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劳动者的智慧

第184章 劳动者的智慧

“东家,这红茶真的不好卖啊。”

周管事坐在苏泽对面,叹息的说道。

苏泽等到水壶咕噜噜的冒泡,将沸水扬入到茶碗中,红色的茶汤迅速析出,苏泽又将茶汤分到两个茶盅中,将其中一个递给周管事。

这些都是茶园炒制的正山小种,以他现在Lv1的“茶道”技能来看,和后世的红茶口味几乎没什么区别了。

周管事轻轻抿了一口,在他看到这红茶虽然不及绿茶清香,但也是茶香浓郁,怎么就是卖不掉呢?

这可把周管事的急坏了,桐木镇卖不掉,他又让人带到南平城内来卖,结果依然是卖不出去。

“东家,我找人打听了,府衙张推官说我们的红茶是小人之茶,不是君子之茶,那些准备尝鲜的大户都退了订单。”

周管事的一脸愁容,府衙推官可是他仰望的大人物,听说这位张推官还是被贬谪的进士老爷。

有了他这“小人之茶”的评语,红茶想要翻身就难了。

今年是他为苏泽效力第一年,也想要做出点成绩来,却没想到出师不利。

“小人之茶?”

苏泽露出笑容,大明士大夫君子小人之辩都魔怔了,连茶叶都要分君子小人。

不过红茶确实不适合大明朝上流社会的饮茶习惯倒是真的,只不过苏泽本来也不准备将红茶卖给南平县,他的目标是那些在中国收茶叶的洋人。

过几天是县学放假的日子,苏泽准备去一趟月港,将这批红茶推销出去。

不过自己未来老丈人一走,这张推官就说什么“小人之茶”,看来老丈人看人是极准的。

苏泽不在意张推官的评价,但如何将大明人不喝的红茶卖出高价?

苏泽对周管事的说道:

“你去城里的漆匠那边订购一批精美的茶匣子,花多少钱都可以,记住一定要精美!”

周管事的一脸疑惑,卖不出去的茶叶还要再花钱包装?东家真的会做生意吗?

苏泽又问道:“武夷山有几家茶园跟着我们做红茶的?”

周管事老老实实的回道:“有个七八家跟着我们一起做红茶,其中最大的就是熊家的茶园。”

苏泽也没想到熊母竟然也是这么有魄力的人,他对周管事说道:

“你回去找他们,和他们签好契书,我们按照正常武夷山茶的市价向他们收购红茶。”

周管事一惊,自己炒的都砸在手里,还去收购别人的家的?

这新东家不会是散财童子吧?

苏泽并不理会周管事的惊愕,而是继续说道:“另外你和他们签好契书,以后他们抄出来的红茶都要优先卖给我们。”

周管事只能领着命令返回了武夷山。

忙完了茶园的事情,苏泽又去了印刷坊。

姚春如今已经是印刷坊管事的了,五个建阳来的印刷坊师傅跟在他后面学习活字印刷,他又带了四个本地报童中的学徒。

现在每一期的《拍案惊奇》都不需要姚春亲自排版了,交给手下的徒弟去做,姚春最后校对一下就行了。

虽然他是苏泽的家奴,但是苏泽对他一家都很不错,也从来不以奴仆视之。

姚春心中感激,暗暗发誓要将印刷坊的事情做好。

苏泽来的时候,姚春正在雕版,苏泽走过去一看,姚春正在一个圆形的铅筒上刻着字。

苏泽没有打扰专心工作的姚春,等他制作完毕后,苏泽这才问道:“这是什么?”

这个圆筒中间是圆木,在圆木外层是一圈铅筒,姚春将字一个个的刻在铅筒上。

这和活字排版印刷以及雕版印刷都不同。

你说是活字印刷吧,字都是固定在铅筒上的,你说是雕版印刷吧,又不是在平直木板上雕刻。

姚春看到苏泽就要跪,苏泽一把将他拉起来,姚春说道:“东家,这是我发明的印筒。”

“印筒?”

姚春吩咐两个学徒,将这个雕满字的圆筒抬到到了一个机器上,这个机器有一个大大的手摇扶手,又有学徒过来给圆筒上涂上油墨,将纸张装上机器后,姚春开始摇动扶手。

只看到圆筒滚动起来,而纸张也随着圆筒的滚动开始进纸,文字被印刷到了纸上。

随着圆筒一圈圈的转动,一页一页的文字就被源源不断的印刷到了长长的纸轴上。

苏泽惊讶的看着姚春,每次交给姚春的印刷任务都能很好的完成,苏泽已经很久没有印刷坊了。

苏泽没想到姚春竟然自己摸索出了印筒印刷的技术,还做到了自动进纸!

“这是你发明的?”

姚春连忙点头,苏泽又问道:

“古文观止就是用印筒印刷的?”

姚春先摇头,又点头,他说道:

“一开始是用活字印的,但是每页都要重新排版太麻烦,我就想到了这个办法。”

“东家,印刷报纸,自然是您的活字印刷术好,但是印书的话,每一页都要重新排版,其实活字是不如雕板方便的。”

苏泽点头,其实木板印刷并不是后人想象的那样一无是处,在印书的时候雕版明显更方便,只需要将雕板刻好了,印书的时候只要刷上油墨就可以了。

而活字印刷则需要每一页都重新排版。

“我后来就想,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结合雕板和活字印刷的优点。”

“东家要印书,我就按照雕板的办法,在铅筒上刻字,然后在铅筒上涂上油墨印刷。”

苏泽问道:“成本呢?”

姚春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若是说成本,自然是活字印刷成本最低了,只需要排版就能印刷,铅活字就算是磨损了,重铸就可以了。”

“雕版的成本最高,在木板上刻字要千万小心,一个字都不能刻错。而且大块的木料价格不菲,磨损之后就没办法再印了。”

“这铅筒是在两者之间,铅筒不怕刻错字,刻错了重新用铅液盖上就可以了。铅筒可以反复印刷,只要我将古文观止的铅筒全部制作出来,就不用像活字印刷那样每一页都重新排版了。”

“铅筒也不是一次性的,若是日后字迹模糊可以重新熔铸掉铅筒,然后再做成铅筒刻字就可以了。”

果然劳动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苏泽也没想到姚春这么快就改进了活字印刷。

苏泽又发现学徒们将印好的长纸折叠好,然后抱着折叠好的纸来到一把大轧刀下,个头矮小的学徒跳起来抓下轧刀,一刀就将页边轧开。两边都轧开了之后,一张张纸就分离了出来。

苏泽指着轧刀问道:“这又是谁的发明?”

姚春说道:“这是我那个报童学徒发明的,那小子聪明伶俐,在街头卖报的时候也是卖的最好的。”

“麻蛋儿!过来给东家瞧瞧!”

苏泽看到一个满脸油墨的半大孩子冲了过来,他脸上有些雀斑,还梳着朝天辫,年纪也就和林良珺差不多。

明明还是小萝卜头,但是刚才苏泽已经看他在指挥其他学徒做事了。

“这些铅是哪里来的?”

姚春说道:“上次我和熊五说了这个想法,听说胡公公那边的铅不值钱,熊五帮我从矿坑拉过来的。”

苏泽点点头,他立刻让姚春召集所有的印刷匠人和学徒,然后当众表扬了姚春和麻蛋儿。

苏泽直接奖励姚春二十两银子,又给了麻蛋儿十两银子。

苏泽又宣布,在印刷坊投入五十两银子,设为特殊奖项,奖励那些改进印刷工艺,提高生产效率的创意发明者。

印刷工和学徒们更加激动了,他们每天都和雕板活字油墨打交道,自然有不少改进工艺的想法。

不过他们都是拿着钱办事的,也没有多少工作积极性。

如今苏泽拿出银子激励,而且出手这么大方,有几个有想法的印刷工蠢蠢欲动,都憋得改进工艺提高印刷效率。

苏泽又勉励了姚春一番,提醒他注意铅毒,这才从印刷坊离开。

与此同时,官道上。

汪道昆让人收掉了督学的仪仗,一路上轻车简从的来到了南平县。

这一路上还遇到了一个来南平县买书的商队,汪道昆干脆就和商队一起前往南平。

商队主人看汪道昆气度不凡,手下随从也都是精壮,当他是某个大户人家贵公子出来游山玩水的,态度非常的谦恭,对汪道昆的问题有问必答。

“你们去南平买书?是买《拍案惊奇》吗?”

商队老板拿出一期往期的《拍案惊奇》,递给汪道昆。

纸张是粗糙的生宣,这种纸上写墨水很容易化开糊成一团,但是报纸上的字却很清晰。

墨迹飘香,看来是用了特殊的墨。

汪道昆家中是富商,他很快估算出这份报纸的成本确实不高,也难怪可以低价出售大规模印刷的。

翻开报纸,现在《拍案惊奇》的版面已经扩充到六版,格式和内容也固定下来。

第一版是本地新闻,从朝廷到福建府的大事,都有可能被编辑成新闻刊登在上面。

内容来自于府衙县衙张贴的告示,只不过文字用了更白话的写法,甚至有的还编成了打油诗和顺口溜,更方便百姓传播。

第二版则是连载的《牡丹亭》,汪道昆失望的翻过去,这一期是一个月前的报纸,这篇戏文他在盗版合集中已经看过了。

第三版是短篇故事两则,其中一则是苏泽写的聊斋,另外一则是南平县一个读书人仿照苏泽的文风投稿的作品,也被林清材选中一并刊登了上去。

汪道昆看完只觉得汗毛直立,苏泽这篇故事一字没有正面描写鬼怪,可是鬼怪却仿佛站在面前一样,让汪道昆直呼过瘾。

第四版也是投稿,这是一出折子戏,有牡丹亭珠玉在前,这篇戏文确实干瘪了一些,但是题材和内容都很新颖,在汪道昆看来也是一篇不错的作品,也是南平士子投稿。

第五版是一些杂记、笑话、游记、神话故事和山川地理逸闻,都是一两百字的小短篇,但是内容生动有趣,汪道昆读完了化剑阁的逸闻之后,对这座南平县城外的名迹也产生了游玩的兴致。

最后一版就是广告了,在热爱阅读的汪道昆看来,这些广告也颇为有趣。

他合上报纸,递给商队老板说道:“果然是好报纸!掌柜的你们赶到南平就是为了买报纸?”

商队老板笑着说道:“当然不是了,如今《拍案惊奇》在临近的府城都开始同步贩卖了,价格也和南平城内一样,贩卖报纸已经没什么利润了。”

“我们这次去,是应本县相公们的请求,去购买《古文观止》和《幼学琼林》的。”

汪道昆也算是读过很多书了,他从没有听过这两本书,问道:

“这是南平的新书吗?”

老板点头说道:“这《幼学琼林》是苏先生新编的蒙学教材,用过的都说好。《古文观止》和苏先生和南平县海教谕一起编的散文集,据说收录了名家大作五十篇,都是一等一的名家精品,苏先生还做了注释和点评,在延平府都卖脱销了。”

蒙学?散文集?

汪道昆更吃惊了,这苏泽不过是一个秀才,竟然能编这样的东西?

别看蒙学书看起来简单,可是编写蒙学可是相当困难的工作。

要将知识讲的通俗易懂,又要在孩子心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这是教化天下之功!非大儒不得为之!

而文集也是如此,从先秦以来名家散文不计其数,但是能称得上名篇的可不多。

能从卷帙浩繁的文章中精选出好文,并且做注释点评,这非是饱学鸿儒不能为之!

要不是苏泽的《牡丹亭》珠玉在前,汪道昆都觉得这是在苏泽在骗人了。

“掌柜的,你手头上可有这两本书?”

掌柜的摇头说道:“这两本书在南平之外可是一页难求,我们这次来南平城也是想碰碰运气。”

汪道昆回到自己的马车里,看了《拍案惊奇》之后,他内心的创作欲望也是暴涨。

人就是这样,在读到好故事之后,也忍不住要将自己脑海中的好故事写出来表达出去。

在这种表达欲的驱使下,汪道昆提起笔写道:

“第一回,西门庆热结十兄弟武二郎冷遇亲哥嫂。”

(本章完)

第110章 活字印刷的优势,人市第428章 民族主义的觉醒第480章 让草原再次伟大第683章 苏泽之问(大结局上)第170章 县试前第025章 急救第384章 枪炮 病菌与玻璃第038章 入编捷径第582章 夜郎自大第533章 活该第636章 西安战云第372章 愚民,吾不为也!第203章 围三缺一第534章 猴子回倭国第227章 收税要靠兵第168章 东南局势大“好”第165章 金色书法技能第558章 沐家和女真第047章 官学和私学第132章 谁试手,补天顷?(卷末,求票)第054章 抵捐第661章 兰州易帜第177章 知府家宴第182章 数学技能升级第054章 抵捐第617章 打老虎第424章 人事任命第191章 功成不必在我第152章 飞翔的荷兰人第396章 龙虎山张家第357章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第656章 分工体系第232章 倭寇再临(卷末,求票!)第437章 当世文宗的威力第003章 占卜第427章 汤显祖考申论第378章 “父皇英明”第156章 “倭”乱未平第421章 水晶宫制宪会议厅第039章 肝技能(今日加更,九点还有)第465章 辅政和垂帘第621章 世界是个草台班子第403章 于二公子的风险投资(三)第489章 登陆,仁川第532章 女真叛乱第596章 睢阳之战的战后总结第469章 浑浊世道,如何来救?第469章 浑浊世道,如何来救?第472章 都是人精第156章 “倭”乱未平第105章 选被动,同行第314章 大人,时代变了第404章 《请裁驿站疏》第427章 汤显祖考申论第045章 知府之女第549章 拆迁问题第367章 留学生们第497章 老殖民主义了第241章 朕的钱!第019章 科举技能第192章 乡试临近第495章 阳谋第301章 无间道,何心隐倒严第610章 女真崛起第441章 大人说的对!第624章 大都督先例第629章 法律变革第284章 官场水太深,于兄把握不住第540章 挖人第507章 自由即不公第490章 驳速胜论第378章 “父皇英明”第175章 府试求策,靖海七策第442章 官办与私营第382章 船运和保险第91章 追回旌表(晚上大章,卷末了求订阅)第056章 脱毒难第313章 从“贼”者们(三更)第505章 教育不公第245章 李时珍第379章 上皇回銮第412章 进步和落后第017章 卫学第284章 官场水太深,于兄把握不住第129章 葡萄牙船长第550章 授权第522章 东南:糟了,我成大秦了!第244章 有疾,吾往矣第426章 梁山好汉东渡朝鲜第587章 物价再涨第381章 苏大都督的倒模第94章 节妇苦,织布事第562章 爆火的剧团第497章 老殖民主义了第457章 骑兵还未退场第265章 归有光第486章 王恭厂大爆炸第675章 宣传战第531章 歌舞团第622章 果然草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