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船运和保险

苏泽看着申时行说道:“你这是守着金山要饭,松江府那么多富户,难道还要向大都督府要钱吗?”

申时行皱眉说道:“大都督也要富户逼捐?”

苏泽摇头说道:“这种事情我们东南当然不愿意做,但是我们可以发债啊。”

“发债?”

苏泽点头说道:“就和当年胡宗宪在浙江发过的抗倭捐,只不过抗倭捐是以钞关税收入为抵押,你可以用铁厂的利润为抵押,发行专门的债券。”

申时行想了想,似乎这个办法还真的可行。

谁都是知道钢铁需求的飞速增长,如今办铁厂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松江府也有私人开始涉足炼钢行业,但是这个行业是典型的资本和技术密集的行业,规模越大技术越先进则利润最高。

上海钢厂肯定是赚钱的,如果以钢厂利润为抵押发行债券,似乎还真的可行。

苏泽话锋一转说道:“不过这件事,必须要由大都督府筹办。”

申时行疑惑的说道:“大都督是不信任属下?”

苏泽摇头说道:“不是不信任你,而是不信任人性。”

苏泽站起来说道:“如今东南的官员,都有了经济为先的想法,这点很危险。”

申时行有些疑惑,“经济为先”,这是苏松一些官员的口号。

因为新学不耻于谈利,而在考核一个地方官员的时候,地方民生经济的发展也成了重要的指标,这也让很多官员开始主导追逐利润。

苏泽说道:“若是自己的钱还好,若是借钱搞发展,就会发生很多问题。”

苏泽似乎想到了什么,摇头说道:“总之这个发债的权利,要牢牢的控制在大都督府手里,而且上海钢厂也不是上海的钢厂,是全体东南人的钢厂,要面向整个东南地区公开发债。”

申时行点点头,既然大都督府愿意发债,他反而能乐得清闲。

送走了申时行,苏泽又看向案头上的另外一份公文。

这是苏州知府何心隐写给苏泽的公文,这份公文也是何心隐写给苏泽求援的。

但是何心隐并不是来要钱的,而是要政策的。

何心隐在信中说,苏州的商人们因为经常要出海,在海上航行会遇到各种意外,而在茫茫大海中发生意外,往往就是倾家荡产。

特别是现在海上贸易繁荣,有些人会用所有的财产购买船只航行,船就是他们的全副身家。

在苏州府,已经出现了好几次船难而导致船东和货主自杀的事情了。

巨大的利润对应着巨大的风险,何心隐很明白这一点,苏州官府并没有介入其中。

但是很快在船东之间,出现了这样一种合同。

出海航行的船东相约各自出一笔钱,若是出海航行全部都安全归航,那所有人都将出的钱拿回来。

一旦有船只遇难,则将这笔钱全部赔偿给遇难船只的船东和货主。

一开始这种合同只是存在几个认识的船东之间,算是一种互助性质的合约。

但是在一次遇难船只获赔的消息登上苏州当地报纸之后,这种合约就迅速在苏州府流行起来。

而一名叫做袁文才的苏州府商人,从中嗅到了商机。

袁文才十七岁就中了秀才,但是到了二十七岁都没有中举,后来苏州府归于东南之后,他参加国子监考试也落榜了。

袁文才干脆放弃科举试图,开始经营家族生意。

袁文才的家族也准备从事航运的生意,他从报纸上看到了遇难船获赔的消息,于是生出了一个想法。

袁文才找来一些需要出海的船东,向他们兜售一种合同。

船东只需要付他一笔钱,出海遇到船难就会获得对应数额的赔偿,但船如果平安归来,这笔钱就不会退还。

袁文才是个聪明人,他这个赔偿数额也不是随便定的。

袁文才走访了整个太仓港口的船主和水手们,统计出最近半年出海航行的船难概率。

而且袁文才还区分了近海航行和远洋航行的赔付比例,近海航行的安全系数高,发生船难的概率不高。

远洋航行发生船难的次数多,所以赔偿比例也要更低一些。

但是出乎袁文才的意料,对于他这份“产品”,船东们却兴趣寥寥。

原因自然也是很简单的,相比船东们自发联合互助性质的合同,袁文才的这份合同,船队平安归来是不退钱的。

这些精明的商人们,为什么不自己和朋友签订互助合同呢?

但是事情很快发生了转机。

一支前往琉球的船队不幸遭遇了海上风暴,船队中的十二艘船全部遇难。

这场太仓开港以来最大的船难,让太仓码头的所有船都鸣笛致哀,不少想着出海暴富的人也被泼了一头冷水。

而更糟糕的是,这十二艘船当中的十一艘船,都是签订了互助联保的合同。

每一艘船都出了钱,但是现在所有的船都沉了。

船东的家属和货主们,拿着合同来到衙门,每个人都主张这笔钱要全部赔给自己。

太仓县审理不了这个案子,就只能推给苏州府。

对于法律专家何心隐来说,这个案子并不是难办的案子。

何心隐直接以合同无法履约为缘由,判定这份合同无效,将支付合同的钱全部退回。

对于这个结果,船东家属和货主虽然不满意,但是也没有办法。

而舰队中的另外一艘船,并没有和其他船主一起签订互助协议,而是购买了袁文才的保险。

在得知船难的时候,袁文才立刻上门,将商定赔付的金额交给了船东的家属。

袁文才立刻花钱在苏州的报纸上刊登广告,广泛报道了这件事。

这下子,袁文才的生意火了。

他将这种生意命名为“保险”,更多的船主开始在他这里投保,袁文才的生意越做越大。

本来事情到这里了,应该是一个圆满的结果。

袁文才发了财,船东们和货主获得了保障,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可袁文才发财了之后,却不满足于赚保险费这点钱。

为了和船东的私人约契竞争,袁文才的保险价格并不高,而这个时代发生船难的概率不小,所以他的保险的利润其实并不高。

但是袁文才很快看到了另外一种机会。利润虽然不高,但是大量船东的保险费数量多啊。

而整个东南如今最缺的是什么?就是钱啊!

袁文才的脑子很活,他很快想到了另外一种“玩法”。

袁文才提出一种长期的保险,为期是两年到三年,这种保险要比每次出海都要缴的保险便宜很多,而且在保险期间出海是不限制次数的,从按次保险变成了按照时间保险,只要是在保险时间范围内出了海难,袁文才全额赔付。

这项产品自然也得到了很多小船主的喜爱,比起每一次都要交钱,这种长期性的保险价格更低。

袁文才很快收到了一大笔的保费,接着他开始将这笔保险费当做高利贷,开始在苏州府的商人中放贷。

事情的讽刺性就发生在这里。

保险本来就是船东和货主们为了抵抗老天爷的命运,而联合起来的一种手段。

出售这种产品的袁文才,却遭到了老天爷的报复。

袁文才的事业本来如火如荼,又是一场船难,让他构建的精巧商业王国垮塌了。

袁文才向苏州商人借贷,如今苏州商人都知道远洋航运是最赚钱的,好几个商人向袁文才借钱购买了大船,前往南洋做生意。

这些船主并没有多少航海经验,高情商的说法他们是冒险家,低情商的说法就是投机客。

为了节约成本,他们连有经验的船长和水手都舍不得雇佣,满载着货物就出发了。

结果一场大风暴,这些船东的船全部遇难。

而委托这些船东运输的货主总算是有点风险意识,他们出航之前在袁文才这边投保了。

这下子袁文才炸了。

船东的钱都是向他借的,现在船队遇难,借款是别想要拿回来了。

货主还拿着保险单向他要钱。

袁文才元气大伤,于是他做出了一件让苏州商人爆炸的事情,他跑路了。

袁文才将剩余的保险费用卷走,全家跑路南洋。

那些投保的商人们就炸了,他们立刻向官府状告。

何心隐这边也炸了,他只能将事情的经过写下来,向苏泽求助。

苏泽看完了信,也觉得叹为观止。

苏泽再次感慨,这个时代聪明人实在是太多了,袁文才这一套可真的太溜了!

若不是他运气实在不好,遇到了那么一场船难,未必不能让他建立起一座金融帝国来。

不过这也给苏泽提了一个醒,东南的经济制度,已经跟不上它蓬勃的经济发展了。

苏泽提起笔,对何心隐开始回信。

“袁文才卷款逃跑,命令东南沿海水师通缉拦截。”

“袁文才的短期保单,可以由苏州知府出面继续承保,足额赔付。”

“长期保单则由苏州府出资,交给民间资金协商解决。”

“袁文才案的问题不在于这些保单,而是保险这种新业务的立法。”

苏泽思考了一下,继续提笔写道:“保险和其他合同不同,一旦出现袁文才这种挪用的情况,对所有投保人都是巨大的损失。”

“收取的保费,不是保险出售者的利润,而是全体投保人的共同资产。”

“苏州府可以出台相关的法规,强行要求将一定比例的保费,封存在苏州府户科府库中,预防袁文才案再次发生。”

写完了保险准备金的制度,苏泽又说道:

“除了保险之外,民间高利贷的问题也是需要重视的。”

“高利贷屡禁不止,还是需要借钱的人多了,他们借不到低息的钱,只能从高利贷那边借。”

“这也是我们的经济法规和经济制度没有跟得上。”

当年方望海在南直隶和浙江发行钞关税的抗倭捐的时候,南直隶和浙江的商人一开始都是踊跃购买的。

对很多商人来说,有钞关税担保的抗倭捐,算是一种稳定的投资。

手里有钱的商人,需要稳定安全的投资。

需要借钱发展的商人,借不到低息的钱。

高利贷者可以说是寄生在经济发展上的吸血虫,也可以说是调动资源的银行家。

而随着经济活动的越来越繁荣,金融业就会自然而然的出现。

保险也是,银行业也是,既然这些行业的出现不可避免,那就只能尽快的规范起来,反而能少走一些弯路。

苏泽如今在南京大都督府,每天忙着就是肝技能刷经验,搞各种各样的“发明”,却将大部分的事务都委托给下面人去做。

随着东南的发展越来越快,他这个“先知”,也只能在大方向给一些引导,真的要解决问题,还是要靠申时行何心隐这些办事的官员。

苏泽给何心隐回信,隐晦的谈了银行业的看法,却没有提出具体的方案。

以何心隐的治政水平,一定能看出自己的用意。

苏泽又拿起来谭纶的来信。

谭纶来信谈的就是苏泽前段时间寄给他的一项“新发明”。

玻璃。

清末的时候,广东就是玻璃生产的基地,广州城附近拥有全国数一数二的石英砂矿,这是制造玻璃的重要原料。

其实玻璃在中华大地上出现的时间很久了,但是古代中国都是将玻璃当做“仿玉”来制造的。

因为矿藏和制造方法的区别,中国古代玻璃基本上都是不透明的彩色玻璃,而不是近现代这种透明玻璃。

而中国人很早认识到了“铅毒”的存在,而且中国人喜欢吃热食,所以也没有和西方一样发展出玻璃容器。

相反陶瓷器在这片土地上迅猛发展,在生态位上碾压玻璃,成为中华文明的特产。

这些本来也没什么问题,但是在进入工业时代以后,玻璃就成为非常重要的材料。

玻璃、钢铁、混凝土,这些都成为了重要的建筑材料。

而透明玻璃关系到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制造,更是很多光学仪器的基础。

自然界中的高透明度的水晶价格高昂,苏泽虽然已经发明了显微镜和望远镜,但是能用得起的人并不多,如今光是供应医院和医学院都不够。

年前谭纶给苏泽写信,请求苏泽这位“财神爷”给广东搞一项生财的产业。

苏泽就回信提出了烧制玻璃的工艺。

第295章 爆炸就是艺术第538章 大都督已经决定就是你了第463章 红丸第623章 教乱第677章 毫无诚意第498章 巴巴罗萨行动第583章 九州讨伐第483章 现代和前现代第273章 天工开物第118章 长宁卫新貌第385章 安南故土,自古以来第152章 飞翔的荷兰人第599章 土豆粑粑第250章 胡宗宪来访第344章 有恒产者有恒心第542章 富可敌国的于公子第486章 王恭厂大爆炸第457章 骑兵还未退场第144章 编写蒙学教材的打算第304章 圣质如初第156章 “倭”乱未平第165章 金色书法技能第555章 关税第243章 水淹第393章 超品提拔之弊第530章 父母之爱儿,则为之计深远第019章 科举技能第109章 活字印刷第550章 授权第223章 冲天大将军第650章 无烟火药第058章 练兵之要第536章 特别都察院第438章 出兵借口第181章 定亲(求月票!)第471章 蛮夷也,不辩经第573章 三大法王第363章 从君权天授到主权在民第613章 扮猪吃虎第118章 长宁卫新貌第83章 练铳兵第328章 九边,救俞第191章 功成不必在我第452章 两个世界第656章 分工体系第644章 藩属国条约第95章 中华茶道,医局第424章 人事任命第382章 船运和保险第165章 金色书法技能第432章 蒸汽时代的初鸣第541章 行人司夫人会第369章 改土归流第146章 海战之法第482章 缺官第036章 售盐第268章 文学技能Lv10第540章 挖人第649章 放虎归山第580章 信心比白银重要第125章 忙碌的文抄公第140章 用人之道第423章 凝聚“共识”第255章 婚后二三事第457章 骑兵还未退场第205章 医术被动,打飓风第195章 投宿西禅寺第562章 爆火的剧团第103章 束水冲沙第556章 内阁议事第297章 师夷长技以制夷第682章 最后一战第599章 土豆粑粑第99章 讲学技能,表字第390章 天授乎?民予也第200章 治河之志第340章 目标,南京!第121章 肝的方向第250章 胡宗宪来访第594章 如南北朝故事第186章 大买卖第587章 物价再涨第524章 连根拔起第583章 九州讨伐第649章 放虎归山第486章 王恭厂大爆炸第139章 良配第502章 张居正罢相第77章 三江感言第430章 铁路第015章 朝堂一纸风第410章 李时珍医学院第334章 钻膛炮第230章 上海缉私总团第365章 嘉靖退位第120章 抢购一空!第458章 豺狼当道,安问狐狸第659章 碾碎第600章 三三制第673章 定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