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爹的事

第494章 爹的事

其实就连熊况也没有想到,张居正的父亲会被留在荆州城内。

其实这件事也非常的巧合,张居正作为中书丞相,本来应该将家人接到京师来的。

但是由于张居正在湖广的老部下太多了,人人都想要离开前线,张居正为了安定人心,又不能大张旗鼓的将家人撤去后方。

以往这么做也就算了,现在无论是东南还是明廷地区,各种报纸也是满天飞,湖广开打之前,中书丞相就将自己的家人撤到了后方,让将士们在前线送死,这样的报道被爆出来,那湖广不用打,明廷的士气就能崩了。

所以张居正一直没有将家人从荆州接到京师。

谁也没想到湖广竟然陷落的这么快。

刘世延手上的,是当年张居正一路带起来的精锐。

刘世延虽然算不上当世名将,但是也在水准之上,而且他为将清正廉洁,深得士兵的拥护,又有整个湖广的财政支援,张居正还指望他就算是不能收复武昌,也能守住汉阳。

可结果是东南新军的骑兵再次冲上历史舞台,冲破了刘世延的侧翼,打垮了刘世延的部队,整个明廷湖广新军全军覆没。

等到汉阳陷落的时候,荆州知府徐学谟立刻宣布荆州城戒严,任何人都不准进出。

且不说徐学谟和张居正的恩怨,他这么做也是正常的操作。

荆州是一座大城,城内也是有一些权贵的。

在之前的几次战役中,就出现过城内的权贵要出城,给东南新军找到机会接近城墙,炸开城门的案例。

所以在汉阳沦陷之后,荆州知府徐学谟立刻宣布全城戒严,一个人都不允许出城。

而作为中书丞相张居正的族人,张府自然是所有人都盯着的对象。

如果徐学谟送张居正的家人出城,那么其他人也就可以跟着一起出城。

为了稳定城中人心,徐学谟坚决下令看住张府,要让张府给荆州上下做一个榜样,死守荆州城。

现在徐学谟已经为明廷自杀殉国,他大明忠臣的身份已经坐实了,他当时不让张父出城,应该不是和张居正的私人恩怨,而是真的为了守城着想。

接下来东南新军入城太快,荆州城内的士兵也倒戈太快。

而看守张居正府邸的士兵又太想进步了,在东南新军一进城的时候,立刻就控制了张府,将张家作为功劳献给了熊况。

熊况接到了这个烫手山芋也很头疼,只能派兵看守住张府,然后派人向大都督府请示,要如何处理张居正的家人。

这一次大都督府的命令回的很快,不到半个月时间。

熊况接到命令之后,立刻对身边的副官说道:

“大都督的命令来了,快随我去见张家人!”

八月中旬,京师。

由于大明混乱的军政系统,再加上明廷刚刚发生了王恭厂大爆炸,到了八月份,明廷才得到了的确切的消息,荆州和襄阳陷落,整个湖广落入东南之手。

随之传到京师的,则是中书丞相张居正的父亲和家人被东南新军俘虏的消息。

这给原本就很紧张的京师朝局,再次加了一把火。

甚至可以说,张居正的父亲落入东南新军之手,要比湖广陷落造成的危机更大。

湖广陷落,只要是稍微了解军事的人,都很清楚在丢了武昌之后的湖广,是肯定守不住的。

丢了武昌,东南的货船可以从下游长驱直入将物资送到武昌。

而东南的军队可以随时从武昌出城,进攻平坦的汉江平原。

武昌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丢了武昌,那丢了湖广就是早晚的事情,这一点大明稍有点见识的人都很清楚。

但是张父落入到东南手里,带来的则是张居正执政的正统性危机。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这事情还要从张居正在隆庆皇帝病重的时候,逼迫隆庆皇帝让他摄政开始。

那时候张居正从高拱手里接过来的,是一个虚君的执政框架。但是这一套在高拱手里没什么问题,因为隆庆皇帝很信任高拱,主动将君权授予高拱,并且非常支持高拱的所有的变法。

在那个时候,明廷的群臣和百姓效忠的是皇帝,而皇帝将权利授权给高拱这些内阁大臣,从而官员向内阁效忠,百姓向明廷纳税。

这套逻辑在这片土地上实行了千年,大部分人也能接受,至少不会因此觉得思想混乱。

但是从隆庆皇帝驾崩开始,整个朝廷执政的逻辑就变了。

表面上,依然是皇室,也就是垂帘的太后授权给张居正,右中书省代行皇权来治理天下。

但是因为隆庆驾崩的案子扑朔迷离,如今市面上有各种版本,甚至有说隆庆皇帝之死,是因为张居正拦着不给他喝水,让隆庆皇帝活活渴死的。

这个流言和另外一个流言,就是隆庆皇帝是李太后父兄进献的红丸毒死,这两个流言是流传最广的两个版本。

这两个版本的流言同样离谱。

如果皇帝真的是李太后的父兄毒死的,为什么李太后还能继续做太后,皇帝遗诏还让她垂帘听政?

同样适用于张居正渴死皇帝的流言,如果张居正真的做出这样的事情,群臣还能让他继续执政?

可偏偏这些流言有鼻子有眼,官府打击流言,却始终无法根绝。

这个流言同样严重伤害了张居正执政的合法性。

虽然流言不知道真假,但是皇室和张居正的嫌隙,京师百姓都知道了。

而群臣更是知道,在用辅政权力逼迫李太后撤去垂帘听政的张居正,和李太后身边的外戚势力必然还有一战。

在失去了皇帝这面旗帜,也失去了“忠君”这一层政治合法性后。

张居正只能从其他方面来寻找自己执政的合法性了。

东南的那一套“主权在民”他肯定用不了了。

君权神授也要少讲一点,以后小皇帝长大,或者李太后想要重新垂帘,君权都是影响张居正执政的巨大障碍。

这时候张居正只能开始提倡别的东西,比如“仁”,比如“信”,又比如“孝”。

特别是“孝”,作为家庭纲常的一部分,张居正提倡“孝道”和“父道”,这些作为传统道德的一部分,正好是用来对抗东南的“新道德”冲击。

这也让明廷成了保守士绅的旗帜,也有一些不满于东南“礼崩乐坏”的士绅,想尽办法逃到明廷这边。

传统的道德纲常中,“孝”的位置是最重要的。

张居正也是最提倡孝道的,他连续写了很多文章,就是号召弘扬这些传统道德,抵制东南“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妻不妻”的现象。

现在张居正的父亲落入东南之手,就是对他构建的这套传统道德体系巨大的冲击。

如果张居正这时候改口唱高调子,说自己为了大明愿意牺牲家人,那之前他构建的传统道德就会立刻对他反扑,整个大明都会认为他是伪君子,是不孝子,是为了权位不惜牺牲父母的畜生。

那张居正不仅仅失去了执政的合法性,甚至失去了做人的资格。

可是张居正要是和东南谈判,花费巨大代价赎回父亲,那整个朝野又会攻击他“公器私用”,又会攻击他为了一己私欲卖国。

这下子张居正就陷入到了一个两难的境地中。

历史往往就是这么神奇,有很多看起来轰轰烈烈的大事,发生了也就发生了,最后成为教科书中的一个事件。

这些大事听起来很重要,似乎影响了整个历史进程,实际上在时人眼中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

而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影响天下的人心,最终以某些奇特的连锁反应影响整个历史走向。

就在张居正头疼如何处理自己亲爹的问题,他的儿子张敬修突然闯进了他的书房。

“爹!祖父要被放回来了!”

有点受凉了,头疼

 

第465章 辅政和垂帘第329章 秩序的边疆第590章 夷夏首足论第384章 枪炮 病菌与玻璃第467章 骑兵再上历史舞台第524章 连根拔起第638章 筹码第160章 掀桌子第80章 肝兵法(今日上架求首订)第419章 高拱倒台第028章 初阵第259章 船,倭奴第254章 大婚(求月票!)第408章 骆驼祥子第560章 播州问题第677章 毫无诚意第100章 父女,回卫所第167章 酒中精,花精粹第322章 震惊!第678章 宜将剩勇追穷寇第516章 时代帷幕拉开第401章 于二公子的天使投资(一)(5k5,求第493章 烫手山芋第116章 数学查账,降维打击第586章 两面包夹之势第537章 人事办人事第039章 肝技能(今日加更,九点还有)第534章 猴子回倭国第290章 庙算之道第057章 邀请第276章 生产力爆炸!第560章 播州问题第013章 开荒忙,煎人寿第617章 打老虎第413章 新务救不了大明朝第398章 你的方案还是太保守了!第254章 大婚(求月票!)第633章 你的想法有些极端了第456章 乏味的时代,激荡的世纪第044章 大明神剑第587章 物价再涨第78章 铳炮第130章 佛郎机炮第107章 凉茶,传奇戏第073章 于二公子第270章 小说引起的风暴第068章 再入县城第386章 父慈子孝第368章 新思想,新学说第630章 女王朝贡第598章 系统性歧视第667章 政治仗第641章 攻占陕西第182章 数学技能升级第029章 凯旋第562章 爆火的剧团第375章 左顺门阙庭第632章 富者恒富,弱者恒贫第563章 休沐和时间第630章 女王朝贡第129章 葡萄牙船长第174章 府试前的集市第025章 急救第220章 走哪条道?第201章 衣锦还乡第158章 冤案第403章 于二公子的风险投资(三)第265章 归有光第635章 军功章第348章 嘉靖西狩第067章 化工技能第102章 火器时代秘籍步法第522章 东南:糟了,我成大秦了!第683章 苏泽之问(大结局上)第198章 解元!第507章 自由即不公第452章 两个世界第91章 追回旌表(晚上大章,卷末了求订阅)第602章 干嘛嘛不成第118章 长宁卫新貌第237章 水战第510章 列强的时代第536章 特别都察院第266章 文笔如刀第181章 定亲(求月票!)第290章 庙算之道第317章 闽浙互保(章末,明天新章)第475章 武昌和荥阳第029章 凯旋第431章 蒸汽机第469章 浑浊世道,如何来救?第180章 写皇叔的督学第186章 大买卖第236章 秘传真传第194章 大撒币工程第280章 振武营兵变第263章 解决方法(三更,求票)第322章 震惊!第297章 师夷长技以制夷第656章 分工体系