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 第739 740章 李然亲劝公敛阳

第612章 第739 740章 李然亲劝公敛阳

而此时范蠡却显得倒是一身轻松,毕竟,他们这是刚从鬼门关的门口给逛了一圈回来,算得是逃出生天,自是不愿再做它想。

“这就得看齐国太子的天命如何了。先生既已如此面授机宜,太子荼往后之命运,也唯有看他自己的造化咯!”

李然却是不由叹息一声,并对此是不无惋惜道:

“话虽是如此,但是这太子荼性格毕竟是过于操切,若无人从旁提醒,只怕长此以往,太子荼依旧不是田乞的对手。而他一旦失势,那田氏在齐国的权势……恐怕待齐侯百年之后,也就再也无人可以制衡了……”

范蠡沉默不语,他对此当然是没有预见的,所以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为好。

很快,他们就越过了鲁国的界石,而前来接应李然的鲁国司马则是特意前来接应。稍作一番休整后,李然便终于是坐上了车舆,往孔丘所在的军营而去。

高张和国夏二人亦是领兵撤去,并且是得了君命,将灌、阐二地奉还。孔丘在确认之后,便将大军是再度调到了成邑附近。

待到李然到时,孔丘已经将成邑给再度团团围住。

孔丘见到李然平安归来,也是不由大喜过望,亲自出营相迎,并是与李然是比肩而行:

“恩公,这段时日,丘当真是寝食难安呐!唯恐恩公是出现任何的意外,好在恩公终于是安然归来了!”

李然笑道:

“仲尼,成邑这边的情况如何?”

只听孔丘叹道:

“这公敛阳依旧是紧闭大门,拒绝与丘和谈,却也不曾出兵,只坚守不出,所以如今还在那困守着。不过,鉴于他之前在我们和齐师对峙之时选择了按兵不动,也算是言而有信,所以眼下也不便强攻。”

“而且,成邑城防坚固,即便是强攻,也不免是损失惨重,到时候也不免是有同室操戈之嫌呐!”

李然沉咛片刻,二人进入营帐,各自坐定:

“既如此,明日我便入成邑,去与公敛阳再见一面!”

孔丘瞪大眼睛。

“恩公刚从齐国赶回来,舟车劳顿,本该就此歇息,怎能再劳恩公前往成邑?而且,这公敛阳心思难测,就怕是恩公去后又有危险!至于和谈一事,丘其实已准备是让子贡前往……”

李然摆手道:

“子贡虽也是能言善辩,为人机敏,但是毕竟还是人微言轻,如此大事,不免显得我方是过于草率了些!所以,那公敛阳也不见得会卖他这个面子。此事,还是由我前往是最好不过!”

孔丘却依旧是有些惴惴不安:

“少伯其实在信札中,已将恩公在齐国的遭遇一一告知于丘,恩公在齐国的这一番遭遇,实是凶险异常!恩公也定然已是殚精竭虑,丘实在不忍心再让恩公为我鲁国如此操劳。”

李然苦笑一声。

“呵呵,这成邑若不拿下,鲁国便无有宁日。鲁国若无宁人,我又何来的安生日子?”

孔丘见李然这么说,知道也不好再劝说,只得说道:

“那……公敛处父会不会对恩公不利呢?”

李然闻言,却是微微一笑,显得是颇为轻描淡写:

“公敛阳此前举棋不定,无非就是在观望那边齐国的动静。而如今,齐国已安然归还了灌、阐二地后,其用意已是不言而喻的了。公敛阳如今败局已定,又能有何作为?”

“我入成邑,也不过是给到他一个台阶罢了,至于他接或不接,于我都是安如泰山。所以仲尼只管放心便是!”

孔丘将信将疑,依旧是不无放心的点了点头:

“既如此,还请先生务必是要小心从事!”

李然微微一笑,对成邑之事也不再多言,随后是又开口问及南边吴国的动向:

“对了,吴师的动静如何?”

孔丘却作得苦笑一声:

“吴师趁我鲁国内乱,陈兵于南鄙。其统兵之人……好像正是孙长卿!不过,他所率吴师,虽是进得鲁境,却对周边的百姓是秋毫无犯,不入城邑,但也是不就此退兵。这……多少是让人有些捉摸不透!”

吴国虽然乃是周文王伯父的国家,但是吴太伯毕竟是属于避乱荆蛮,鲁国向来是将其视为蛮夷,长期以来,两国关系也实属一般。

所以,伴随着吴国国力日渐强盛,且逐渐是与鲁国接壤,鲁国也自然会感受到一些压力。

如今,孙武率大军驻扎在鲁国南鄙,虽然是事先约定过的,但如今却又迟迟不走,这确实是让孔丘有些为难了。

李然挥了挥手:

“既是长卿所率来的吴师,那便是无碍!且先处理了成邑这边的事情,我再南去和他见一面便是,此事可稍后再议。对了,孟孙大人可在营中?”

孔丘应道:

“自是在的,恩公是要与他见面?”

李然“嗯”了一声,于是孔丘便安排孟孙何忌和李然见面。

李然也是和孟孙何忌如此这般的谈了几个时辰,这才作罢。

而孟孙何忌在其离开之时,还留下了一封信札。并且看起来,情绪似乎是有一些低落。

随后,李然又安排褚荡和范蠡,明日一早便要与他一起去见公敛阳。

是夜,他们也终于是睡了一个许久不曾有过,真正的安稳觉来。

……

次日一早,李然便是带着褚荡和范蠡离开了营帐,而孔丘也是早早安排使者给公敛阳送信。

所以公敛阳也是提前知晓了李然的行程,故而命手下发现马车之后,不得放箭,而是将其放入城中。

李然他们一路畅通无阻,顺利到达成邑。

李然见范蠡严阵以待,神色紧张,却是微微一笑:

“少伯不必如此紧张,公敛阳绝非轻易冲动之人,是不会害我等性命的!”

范蠡回道:

“话虽如此,只怕他一时气愤不过,做出什么过激的举动。”

李然安抚道:

“呵呵,他若当真是如此轻易激动之人,又如何能苟到今日?放心吧,自是无妨!”

李然他们三人被带到邑宰府邸,又收缴了他们随身的武器,褚荡却是不肯放下手中的长戟。

僵持之下,后来褚荡便是被留在了厅外,手握长戟在那时刻夙卫。李然和范蠡,则是大步进入厅内。

不多时,公敛阳则亦是带着几名随从进来,见到李然,也是拱手道:

“久闻先生大名,幸会!”

李然还礼道:

“见过公敛大人!”

公敛阳示意李然坐下,他在这之前就见过范蠡,所以也是对他一番点头以示友好。

二人坐定,公敛阳便是立刻开口言道:

“明人不说暗话,先生此行,可是为了鲁师围我成邑一事而来?”

李然点头道:

“正是,处父大人,如今齐师的情况,想必大人也已是有所耳闻了吧?”

公敛阳眼珠子一转,回道:

“嗯,略知一二。”

李然这时却又是故作长叹,并是惋惜道:

“哎……自古以来,同国的君臣之间,互相背叛的例子尚且不胜枚举。又更何况大人与齐人之间本就不是同心同德的。如今,齐国已经弃大人而去,大人若继续负隅顽抗,既不能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利益,却还要背负叛臣的骂名,这么做真的值得吗?处父大人这几日,想必也是将此事想通透了吧?”

公敛阳听到这些话,低头不语。

李然又道:

“如今齐师既退,大人又何必在此苦撑?大人虽有叛出之举,但是终究无有同室操戈之实,大人如今若想回头,也并非无有退路可言呐?……”

公敛阳闻言,眼珠瞪圆,并是不由惊问了一句:

“哦?此言当真?”

——

第740章_孙武不在吴营

李然眯了一下眼睛,并是继续拱手言道

“那是自然……处父大人本就是鲁人,又为孟氏家宰。说起来本就是自家人一般。如今虽有叛出之实,但好在也并未是引得同室相残。所以,我李然今日才敢是斗胆前来交底相劝呐!”

“依在下愚见,眼下大人却有两条路可走。一条便是继续留在这成邑做邑宰,但是城墙必须要予以拆除!”

李然说完,不由是来了个停顿,静待公敛阳是思索了一番。 只见公敛阳是略作沉思,随后又继续问道:

“这第二条路,又当如何?”

李然则是微微一笑,并是言道:

“另外一条嘛……成邑留下,但是大人则必须要离开鲁国!成邑乃为我鲁国北鄙重镇,而齐国又为鲁祸久矣。留下成邑也并非不可,但是……大人却必须要离开鲁国才行,否则,必将引得季氏与叔孙氏的不满……”

公敛阳听到这里,却又是狐疑不定。

但是,他也知道,李然确实是直接与他交了底。

“先生这么早便说出底线……就不怕在下与先生再讨价还价?”

李然微笑道:

“呵呵,处父大人乃是聪明人,自会权衡其中利弊!此乃孟孙大人的亲笔书信,还请处父大人过目!”

随后,李然便从袖口是取出孟孙何忌给他的信札,并是亲手递给了公敛阳。

公敛阳当即拆开来看,确是孟孙何忌亲笔所书。

孟孙何忌显然已经认命,并在信中是陈述利害,表示公敛阳若再负隅顽抗,也并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

公敛阳将书信放下。

“家主与先生所言,在下已经全都明白。但是如今成邑被围,在下即便是想就此出奔,只怕也难吧?”

李然坚定言道:

“对此处父大人不必担忧,我李子明可以性命作保,让处父大人平安离开鲁国!”

公敛阳低头沉思了一阵,接着又苦笑了一声:

“我公敛阳忠于鲁国,忠于孟氏,最终却是落得与阳虎一样,得了个出奔的下场?!这……实在是令人心有不甘呐!……”

李然却是言道:

“时也,命也!大人虽是一心为孟氏考虑,然而却不懂得天命之变易。昔日三桓四分公室,公室由此暗弱,三桓各自为政,以致纲常失统。待到阳虎摄政,假借公室之名而欲肃清三桓,处父大人忠于孟氏,不忍三桓将倾,是以处父大人力挽狂澜,扶助三桓而使阳虎出奔。”

“然而,此时之三桓已并非彼时之三桓。昔日之三桓,所患者乃是君臣不睦。而如今三桓所忧患的,却是阳虎、侯犯、公山不狃之流!”

“所以,大人之所败,乃是败于天时,而非大人之过也!”

公敛阳听得李然这一番言论,不由是站起了身:

“哎……我公敛阳如今再徒留成邑,也已无必要。唯愿成邑之城墙得以保全,也算是在下为孟氏所做的最后一件事吧!”

“在下愿意选择出奔!还请先生安排!”

李然闻言甚喜,并是言道:

“处父大人如此深明大义,李然深感敬佩!”

公敛阳无奈挥手,苦笑道:

“哪是什么深明大义,但凡有一丝机会,我又岂会轻言放弃成邑?……哎,罢了罢了,事已至此,再多言也是无益!”

于是,李然当即和公敛阳商议出奔之事,说定之后,公敛阳也是最后一次在成邑大摆筵席,特意款待了李然和范蠡。

褚荡虽不肯放下长戟,但公敛阳也是直接特许其入内。

酒过三巡,公敛阳却又突然是哈哈大笑起来:

“哈哈哈!子明先生当真是将我们鲁国三桓是玩弄于股掌之中呐!就比如我这成邑吧?先是让这位小兄弟前来稳住我,再是促成孔丘和高张会谈,紧接着又是孤身犯险,去了齐国一趟,只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不伤一兵一卒,便是说退了齐国五万之师!如今,却又来此赚我出奔!先生手段高妙,阳亦是佩服得紧啊!”

李然听出公敛阳言语中有不满之意,却也知其不过是口舌之快。所以,他依旧是笑脸迎合道:

“呵呵,主要还是处父大人深明大义,大人若真是与公山不狃那般素有反叛之意,我李然纵是再口若悬河,恐也是无济于事啊!而这,也不正体现了处父大人与这些人之间的不同吗?!”

公敛阳摇头道:

“哼哼!说得倒也好听,只是让我公敛阳白白当了这个冤大头了!不过,先生也可放心,我公敛阳既是一言既出,就绝无悔改之意!”

筵席过后,公敛阳亲自是将李然三人送出成邑。李然回到营帐内,也将此事是告诉了孔丘,孔丘闻言大喜。

紧接着,公敛阳也是按照约定,第二天便从鲁师所预留的通路独自离去。而孔丘等人,也是顺利的进入了成邑,并对公敛阳一族亦是好生安抚。

而这时,在鲁国三桓之中,却也是理所当然的又起了一番争执来。

道理也很简单,季孙斯和叔孙州仇当然是希望将成邑的城墙拆去的。但是,孔丘此刻却也是改变了初衷,决定是要留下成邑的城墙,以便于日后能够继续提防齐国。

当然,因为季氏的费邑和叔孙氏的郈邑都已拆除了城墙,如今独独留下了成邑,这个举动确是会让他们心怀不满。

不过,孔丘对此当然也是早就有了预案。

“鲁国之大患,齐国也。如今齐人无信,一再背盟。成邑乃为其要冲之地,不可不防。”

“然而,此邑紧要也绝非一家可守。丘提议,名义上,成邑虽然依旧是归于孟氏,但需得另派人驻守。而此人选,必是由公族大夫担任,并要三家共同举之。不知二位大人以为如何?”

季氏和叔孙氏一听此言,也是顿时哑火。

倒也并不是他们不想拆去成邑的城墙,而是他们突然发现,横向比较之下,孟氏的损失似乎是要远远大于他们了!

将心比心,自家的主邑,最终却连自己都说得不算了,这种做法显然是比简简单单的拆了城墙是更为要命的。

而这新任的成邑,孔丘其实也早就想好了。为了避免刺激到孟孙何忌,孔丘提议是暂时由平日里与孟氏一直交好的公族大夫,鲁昭公之孙,公孙宿担任!

而伴随着成邑危急的完美解决,孔子的隳三都也就此是落下了帷幕。

……

另一方面,李然却也不愿在成邑久待。

因为他现在心心念念的,就是跟孙武见面。

他在辞别了孔丘后,便又带上十几人,加上褚荡和范蠡,再次启程前往了鲁国的南鄙。

在路上,范蠡也是忍不住言道:

“这长卿兄到底是在作甚?率军滞留在鲁国境内,进又不进,退又不退,当真是奇怪?……该不会……是吴王真想要对鲁国图谋不轨?难道……是长卿兄也失势了不成?”

李然摇头道:

“这个倒不见得,也许长卿他是另有打算也未可知……”

虽然李然对此自然也是大惑不解,但他对于孙武的能力,还是极有信心的。

而当他们孤身来到吴营之后,却是出乎意料的受到了吴人的热情招待。

李然四下一番观察,竟发现吴师的营地规模,与他们在此驻守的人数完全是大相径庭!

李然心中一动,若有所思。

他们先是被安排到了一处营帐,褚荡依旧是在帐外守护。范蠡则是陪在李然身边,范蠡从水罐里到了一盏清水,不由忐忑道:

“据说先生和吴国也是颇有恩怨,会不会……”

李然说道:

“呵呵,少伯多虑了。吴王阖闾乃世之枭雄,尽管与我有些旧怨,但绝不会拿我如何。他既然能容得下子胥和长卿,由此便是可见一斑!这个吴王,选贤任人不拘一格,即便是有杀父之仇也不计较,真大丈夫也!”

“更何况,他如今的敌人乃是楚国和越国,杀了我对他又有何裨益?”

范蠡正要回话,只听得外面是有人通报道:

“孙将军到!”

李然和范蠡都以为是孙武,却听得褚荡是在外叫唤了一声:

“你是何人?!为何要冒充孙将军!”

那人听了,却也面不改色,直接是入得帐中。

李然皱起眉头,只见一人穿着吴国将军的盔甲径直走了进来,此人倒是和孙武的身材有几分相似,却断然不是孙武。

李然不由讶然:

“你是何人?你们孙将军呢?”

只见来人是朝着李然一个作揖,并是回道:

“孙将军另有要事,让末将在此逗留。先生若是想见我家孙将军,这次恐怕是不成了。”

李然一听,不由是隐隐猜出了其中的原故:

“哦?他……莫不是去攻打楚国了?”

来人乃是孙武的副将,见李然一语便是说出了实情,不由也是稍稍一怔:

“难怪孙将军一直都称赞先生乃是世之奇才!今日一见,先生果然是名不虚传!孙将军在此特意是给先生留下一封书信。待先生看了,便知孙将军去向!至于我等为何要逗留于此,也会有所说明!”

于是,李然立刻接过信札,看到熟悉的字迹,心中一时翻江倒海,当即是认认真真的看了起来。

原文:

冬,及齐平。子服景伯如齐,子赣为介,见公孙成,曰:“人皆臣人,而有背人之心。况齐人虽为子役,其有不贰乎?子,周公之孙也。多飨大利,犹思不义。利不可得,而丧宗国,将焉用之?”成曰:“善哉,吾不早闻命。”陈成子馆客,曰:“寡君使恒告曰,寡人愿事君如事卫君。”景伯揖子赣而进之。对曰:“寡君之愿也。昔晋人伐卫,齐为卫故,伐晋冠氏,丧车五百,因与卫地,自济以西,禚、媚、杏以南,书社五百。吴人加敝邑以乱。齐因其病,取讙与阐。寡君是以寒心。若得视卫君之事君也,则固所愿也。”成子病之,乃归成。公孙宿以其兵甲入于嬴。

——《左传·哀公十五年》

注:史书上成邑的叛乱其实是发生在哀公十五年,距离孔子隳三都大概间隔了18年的时间,且当时叛乱的正是公孙宿,公孙宿当时乃是成邑的邑宰,“公孙”代表了其人很可能是公族大夫。所以,合理推测下,孔子隳三都时的一个结果,很可能就是把成邑的主导权重新归于公族。

另外,将成邑的叛乱的时间线提前,并且与吴国伐楚联系在一起,这是笔者的自由发挥,并非史实哈。

(本章完)

第212章 点拨第640章 有诚意但没什么意义第263章 刚正不阿的申无宇第229章 楚有三危第165章 自污的手段第199章 第210 211章 共王之子围为长第691章 梁婴父忘恩负义第504章 知道错了,但就是不改第470章 范蠡赚驷歂(chuan)第381章 王子朝亲诱敌第102章 全靠演技第257章 夜袭,孙武的小菜第174章 子产的心疾第670章 剑拔弩张第364章 驷颛献城第554章 叔孙辄上钩第209章 克己复礼第188章 第192 193章 祭先的智慧第735章 终日乾乾,夕惕若厉第760章 下山遭伏第407章 第474 475章 佞言者谄而干忠第627章 南子的宴请第496章 田乞谏齐侯伐鲁第64章 不好的直觉第633章 巩简的决心第715章 谁的功劳更大第570章 严密的防备第208章 襄助子产的原因第413章 第484 485章 王子朝奔楚第176章 祭先的试探第590章 第711 712章 李然巧定计第31章 君威的反向操作第617章 晋国阳虎的来信第86章 别甩锅,自己背好第421章 第498 499章 《道德经》传世第12章 夺权不能太心急第263章 刚正不阿的申无宇第750章 天命第192章 第199 200章 绝处逢生第454章 “倚老卖老”的荣驾鹅第754章 文种九术第629章 放李然归周第415章 第488 489章 孔子说南蒯叛季氏第575章 最后的疯狂第749章 李然所布下的最后一局第294章 第342 343章 请辞第303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第422章 第500 501章 祭乐的执着第693章 暗行众说荀跞第439章 孔丘游说齐侯第59章 闹个乌龙第428章 一对难兄难弟第588章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第595章 两全其美的一场戏第290章 赖国直接投了第536章 第645 646章 夹谷之会第3章 当辩客就要语出惊人第587章 孟孙何忌的小心思第383章 暗行众——巩简第682章 单旗矫诏第475章 无力,面对死亡的悲伤第312章 观从的身世第24章 人才的价值第708章 好一个“借尸还魂”第373章 子产辞世第549章 第664 665章 隳三都!好戏开始了第635章 晋国之局第509章 第599 600章 斗智!赵鞅和范鞅第367章 丰段凶案的告破第380章 襄助王子朝第340章 第395 396章 国之小人第581章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第219章 见众生第290章 赖国直接投了第369章 祭乐还是想起了一切第41章 子服椒的游说第334章 穿封戌的决心第298章 被迫献策第268章 李然举荐的真正用意第456章 季孙意如见疑阳虎第287章 顺势与逆势第72章 千金散尽第706章 高强杀不得第71章 父亲的心事第188章 第192 193章 祭先的智慧第398章 执拗的鄩罗第153章 王子围要发飙第533章 郈邑政变第552章 子路入费邑第596章 第719 720章 坎有险,求小得第197章 庆功宴君臣赋诗第74章 饿殍遍野第385章 狠活!甘鳅挟难民攻城第35章 各怀鬼胎的诸侯国第419章 第494 495章 觐见天子第543章 第655 656章 这土地是还定了!第561章 高台攻防战第124章 谍者观从第436章 末世的拯救之法第453章 第540 541章 坏隤(tui)流血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