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针锋相对(2)

刘据看着眼前,跪在自己面前的郑全,又看了看自己的儿子。

他深深的叹了口气。

其实他听到这里,基本上心里对于对错也有了判断了。

毋庸置疑,这个事情是郑全做错了。

郁夷百姓遭灾,应该马上救援!

只是……这样的话,他说不出口。

因为……

从元封元年开始,这博望苑,这东宫内外,就是文人的天下。

君子们谈论道德,主张以德育民。

他作为储君,也无比赞同,多次发声,甚至在监国期间,尝试按照了幕僚和宾客、文人们的主张来施政。

释放了大量囚犯——不经甄别的释放。

于是,天下称颂,人人都说储君贤德。

刘据自己更是飘飘欲仙,欲罢不能。

哪怕事后天子归京,大为斥责,他也死不悔改。

久而久之,这博望苑内外,东宫上下,尽是道德之言。

谁若是不附和,谁就是小人,就是妄图以酷吏、暴政来施虐天下的法家酷吏。

以至于,就连他这个储君,也受到影响。

有些事情明知道不对,却也只能附和、屈从。

刘据记忆里,就有一次,他曾在雍县视察,遇到一个官吏,做事认真、勤勉,对于地方事务熟练于心。

刘据非常喜欢那人,欲要提拔他当雍县的县尉。

结果,他身边所有的人都反对。

他的老师瑕丘江公,甚至跪在他脚下,苦苦哀求,泪流满面的上奏:“秦以刀笔吏而任官吏,吏皆争相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於二世,天下土崩。今家上若用此刀笔吏,则今后诸吏皆随风靡靡,君子道德之士则不得进……”

最后,刘据没有办法,只能放弃提拔那个官吏的行为。

自那以后,清谈道德之风,更加浓烈。

谁要敢说,不用道德,就要治世,那必定是要被群起而围攻。

就连他这个储君,也不敢轻易触碰。

因为这是忌讳。

头天说了,用不到第二天,当天晚上就会有无数人哭着喊着,跪在他面前,以头触地,誓死劝谏。

所以,刘据很清楚。

他若现在就放任郑全离开,到了晚上,整个博望苑的宾客、文人和臣子都会来劝谏,甚至是死谏。

谁不来,谁就是坐实小人,赞同‘机变械饰’的佞臣。

将要被口诛笔伐,会被群起而功之。

就像当年,那些公羊学子还在博望苑时,只要有一人说了‘天子征伐四夷,乃是行春秋大义’,那么第二天他就会被无数人围攻。

甚至有人还会大声疾呼‘匈奴人的命也是命!’。

但,儿子与张侍中,却也是一副不肯退让的样子。

尤其是那位张侍中,若是一怒之下,上书天子,这事情就坏了。

“唉……”没办法,刘据只能是叹了口气,道:“郑家令先请起吧……”

又对刘进和张越道:“进儿、张侍中恐怕是误会了郑家令了吧……”

误会?

wtf?

张越看着刘据,有些不忍直视的摇了摇头。

莫名的,张越忽然想起了《春秋》记载的一句名言:寡人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既不知喜,也不知悲……

这位储君,大约就是这样的人了。

他从生下来开始,就是含着金钥匙的。

在他之前,当今无子,以至于武安侯田蚡曾经私底下告诉淮南王刘安:方今上无太子,大王亲高皇帝孙,行仁义,天下莫不闻。即宫车一日晏驾,非大王当谁立者!

所以,当元朔元年,刘据出生时,当今天子喜不自胜,难耐内心的喜悦。

甚至直接命令东方朔和枚乘为刚刚降生的刘据作赋,敬献高媒之神句芒,祈求神明的庇佑与照顾。

七年后,元狩元年立为太子之日,大赦天下,赐所有两千石官爵位,命令提升所有家庭的户主的爵位一级,遣使者巡视天下,赏赐官吏、三老、力田与孝子。

简单的来说,就是告诉天下人,皇太子册立了,你们都要感念太子的恩德!

真真是集万千宠爱于一世。

在及冠之前,这位太子,就一直被养在深宫之中。

而当今天子,在那些年里,不是走在封禅的路上,就是走在北巡的路上。

刘据的教育和抚养,交给了大臣。

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里,自小生活在蜜糖之中。

不像他的父祖那样,在没有登基前,就已经知道了人间疾苦,甚至亲口品尝过。

在及冠前,刘据甚至没有遇到过任何挫折。

有问题,他的母亲卫皇后,他的舅舅长平烈候,自动就帮他摆平了。

哪怕是及冠以后,他也不需要烦恼太多。

在长平烈候卫青在世之时,没有人敢对他有什么意见。

所以,他得以结交大量文人,在这富丽堂皇的宫阙之中谈论道德。

张越现在严重怀疑,太子刘据,恐怕连旱灾是什么样的凄惨状况,都没有见过。

只是通过书本知道,旱灾很可怕。

但可怕到什么程度,就全凭脑补了。

就像与匈奴的战争,文人们告诉他,战争的恐怖,他自动脑补了以后,就开始反对了。

后世的小资和白左,不就是这样的吗?

想到这里,张越就有些捂头了,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张越拜道:“家上难道就不用听一听,郁夷县现在的情况吗?”

赵过闻言,马上上前,深深拜道:“臣赵过昧死以奏家上:郁夷百姓的情况,已经是危在旦夕之中。汧水水位,几乎下降到谷底,百姓纵然以木桶取水,肩挑手提,劳苦一日,而所得之水却不足润土一分……”

“有两个乡的土地,已经开裂了……”

“数千亩土地,将颗粒无收,百姓皆哭号哀鸣,小民嚎啕之声,十里可闻……”

“不独郁夷,臣闻之,陈仓、雍县和眉县也都受灾了,只是除雍县与郁夷外,其他各县在右扶风的指挥下早已经开始了救灾,右辅都尉王公亲自调集了驻扎在德阳宫和陈仓的郡兵,在各地凿井,架设桔槔……”

“郁夷、雍县,家上食邑之地,以为天子之臣也,本当受家上之恩泽,富足于一方,何故苦于他县?”

赵过的话,让刘据终于动容。

“何至于斯?”刘据有些不敢相信的喃喃自语:“京畿附近也有月余不雨,何故百姓不苦?”

从夏四月下旬开始,长安周围,也有一个多月没有下雨了。

但,刘据在博望苑里所见,上林苑的百姓,没有丝毫受到影响。

这也是他一直没有将郁夷旱灾放在心里的缘故。

郁夷县遇到旱灾?

在他看来,说不定情况与京畿差不多。

无非就是渭河水位下降了些,百姓生活遇到了一些问题。

但要说影响生计?那就过了。

听着刘据的话,张贺忍不住在旁边出声说道:“家上,长安京畿,有明渠沟通昆明池……”

“只要昆明池不干,则长安不缺水……”

“而昆明池……周长四十里,蓄水何止千万?”

“啊……”刘据挠了挠头,在过去,昆明池在博望苑的形象,就是穷兵黩武的代名词,就是奢华奢靡的象征,更是滥用民力的靶子。

人人都恨不得踩上几脚。

这还是刘据第一次听说,昆明池居然还能有好处?!

张越也道:“家上明鉴,除昆明池之水外,京畿之地,还有漕河相通,引渭河、灞河水相灌……”

“此外,沣潏浐灞,泾渭镐涝,八水皆汇于上林苑,泽其地方三百里……”

“而郁夷县处于岐山原之中,只有一条汧水流过,自秦以来地方贫瘠,土地产出很少……”

话说到这个地步,刘据再傻也明白了。

郁夷百姓,不是遇到了小问题,而是关乎生死的大问题!

第七百五十八节 新丰城的扩建问题第七百五十九节 聪明的女人第八百九十八节 南池第三百五十节 长乐宫宴(1)第五百零四节 矫正(3)第一百七十六章 部署(1)第两百一十一节 富足(1)第三百零七节 祖传绝技第八十章 面圣(1)第四十五章 教育(3)第四百五十六节 心软的天子第两百九十五节 面圣(2)第两百九十七节 养生之道第一百七十八章 调研(1)第四百三十七节 奈何张越有高达 【除夕快乐】第三十三章 有朋自远方来(1)第四百三十四节 竞赛第六百二十四节 匈奴的决断(1)第二十章 皆大欢喜第四百七十节 开除左传儒籍第一百一十一章 统一战线(1)第一百九十章 先王之制(1)第八百五十一节 呦呦鹿鸣(2)第七百八十九节 蚩尤第一百章 搜罗人才(2)第两百三十七节 公孙敬声的阳谋第八百八十五节 后宫救国是正道第一百四十七章 异端邪说(2)第五百一十一节 希望之地(1)第一百九十六章 刘进的野望第两百七十节 余波第八十一章 面圣(2)第两百六十八节 明主(1)第十五章 留候之后?第七百八十五节 诱之以利(1)第两百五十三节 气节第七百四十二节 手持斧钺,口衔仁义第八百六十五节 强势(2)第一千三百一十九节 使团(2)第五百九十一节 反应第一百八十一章 豪强、商贾(1)第三百五十九节 粉碎巫蛊(1)第四百九十六节 奇迹(2)第八百八十七节 闹剧落幕第九十二章 建立班底(1)第三百四十八节 羌人问题(1)第一百九十五章 托付 【为萌主又阳晨加更】第八百四十一节 领袖(1)第七百八十四节 战争准备(2)第七十六章 暗杀第一千三百二十七节 天下谁属(3)第四百八十六节 钓鱼执法第四百二十三节 再获名臣第四百九十六节 奇迹(2)第四百七十节 开除左传儒籍第七百八十五节 诱之以利(1)第五百零一节 赵柔娘成了皇后义女第五百八十三节 演技派(1/3)第两百六十八节 明主(1)第六百八十三节 折服(2)第五百六十三节 引导舆论(2)第四十三章 教育(1)第一百七十三章 乡校(1)第六百二十五节 匈奴的决断(2)第一百七十九章 调研(2)第三百零六节 傀儡第八百六十六节 强势(3)第七百七十节 三年平羌第五百八十四节 被激怒的金日磾(3/3)第一百五十八章 回家(1)第六百二十八节 匈奴的阴谋第七百九十节 闲聊(1)第五十九章 再临门第一百二十二章 博望苑的反对派(1)第七百八十节 长孙诉苦第五百五十一节 大忠臣张子重第一百四十一章 波云诡异第五百九十九节 砍瓜切菜(4)第一百零七章 宫廷险恶(1)第两百四十九节 开疆拓土渔政局第八百零五节 张子重必须死!第七百三十六节 泥靡归国第两百五十八节 天子来了(1)第七十五章 罗网(2)第五百二十七节 倒勾第七百四十四节 打不过就叫爸爸来第六百二十九节 乌孙来使(1)第四十八章 氪金(1)第八章 神秘老人(1)第三百一十五节 ‘正义’无敌?(1)第五百五十五节 巫蛊之祸?(2)第八百六十九节 十面埋伏(1)第两百零九章 风暴(1)第四百一十七节 让人震惊的新丰(1)第五百六十三节 王者无敌【两千五百月票加更】第两百四十六节 江充末路(1)第四百一十六节 敲骨吸髓第六百五十六节 共识(2)第六百七十六节 调)教(1)第两百八十四节 强大的陇右李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