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乡试魁首

第197章 乡试魁首

科举真难啊。

如没有系统,苏泽估计就算是十年苦读,也肯定考不上举人。

坐进了考棚之后,哨兵将考卷发放到每一个考棚,但是在这个时候是不能提前答题的。

巡考的官吏都死死地盯着,一旦有人提前答题就会被立刻驱逐出考场。

等到所有的考卷发放完毕,再次响起梆子声,所有考生立刻拆开考卷,开始答题。

题目一共是七道,三道四书义和四道五经义,都要用八股作答。

这其中,三道四书义是基本题,考生作答只要中规中矩就可以。

因为四书是所有读书人都要学习的必学科目,所以这三道题的要求就是“通”,只要言之有物论据、避讳不出错,没有错别字就可以了。

可光是答对这三道四书义就不容易,排名次还要靠后面的四道五经义。

大明朝的读书人只需要治一经,苏泽选治的《春秋》虽然是人数最少的,但是全省治《春秋》的举人也有四百人。

根据治《五经》的不同,考卷被送入五个房内,由全省抽调的阅卷官开始批改考卷。

在短短的一天之内,苏泽需要完成七道八股文的作答,还需要一字不差的誊抄到考卷上。

要不是苏泽的科举技能已经达到了Lv10,又有被动技能在考场科举技能+2的加成,高达Lv12的科举技能,也不过是在天黑之前完成了作答。

苏泽想到那些十几岁就考过乡试的猛人,还有那些半天就完成答题的急才,果然那些二十几岁就中进士的都是变态。

隔天又进行了第二场和第三场的考试,这两场考试就比较轻松了,苏泽迅速答完题目交卷,乡试是朝廷的重要大典,不可能和童子试那样随意,所以以第一场八股经义取士的大原则是不会变的,后两场考试就是真的走个形式,苏泽规规矩矩的答完了交卷,终于结束了乡试。

等全部考完之后整个贡院就开始忙碌起来。

誊抄官要将考生答的墨卷誊抄成朱卷,异色笔的制度,就是为了保证所有考卷都被誊抄,只有朱笔誊抄的卷子,才会送到阅卷面前。

誊抄完毕的卷子,还要经过对读官校对,然后就要马不停蹄的送到阅卷官面前。

考完五天时间就要完成全部的阅卷工作,再由主考官汪道昆排定名次。

春秋房中,莆田县学孙教谕正在看着考卷。

福建治春秋的读书人不多,孙教谕的本经也不是春秋,只是他也读过几年春秋,所以才被抽取到了春秋房中。

眼前这份卷子他读了两遍,只觉得文笔通畅,可有拿不准要怎么判。

阅卷官判定的卷子,无论通过还是不通过,都要送到本房的同考官面前。

如果将好的卷子黜落,或者将差的卷子判过,那都是要被房官训斥的。

孙教谕又读了一遍,还有几个用典他不能确定,只好向身旁的另外一位阅卷官求助。

“吴教谕,这份卷子请您看下,这几个典故?”

《春秋》字数多,集注也多,所以典故也是最多的。

每年乡试的时候,就是治春秋考生捏造典故的盛宴。

要是将捏造典故的卷子送上去,那阅卷管就要贻笑大方了。

孙教谕把握不住的卷子,吴教谕接了过去。

“这几个典故都是《春秋》中的,这典故用得这么切题,后生可畏啊。”

孙教谕这下放了心,吴教谕就是治春秋的,他是举人出生,参加了一次会试落榜之后,就选择做了学官。

孙教谕拿起笔,在考卷最上方画了一个圈,然后写下“高荐”二字。

阅卷官将卷子送上去,接下来就是统管春秋房的同考官阅卷了。

同考官是本房所有卷子都要判的,所以时间紧任务重,大部分卷子也都是走马观花看一遍,然后按照阅卷官的判定来判。

但是看到这份送上来的“高荐”之后,春秋房的房官拿起卷子,开始诵读起来。

“高荐”就是不仅仅通过,还得到了阅卷官的大力推荐,可以列入前面名次的卷子。

阅卷官写了“高荐”的卷子,房官也要写下自己的推荐等级,还要写下一句话的评语。

这份卷子用词平实,但是这种写法才是最见功力。

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将深刻的道理写出来,检查了卷子没有其他问题之后,房官也在卷子上画了一个圈,提起笔却犹豫了起来。

汪道昆就任督学之后,福建上下的学政官员都研究了汪道昆的文风。

这位汪督学算是唐宋古文派,最是推崇平实隽永的文风,并不喜欢秦汉那种大气磅礴的议论。

这篇文章应该会合汪督学的胃口。

阅卷到现在,房官也没有看过比这篇更好的文章,他写上“可通经纶”,又附上了评语送了上去。

通经纶,在前朝就是表示对这一经完全掌握的意思,在卷子上判“可通经纶”,就是同考官认可卷子可以排在本房前五名。

这份卷子送到了副考官这边。

副考官是福建学政提学使,作为副考官他只需要看同考官送上来的卷子就可以了。

当然副考官也是有权力去查看那些罢黜的考卷的,但实际上基本上没有副考官愿意这么做。

副考官要看五房呈上来的所有卷子,除非是明显不行的卷子,基本上各房通过的卷子,副考官都会同意,一并送给主考官裁定。

这场乡试的副考官也是个性格柔弱的,基本上下面送上的卷子,也都是按照之前的判词一样送上去。

烛光下,汪道昆正在阅卷。

汪道昆皱起眉头,对身边的小吏说道:“去,把玄字丙丁辛号考卷翻出来。”

小吏惊讶于汪道昆的博学强记,这位主考官的记忆力实在是变态,好几个下面考官没发现的典故错误都被他挑出来,他脑子中就像是刻着四书五经一样。

就连副考官都不得不佩服,也难怪人家是翰林官,这份记忆力就不是普通人。

玄字丙丁辛号的卷子也画了三个圈,这表示阅卷官、房官和副考官都认可这份卷子,一般来说能有三个圈,这份卷子只要主考官点头就算是上榜了。

小吏很快拿来了玄字丙丁辛号考卷的考卷,汪道昆拿起手里的考卷,和这份考卷一一核对起来。

副考官看向这份卷子,这份卷子他也有印象,七篇文章都算是规规矩矩,但是也胜在规矩。

文章的结构严谨,书写也很顺畅。

别小看这顺畅,要知道科举考试是限时考试,短时间内写出来的文章难免会有磕磕绊绊的地方。

这个考生都七篇文章都像是构思很久的,这样的文章在科举考场上可不多见。

但是汪道昆看完了文章又说道:“去将玄字丙丁辛号考生的考情簿和底稿拿过来。”

考情簿就是在考试的时候,吏员登记的答题情况的簿子,是用来登记考卷答题情况的簿子。

巡视考场的吏员每隔半个时辰登记一次,从簿子上可以看出考生答题的进度。

汪道昆看着底稿和考勤簿,对副考官说道:“这两份卷子的这篇经义答案差不多。”

副考官打了一个哆嗦,难道是考场弊案?

他连忙接过去一看,果然两篇文章的八股文很相似。

但是这两份卷子在不同的考场,副考官说道:“破题思路相同,答题雷同也是很正常的吧?”

汪道昆摇头说道:“但是这个考生的卷子有问题。”

“只是破题思路相同也就算了,举用的例证也如此雷同就少见了。”

“他的稿纸用的很少,答题的速度很快,这题目不像是当场答题的,反倒是像提前准备好的。”

“这篇四书义是最难的,这个考生反而没怎么打草稿,而且是先答的这道题。”

副考官接过去,果然这个考生的考情簿上,他答题的速度非常快,答题的稿纸上也没有多少打草稿的痕迹。

副考官又说道:“说不定是这考生擅长打腹稿,而且这两份卷子隔着这么远,也不可能抄袭作弊啊?”

汪道昆说道:“也许是我多虑了。”

副考官松了一口气,若是这两个人座位靠在一起,肯定要被判为作弊了,这两篇文章实在是太雷同了。

副考官这才想起来自己的工作,将手中的卷子呈了上去。

看到三个圈,以及“高荐”“可通经纶”的评语,汪道昆就知道这是一份好卷子。

拿起卷子读了起来,果然写的非常的好,更重要的是每个题目都破题非常巧妙,让汪道昆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而且卷子的用词平实,正是汪道昆平日里提倡的文风。

“这份卷子不错,可列为房首。”

五经每一房推出一份房首,等到所有卷子都判完之后,再由主副考官和所有同考官一同判卷,决定前几名的名次。

乡试前十名若是会试落地,入国子监可以直接入上监,或者去吏部授官也能得到优待,在科举考试这么一套唯学历的体系中,你考试的名次就决定了一切。

点了这份卷子为春秋房首之后,汪道昆又开始仔细查看卷子。

可是他的直觉还是认为玄字丙丁辛号的卷子有问题,但是汪道昆又说不出哪里有问题,他仔细想了想,还是将玄字丙丁辛号抽到了最末一位。

经过五天紧张的阅卷,一共九十份卷子排在了叙伦堂中,汪道昆带着副考官和同考官,评定最后的名次。

汪道昆首先开口说道:“玄甲申戊号可为魁首。”

“此子的文章咋一看朴实无华,但是用典论述都能另辟蹊径,有唐宋古文之余风。”

众考官纷纷点头,如今流行的正是这种风格的文章,这类文章属于大家都能写,但是想要写好是最难的。

华丽辞藻可以堆砌,但是用平实的文字写出真情是最难的。

点了魁首之后,顺序定下了其他的第次。

等到最后,汪道昆指着玄字丙丁辛号的卷子说道:

“这份卷子有两篇经义和别人雷同。”

众考官都是一惊,汪道昆又说道:“但是这三名考生不在一个考区,也不是全篇雷同,所以都判为最末,诸位以为如何?”

众人拿起卷子,玄字丙丁辛号文章也谈不上多出彩,只能说中规中矩。

这一次福建乡试本来就强者云集,他这个卷子正常也只能判在中游。

另外两份卷子虽然不错,但是总裁官发话了,众人也点头赞同。

众人说道:“那就以总裁官的意见为准,将他判为最末。”

“再核对二三场次的卷子,明日就放榜。”

众多考官都有一种解脱了的感觉,科举考试不仅仅折磨考生,对考官也同样是一场折磨。

考完之后的这几天,苏泽都在寺院精舍中查看陶公公送来的水利资料。

福建五江三溪,闽江以闽为名,自然是贯穿全省的重要河流。

治闽先治闽江,这是历代治水先辈的共识。

提高上游蓄水能力,清理中下游的淤塞,这就是苏泽提出治理闽江的思路。

治水这个事情,说起来难也难,容易也容易。

自然自有其规律,很多时候发洪水,就是因为人类活动侵占了河水活动的区域,遭到了自然的反噬。

治水的思路就是重新将侵占自然的地方还给自然,给河流更多的蓄水余量。

原理说起来很简单,但是治河最大的难题不是河,而是人。

要造水坝就要淹没一部分农田,还要清退那些侵占河道的田地也都是有主人的,而这些都是肥沃的土地,这些土地的主人都是当地有势力的人。

就算是一方父母官,面对这些人都头皮发麻。

可好就好在,陶公公是个太监!

(本章完)

第378章 “父皇英明”第415章 潜伏的新阶层第350章 大明朝廷的搬运工第210章 真正的目的地第570章 黑船来袭第506章 发展不平衡矛盾第573章 三大法王第386章 父慈子孝推一本朋友的书第156章 “倭”乱未平第674章 夜航船第508章 公办和私人书院第191章 功成不必在我第293章 照明推动启蒙第542章 富可敌国的于公子第355章 国之命脉第308章 诬陷造反时,最好真的要反第233章 门庭若市第399章 改道黄河之志第400章 李舜臣的选择第042章 去县城(二合一章节求追读)第013章 开荒忙,煎人寿第622章 果然草台第127章 文学技能升级推一本朋友的书第015章 朝堂一纸风第187章 愚智对答第389章 武昌易帜第109章 活字印刷第499章 马尼拉海战第111章 卫所事忙,科举升级第634章 争陕西第410章 李时珍医学院第403章 于二公子的风险投资(三)第120章 抢购一空!第461章 人才“诅咒”第109章 活字印刷第010章 赶海第061章 净海王第365章 嘉靖退位第333章 徐州地方第543章 期货祖师爷于公子第368章 新思想,新学说第016章 被动技能属性点第427章 汤显祖考申论第260章 高拱张居正(本卷完,明天新一卷)第154章 大胜!何以酬功?第007章 军籍第351章 《治安疏》第249章 回老家结婚,罢市第157章 送上门的肥羊第496章 未曾开发的宝库第519章 异端比异教徒更可恶第225章 诸夏夷狄论第540章 挖人第327章 张居正谏行一条鞭法第242章 晚年不详第552章 李成梁入京第561章 崇明岛度假村第616章 李如柏打老虎第592章 曼陀罗花第469章 浑浊世道,如何来救?第574章 欧陆来信第592章 曼陀罗花第322章 震惊!第056章 脱毒难第104章 射击技能突破第211章 冲绳第487章 道德洼地优势第622章 果然草台第029章 凯旋第170章 县试前第440章 交趾糖业第494章 爹的事第308章 诬陷造反时,最好真的要反第625章 三本书第206章 书生意气第92章 杀狐(本卷完,6500字大章求订阅)第047章 官学和私学第045章 知府之女第101章 大数据练兵第113章 金色被动,六经注我第041章 螳螂和黄雀第345章 无能狂怒第329章 秩序的边疆第597章 播州叛乱第683章 苏泽之问(大结局上)第388章 印花税第561章 崇明岛度假村第381章 苏大都督的倒模第299章 减租减息第058章 练兵之要第649章 放虎归山第633章 你的想法有些极端了第454章 战争史的新一页第042章 去县城(二合一章节求追读)第88章 火器制造技能到手第075章 治本经第100章 父女,回卫所第106章 红阳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