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凝聚“共识”

张居正进入京师城中,首先是去宫中拜见了已经偏瘫了的隆庆皇帝。

看着这位自己曾经的学生,如今都无法准确的发出自己的声音,连半张脸都无法控制的样子,张居正也露出一丝悲伤的表情。

他接手的大明,和隆庆帝的身体一样,也是半壁沦陷,剩余的半壁也是千疮百孔。

张居正肃穆的向皇帝行礼,伴随在皇帝身边的李春芳和冯保终于放下心来。

张居正虽然跋扈,但是不想篡位,也没有意向废立皇帝。

隆庆在中风后总算是决心了一丝权术本能,做出了这个重要的决定。

张居正对着隆庆皇帝朗声说起了自己的变法改革纲领。

“其一,恢复中书省,所有重臣都改为三品以上的大员廷推,但是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可以封驳廷推决议。”

“其二,继续在整个大明范围推广新务,命令各省兴办新工坊,新学校。”

“其三,撤回矿监,打击地方上私设关卡,统一由朝廷设立钞关税厅,征收钞关税。”

这三条都是张居正在进京之前就在报纸上提出来的,皇帝也都是有思想准备的。

但是张居正下一句话,却让众人愣住了。

张居正说道:“其四,准备召开制宪会议,我大明也要制宪。”

什么?

东南召开制宪会议的消息,也已经在北方传开了。

私下里,文官们对于制宪的评价褒贬不一。

一部分官员认为这是东南真的执行了“主权在民”的思想,这是苏泽言行合一。

而另一部分官员则认为这种会议形同儿戏,这些不知道什么方法选出来的代表,到底如何代表民意?而且他们懂得什么治国的道理?

东南第一次的制宪会议,可以说是非常的混乱,甚至可以用儿戏来形容。

这些制宪会议代表选择也是各省府县自行决定的,推举的办法是五花八门。

比如在苏松二府这种经济发达,百姓识字率比较高的地区,当地官府拟定了一个制宪会议候选代表的名单,然后刊登在报纸上让百姓投票。

这种方法自然也有很多漏洞,比如《警世报》上就刊登了几则苏松地区豪商买票,强制手下雇工投票的丑闻。

还有人在民间报纸上发文,刊登竞争对手的丑闻,甚至抹黑对手。

而广西这种地区,制宪会议代表几乎都是官府指定的,也被人发文在报纸上抨击,说广西的军方背景的代表太多。

除了现役军人之外,广西代表几乎都和军队有关系,像是丹芸这种也算是军属,还有不少干脆就是退伍转业的军人。

而福建和广东,则有不少年纪大的宗族势力代表。

虽然福建北部的宗族势力,随着福州等港口贸易带动工商业发达,已经在逐渐瓦解。

但是在福广交界的潮州等地区,宗族势力依然根深蒂固。

这些人在地方上拥有巨大的影响力,自然被选上制宪会议代表。

总之,这一次制宪会议代表,有直选的,有间接选举的,有任命的,有自发推举的,甚至南直隶还有一个县两名代表争执不下,最后是抽签决定的。

也因为东南制宪会议这么多的花活儿,让东南制宪在北方热度很高。

张居正一回京师,没有改组内阁,没有调整人事,也没有调整财政工作,更没有插手军队,却上来就提了也要在北方举行制宪会议。

李春芳实在是不能理解。

只听到张居正说道:

“臣观东南之军,为何总能比官军作战勇猛?”

张居正也没指望李春芳能作答,直接自问自答说道:“船坚炮利,武器先进是一方面,还有另外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共识。”

李春芳喃喃说着这两个字,冯保干脆就听不懂了。

张居正说道:“臣在湖广统兵,军中有本省人,有外省人,有荆襄人,有武汉人,有乡人,有卫所人。”

“可是唯独没有大明人。”

“这些士兵聚集在军营中,唯独不知道自己为了大明作战。”

李春芳和冯保互相看了一眼,别说军中了,就是朝廷之中,以籍贯为分野的小团体也不少,甚至可以说不是苏泽在东南起兵,大明这个概念都不清晰。

“士兵们不知道为何而战,那如何能死战呢?”

“官吏不知道自己为谁效力,如何才能爱民护民呢?”

张居正看着皇帝说道:“在旧时代,统一这个共识的就是陛下了,以万民之望而系于一身,才有上皇那时候恩威加抚海内,可是现在不行了。”

御塌上的隆庆帝身体颤抖了一下,他无奈的眨眨眼,算是认可了张居正的说法。

嘉靖虽然修道,虽然冷酷无情,但确实是政治高手。

在苏泽崛起东南之前,嘉靖操持朝廷,鞭挞群臣,将皇权推上了高峰。

可是自从嘉靖西狩后,皇帝的威信已经降到了最低点。

隆庆自身的威望和能力,都远不如嘉靖,如今又风疾到无法发声,皇权这面旗帜已经竖不起来了。

这似乎也是如今明廷混乱的根源。

张居正说道:“那我们大明就需要一个新的共识。”

“制宪,就是这么一个共识,一个凝聚大明各省的共识。”

“以制宪的名义,召集各省督抚入京,共商国事,才能团结上下,不至于再有分裂的危机。”

李春芳看着张居正,心中想明明最大的反贼就是张阁老您啊!

怎么一入京师,就摇身一变成了大明忠臣了啊?

就冯保也被整不会了,这张居正之前上的奏章恨不得要杀到京师夺了鸟位,怎么这会儿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剧本了?

其实张居正也是做了两手准备的。

如果皇帝不配合,那就撕破脸做一个跋扈权臣。可如今隆庆已经失去了执政能力,面对这样一个皇帝,张居正反而要担任大明忠臣,维护皇权。

正如他思考的那样,皇权在很多人心中还是一面旗帜,在新的旗帜树立起来之前,如果就砍掉皇权这面旗帜,那就更没有资本和东南对抗了。

现在轮到张居正执掌明廷,他自然要继续用皇权这面旗帜团结一部分人,他同时需要“制宪”,也就是“民授”这面旗帜来团结另外一部分人。

至于张居正口中的这个“民”,到底占据大明国民多少比例,那就不是张居正关心的事情了。

在取得了隆庆帝御笔签字的诏书之后,张居正这位大明新拜的中书丞相,离开皇宫第二件事就是前往国子监。

张居正亲自前往国子监,宣布明廷也要召开制宪会议,而大明的制宪会议自然不可能和东南那样搞成一出“闹剧”了,张居正在国子监宣布,要召集全国的“贤良文学”,齐聚京师共商国事。

所谓贤良文学,自然是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这也是大明主要的支持者,地方上的乡绅地主阶层。

作为科举制度的主要受益人,地主乡绅本来就是最支持明廷的。

在山东地区,依然有大量的地主自发组成的团练,他们虽然武器装备不先进,但是在山东自家的土地上,抵抗东南是最积极的。

除了科举仕途的吸引力之外,地主也最恐惧越来越发达的商品经济。

之所以山东要搞坚壁清野,除了防备东南渗透之外,也是山东地主恐惧自家佃农南逃。

在小农经济下,中小地主的日子其实也不怎么样,遇到灾荒也可能会吃不饱饭。

所以很多中小地主甚至比大地主更加贪婪,对手下佃农的剥削更严重。

因为他们的富足,完全建立在剥削手下佃农之上。

他们恐惧东南对于人口的吸引力,东南的工坊能够容纳更多的人口,在城市里的工坊工作,也许工作强度上和地里耕种差不多,但是东南快速发展的经济让雇工的收入比佃农高了很多。

而城市中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更是比农村窝棚强了很多。

在山东坚壁清野之前,就有大量山东流民南下,而东南对于这些南下的劳动力也是照单全收,正好安排到了整修漕运的工程上,然后再按照能力输送到南方的城市中。

而这些中小地主,自身也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兴办工坊,在高拱推行的新务运动中,他们也是朝廷政策的反对者。

张居正在国子监的讲话很快在明廷控制的报纸上全文刊登,引起了各地激烈的反响。

一时之间,各省的地方报纸上都出现了各种肉麻的颂歌,张居正一下子取得了明廷大部分地区的支持。

张居正抵达京师的第三件事,就是前往了户部。

张居正这个中书丞相也和高拱一样,兼任吏部和户部尚书,主持户部日常工作的是户部侍郎黄秉坤。

此君算是高拱提拔的嫡系,也是户部少数懂得财货理论的人才,对于高拱下台张居正执政,黄秉坤一直战战兢兢,此时躬着身子将张居正迎入了户部衙门内。

经过高拱的经营,户部如今是一个庞大的衙门,还负责管理整个所有新务工坊的经营。

黄秉坤这个户部侍郎算是个肥缺,这也是他在高拱倒台之后依然不肯辞职的原因。

“丞相,这是最近京师十三家新务工坊的收益。”

张居正却没有看这些账本,而是问道:

“户部库存白银还有多少?”

黄秉坤一愣,几乎快要拿不出手上这本精心制作的假账了。

张居正看着黄秉坤说道:“今年才过完年,京师就已经出现银荒了,京畿一些地方甚至都已经没有银钱用了,这些银子都流向了何方?”

黄秉坤大呼不好,这位张丞相可不像高阁老那么好糊弄,他是真的懂经济的。

无论这些账本做的如何好看,京师地区白银外流的情况,都已经说明了现在明廷轰轰烈烈的新务运动下,实际上工坊竞争力不足的虚假繁荣。

张居正看了一眼黄秉坤,接着说道:

“如果只是纯粹的白银外流,东南只得到银子并没有任何意义,说白了,白银不过是地里挖出来的矿罢了。”

“更重要的是,这些东南的商人们,到底从我们这里买走了什么。”

黄秉坤几乎要跪下来,他连忙说道:“丞相饶命!”

东南商人当然不可能纯粹的从北方赚取白银,说白了,货物只有流通起来才有价值。

大沽和登州港口的繁荣,也不仅仅是东南单方面贩卖,也有大量北方的商人向东南出售商品。

草原上的马匹,湖广和关中的棉花,辽东的皮毛。

这些商品不断的被卖往东南,户部主办的新务工坊,就是其中一个大的出口渠道。

比如新务纺织工坊,其实卖的布都是东南那边买过来的,而高拱筹措的棉花份额,也被他们转手卖给了东南商人。

而如今向东南出口战马的贸易,几乎被清远伯李炜家族给包揽了。

黄秉坤几乎用求饶的语气向张居正说道:

“丞相,属下愿意领罪。”

张居正玩味的看着他说道:“何罪之有?”

黄秉坤稍微冷静了一些,他看向张居正。

张居正说道:“给我一个名字。”

黄秉坤张开嘴,半天说出一个名字:“清远伯。”

张居正起身就走,黄秉坤连忙追上去说道:

“丞相,工坊的事情?”

张居正直接说道:“和民生有关的工坊继续办着,和打仗有关的物资决不能外流,凡是向东南出口战马、武器者,一律以通敌论处。”

张居正直接离开户部,最后说道:

“钱法必须尽快疏通,本相要推行一条鞭法,无论你用什么办法,都要让世面上的银钱流通起来。”

黄秉坤面色惨白,张居正冷冷的说道:“在这之前,户部任何人都不得请辞,去办吧。”

第617章 打老虎第360章 兵法金色技能第412章 进步和落后第046章 南平县学第614章 投降主义谋士第324章 转进如风第163章 吃绝户第063章 月港船会第186章 大买卖第578章 恶性通胀第652章 女真起兵第591章 千年变局第83章 练铳兵第385章 安南故土,自古以来第567章 论资排辈第476章 东海贸易公司第217章 朱熹王阳明都错了!第310章 遭了,我成反贼了(三更,一万二!第196章 乡试开始第554章 李成梁的手段第269章 文学的紫色被动第484章 狂热和克制第389章 武昌易帜第637章 西安谍战第163章 吃绝户第657章 拼命第305章 礼乐征伐自何处?第499章 马尼拉海战第505章 教育不公第184章 劳动者的智慧第87章 民心即是天命第334章 钻膛炮第179章 来了的,走了的第156章 “倭”乱未平第463章 红丸第070章 典型的大明官第301章 无间道,何心隐倒严第442章 官办与私营第560章 播州问题第491章 橡胶树第350章 大明朝廷的搬运工第067章 化工技能第628章 大赦第212章 杀倭使!(求月票)第561章 崇明岛度假村第269章 文学的紫色被动088章屏蔽了第156章 “倭”乱未平第510章 列强的时代第495章 阳谋第176章 青云之策(求月票!)第675章 宣传战第509章 陆上丝路第468章 政治身份和争第570章 黑船来袭第313章 从“贼”者们(三更)第142章 采生折割第307章 两场大捷!第124章 林默珺的请求第319章 猪突猛进第374章 “与民同乐”的鳌山灯会第565章 解散都察院第050章 账房技能第464章 驾崩第235章 乡人乡党第030章 鬼市第535章 伐蜀准备第617章 打老虎第328章 九边,救俞第545章 入蜀通道(感觉中招了,今天请假欠第203章 围三缺一第184章 劳动者的智慧第227章 收税要靠兵第677章 毫无诚意第269章 文学的紫色被动第304章 圣质如初第493章 烫手山芋第055章 算卦第274章 送技能的陆二第449章 威权主义第488章 婆罗门和回教第574章 欧陆来信出门了,晚上八点半更新第432章 蒸汽时代的初鸣第521章 破坏圣像运动第055章 算卦第256章 掌家娘子第315章 开会的“艺术”和艺术第598章 系统性歧视第527章 赚钱的都写在禁令中第065章 购糖(周末三江,加更,晚上还有)第615章 仇国新论第380章 掷弹骑兵第619章 自治社区第104章 射击技能突破第681章 人心所向第293章 照明推动启蒙第507章 自由即不公第333章 徐州地方第242章 晚年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