第1002节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第384节 官僚第1571节 匈奴的第三条道路(1)第1280节 战上谷(1)第436节 收买(1)第431节 庙算(3)第1259节 动员(1)第122节 过继(3)第188节 可怕的关系网第929节 探寻第1459节 军队的愤怒第364节 剧变(2)第1006节 缴文第1221节 崩溃的士大夫(2)第614节 乌孙的灾难(2)第561节 左勾拳第114节 高庙事变(1)第201节 奇人异士(2)第451节 义纵的觉悟第555节 墨家复兴第415节 匈奴公主(2)第1011节 特务政治的开端(1)第1370节 流血的撤退(2)第539节 曲线兴国第880节 设计(1)第49节 厚颜无耻第524节 护濊别部司马第1332节 攘外必先安内第277节 忽悠天子第1309节 宅地法案第706节 淘金浪潮(4)第175节 神器!第155节 收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