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府试求策,靖海七策

第175章 府试求策,靖海七策

府衙的礼房吏员打开府衙大门,大声喊着:“一个一个进!先南平县的来!”

延平府下各县的读书人站在一起,苏泽等一批南平县的读书人先进府衙登记。

和县试的登记工作差不多,同样在考用簿上登记上姓名籍贯家庭信息。

礼房的吏员认识苏泽,笑着说道:“苏案首,这是您的号牌。”

苏泽接过一看,甲一。

吏员在苏泽的考用簿上写上了一个皿字说道:“各县案首都在甲字号考棚,苏案首放心,甲字号考棚是最好的。”

原来如此,怪不得之前说案首一般府试都能取中,原来,各县案首都是集中在一起考试和阅卷的,考卷上也做了记号,防止他们被黜落。

甲字号考棚在距离主考官最近的地方,也是考场巡查最严格的地方。

主考官也会看甲字号考生答题,这也是为了防止县里的案首是作弊考出来的,府试的主考官要亲自监考。

苏泽接过号牌,向吏员表示了感谢,出门遇到了兵房当差的林显扬。

“阿泽兄弟,知道你今天来登记,已经登记完毕了?”

苏泽点点头,林显扬高兴的说道:“我们长宁卫终于要出秀才了!”

上次苏泽高中案首的消息传回长宁卫,家老阿公就在卫所里摆了酒宴,让长宁卫年轻一辈好生羡慕。

即使是长宁卫这样的卫所,对于读书考功名都有强烈的执念,考公热潮到现代社会依然不停歇,足以可见这种思想的根深蒂固。

苏泽也意识到,即使在倭乱这么严重的时候,福建人依然想着科举,上升途径确实是最牵动知识阶级的事情。

若是日后造反,想要团结这些知识阶层,也必须要给他们一条路才行。

接下来几天,苏泽继续读书,摹写以前的科举文章。

三月十日,

苏泽信心满满的走入了府试考场。

府试的考试内容和县试一致,也是考三场,每场考试之间相隔两天。

主考官是延平府的方知府,同考官是延平府的李通判,监考官则是府学的训导。

负责阅卷的是方知府的幕僚和各县学的学正,海瑞依然以避嫌为由没有参加阅卷。

府试前海瑞又给苏泽和陈朝源开了小课,苏泽终于在府试开始前将科举技能刷到了Lv7级。

Lv7级的科举技能升级后,苏泽对于四书五经的掌握更加融会贯通。

提着考篮,搜检完成之后,苏泽坐到了自己的考棚中。

第二次考试,苏泽也是轻车熟路,给考棚糊上油纸之后,就坐在考棚中闭目养神。

在考院的大殿中,方知府带领众考官祭拜了至圣先师,接着又要祭拜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是负责文运的神仙,文昌星,职在司命、司禄,也就是考试之神。

作为延平府知府,方知府所求的不过是考场平安,这次府试不要闹出什么事端来就行了。

祭拜完成之后,方知府带领众人来到考棚,锁上了考院大门之后,礼房的吏员开始举着牌子,开始发放四书义的题目。

苏泽看着牌子,“女与回也孰愈”。

这个题目简单,看来方知府出题不像是白知县,这是一道四书中的原文,属于四平八稳的考题。

这是《论语。公冶长》中的原文。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问一以知十;赐也,问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但是再仔细揣摩,就算是四书中的原文,这道题目也不容易。

因为知道原文,并不能完全答好这道题。

这原文其实很简单,女就是汝,就是你的意思。

回,是孔子最喜欢也是最出众的弟子颜回。

这段话翻译就是,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谁更胜一筹?

子贡说他不如颜回,颜回能举一反十,而子贡只能举一反二。

孔子感慨说,伱确实不如颜回,我和你在学习能力上都不如颜回。

论语这段话,是体现孔子因材施教,善于诱导启发弟子。

可八股文,只能根据题目作答,如果将全文贴上去就得不到分了。

苏泽不由的感慨,命题作文难,要紧扣题目又要写出新意更难。

府试的难度就这么大了,自己如果没有系统,还真的卷不过这些大明卷王。

不过苏泽还是很快就有了解题思路。

还是从题目入手,“女与回也孰愈”。

子贡是孔子门下有名的弟子,是七十二贤之一。

而且孔子因材施教,能不知道自己门下弟子的成色?

孔子故意问子贡,就是为了让子贡反省自身。

苏泽提笔写道:

“以孰愈问贤者,欲其自省也。”

引出儒家推崇的自省,所谓“吾三日而自省”,从而开始谈儒家经义。

这样文章的题目就破了,苏泽提笔按照八股的格式,开始引经据典论述起来。

苏泽写的认真,没有注意到方知府已经站在他考棚边上,看着他在草稿纸上笔走龙蛇。

破题的不错,方知府摸着胡子,对苏泽的科举水平很满意。

这样的文章,就算是在院试也是十拿九稳了,考个举人也是有机会的。

方知府越看苏泽越是欣喜,以苏泽的年纪,就算是这次乡试不过,三年后也有机会。

而且他这篇文章,比上次县试时候的文章又有精进了。

县试结束后,方知府也调来了苏泽的文章。

对于苏泽破题的思路方知府也是认可的,但是那篇文章引经据典过多,反而有些说教意味,落入了科举作文的下成。

若不是因为这个题目破题太难,苏泽也不一定能得案首。

但是这次的文章苏泽写的很稳,平铺直叙又恰当引经据典,比起上一次的县试文章又高了一个层次。

根据海瑞说,苏泽系统读书不过一年,能有这个成绩当真是天分了得!

接下里的五经义,苏泽答的也是没有问题,试帖诗这些内容只要声韵对就行了,这两道经义题已经可以过关了。

方知府也看了其他几个县的案首,不得不说这一次各县的考生实力都不错,也有几个仅次于苏泽的种子选手。

方知府有些犯难了。

如果点了苏泽为案首,日后自己将女儿嫁给苏泽,恐怕也引发很多议论。

虽然现在他们不是翁婿关系,也不违反大明朝的规定,但是世人传谣可不管这些。

可若是将苏泽屈到后面的名次,方知府也有些不甘心。

县试、府试、院试都是第一名,也可以叫做小三元了。

乡试、贡试、殿试都是第一名,那就是大三元了。

大明朝目前只有一名大三元的读书人,那就是正统十年(1445年)殿试状元商辂了。

他历任英宗、代宗、宪宗三朝元老,官至内阁轶一品事,为一时名臣,民间称之为“三朝宰相”。

小三元虽然只是一个荣誉,但是有了这个荣誉,乡试就更容易考中了。

方知府有些犹豫,还有有些难以抉择。

要不然看最后一场?

苏泽考完了第一场,从考院出来后,又遇到了送食盒的彭安。

彭安将食盒递给苏泽,在他耳边说道:“方公子说了,第三场策论好好写。”

苏泽刚刚返回住所,林清材也冲进来说道:“苏兄,这次府试最后一场好好写!”

苏泽疑惑的问道:“这是为何?”

林清材说道:“府衙传出来的风声,这次府试策论也参与定等次,必须经义和策论双优的,才能被点中案首,策论不通的也会被黜落!”

苏泽这才想起彭安的传话,他问道:“这是为何?”

林清材摇头说道:“往年也有过,看来是方知府侧重策论的缘故吧?这府试本就是知府大人做主,既然有这风声,汝霖兄就好好作答就是了。”

苏泽点点头,他倒是不怕策论,不过很多读书人听到这个消息就骂娘了。

可是骂娘也没有办法,县试三场,本身就是选拔考试,也没有乡试、会试那样严格的制度,甚至各地的考试日期都是府衙县衙自己定的。

真正的将县试纳入到整个科举考试过程,并且严肃化考试过程和录取条件的,实际上是清代。

所以明代的科举辅导书中,很少有县试的内容。

比如曾经有过一位重视律令的县令,就更看重判的答题,将第二场考试和第一场考试并重,考生也没有办法。

反正阅卷的是方知府,他要侧重什么自然只能听他的。

经策并重,不知道多少考生要愁的睡不着觉了。

果然陈朝源回来之后也得到了同样的消息,方知府要以策定次的消息在考生中飞快的传播开。

结果是于家书铺和苏泽书铺中的名家文集被一抢而空。

要知道这些文集是很难卖的,有些名家的文章很多,文集中的文章也不是篇篇都是精品。

而且名家文集的价格很高,成套的书价格都是很贵的,也因为雕版印刷的成本高,所以这些文集的售价很高,主打的就是个少销多利。

不过也没有办法,要提高策论的两个办法,一个是多读史书,那史书要比文集还贵还厚,现在读肯定是来不及了。

要么就是看这些名家文集,看看古代名臣是怎么讨论问题和办事的。

苏泽后悔没有早点将《古文观止》排版印刷出来,不过可以等自己考完了县试就印,这种精品古文选编的市场比自己想的还大。

第一场考完后两天,考院外再次张贴出红榜,苏泽的号牌“甲一”写在红榜中央,知道他号牌的亲友们又是一番道贺。

府试一千五百人,主榜依然是五十人,副榜也取了四十人,一同进入第二轮考试。

第二场考试内容也很简单,这一次是写“诏”。

诏就是一种公文格式,也就是朝廷的诏令,这种文章写起来都是有固定格式的,四六骈文就可以了,苏泽迅速写完了一篇。

判也是必考的,方知府的判也没有为难考生,都是大明律中量刑比较清楚的,苏泽将判词写出来之后,就交了考卷。

第二场张榜,苏泽的甲一依然牢牢的占据红榜中央的位置。

终于到了第三场府试了。

苏泽坐在考场中,拿起考卷之后立刻就笑了。

这场策论的问题很简单,题目名字叫做《靖海策》。

策论很长,主要内容就是论述南宋海贸发达,为什么海疆平静,没有出现海盗侵扰沿海城市的问题。

苏泽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这次府衙放出风声,要重视第三场的策论了。

这是方知府不知道怎么写奏章题本,向考生们要灵感来了!

这些当官的可真的鸡贼啊!

方知府一边巡逻考场,也是有些尴尬的。

皇帝的命令传到福建,从福州府到南平县,所有的正印官都想着憋出一份策问,能一举被皇帝看中,一步登天提拔要职,一展生平所学,为国家平定海疆!

可是在书房憋了几天之后,方知府也歇火了。

要是这策论这么好些,那些专门干进言的科道言官早就被皇帝采纳了,也不会轮到他们这些官员上书。

方知府抓耳捞腮了半天,最后还是女儿方若兰给了一个主意。

为什么不让府试的学子帮着想办法呢?

一人计短,多人计长嘛。

万一这些府试的学子有写的好,到时候再用在自己的奏章中不就行了。

方知府茅塞顿开,立刻采纳了女儿的建议。

他也让人放出风去,让学子们重视第三场的策论,不能随便糊弄一份交上来。

不过这篇策论其实也不算是难为延平府的学子,毕竟倭乱这种事情算是福建读书人日常讨论的问题了。

喝了酒之后,读书人都会畅论平倭之策,幻想自己羽扇纶巾,谈笑间倭寇灰飞烟灭。

老键政话题了。

苏泽想到了方若兰,既然方知府求策,那就好好给他写一道策吧。

苏泽想到的自然是赵文华的《上平倭七事疏》,也不知道现在赵文华有没有上书,这篇平倭策论依然空洞的,但是比起其他大臣的上书,有两点打动了皇帝,所以赵文华才能被委派巡视江浙,而后靠着诬告张经,进一步获得了平倭的主导权。

现在皇帝让东南沿海地区官员都上书,如果方知府的进策被皇帝采纳,是不是也会高升?

上一次看方知府对付蔡员外,苏泽也知道他是个好官,这样人如果能参与到指挥抗倭中去,也许沿海的百姓也能少受点苦。

苏泽想到这里,提笔开始写《靖海七策》。

(本章完)

第88章 火器制造技能到手第328章 九边,救俞第258章 药,种子第445章 致进步者的演讲第329章 秩序的边疆第364章 三经新注第370章 亲爱的朋友啊第056章 脱毒难第675章 宣传战第025章 急救第86章 大明平均战力第662章 制宪会议再开第280章 振武营兵变第274章 送技能的陆二第664章 铁路司的畅想第94章 节妇苦,织布事第365章 嘉靖退位第022章 亩产第607章 投资鬼才于公子第525章 分产令第95章 中华茶道,医局第194章 大撒币工程第155章 赏罚自何出第422章 制宪会议开幕第434章 铁路公债第530章 父母之爱儿,则为之计深远第436章 道魔增长第179章 来了的,走了的第404章 《请裁驿站疏》第77章 三江感言第007章 军籍第278章 争在未来第002章 家廟第371章 有朋自远方来第675章 宣传战第447章 琉球内附第002章 家廟第525章 分产令第588章 低道德优势第252章 淳安海瑞第657章 拼命第79章 亡于洪武第294章 技能:博物学第007章 军籍第422章 制宪会议开幕7月12日 早上这章中午十一点发第413章 新务救不了大明朝第627章 嘉靖薨逝第438章 出兵借口第309章 吊民伐罪(加更求票!)第481章 秩序的角落第206章 书生意气第022章 亩产第585章 弹幕徐行战术第665章 海参崴第474章 蒸汽车头第376章 草芥飞长,破土欲出第211章 冲绳第530章 父母之爱儿,则为之计深远第223章 冲天大将军第672章 最终还是练兵第659章 碾碎第336章 苦逼的大明宗室(求票)第136章 倒霉的矿监第002章 家廟第359章 敌军气衰第396章 龙虎山张家第608章 疯狂的股票第537章 人事办人事第204章 人口和土地第257章 大员岛第510章 列强的时代第514章 “皆大欢喜”第035章 谨慎第025章 急救第016章 被动技能属性点第465章 辅政和垂帘第323章 胡宗宪献策郑国渠第663章 神圣感第497章 老殖民主义了第402章 于二公子的风险投资(二)第135章 兵法升级,三紫!第666章 弃辽第107章 凉茶,传奇戏第580章 信心比白银重要第166章 武夷山红茶第125章 忙碌的文抄公第564章 怎么交税?第536章 特别都察院第637章 西安谍战第167章 酒中精,花精粹第152章 飞翔的荷兰人第514章 “皆大欢喜”第607章 投资鬼才于公子第140章 用人之道第160章 掀桌子第667章 政治仗第489章 登陆,仁川第664章 铁路司的畅想第161章 连环巴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