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睿智的作战计划

定国公徐文壁,在大明的一众勋贵中,算是相对靠谱的一个了。

在苏泽穿越前的历史时间线上,他就是万历朝的班首重臣,主要工作是帮着万历代祭山川日月列祖列宗,整日在这些陵庙之间忙碌着。

祭祀本来就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徐文壁在万历年当了那么多年大祭司也没出过差错,在勋贵中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如今的定国公徐文壁,虽然不是明廷的大祭司,但是已经勋贵中资历靠前的了。

成国公朱希忠本来是勋贵第一,是徐文壁父亲老定国公一辈的人物,也带过兵打过仗。

但是朱希忠在追随上皇西狩的时候,太原兵变的时候被愤怒的士兵们打死了。

朱希忠一死,老一辈的勋贵基本上都站错队伍跟着上皇,死的死散的散。

年轻一代的勋贵中,也就只有徐文壁还算是能用的。

徐文壁在“劝说”上皇回銮京师中立下了功劳,也得到了隆庆皇帝的信任。

三十多岁的徐文壁挂帅出征,自然是志得意满,不过这位新军大臣的水平,其实也就是一般般。

徐文壁之前的两个职位,红盔将军是负责内廷禁卫的禁卫统领,红盔将军是布置在皇帝身边的最后精锐,一般都是勋贵子弟担任,身穿红色盔甲,所以叫做红盔军。

到了明代中后期,红盔军已经是内廷仪仗礼仪军队了,根本没有作战能力。

护送上皇西狩的前半段,大军都是成国公朱希忠带领的。

等到太原兵变之后,大部分的禁军都留在太原或者返回了京师,上皇只带着部分亲信逃往西安,这时候徐文壁才开始真正的统领军队。

徐文壁的优点就是中规中矩,如果将他认为是军事上的奇才,那也未免太高看他了。

除此之外,徐文壁勋贵子弟的作风也很明显。

比如轻纵家奴,包庇手下,作风奢靡,喜欢排场。

这些若是安定的时候,倒是也不要紧,这样的勋贵已经算是勋贵中的乖宝宝了,大部分勋贵,比如徐文壁的亲戚,魏国公徐鹏举那样的货色,让他们统领大军铁定要吃空饷贪出兵变来。

只可惜现在是战时,山东战场马上就能验证这位定国公的成色了。

在徐文壁进入山东以后,他并没有加快速度赶往前线,却一路上走走停停,接受山东官员的迎接款待。

就这样徐文壁走走停停,半月才到了山东前线。

王本固带领三镇军官拜见徐文壁,徐文壁却将其他中层军官全部拦在了门外,只见了王本固和新军三镇的主官。

对于徐文壁倨傲的态度,三镇新军的中低级军官都非常不满。

要知道王本固虽然是文官,一向用军纪统兵,对待中高级军官不假颜色。

但是平日里也会去军营巡视,拉拢低层的军官。

徐文壁作为新任主将,竟然第一次军议连中下层军官都不见,这种倨傲的态度实在让人寒心。

王本固和三镇的统制官出来,脸色都非常的难看。

众将领围上去,王本固只是重新挤出笑容说道:“徐统领让大家各司其职,做好大战准备。”

可是众人围上去询问要如何作战。

王本固立刻板起脸训斥,只是让军中备战。

第一镇第二协的协长李如松,是李成梁的儿子。

等到他返回营帐,见到了从京师赶回来的李如彘。

“爹怎么说?”

李如彘连忙将李成梁的话一五一十的传达,李如松在李如彘的伺候下解下盔甲说道:

“徐文壁不足为虑,爹说的没错,只要将王本固挤走,我们就可以掌控三镇精锐了。”

李如松虽然年轻,但是靠着李成梁的人脉,他在三镇中相当吃得开。

三镇统制官都是李成梁的老下属和学生,中低层军官也都是在京师武备学校中听过李成梁的课的,加上李如松在军中拉拢人心,这些中低层军官很快聚集在他身边。

王本固回到自己的军营里,心中也非常愤懑。

刚刚徐文壁召集他们开会,总共就说了一件事。

朝廷要求三镇新军出动,攻打东南取得一定的战果。

王本固连忙询问徐文壁,到底要怎么打,要打成什么样规模,后勤补给给多少,赏钱多少这些具体问题的时候。

徐文壁又摆出他新军大臣的官威,完全不管这些具体细节,只是传达朝廷的命令。

接着徐文壁又摆出一副威严的样子,要求三镇必须尽快出兵取得战果,要不然他这个新军大臣也保不住众人的职位了。

王本固和三镇的主官面面相觑,还想要继续追问,徐文壁就宣布散会了。

回到营帐中王本固越想越气,徐文壁这个新军大臣等于是甩手掌柜,一概不问,一上任就对着众人来一个下马威。

身为文官,王本固对这一套可是太熟悉不过了。

上头交办一件事情,不具体制定办事的流程,也不给经费,就是让你做。

这事情只要是做成了,那自然是上官的功劳。

若是事情做不成,那也不是上官的责任。

徐文壁这个新上任的新军大臣,才到山东就给王本固玩这一套?

作战?拿什么作战?敌情不清楚,到底攻打哪里也不确定,粮草供应还没跟上,拿什么和东南打?

王本固冷笑一声,既然徐文壁要这么玩,那他也是下有对策。

既然自己已经不是这支军队的主将了,你上面耍无赖,那下面就摆烂好了。

王本固干脆向徐文壁使用了文官最擅长的技能——躺平。

无论徐文壁怎么询问,王本固都说对东南的行动正在筹划中,一会儿借口军心不振,一会儿借口粮草不齐,一会儿借口说军中疫病横行,反正就是在边境一动不动,始终不向南推进半步。

而知道了内情的李如松大喜,本来李如松还打算想办法挑拨徐文壁和王本固的关系,却没想到自己还没出手,两人就斗成了这个样子?

李如松立刻串联三镇新军的中低层军官,也跟着配合王本固玩起了拖延战术。

就这样,十月初徐文壁到任,十月下旬三镇明廷新军依然寸步未进,明廷再次坐不住了。

皇帝亲自派遣太监到军中,向徐文壁询问为什么还没进军,这下子徐文壁也绷不住了。

徐文壁从繁华的济州城中前往军营,再次召开王本固等高层开会。 这一次徐文壁的态度就不是倨傲了,而是一副兴师问罪的态度。

“本部堂早已经敦促尔等进军,为何拖延至今?”

徐文壁穿上祖传的铠甲,身边都是足甲的红盔护卫,声势上倒是非常唬人。

可是王本部和三镇统制官也不吃他这一套,王本固说道:

“军心未齐,战略未定,如何进军还要请徐部堂示下。”

王本固性格刚直,自然也不惯着徐文壁,直接说道。

徐文壁恼怒的看着王本固,王本固又看回去,气氛更加僵了。

徐文壁一拍桌案说道:“还不是尔等畏战!我要向朝廷参奏你!”

王本固更怒了,自己带兵好歹是矜矜业业,徐文壁到任山东之后,不顾大军在前线,直接躲在济州城内,连军营都不巡视。

王本固干脆也将自己的统制官印扔在地上说道:

“不用徐部堂弹劾,本官自会辞官!辞官之前本官也会将徐部堂到任山东的所作所为公之于众!”

王本固也是驴脾气上来了。

原本山东三巨头,山东巡抚韩楫和山东总督陈以勤,都被朝廷撤职,派来徐文壁统兵作战,是朝廷要统一军政命令,尽快让新军出征。

在这种时候,王本固和徐文壁起了冲突,明廷肯定是支持徐文壁不会支持自己的。

王本固干脆也不想着上奏弹劾徐文壁了,而是准备直接向报纸投稿,将徐文壁所作所为公之于众。

自从高拱开始新务之后,北方除了《皇明新报》之外,也出现了很多公办和私人办的报纸。

王本固随着胡宗宪打过倭寇,眼看着大明一日一日的烂下去。

王本固反正准备辞官了,自然也不介意撕破脸,他将徐文壁到任后的所作所为投到报纸上,抨击徐文壁不懂军事胡乱指挥,只管个人享乐不管新军将士死活。

王本固挂印而去,徐文壁这下子被朝廷催的坐不住了,他只好再次召集新军协以上的军官开会,商议如何进军。

李如松坐在军官中,第一次见到这位新到任的新军大臣。

徐文壁还是穿着那副银色盔甲,李如松却颇为不屑,这种盔甲看似威猛,实际上在战场上毫无用处,反而是敌方的标靶。

明廷的新军也是新军,不得不说李成梁也是个有能力的。

在痛心研究了东南新军的火器之后,李成梁在京师武备学堂的课程中已经明确的指出,在火器时代厚重的铠甲已经毫无用处。

并不是说铠甲已经挡不住火枪了,如今东南最先的火枪,依然会被重甲挡住。

但是笨重的重甲步兵,根本没办法和机动性强的东南火枪方阵作战,更不要说对方还有炮了。

在火炮面前,重甲步兵就是活靶子。

那骑兵呢?

辽阳铁骑的战败,已经说明了结果。

所以明廷新军几乎是照搬了东南的军制,以火枪手为主体,配合一部分火炮部队。

不过李成梁也是研究出一种新的兵种,这是以擅长骑马射箭的九边精锐骑兵为基础,组建的一支使用短铳火枪的骑兵部队。

这支骑兵被命名为翼骑兵,专门负责侦查和突击,只不过这种骑兵用的短铳造价高昂,三镇也只有两个协翼骑兵。

李如松所在的第一镇第二协,就是一支翼骑兵的部队。

徐文壁穿着这套银色铠甲,就知道他根本不懂新军作战,明廷竟然派遣这种人来担任一军统帅,简直就是儿戏。

和李如松一样,很多协长在亲眼见过徐文壁之后,也坚定了要保存自身实力的想法。

和徐文壁对比之下,王本固都算是知兵的了。

徐文壁也知道这时候不能再拖了,他只能亲自宣布自己的进军计划。

等到徐文壁宣布了自己的计划之后,众将士鸦雀无声。

“怎么,本部堂的计划怎么样?”

李如松用看傻瓜的目光看着徐文壁,这家伙果然是草包啊,竟然想出如此“睿智”的计划。

徐文壁的计划不是沿着运河攻打沛县,也不是从泗水南下攻打徐州城,而是两路并进,分兵攻打这两座城市!

李如松看着自己的长官,第一镇统制官孙亭芝硬着头皮说道:

“徐部堂,万万不可啊。”

“东南贼精锐,又擅守城,我军合兵一处尚且还有胜算,若是分兵被各个击破,那可就是大败了!”

有了起了头,其余诸将自然也跟着附合,一时之间整个议事堂都是反对的声音。

徐文壁皱起眉头,自己好不容易想起来的战略,竟然遭到众将反对,他不悦的说道:

“我看尔等就是畏惧东南贼,不肯出战!”

徐文壁直接拂袖而去,留着议事堂中众将面面相觑,也只能各自散去。

第一镇统制官孙亭芝返回自己的军营,忽然听到手下李如松求见。

孙亭芝原来是宣府的一名千户,也是被李成梁提拔推荐才成为第一镇统制官,对于李成梁非常尊重。

他虽然不算是李成梁最嫡系的辽西圈子,但一直都对李如松非常照顾。

“少将军。”

虽然孙亭芝是李如松的上司,但是他称呼李成梁为老将军,自然称呼李如松为少将军。

“统制,咱们三镇新军再被徐文壁那个草包折腾下去,怕是要精锐尽丧了!”

李如松清楚孙亭芝是武将,直接开门见山的说道。

“哎!可是朝廷军令。”

李如松说道:“我有一计,统制您看如何?”

第050章 账房技能第500章 马尼拉总督人选第280章 振武营兵变第474章 蒸汽车头第636章 西安战云第146章 海战之法第413章 新务救不了大明朝第609章 做空第330章 大都督让我给您带句话第654章 朝鲜的变化第299章 减租减息第121章 肝的方向第213章 “一道德”的野心第223章 冲天大将军第225章 诸夏夷狄论第138章 大战奖励,人才难得第291章 戚家军,伏子第308章 诬陷造反时,最好真的要反第140章 用人之道第433章 绝知此事要躬行第258章 药,种子第396章 龙虎山张家第364章 三经新注第667章 政治仗第383章 威尼斯人在广州第305章 礼乐征伐自何处?第165章 金色书法技能第89章 合理,太合理了!第168章 东南局势大“好”第576章 李成梁的抉择第025章 急救第464章 驾崩第559章 沐家请降第101章 大数据练兵第501章 苏泽的预测第238章 合龙门(加更)第024章 械斗罚银第030章 鬼市第204章 人口和土地第78章 铳炮第183章 南平乡野调查其一第435章 脏东西第345章 无能狂怒第383章 威尼斯人在广州第549章 拆迁问题第411章 星空和道德律令第044章 大明神剑第242章 晚年不详第559章 沐家请降第247章 讲学泰州第577章 又在六国下矣第066章 山雨欲来(三更)第468章 政治身份和争第199章 登榜送贴第360章 兵法金色技能第333章 徐州地方第660章 大一统的曙光第432章 蒸汽时代的初鸣第232章 倭寇再临(卷末,求票!)第553章 解散国子监第521章 破坏圣像运动第112章 太菜了,出金了第273章 天工开物第041章 螳螂和黄雀第502章 张居正罢相第424章 人事任命第128章 海上来船第424章 人事任命第592章 曼陀罗花第291章 戚家军,伏子第590章 夷夏首足论第168章 东南局势大“好”第179章 来了的,走了的第566章 睢阳第136章 倒霉的矿监第77章 三江感言第292章 合击倭寇,兵法升级第192章 乡试临近第656章 分工体系第666章 弃辽第021章 开蒙第148章 鸡肋的紫色被动第411章 星空和道德律令第037章 大明特色:逼良为倭第589章 老虎不打打苍蝇第026章 武穆遗书第051章 邸报消息(加更,晚上还有)第050章 账房技能第419章 高拱倒台第379章 上皇回銮第519章 异端比异教徒更可恶第362章 谣言,民心第88章 火器制造技能到手第638章 筹码第032章 精盐第385章 安南故土,自古以来第228章 长寿内阁第340章 目标,南京!第655章 意料之外第227章 收税要靠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