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留在京师的钉子

太子妃的父亲李炜,在上次冬衣贸易中赚了不少的银子。

在京师粮价上涨中,李炜又被推举为粮商的龙头,靠着和女婿裕王打招呼而在粮商中声望大涨。

就在李炜紧急去外地买粮食,想要再大赚一笔的时候。

东南新军登陆大沽,李炜只能舍弃了满仓的粮食,随着裕王仓皇北逃。

这么一来,李炜之前赚的家业全部砸进去了,一分钱银子都没能带出京师。

虽然李炜作为外戚宗亲,这一路上裕王也拨给他禄米,但是曾经过上奢侈日子的李炜,又怎么甘心领着这点钱过日子。

而随着宣府的局势逐渐稳定,宣府大同的总兵都宣誓效忠之后,李炜手下的商人侯平找到了李炜。

“国丈,这上好的买卖摆在您的面前,你守着金山哭穷呢!”

侯平是李炜的门客,在上一次的冬衣买卖中承包了三千冬衣的份额,很是赚了一笔。

后来又随着李炜炒粮食,本来也是赚钱的,但是因为东南新军进京,所有的钱全部都折了进去。

侯平的日子就要比李炜难过多了,他不是朝廷的人,自然没有禄米来领,李炜也不可能分吃的给他,所以到了宣府之后,侯平就一直在城里找发财的机会。

李炜连忙问道:“金山在哪里?”

侯平知道李炜是个粗人,也不和他绕弯弯,直接说道:“大同贡市边贸!”

侯平说道:“蒙古俺答,国丈爷知道吗?”

李炜连忙点头:“知道知道,几年前不是差点打到京师城下,那个蓟辽总督王什么的,不就是因为这个被杀的嘛?斩首的那日我还去看了的呢。”

侯平说道:“为了和东南贼军开战,陛下和蒙古停战,按照蒙古的请求在大同开了贡市,允许蒙古在大同附近朝贡贸易。”

“国丈爷,这可是金山啊!”

侯平将打听到的消息说道:“茶叶、丝绸,这些东西送到在大同边市上可以卖出高价!”

“如今朝廷急需要的战马、毛皮,都可以在边市上买到,再卖给朝廷可以大赚一笔啊!”

听到侯平这么说,李炜自然是心动了。

他连忙问道:“既然这么赚钱,九边的商人不是都去大同了吗?那怎么轮得到我发财?”

李炜好歹也做了一阵子的国丈,也算是长了一点脑子,他当然知道商人逐利,这么好的事情怎么可能随便就能做。

果不其然,侯平说道:

“大同边贸可不是谁都能做的,朝廷榷卖了边贸资格,只有十三家商号才能在大同边市里做买卖。”

听到这里,李炜自然明白了。

榷卖类似于官方资格的拍卖,只有大商人才有财力去买边贸资格。

不过李炜是谁?是太子妃的父亲,是皇孙的外公!

一想到这里,李炜立刻就去求见女婿裕王。

见到裕王之后,李炜先是说了几句家常,然后说道:

“殿下,臣来了宣府之后,整日无所事事,臣也想要给朝廷出点力气。”

听到老丈人这么说,裕王微微点头,心中感慨果然还是自家人靠得住啊!

李炜主动要求出来做事,裕王很高兴的问道:“丈人是准备做什么事?”

李炜立刻说道:“臣听说大同边贸火热,还能帮着朝廷采买战马,所以臣想要去大同做买卖,帮着殿下开辟财源!”

听到李炜这么说,裕王愣住了。

在高拱南下之前,高拱就提过大同边贸,请裕王不要轻易插手,只要认真收税就可以了,不要影响大同边贸的稳定。

可高拱这才出发,自己老丈人就找上门来,要参加大同的买卖。

李炜是小商人出身,也是懂得察言观色的,他看到裕王的表情后立刻说道:

“殿下,臣也是想为您,为皇孙做点事情啊!”

说完这些,裕王的心又软了。

不就是自家老丈人做点生意吗?

不是有十三家都在做边贸吗?增加李炜一家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吧?

裕王这么想着,又觉得李炜确实是自家人,自己在京师的时候小心翼翼,如今都已经到九边了,给自家老丈人去做点生意,又不是讨要官职,根本不是什么大事。

裕王立刻将李炜扶起来说道:

“丈人想要给孤做事,孤心里也高兴,那孤就写张条子,让李家参加大同边贸。”

李炜大喜过望,连忙向裕王表示感激。

等到李炜返回府中,侯平等门客立刻围上来。

李炜得意洋洋的说道:“殿下准了!”

众人纷纷喜笑颜开,去宣府市场上准备货物。

等到了日落的时候,李炜的儿子李长风返回了府上。

李长风也和父亲一样,在宣府领了一个闲散的差事,每日就是点卯上衙,俸禄也很低微。

想到在京师纸醉金迷的生活,李长风的失落感也很强。

等返回府上,听说了父亲从太子妹夫那边求到了边贸的资格,李长风立刻冲进父亲的书房。

“爹!太子真的准了?”

李炜骄傲的点头,他对李长风说道:“过日子我就去大同,给李家再挣一份富贵回来!”

接着李炜又皱眉说道:“只可惜咱们本钱不多,这一趟下来赚的不多。”

李长风立刻说道:“爹,您糊涂啊!”

“您真的要运货物去大同做买卖吗?这路上兵荒马乱的,咱们对大同的边市也不熟悉,万一折了本怎么办?”

李炜立刻看向儿子,只听到李长风说道:

“为什么要亲自去大同呢?爹只要将边贸资格卖出去,商人们自然要给咱们李家送钱。”

李长风说道:“这大同边贸儿子也听说了,只有十三家有资格去和蒙古人做买卖,山西这边有实力的商人可是不少的,不少家只是当时没争得过那十三家。”

“此外还有不少中小商人,他们冒着险越过国境和蒙古人做买卖,他们也想要进入贡市做生意。”

“爹,咱们只要在宣府出售参加边贸的资格,就能坐收一大笔银子了!”李长风这句话又让李炜意动了,去大同做买卖的周期太长了,还有做买卖的风险。

按照儿子的说法,出售边贸资格,这才是坐收渔利的生意!

李炜又说道:“可是太子殿下只是让李家去做生意,这资格怎么卖?”

李长风立刻说道:“这还不简单,只要是买了资格的商人,就是李家的掌柜的了,李家的人自然就可以进边市了,那十三家商人难道每次做生意都是家主亲自去的?”

李炜眼睛一亮说道:“那就这么办!”

七月一日,就在明廷还在骚操作不断的时候。

京师。

苏泽正带着护卫,市场京师城外的农田。

“大都督,这里曾经是定国公家的庄子,如今这些田都已经分了,都种上了大都督带来的土豆和豆子。”

因为京师作战的时候差不多是春耕的时候,耽误了今年的农时,没办法种小麦水稻。

所以在分田之后,苏泽推广京师百姓种植他带来的土豆种苗。

分到田的百姓,不肯种植土豆的,也就种上了豆子。

这也是灾年常用的办法,豆子的收获周期短,一年四季中的很多时候都可以种植,在兵荒马乱的时候,百姓就会种植豆子充饥。

土豆也是同样的道理,后世在战时和饥荒时期,土豆也拯救了很多人的性命。

不过豆子和土豆这种应急食物,亩产量还是不如水稻和小麦,如果长期战乱种植这种粮食,反而会造成更大的粮食短缺。

看着地里长势茂盛的土豆苗,苏泽询问身边的王锡爵道:“今年的秋税的事情怎么样了?”

王锡爵立刻说道:

“再过大半个月,这些土豆和豆子就能收获了。”

“已经对官吏进行培训了,按照大都督《告民三则》的承诺,以明初的田赋税率征收,只收实物。”

苏泽点点头说道:“这批粮食入库后立刻运到天津装船。”

苏泽又对王锡爵说道:“你手下那批官员一定要带走,东南急缺政务人才,这些人在京师锻炼了几个月,可不能留给明廷!”

王锡爵笑着说道:“大都督放心,要是大都督不带他们走,他们才会闹呢,以明廷的党争烈度,他们又帮着大都督分了权贵的田,留在京师才是一个死呢。”

苏泽又说道:“许国那边也是,凡是得力的匠人分批转移,天津那边的新船已经造好,有多少人带多少人走!”

看着田里的庄稼,苏泽也有些舍不得,只可惜现在的京师,想要守住实在有些得不偿失。

且不说民心这种比较虚的东西,苏泽的鸟铳和火炮军队,都是极端依赖后勤补给的。

药火,炮弹,替换零件,都需要从福建浙江运过来。

京师周围的明廷军队很多,这些士兵都是东南好不容易积攒的家底,苏泽同样不敢冒险。

如今打击明廷威信,分裂明廷的目标已经达成了,苏泽已经准备退路了。

不过虽然已经准备退出京师,但是苏泽并不准备完全放弃北方。

返回到了京师的军营中,苏泽招来了麾下将领。

“大沽的工程怎么样了?”

林良珺立刻说道:“已经快要完工了!”

苏泽留在北方的钉子,就是他在大沽城修建的棱堡。

棱堡的城墙和普通城墙不一样,是交错曲折的,使得无论进攻城堡的任何一点,都会使攻击方暴露给超过一个的棱堡面,防守方可以使用交叉火力进行多重打击。

大沽口的棱堡是在大沽炮台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除了陆地上的防御之外,还包含了港口的炮台。

这座棱堡依山靠海而建造,棱堡上安装的都是东南新军最新式的火炮,将整个大沽口的港口也囊括进了棱堡防御中。

苏泽已经在棱堡中囤积了大量的粮食,同时还在棱堡中囤积了清水,此外还有一条山泉引入棱堡中。

棱堡可以驻守一千人,根据参谋部的计算,明廷就算是完全围困住这座棱堡,这些食物和淡水也足够守军吃上半年。

实际上,这种情况很难发生,大沽棱堡连着港口,以明廷的水师力量,根本无法封锁港口。

有了这座棱堡,苏泽就可以保证自己退出京师之后,依然保持对北方的影响力。

可别小看这么一座小小的城堡,在苏泽穿越前的历史时间线上,郑成功收复宝岛的时候,最艰难的一战就是攻打热兰遮城。

热兰遮城,就是后来的平安城,荷兰人在这里修建了棱堡,棱堡内的士兵也就只有一千人。

而郑成功足足动用了两万人的军队,这还是明末已经引入红衣大炮等西洋火器的军队,足足打了二十多日,还付出了相当大伤亡的情况下,才最后夺回了热兰遮城。

以现在的明廷的火器水平,再加上东南在火器技术上的优势地位,苏泽相信明廷无论如何都拿不下大沽棱堡。

而且大沽棱堡还有海上补给线,通过飞剪船可以迅速传送消息,苏泽还可以通过海上增援,这就让攻下这座棱堡的难度更大了。

“人员定下来了吗?”

林默珺点头说道:“都是从各军中挑选的骨干,这次也宣传过了,留在大沽棱堡的官兵都计旌表一次,在日后晋升的时候作功勋参考。”

“一次驻守时长是六个月,半年后换防返回东南。”

“此外在士兵在东南的家人可以获得减税免役等军属优免,让他们安心在这里驻守。”

苏泽点头说道:“另外保持和后方的联络,每月让士兵和家里通信一次。”

“大沽棱堡中还要留守军医官和军法官,水师也要留下舰船和炮艇驻守。”

林默珺点头,苏泽又转头道:

“陆添寿,京师的情报站,是日后撤出京师之后战斗的前线,你还有什么要求?”

陆添寿是个看起来憨厚的汉子,当年随着陆二在户部街门口卖过猪肉,看起来就像是个店小二。

不过陆二离任后,陆添寿接过了担子,京师情报工作一直都做的不错。

陆添寿摸着后脑勺说道:“大都督,能不能再给我几个笔杆子?等大军撤出京师后,我想要在京师发行一份地下报纸,可我们兄弟都是粗人,写不了文章。”

第541章 行人司夫人会第264章 扬州盐商第016章 被动技能属性点第463章 红丸第418章 公车上书第285章 好巧啊,陆二爷第402章 于二公子的风险投资(二)第436章 道魔增长第277章 一书惊起千层浪第042章 去县城(二合一章节求追读)第515章 大明1566年第295章 爆炸就是艺术第407章 夸父号升天第373章 琉球商人真的太给力了!第490章 驳速胜论第468章 政治身份和争第009章 寒菜粥第149章 主动出击的计划(中午十二点加更)第065章 购糖(周末三江,加更,晚上还有)第286章 【六经注我】!启动!第574章 欧陆来信第064章 二探鬼市第133章 风将起,雨绵绵第179章 来了的,走了的第013章 开荒忙,煎人寿第236章 秘传真传第400章 李舜臣的选择第285章 好巧啊,陆二爷第92章 杀狐(本卷完,6500字大章求订阅)第627章 嘉靖薨逝第80章 肝兵法(今日上架求首订)第505章 教育不公第634章 争陕西第186章 大买卖第423章 凝聚“共识”第249章 回老家结婚,罢市第315章 开会的“艺术”和艺术第248章 新学派,紫色被动第516章 时代帷幕拉开第234章 箪食壶浆第145章 佳人偷菜?第035章 谨慎第339章 疯狂的冬衣第321章 谭纶欺天了!第466章 争湖广第87章 民心即是天命第427章 汤显祖考申论第046章 南平县学第067章 化工技能第433章 绝知此事要躬行第429章 填报志愿第618章 舍不得第605章 这个办法好第289章 水师新军和火器坊第574章 欧陆来信第486章 王恭厂大爆炸第307章 两场大捷!第154章 大胜!何以酬功?第120章 抢购一空!第643章 自由通航和门户开放第060章 吃饱饭第277章 一书惊起千层浪第536章 特别都察院第350章 大明朝廷的搬运工第467章 骑兵再上历史舞台第130章 佛郎机炮第453章 这是好事啊!第526章 橡胶种植园第238章 合龙门(加更)第582章 夜郎自大第665章 海参崴第682章 最后一战第369章 改土归流第406章 祖宗之法的回旋镖第656章 分工体系第206章 书生意气第308章 诬陷造反时,最好真的要反第628章 大赦第180章 写皇叔的督学第630章 女王朝贡第320章 西禅寺培训班第075章 治本经第264章 扬州盐商第580章 信心比白银重要第209章 收获满满第403章 于二公子的风险投资(三)第623章 教乱第90章 贪上史书第060章 吃饱饭第445章 致进步者的演讲第185章 去月港第174章 府试前的集市第120章 抢购一空!第552章 李成梁入京第290章 庙算之道第308章 诬陷造反时,最好真的要反第644章 藩属国条约第490章 驳速胜论第435章 脏东西第203章 围三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